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墨華鎏歌專文】淺談文字流變(相關歌曲:筆墨稠)

璇琰 | 2017-12-20 22:06:28 | 巴幣 2 | 人氣 182

搬運個。
因為在粉專分三篇,所以一直懶得搬過來XDDD,這篇寫法算是一個新嘗試(?),為了平易近人一些,結果寫得好像過淺XD。
不知道為何現在插圖片不能調大小,參圖直接丟連結。


〈筆墨稠〉歌曲試聽↓


一、差點被吃掉的文字源頭(甲骨文、金文)

        清朝末年,維新運動剛失敗,時局動盪,此時相當於國立大學教授的王懿榮,卻在家中端詳著幾塊中藥材。
        這灰白的硬片上隱約有些奇怪的刻痕,藥材雖謂「龍骨」,哪真的是龍的骨頭?而實際上龍骨是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王懿榮手上的則是一片龜板,先不說到底有沒有被中藥店老闆坑,王懿榮只是望著上面未曾見過的「符號」眼睛發亮。
        於是在清光緒25年,目前被認為最早的中文字「甲骨文」,最後一個在差點煮下湯的藥材上被發現。

        次年義和團事變點燃,八國聯軍入侵,王懿榮殉難,而他收集的千餘片龜板,轉到了劉鶚手中。
        這個劉鶚就是寫《老殘遊記》的那個劉鶚,他後來繼續收集研究了三、四千片龜板,將其中千餘片拓印成冊,出了第一本甲骨文專書《鐵雲藏龜》,書名直白的就是劉鐵雲他收藏的一堆龜甲。

註:王懿榮(1845-1900)時任國子監祭酒。
註: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錬生。

        「甲骨文」為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大多是商朝卜卦時,記載在龜板、牛骨等上面的文字,因此又被稱為「貞卜文字」,因為是用刀刻,線條上較方折、堅硬,更以直線居多。

        而另一種叫「大篆」的字體也同時在發展著,大篆其實是一種泛稱,其中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籀讀做宙),又以金文為最大宗。
        五行上金屬類的東西皆屬「金」,金文多刻在青銅器上,又稱為「鐘鼎文字」,線條較甲骨文圓潤,而結構並不勻稱,有種飽滿而樸拙的莊嚴姿態。
        金文記載內容多為戰爭、祭祀、冊命等,例如毛公鼎,周宣王即位之初令叔父毛公協助治理國務,而毛公表現良好得到許多賞賜,便鑄此鼎記事,感念周王,其中文字為現存內容最長的金文。




二、秦始皇表示,文字從現在開始方方正正(小篆、隸書)

山河盈秋風滿袖
金文小篆卮酒齊賀咸陽樓
漫青冢黃昏舊
隸筆難書斜陽空引漢宮柳 ──音頻怪物〈筆墨稠〉


         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齊王不戰而降,紛亂割據的戰國時代結束,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帝國,首都咸陽。

         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提議廢除和秦國不同的文字,總不能以後一篇公文發出去寫七種版本吧?秦始皇聽著有道理,便命李斯與管交通的趙高、記錄文史的胡毋,寫了一套新的識字課本。
         於是大篆被簡化為「小篆」,成為全國統一的標準文字,中文字自此有了結構勻稱、粗細一致的方正型態。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說文解字‧序》
圖五:維基百科──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小篆是最後一個保留原始造字圖形的字體,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也根據小篆的字形,建立漢字造字、用字的「六書」,也就是象形、形聲那些。


         秦朝統一了文字之後,人民交流和溝通上容易許多,但小篆筆畫複雜彎曲,書寫起來麻煩,尤其對處理文書的官員更是件頭痛的事,後來一名叫程邈的小吏,減省小篆筆畫、將圓滑處改成方折,成了另一種新字體,並且在基層文書官中流通開來,因為程邈當時這種小官吏被稱為「徙隸」,這種新字體也就稱做「隸書」,或稱做「佐書」。

案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書斷‧卷上》

         隸書完全脫離圖畫,外型也與楷書也相去不遠,但看起來比較扁一些,最大的特色是落筆凝重如蠶首,提筆回鋒如燕尾分叉,稱為「蠶頭燕尾」,成熟於漢朝。
        而秦、漢兩朝的隆重場合仍繼續使用篆體,鏡銘、印章等也使用這種線條優美的字形,即便到了現在,我們仍刻製各種篆體印章,「篆」這個字也衍伸出雕刻、銘刻之意。




