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論正義之戰:以《荀子‧議兵篇》與《孫子兵法》為比較---正文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5-01-23 02:32:33 | 巴幣 10 | 人氣 1166

  這篇是推甄用的,但計劃不周詳(在9/22~10\8時,我已經寫完三篇八千字論文,其中一篇還是十個小時熬夜趕出來的),閱讀和寫作僅在三天內完成,當然以這種做工寮草、貧乏文獻量,以及哲學渣底子,不可能讓該學校要我。但很感謝老師替論文寫評語,並寫推薦內容,而為了寫作,讀了幾篇相關論文,以及把孫子五千字重啃了一遍。唯一遺憾的是,在荀子的閱讀時間只夠讀議兵篇,根本掌握不了「戰爭」在荀子的系統之定位,導致面試時,荀子被我主張成另外一種工具論者,而我的理由是「荀子的戰爭實踐面被忽略,所以我的寫作目標是提醒該文其他面向之價值」。

  重新看我這篇去年10\11寫出來的文章,發現我的論點非常相對主義,可追溯至古希臘的詭辯學派核心人物,普羅塔哥拉斯:說服就是真理
〈哲學家的世界〉第 4 集:收學費的普羅塔哥拉斯
〈哲學家的世界〉第 4 集:收學費的普羅塔哥拉斯
〈哲學家的世界〉第 4 集:收學費的普羅塔哥拉斯_點入)這篇真讓我意外,第一次看到蘇格拉底被錶,不過可能因為蘇格拉底LV不足,還沒領悟「蘇格拉底詰問法」?不過蘇格拉底會輸,恐怕是太快接受「清楚」的定義,以至於著了道。嘛,不解釋。

  總之,正文。

論正義之戰:以《荀子‧議兵篇》與《孫子兵法》為比較
 
目錄
壹、正義之戰... 1
貳、《荀子‧議兵篇》與《孫子兵法》的正義之戰之析辨... 2
一、西方脈絡下的正義之戰... 2
二、東方脈絡下的正義之戰:《荀子‧議兵篇》與《孫子兵法》... 4
參、結論與建議... 6
參考文獻... 8
老師評註... 9
 
 

壹、正義之戰

  在現代社會,和平被認為是世界應存的狀態,但人類間不乏戰爭之現象。古今中西亦然。撇開感受,正視戰爭存在的現象。關於戰爭的核心爭議是:「何時使用武力是正確的?」當然,我們若認為有時使用武力是正確的,而並非所有戰爭都是破壞和平。會有正確的武力,或幫助和平的戰爭嗎?聚焦在這類戰爭,也許我們可以用正義之戰(Gerechter Krieg)的方式稱呼。在中國,先秦諸子對此發出不少論述,孫武以《孫子兵法》系統化兵學研究之代表,此書亦對其他領域皆做出了觸類旁通的貢獻。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上一直占領導地位之儒家的態度,從孔子拒絕談論戰爭,[1]孟子反戰,[2]而荀子不但談論戰爭之法,還認為存在正義之戰。[3]
 
  如果確定了《荀子‧議兵篇》有談論正義之戰的相關材料,那為了更深入研究中國對此的相關思想,我們必須仔細予以檢視。而初步檢視,我們發現此篇談論了孫武的觀點,並進行一定程度的批判:「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4]兵之所貴者埶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5]雖然下文,荀子立刻反駁了引用孫子之觀點的臨武君,並提出「壹民」、「附民」的修正。
 
  但鈕先鐘先生在其《孫子三論》中研判:「荀子勢必看過孫子兵法而且對其有很高的評價。」可是當我們翻開原文,發現紐氏在論述此段的引文,刪除了最後的「豈必待附民哉」。[6]這種刪除,可能導致荀子此段語境涵義的扭曲,畢竟把這段的前後文話還原,一、這話是並非由荀子口中說出;二、還原上刪除的話,顯然這是一種反駁。結合後,我們可以更貼近原文的涵義,而詮釋:「荀子似乎只想駁斥孫子的觀點,而非對其讚揚。」儘管鈕先鐘先生的《孫子三論》在解讀荀子對孫子的評價時,似乎有些爭議,但亦啟發了我們對這兩者的比較,而能裨益我們的對於這兩位先賢在正義之戰上的認識。
 
