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自我覺察和起心動念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抽象

InnerPurple | 2022-12-24 21:34:43 | 巴幣 2104 | 人氣 207

每個人的語言和行為都反映著其價值觀和性格。
每一個念頭,都可能會影響人的行為和情緒。
因此,自我覺察是必要的,其實說到底就是自我反省和觀察。
「自我覺察」這四個字聽起來好玄,是不是?其實好多東西都可以用邏輯去理解。

————

那麼我稍微分享一個自我覺察的例子。
當我看到某個繪圈貼文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不爽。
其實那些繪圖的內容就是繪者本人出生於普通的家庭,覺得家人只會物質上照顧他。
然後他認為已經是挺好的家庭了,即使如此還是好討厭好討厭父母。
以下都是我腦子第一時間冒出來的東西:
1. 媽的,這種人生在福中不知福!
2. 沒病沒痛的人,憑甚麼無病呻吟?
3. 爛人,不懂珍惜自己的家人,這世上一堆更不幸的人咧!
我馬上就發現了好多負面的念頭......挺糟糕的,不是嗎?
我發現留言的反應不是鼓勵繪者體諒家人,就是責罵繪者不知足。繪者刪文了。
想了一下,其實別人的生活和家庭與我無關。
為甚麼會有這種念頭,那些只是來自我本身曾經所受的苦,導致了一系列嫉妒的情緒。
為甚麼會嫉妒別人,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別人都有自己沒有的東西),覺得別人都不懂自己的苦(投射了別人曾經批評我無病呻吟),嫉妒別人「只是這種程度就能得到大家的關注/憑甚麼這種人可以被關心」......
完全就是來自於內心深層對於被關心的渴望,「自己沒有,就見不得別人都要有」。
......換個方向吧,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性格本來就不一樣。
我是因為家庭背景和學習環境而習慣了比較,而比較的心態也是來自人性......
就算是我都是有著別人沒有的東西,沒甚麼好比較的,人比人比死人。
別人背後的苦,我不會知道,而且每個人的承受能力本來就不一樣。
說白了就是「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到底是原因論(人會受到過去經歷的影響)還是目的論(人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是會找到不同的理由)才是正確的?
我倒是覺得世上並沒有的絕對,而是兩者並存。
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是完美的......過去的經歷是一定有影響的,但最後成為怎麼樣的人都是個人的選擇。
不少的人出生在有愛的幸福家庭,最後還是選擇了以傷害別人為樂。
不少的人出生在有傷痛的普遍家庭,最後還是選擇了避免重複傷痛影響別人。
不少嘴裡總是說「某些人都是XXX」「我身邊的人都是XXX」之類的人,背地裡都是種怨念/自身經驗的投射。
慎言,慎言。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心理扭曲的人或許大多都是受過傷害,但是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反社會人格。

————

我的共情能力比較強,正因為如此比別人還要清楚怎樣說話是可以傷害到別人體無完膚。
因為這種天賦和後天的經歷,我比任何人還要清楚如何在精神上摧毀一個人,但是我並沒有這樣做。
從前我確實是一個亂說話的人,因為被不同的人言語虐待過所以心理不平衡(這就是人性呀......掉進這種循環陷阱)。
現在的我已經不會再這樣做,放過自己也放過無辜的人吧。
一個人的行為,會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反過來說,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有相對的行為。
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人活在幸福的環境之下仍然想辦法令自己變得不幸(到底是不是目的論呢?)。
選擇的權力是在自己的手上,他們偏偏要讓自己過得不開心也是他們的權利。
只要更深入去分析,這些情緒就化解了(會不會還有下一次?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影響自己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如果我遇上類似的人,我大概會根據不同的人而有三種做法:
1. 遠離他們,免受情緒上的影響
2. 包容他們,因為他們只是仍然沒有緣份去成長而已
3. 鼓勵他們,讓他們發堀令自己進步/更快樂的方式
仔細觀察,有執念的人真是會透過言行表現得好明顯......
我無法直接指出別人的不足,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反而才是最好的。
一切都是量力而為而已,我並不會走到極端單方面被別人當作情緒垃圾桶。
(對方想要的是安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純粹只是想要別人承受自己的情緒?)
這半年來我都在學習思想上的進步/令自己的生活開心一點。
(比如說,如何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
......到底是不是毒雞湯我並不能斷言,但至少有些概念對人有幫助。
我並沒有追求1000%一定要深入研究某些領域,因為我追求的是普通人都能懂的東西。
那些靈性宗教/心理學/哲學的書說了好多專業名詞,我都看得暈頭轉向。
我個人的見解,就是不好好消化/實行的話,懂多少專業名詞都是沒用。
難聽點說,自己不好好做人/對待身邊的人,拋多少書包出來都是沒用。
好多差不多的思想都是共通的,只是方向不一樣而已。
比如說,放下執著—>活在當下—>放過自己—>愛自己也愛別人—>活得幸福
(看的東西要好小心,被毒雞湯搞到掉入思想陷阱是挺麻煩......)
(例如,並不用極端地追求活在當下,畢竟每個人都是有過去記憶,都會為了未來的目標而作出努力)
(個人的見解就是,活在當下是指發現生活上的小確幸令自己簡單地感到快樂,也是令自己更專注當下要作出的行動,而不是用快樂麻醉自己的大腦逃避傷痛/問題)
我吸收了不少,只是記性和面對一堆文字的動力實在太有限(反正我又不是讀書的料)。
所以我會偶爾隨自己的心情嘗試用淺白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見解囉,希望會對人有幫助或者我都樂於交流知識。
為何佛教總是強調「不要起惡念」?(之後再稍微看看貪嗔癡好了)
心理學上都有主張思想—>行為—>情緒,三者就是互相掛勾的迴圈!
如果腦子裡常常想著「我要他不得好死」,人就自然會不開心(憤怒),然後就影響行為(會不會作出傷害自己/對方的行為?)。
這些情緒還會傳染給身邊的人互相影響,可不可怕?
「自我覺察」掌握不好的話,就會變成不斷怪責質疑自己/只會想到好表面的東西。
這些東西連我都是正在學習,用過頭的話就會變成想太多。
「我會對身邊的人心理不平衡,真是太爛了!」我已經不會再這種想。
察覺到是好事,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影響到行為,想法是可以慢慢自己調適。
始終我還是個凡人,並不會勉強自己一定要戒除哪些情感,只是要避免過份的執念。
再負面的想法都好,都是人類才會有的東西,沒了這些反而不是完整的人類了。
正因為如此,我才敢承認自己會有這種想法。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