三、越寫越懶到越寫越美(草、楷、行)

長安翰墨留香久任平生
一筆狂草釋離愁
傷春別後又悲秋花
落汴州  詩箋逐水流

         前一節我們說到為了處理文書方便,小篆被簡化為隸書,然而就像我們抄筆記抄累了會越寫越潦草一樣,到了漢代,隸書寫的快些就成了「章草」
        章草的每個字獨立分開,仍保留隸書方扁形狀,以及筆畫結束時會挑起的特色,到了東漢之後,根據楷書筆勢的草書文字相連,稱為「今草」,兩者通稱為草書

        草書一開始雖是為了書寫便捷性,後來成了個性化的書法藝術,最為著稱的為唐代張旭的「狂草」,張旭有草聖之稱,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從這個稱號就能體會,他們寫的是瘋瘋癲癲、如醉如狂的文字,線條簡化連綿,變化無窮,有著瀟灑奔放之美。

吳郡張旭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舊唐書》

故鄉何鄉夢難留
雲起兩晉蘭亭曲溪霜染
透胡笳羌笛夜不休
詩藏魏碑戎筆亂世引風流

         我們現在最常書寫的「楷書」是把隸書的蠶頭燕尾減去,成型於魏晉時代,唐宋之後成為書寫的正體,又名「正書」。而南北朝時期留下大量自成特色的楷書碑刻,由於北魏立國時間長、留下的作品最多,這些文字被泛稱為「魏碑」,又稱「北碑」。

         另外〈筆墨稠〉中唱到的「筆鋒瘦」為宋徽宗所創的瘦金體,字形細瘦俏俊,「橫似鶴骨,勾若鷺喙,捺彷蘭葉,撇如金針」,自成一家,氣韻脫俗。
          而「行書」是將楷書寫得更快速一些,介於草、楷之間,仍然能夠被辨識,但筆畫流暢瀟灑,偏向草書一些叫「行草」,偏楷書一些則為「行楷」
         有名的大家如東晉王羲之、唐代顏真卿,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寫下的《蘭亭集序》更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三更還早月還羞
檀板起  竟是新曲唱舊愁
夜雨沾衣等蘭舟
明清傳奇  離人各白頭

         一首歌從秦朝唱到了唐宋,篆、隸、草、楷、行這幾種主要字體定型,唐詩、宋詞接著有元曲,明清有小說,中華文字之美締造華美篇章無數,從書法的世界到文字的天地,徜徉無際,不妨縱歌這一曲筆墨稠。



【歌曲資訊】
〈筆墨稠〉
作曲:于東波
作詞:遲意
演唱:音頻怪物

山河盈秋風滿袖
金文小篆卮酒齊賀咸陽樓
草漫青冢黃昏舊
隸筆難書斜陽空引漢宮柳

長安翰墨留香久
任平生 一筆狂草釋離愁
傷春別後又悲秋
落汴州 詩箋逐水流

毫端走 筆鋒瘦
笙簫一宿 且把暗香嗅
約舊遊 陌上侯
詩仙鬥酒 縱歌筆墨稠

浮生誰奏 天下誰收 壯誌未酬
片言難寫 點墨難求 把盞醉千秋

故鄉何鄉夢難留
雲起兩晉蘭亭曲溪霜染透
胡笳羌笛夜不休
詩藏魏碑戎筆亂世引風流

三更還早月還羞
檀板起 竟是新曲唱舊愁
夜雨沾衣等蘭舟
明清傳奇 離人各白頭

毫端走 筆鋒瘦
笙簫一宿 且把暗香嗅
約舊遊 陌上侯詩仙斗酒
縱歌筆墨稠


【資料來源】
(2008)。藝術與人文─中華文物之美。台北市:台北市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醫砭:龍骨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說文解字‧序》 《書斷‧卷上》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蠶頭燕尾
漢典:



最後附原文連結們,轉載請務必註明墨華鎏歌專文、原文網址,以及文章作者--風晏。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