  

貳、《荀子‧議兵篇》與《孫子兵法》的正義之戰之析辨

一、西方脈絡下的正義之戰

  在現代社會,和平被認為是世界應存的狀態,但人類間不乏戰爭之現象,而正視戰爭存在的現象,關於其核心爭議是:「何時使用武力是正確的?」
 
  何謂正義之戰?阿奎納( Thomas Aquinas ) 在《神學大全》 (Summa Theologïca) 一書中,論述正義之戰需符合三項條件:
一、君主/權威-戰爭必須是經由君主命令才能實施;
二、正當理由-戰爭必須符合正義的理由,亦即需是對不正義行為的反擊處罰措施。
三、良好的意圖-戰爭是為矯正對方的不正義,而非出於厭惡或報仇為正義之戰建構出雛形理論。[7]
 
  儘管不是所有武力行為都稱作戰爭,譬如:一個國家,對其司法機構所審判犯有死罪者處以死刑,或為了維持秩序而鎮壓暴民。一個個人,在於自己或他人被侵犯時挺身自衛,或身為處刑者,貫徹國家的意志,槍決死刑犯。而縱使是屬於戰爭行為的武力行為,實施了也不必定違背和平,譬如「一個國家,以武力抵抗外來勢力的侵略」。
 
  即使認同有些戰爭是正義的,但其標準為何?而為了涇渭分明正義與不正義的戰爭,諸多討論都得落實在「武力」。這問題可以更細部的問:「為了甚麼目的,允許使用武力?限不限定執行武力的主體?以及所施行的武力之性質、量?以及執行程式?最後,是否限定武力所作用的客體的種類與量?甚至,誰評斷這些被建立的標準下,某主體是否可使用武力?還有,縱使做下了這些限定,還有沒有例外狀況必須被限定?」提出了這些問,我們才能進一步確定何謂正義之戰。
 
  為了討論正義之戰爭,而對戰爭具體考察,必須限定在甚麼範圍呢?西方的背景下,人類如何解決彼此紛爭已經不可考,儘管這類原初狀態的論述很多,譬如社會契約論者,但這些論述往往根據於聖經和個人信念。[8]但在政治社會出現後,毫無疑問,國家負擔了這種評判機制,並為了達成維持秩序的效果,制定出法律予以執行。過去,在古希臘與古日爾曼法允許個人,經由法院宣示下進行「復仇」;現在通說,雖然仍必須交予國家評判的,但「復仇」已經不允許,而是在國家力量下進行具備武力性質的制裁。國家之所以能制裁組成該國之人民,是因為具備了主權行使的正當性。而這正當性是被社會契約論所形建。當然,在一國行使主權的範圍,包括武力在內的制裁,似乎不被定義為戰爭,而少了爭議的空間,所以正義之戰的討論應是排除國家內部的制裁行為。但荀子似乎不這麼看。
 

二、東方脈絡下的正義之戰:《荀子‧議兵篇》與《孫子兵法》

  在中國,先秦諸子不乏談論戰爭者。孫武以《孫子兵法》系統化兵學研究之代表,與荀子同樣以政治高度談論戰爭,並某種角度切合了西方軍事理論家,克勞薩維茲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但比起荀子,對於正義之戰,孫武沒有過多著墨,而在其兵書中的核心思想不斷強調「利」,好似可以這樣詮釋:「如果為了作戰能得『利』,則是需要扮演王者之師。」
 
  儒家不斷反駁「利」的核心思想,亦為荀子所繼承。〈議兵篇〉便不斷地反駁「利」的立論,認為戰爭在一定目的下是必要的:「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堯伐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荀子‧議兵篇》)」因此獨夫、暴君是須要討伐,而為了幫助討伐,建議以儒家思想脈絡下的「壹民」、「附民」,則有助於戰爭的功能,且大於追求利的效果。最後,荀子並認為「正義之戰」的脈絡不能跳出戰爭之前的非戰爭行為。
 
