前往
大廳
主題

關於銀英戰艦的一點研究-埃阿斯級3

Takaru | 2023-06-23 21:27:09 | 巴幣 110 | 人氣 277

帕特羅克洛斯舷號:02

服役經歷:

783年8月 在海尼森第二船廠竣工

783年9月1日 成為第2艦隊旗艦

790年2月 第一次改裝

795年9月2日 列古尼扎遭遇戰

796年2月11日亞斯提星域會戰,中度受損

796年12月1日成為第1艦隊旗艦

799年2月 蘭迪馬利歐星域會戰

799年5月 拆除除籍

在最初的設定中,同盟軍的艦隊旗艦是帕特羅克洛斯級,後來改成了阿咯琉斯級,最後才改成了埃阿斯級。所以帕特羅克洛斯的設定是最詳細的,後來在OVA出現的其他旗艦都是在帕特羅克洛斯的基礎上設計的。
堪稱標準的埃阿斯級
艦橋上方的探測器列陣

比佩加蒙遲半年開工,因為有建造前幾艘的經驗,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和佩加蒙幾乎同時竣工。從武裝上看,帕特羅克洛斯可以說是整個埃阿斯級戰艦群的代表艦,艦首40門主砲, 40門荷電粒子炮,5個一組設置在艦尾兩側,在作戰時5門砲瞄準一個目標,以提高命中率。12連裝VSL設置在武器艙段和指揮艙段中間,可以避免被直射彈擊中誘爆的危險。其他武器還包括輕型激光炮,水雷佈設裝置,軌道炮,還能搭載36架斯巴達尼恩,可謂是攻防皆備的全能型戰艦。
帕特羅克洛斯打開砲門,準備開火
主砲齊射瞬間,設定所說的25厘米主砲指的是中子光束經過集束後的直徑是25厘米
帕特羅克洛斯的艦長是標準的1159米,但是這個長度是很大一部分是艦尾的可動導流板,扣除掉這部分長度後,其艦長只有900米左右,和帝國軍的大型旗艦差不多長,但是艦寬是遠遠不如後者,這也是埃阿斯級的設計上的一個缺陷,關於這點我們以後再講。
動力全開時尾焰顏色會由紅變藍,而且在戰鬥中艦尾下方的特大型FLT天線會縮回艦體
穿梭機機庫設有光學助降系統

在亞斯提星域會戰時,開戰不久帕特羅克洛斯就被失控的斯巴達尼恩撞擊艦體上方的甲板,震蕩波傳到艦橋,導致艦橋受損。萬幸的是,艦橋裝甲承受住了爆炸,沒有像和列奧尼達斯一樣被炸開一個洞導致司令部全滅。不過斯巴達尼恩爆炸的威力太誇張了,推測是武器掛架上的對艦核導彈殉爆。
沐浴在核爆中的帕特羅克洛斯
如果爆炸位置再前一點,以後的故事就沒有楊威利甚麼事了
關於本艦之後的去向,帕特羅克洛斯級的設定是損傷過重被廢棄。阿咯琉斯和埃阿斯的設定是修復後成為第一艦隊旗艦,在蘭迪馬力歐星域會戰後因為巴拉特合約的簽訂被拆解除籍。
帕特羅克洛斯3DCG
帕特羅克洛斯的側視圖
銀英艦隊收藏的帕特羅克洛斯
艦體寬度非常的窄

克查爾科亞特爾舷號:0701

服役經歷:

783年10月 在埃爾貢第一船廠竣工

783年11月1日 成為第7艦隊旗艦

790年1月 第一次改裝

794年12月 第六次伊謝爾倫攻略戰

795年3月 第二次改裝

796年10月13日亞姆立札前哨戰中投降,被俘獲。

796年11月1日 除籍

很遺憾,因為銀英艦隊收藏系列還沒有出克查爾科亞特爾,所以並不清楚本艦的最新設定,所以只能從舊設定來分析本艦。順便提一下,作為龍套艦,本艦出場動畫只有一幀- -

克查爾科亞特爾在設計之初就著眼於超長距離砲擊能力,因此採用了超長倍徑的中子光束炮,並在艦橋上方的甲板上安裝了包括大型激光探測器在內的火控系統,用於控制主砲瞄準和發射,據專家推測,本艦最遠開火距離達到了40光秒,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麼本艦的主砲射程將是同盟軍戰艦之冠。為了容納這40門長身管主砲,克查爾科亞特爾將主砲艙段延伸至艦橋處,並取消了艦首導彈發射器。
克查爾科亞特爾在掩護登陸艦登陸行星
克查爾科亞特爾作為強化長距離砲擊能力的首艘改型艦,試驗意味比較濃厚。將大型激光探測器直接安裝在甲板上,如果被敵方火力擊中或者出現故障,勢必會導致本艦的遠距離命中率大幅下降。不過話說回來,除去故障原因外,能被敵方火力擊中的話,也應該是在正常交戰距離,激光探測器的作用也就沒那麼大了。雖然本艦的遠程火力十分優秀,但只靠1艘戰艦的火力,能對以萬艘計算的敵方艦隊造成多大的損失呢?這大概是愛走極端的設計師們沒有認真考慮過的問題吧。
可以清楚的看到艦橋上方的大口徑激光探測器
第7艦隊在亞姆立札前哨戰中被吉爾菲艾斯艦隊以優勢兵力襲擊,在付出了包括分艦隊旗艦,同時也是埃阿斯級的彭忒西勒亞號在內的諸多戰艦被擊沉的慘重損失後,艦隊司令赫伍德中將接受了吉爾菲艾斯的勸降,克查爾科亞特爾被帝國軍俘獲。戰後經由費沙獲得的情報得知,本艦被帝國軍拆解研究。通過解析本艦和同屬於克查爾科亞特爾改型的佩倫的帝國軍得知了埃阿斯級的詳細參數和驚人的主砲射程,這應該也是後來巴拉特合約要求同盟軍不能保有旗艦級戰艦的原因之一吧。
克查爾科亞特爾的3DCG
克查爾科亞特爾的側視圖


