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美好星期天週札 72 青年強 國家強?

GC 休閒模式 | 2022-11-06 22:21:58 | 巴幣 10 | 人氣 165

  昨日參加了大公文匯主辦,《假如我是大公報記者》徵文比賽的頒獎典禮。六十三間學校、逾千名學生競逐殊榮,最終54人脫穎而出,站上頒獎台上,鎂光燈下,分享喜悅。我對獲獎其實頗感意外,因為參加此活動,只是為了在試後餘暇中,動筆消遣,且順道成為一塊磨刀石,避免日後文筆生疏,一旦變鈍則鋒芒不再。當然,這只是非常個人的原因,實際上無論投稿、比賽,各編輯對文章喜好有別,要求也大為不同,除了試試手感外,代入編輯角度,嘗試以不同形式、切入點、考慮因素寫文章,以此寫出符合個人與編輯風格融合的作品,更具挑戰與樂趣。每次侷限於日記式寫作、散文,不但使其他寫作題材變得陌生,還令眼光收窄,人生經驗不足,雖然未至於對日後找工作有重大障礙,不過多樣性能為人生漫漫長路,點綴生活,讓路上不被沉悶蠶蝕。

  大公報總編輯致辭時提到中共中央二十大後的願景與計劃,贅言不提,抽絲剝繭下我取出最重要的六個字:「青年強,國家強」。何謂青年強?能為國家出一分力,不拖後腿,不做贅事,不走歪路。這裡我就有點頭痛了:三年前反修例事件、兩年前的疫情,令青年無論在就業、交流,都出現重大難題——被政治沖昏頭腦,不務正業,疏於正事的如恆河沙數;放棄努力,守株待兔,躺平討活的也不計其數。中港國際人才流動斷絕,失去很多就業、實習機會,也讓見識國家、世界的大門重重關上。其實不只香港出現這個問題,很多地區和國家都有勞動人口工作意欲減、生育率低、年輕人躺平等結構性問題,尤其歐美國家有完善的勞工保障制度,罷工頻繁,即使年輕人有新職位,勞動力也大減。在新冠疫情「復常」的大趨勢下,各地努力把經濟水平重返過去鼎盛時期,竭力招攬人才以提高競爭力。香港是一個特殊的例子:背靠中國,面向世界,擁有世界窗口的特殊地位,同時聯繫內地的地理優勢。相對內地較為保守的國家政策,香港跟隨西方國家的放任自由政策,無論技術、資金、貨物流動,都能繞過障礙,從而資訊互通。這帶出,香港需要的人才,特質可能與內地的不同。但內地的經濟急速復甦,亦需要香港人才自由開放的特質,以跳出框框的思維協助內地企業尋求突破。這就形成了一種頗為尷尬的場面:內地、海外、香港本地都極度渴求人才,但香港青年的競爭力同一時間逐步下降。
  
  另外,世界似乎傾向「靠邊站」的局面:疫情後全球化的場景正慢慢消失,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盛行。一旦紮根某個地區工作,跨地區工作的情況越來越少。香港政府不斷希望香港青年北上大灣區尋求發展機遇,但兩地被隔離政策所限,要實現跨境聯繫,則要犧牲十日時間成本,中途可能喪失有薪時數;而在香港工作與內地交流,也儘可能避免失去十日工作時間以提高生產力。經常說政府強調「搶」人才,「搶」字含貶義頗不吉利,隱含香港政府對延攬人才、發展前景的憂慮。以現階段來說,一旦人才北上便鮮少回流香港,而政府乃字面上合作共贏,實際上卻要跟內地競爭人才,中港互惠互利的影子越走越遠。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梁振英也提到,港人不要守株待兔等全面通關才北上,要主動尋求工作機遇,言下之意即是在內地紮根的成本效益比留在香港大,如果香港青年實力強,卻選擇北上貢獻內地,那麼對香港社會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人才流失進一步加快,不單反政府的青年拒絕貢獻香港社會,連親政府的也寧願北漂貢獻祖國。疫情期間,香港喪失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優勢,國際聯繫、交流的地位逐漸被新加坡取代,現今正盡力推銷,希望挽回部分海外人才來港就業。惟當香港人才外流,剩下的又缺乏足夠競爭力,香港精英銳減,特色光芒褪色,那香港則會慢慢被中國與國際孤立,將會是對香港社會的一大噩夢。

  所以,「青年強」,沒錯,中國會強,某些跨國公司也會強,但如果是對香港社會的展望,我確實是存疑的。我這裡是從「貢獻社會」的角度來分析,並非是以「維持生計」的角度來看。如果純論大學生畢業工資、工種、前景來看,在香港工作的優渥、穩定,可不是北上,或者到海外發展就能輕易取代。在香港,找工作付出的努力、勞力,換來的回報,整體上會比較高。不過這種回報都是給自己的,把回報放大至社會層面:能不能服務社區、大眾,甚至謀劃香港的未來呢?那又是另一回事,勞動人口暴跌,而青年傾向選擇特定工種度過餘生,會是對未來香港社會發展的一大警號。更大的憂患,是新一代青年,能不能邁過三年前的迷霧,重新喚醒服務社會的使命和初心。

(圖:七人欖球賽散場——七人欖球賽正正是香港開啟復常步伐的標竿。)

創作回應

蘇家立
你的著眼點很是務實,會被青睞也是有所憑據的
2022-11-06 22:36:43
GC 休閒模式
眼見越來越多離開香港
都有點感觸
2022-11-06 22:47:0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