  在《荀子‧議兵篇》,卻認為必須審視包括國家中,非戰爭行為之外的所有行為。若仔細觀察他主張的「仁者之師」,實際是「正義之戰的充要條件」。而這種性質的軍隊之產生,並非戰爭當下的行為所決定,而是戰前必須要符合「正義」。對此,薩孟武分析:「荀子這種倡義兵,反盜兵的用兵觀,主要是他認為附民之政與權謀詐變不可並行運用,用兵作戰如隆禮教戰,脩政養民都必須合乎仁義。未戰之前,應先附民,不但要善附本國之民,且要善附外國之民。[9]換句話說,針對之後所產生之戰爭,其定位是否正義,必須把觀察範圍擴大到戰前不屬於戰爭的行為,包括在實施內政的任何時候,使用的是「權謀」、「詭詐」,還是「隆禮」、「重法」?因為,這些國內的行為,將影響由國民組成之軍隊的素質是否能稱上「王者之師」,而為其評價之因素。
 
  雖觸及正當性,荀子的論述仍有討論到實質的戰力(士氣)問題:「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荀子‧議兵篇》)」雖然此段落的上下文,是荀子說明符合仁者之師的軍隊所產生威力的原因,是能使處於不義之君統治下的人民為慕其仁義,並放棄抵抗甚至投誠援助,所以其戰鬥力會比其他非王者之師來得更大。但這裡也關係了會直接影響兩軍交鋒之勝負要素:士氣,荀子認為戰鬥動機是仁義而非利益的軍隊,較能凝聚戰鬥意志而戰勝其他非仁義之師的軍隊。[10]這就可以形成很有趣的悖論:「若兩個仁義之師交鋒呢?比誰的正義較有分量嗎?」但考慮到荀子身處歷史背景是戰國末期,禮樂崩壞而彼此戰亂不斷,這種悖論雖然有趣,此文目前沒有討論的必要性。
 
  綜合上面的論述,荀子認為,手段上「仁義之師能發揮作最大的戰果」,而戰爭的目的是「正義,除獨夫與暴君」。相反的,孫武在《孫子兵法》,幾乎整篇論述關於用兵的技術,包括戰前、戰中、戰後,甚至作戰目標。但關於用兵的目的,他是否還有其他著墨?「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始計》」析文之,「戰爭是國家關乎生死的重要大事」。其他的篇幅皆以「求利」為核心,描述其手段。
 
  荀子與孫武在作戰方法上亦有諸多不同,前者對於作戰過程中是否有「不義」的行為做了許多論述及價值判斷,但孫子似乎暗示為了勝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所採取戰爭手段必須能混亂敵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列舉了以詭詐應敵的十二種方法,第一類是隱藏意圖以迷惑敵人之用:「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孫子‧計篇》)」用意是使敵人難以摸清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意圖。第二類是立足於不同敵人狀態而採取的制敵策略:「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孫子‧計篇》」申言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孫子這樣的論述,是為荀子在《議兵篇》開頭所駁斥的:「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渙然有離德者也。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荀子認為這種傾向下產生的軍隊,仍然無法敵得過「正義之師」,而且有害於士氣與意識型態的凝聚,不可為也。
 
  看起來荀子和孫武的想法似乎大有衝突,大陸學者吳秋紅亦如此主張,但筆者認為並非如此,尤其對下面段落的詮釋。「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孫子兵法‧作戰》)」在(吳秋紅,2002)中被其認為是孫武為了作戰不擇手段的主張,因為孫武主張為了作戰可以搶對方糧食,等於侵犯其他人的財產權,縱使是敵人。但竊以為此行為,難必言不正當,若以荀子的「仁義之師」出征,縱使是敵國的糧食,但其糧食來自於百姓的耕種,而所有權來自於百姓。因此,若百姓支持這個部隊而願意提供糧食,則獲得敵國糧食就是正當的。所以筆者認為,表面上,孫武似乎贊成不擇手段的勝利,但其核心思想若是「利」,而仁者之師能更有利的取得勝利的相關要素,正當性以及實質資源,則孫武必定不會反對,因為此為符合他的目的一種方法。
 
  結論,我們可以看見荀子與孫武的戰爭思想雖有表象的不同,但實質殊途同歸,都追求戰爭的勝利。而對「正義之戰」的論述之有無,則呈現荀子的意識形態中,具備的儒家「仁」、「禮」……等要素的成分。這些都是具體內容,都可以與孫武的論述相輝映。
 