克利什納 舷號0801

服役經歷

784年3月 在賈姆希德中央船廠竣工

784年4月1日 成為第8艦隊旗艦

790年3月 第一次改裝794年12月 第六次伊謝爾倫攻略戰

795年4月 第二次改裝

796年10月16日在亞姆立札星域會戰中被擊沉

796年12月1日 除籍

克利什納是作為重火力戰艦設計的,而本艦的設計理念十分簡單:單純的增加主砲和副砲的數量,艦首主砲模塊增設了20門主砲,使得數量達到了60門,僅次於希瓦。而為了容納這60門主砲,設計師將主砲艙段向上下延伸,而艦體上下側也增設了副砲模塊,兩舷副砲合計150門以上。這些增設的模塊最終使得本艦的側面看起來就像一個長方形,其獨特的外形絕對讓人過目不忘。
注意艦體上下側的副砲艙段

在第一次改裝時,克利什納拆除了斯巴達尼恩機庫,換上了強化裝甲。這樣做的理由是由如此多的的副砲群組成的防空彈幕可以有效的阻止王爾古雷近身攻擊,還可以更好的保護動力部。第二次改裝時加裝了試驗性的引力波雷達,能在遠距離先於敵人開火,就連帝國軍標準型戰艦都無法抵擋60門主砲齊射的威力。克利什納還在艦舯甲板下設置了36連裝VLS,火力投射密度遠遠高於其他的埃阿斯級,大概只有盤古和希瓦能與之並肩。
大型FTL天線的前方就是36連裝VLS

在兩舷的下方,克利什納設置了登陸艦船塢和完善的維護設施,在需要進行行星登陸作戰或者在通信電波干擾的情況下傳遞命令時尤為有效。本艦的天線也相當有特色,比普通的埃阿斯級要短,為了保證通信質量,在艦尾下方的特大型FTL天線處增設了2根短一點的天線,其他增設的天線有艦體下方的鰭狀天線群,艦體上方的Y字型天線。增加的設備也使得本艦乘員達到了1298名,僅次於埃阿斯號。這裡提一下,雖然克利什納的艦體是最高的,單算上天線全高是365米,只比包含天線的帕特羅克洛斯高7米
兩個方形艙門就是登陸艦船塢
後視圖,注意增加的各種天線
艦體佈滿了砲孔,全彈射擊時一定很壯觀

增加了這麼多光束武器對於全艦的能源輸出也是一個大問題。受限於原始設計的72米艦寬,克利甚納無法採用新型的反應堆,而埃阿斯級的反應堆提供40門主砲發射的能源已經是極限了,所以本艦安裝了大型蓄電器來保證主砲的連續發射。雖然本艦內部空間十分充裕,設計師還是取消了主砲模塊後的VLS以安裝蓄電器。

克利甚納是最重的一艘埃阿斯級,而動力部還是使用埃阿斯級的標準反應堆,這意味著本艦的機動力也是埃阿斯級最差的一艘,推動這艘巨艦前進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推進劑。為了在平時航行時節省燃料,本艦的巴薩德沖壓發動機也做了大型化,以收集更多的氫元素作為推進劑使用。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水箱數量由3個變成2個,使得本艦的持續作戰能力變得很差,需要頻繁補給,也使本艦更加依賴作為輔助推進的巴薩德沖壓發動機。
大型化的巴薩德沖壓發動機

在790年-794年的某個時間段,克利什納隨艦隊司令轉調到第11艦隊,這種情況在同盟軍很常見,比如第9艦隊和第10艦隊司令互換,作為其坐艦也隨著司令調動。792年5月6日,第8艦隊司令兼伊謝爾倫攻略戰總司令的席特列上將帶領著同盟軍第五次進攻伊謝爾倫要塞,最後功敗垂成。而當時的席特列的坐艦是赫克托爾。戰後的某個時間段,克利甚納再次成為第8艦隊旗艦,並參加了第六次伊謝爾倫攻防戰。在796年的亞姆立札會戰中,第8艦隊側面被黑色槍騎兵艦隊突襲,諷刺的是,正是克利甚納的被加強裝甲重重保護的動力艙被擊中,而輔助推進器無法與亞姆立札的引力想抗衡,最終導致本艦最終沉沒在亞姆立札之海作為艦隊司令的阿普頓拒絕了逃生,選擇了殉艦,這也是一大槽點。戰艦沒了可以再造,艦隊沒了可以重建,人死了不能複生。可惜同盟軍的昭和提督們到死都沒明白一勝有何榮,一敗有何辱這個道理。
克利什納3DCG
克利什納側視圖
銀英收藏系列的克利什納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