  這對我們的啟發是:「正義之戰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戰爭方法」因為最大的效果在於凝聚己方,而且能離間、甚至拉攏對手。而荀子是以儒家的思想為內容,做為這種意識型態建構的論述之基礎。但這種框架,其實可以放進任何任何內容,只在於如何建構。
 

參、結論與建議

  梳理的西方對於正義之戰的大致沿革,並比較荀子與孫武在此思想呈現的差異,無論是戰爭的目的或手段。可以發現兩者思想雖有表象的不同,但實質殊途同歸,一致追求戰爭的勝利,並將戰爭視作政治的延伸。而「正義之戰」僅是作為其中一項要素。
 
  在荀子的意識形態中,無疑認為正義之戰是重要的,因為儒家「仁」、「禮」……等材料,能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意識形態論述,作為提供士氣的凝聚之用,而這種凝聚會因培養士兵時因利誘而分散,或在採取巧詐手段對付敵人時而動搖其價值觀。但至於正義之戰的框架下,要採取甚麼具體內容,則可隨著時代或地區改變。譬如西方也能在其中放入不僅止於儒家思想下的「正義之戰」之論述,尤其美國在二戰後所塑造的共產主義、與邪惡軸心國,以及反恐戰爭時的論述,皆可類比。[11]而這種積極追求價值論述合理化的背景,源於現在公民審議和全球化的現象所致,國家對於所要採取之行動的價值定位非常重要,因為民眾的觀感將比以前具備更大的影響力,左右國家決策,進而決定國際政治。
 
  雖孫武未論及「正義之戰」這種意識型態的建構,但其原則是「利」,換句話說,根據其思想核心,孫武必定不反對這種可利之戰爭方法。因為,這種手段最大的效果在於凝聚己方,而且能離間、甚至拉攏對手。這對我們的啟發是:「正義之戰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戰爭方法。
 
  既然「正義之戰」脫離不了意識形態。基於以上探討,本文建議在研究「正義之戰」相關論述時,可加入修辭學的探討。因為正義本身並非純真理,也可以視作某種意識形態的整體或內容,毋寧說孔恩意義下的「範式」,而具備社會性。戰爭本來就具備充分的社會性,與現實的社群和物質利益掛勾,不跳脫某個既定範式的探討,將會無所裨益,僅專注在正義理論的建構,而忽略現實。至於,跳脫的方式,便是使用修辭學,其中一種方法便是將其「正義之戰」的論述視作一種「發訊者對受眾的演講」,將其包含語境在內的論述解構。而這種受眾不只是作者當年撰寫所預期的直接受眾,甚至是間接受眾。這將對「正義之戰」論述之內涵有深一步的分析與詮釋可能。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2010
鈕先鍾,《孫子三論》,臺北:麥田,2010,二版
二、期刊
陳佳慧,論生命政治與戰爭的關連,中華行政學報8期,2011,P.7-18
吳秋紅,《孫子兵法》與《荀子·議兵》之比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第15卷第4期,p.362-366
康經彪,荀子〈議兵篇〉的武德思想,黃埔學報第六十六期,2014,p.139-158

老師評註

評註人:(遮蔽)
職稱:(遮蔽)專長「荀子哲學」
我的評註分為三部分:其一,值得稱許之處;其二,未來修改建議;最後則是總體評論。
值得稱許之處:
1.   論題有意義且清晰。我們知道一篇論文的論題好壞,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判斷其作者之思考深度與寫作技巧。此論文主題「正義之戰」即點明戰爭此種透過武力手段以達成目的之行為,如何可以被判定為「正義的」(道德的)。其次,副標題以《荀子˙議兵》、《孫子兵法》為討論核心。而此兩篇文獻,一者是儒家之說,一者為兵家之說,兩者之間立場有何異同?此即足以引發讀者進行閱讀之興趣。
2.   對於中、西思想史關於戰爭之論點有基礎性認識。這一點在當前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上雖有爭議,也就是我們是不是應當在討論中國哲學之議題中,引入西方哲學的討論?比較哲學的研究當然有其可看性,不過所引入之西方觀點是否會讓中國哲學有削足適履之難,在研究上實需再三考量。不過,以作者目前仍為大學生之身分來看,能在此論題中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值得鼓勵。
3.   作者在區分《荀子》與《孫子兵法》之不同立場時,最後提出在更高層面的意義上兩者可以是互不衝突的,也就是共同追求勝利,並且都是政治的延伸。這一點足見作者之思考已經有一定程度之水平。(作者認為「正義之戰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戰爭方法」,且是「政治的延伸」。我對於這一點必須提出不同的看法,《孫子兵法》明言:「兵者,詭道也。」也就是說,追求勝利可以是不擇手段的。因此,戰爭不論是意識型態的,或是政治的延伸,都可以被接受。但是在荀子學說中,戰爭除了是政治的延伸之外,政治仍舊必須是涵蓋於道德之內的社會活動。這一點兩者截然不同!)
未來修改建議
1.   《荀子˙議兵》是對話形式之文獻,作者可以嘗試依其辯難之順序,整理出荀子對於戰爭的立場,以及他對於兵家之言的批判。
2.   由於《孫子兵法》著重於用兵理論,而非哲學思辨,因此在取材上略顯不足。作者可以嘗試從歷史事件(實際的戰爭)作為個案,以加強兵家之言的論點。
3.   引用資料方面有幾處採用「轉引」的方式,這一點雖然可被接受,但是最好還是直接取材一手文獻較好。
4.   最後作者以很鮮明的方式標舉:「何時使用武力是正確的?」來說明正義之戰的問題核心。我的建議是使用「何時」(when),不如使用「如何」「how」來的準確。
總評:
同學是我在文化大學的學生,除了上課認真之外,課後經常與我共同討論。在多次討論中,我發現的思想敏捷,且具備相當之語文能力。這一項優點將有利於他在哲學領域之未來發展。因此,我向母系各位老師推薦,相信他未來可以為哲學之研究、教學作出一定程度之貢獻。


[1]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2]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下》);「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孟子.離婁上》);「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梁惠王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孟子.滕文公下》
[3] 「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堯伐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荀子‧議兵篇》
[4] 《荀子‧議兵篇》
[5] 《荀子‧議兵篇》
[6] 鈕先鍾,《孫子三論》,臺北:麥田,2010,二版,P.179
[7] 轉引自:陳佳慧,論生命政治與戰爭的關連,中華行政學報8期,2011,P.16---魏靜芬,《戰爭法學》,金北:社團法人臺灣海洋事務策進會,2005,P.23-24
[8] 諸如霍布斯、洛克、盧梭,雖然其論證方法不同,但皆認為國家主權的正當性來自於人民將部分主權渡讓,成立一個掌握統治權的政府,以讓生活過得更好。
[9] 轉引自:康經彪,荀子〈議兵篇〉的武德思想,黃埔學報第六十六期,2014,p.139-158。原註曰:參閱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市:三民,1982 年 6 月),頁 706。
[10] 在(吳秋紅,2002)中,作者認為議兵篇的這段文字,是說明用兵的重點在於「壹民」與「附民」,這同時包括凝聚我方戰鬥意志以及拉攏非我方的支持抑制。我方軍隊能因此戰鬥意志的性質特殊而能士氣旺盛,所以攻無不克,但比對原文脈絡,雖以為斷章取義卻不無道理,故留其詮釋但補充清楚原文語境下的其他涵義。來自:吳秋紅,《孫子兵法》與《荀子·議兵》之比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第15卷第4期,p.362-366
[11] 陳佳慧,論生命政治與戰爭的關連,中華行政學報8期,2011,P.7

創作回應

煙嵐
居然看不懂...估計是太久沒看中文了QAQ
2015-01-23 07:41:50
兔二:滾你奶奶的
也可能是我寫的角度問題使然。

一般談戰爭,要嘛科技,要嘛經濟,但我關心統治正當性還有士氣。但這篇表面上想探討倫理學,事實上卻在工具性的談論「正義」的戰爭功能。

當然,這篇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但等我考完研究所再說...
2015-01-23 10:53:3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