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女人是有孩子後,才開始學做母親《母性》

夜川霖 | 2021-10-09 15:07:08 | 巴幣 26 | 人氣 208

——有時候感情可能是種使命導致的錯覺——

我們常在電視或書本中,看到這些作品展現母親的愛與光輝,其中也包含我的發條之森,但卻鮮少有人質疑這點。
以往我也不曾質疑......或不去刻意做質疑,因為想要打破這些塑造起來的觀念,需要付出不少心力去否定自己。但看完這本書的我,卻不得不開始思考,以往我們口中的母性,是不是想強壓使命在女人身上。

故事裡採用了三條線,『關於母性』、『母親的手記』、『女兒的回憶』。

簡單聊聊這三條線的關聯,故事開頭有提到一個女孩死亡了,從自家四樓跳下去,不知道是自殺還是他殺,母親難以接受地在媒體前說:「我難以相信自己盡己所能疼愛、悉心照顧的女兒會發生這種事。」

光開頭這句話就很有意思,在我們看來母親這麼說是理所當然,因為她本就該盡己所能地去疼愛自己的孩子。
但這也是故事最有趣的地方,你為什麼這麼覺得?也許在你看不到的背面,有更深的秘密是我們所不知道,或不願意去知道的。

這本書透過這三條線,『外人的角度』、『母親的心境』、『女兒的視角』。這三者的角度,交織再一起時,你究竟看到了哪一面?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我很喜歡,撇開幾章節最後,有種刻意要混淆讀者視角的用詞、以及不夠好的結局以外,基本上這本書要表達跟傳遞的我都確實接收到了。

正如前面所說,我很喜歡這部作品裡提出的問題,不是女人成為母親就會有母性。

這本書我在閱讀時,更多的反而是覺得女主想創造一個「幸福」的家庭,而這個美好家庭的油畫中女兒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她有一個最愛、以及愛著自己的母親。
有些人這輩子希望成為有人愛的對象,而這份愛來自於父母,而非用相同的愛去對待孩子。

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有錯,因為可以的話,相信大家都希望一輩子受到保護,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

「世人認為,任何人,任何家庭的父愛與母愛都相差無幾。」——湊佳苗《母性》(頁55第6段)

這本故事的高潮點,在前中段那個理想之家,因為颱風導致了土石流,整棟房子因而引發火災導致「母親」的媽媽與女兒同時受困,這一段真的非常精彩,後續情節解析會提及。

那麼我們以下會直接進入分析,如果你已經對這本書感到興趣,看到這裡就好,因為以下將會有嚴重的劇透,非常推薦各位去買來看,這本書提出的角度非常的獨特,書寫模式也十分引人入勝。



劇情設計:

這邊先提提缺點,因為這很重要,也是我在閱讀時感到不解跟不認同的地方。這部故事採三條線,開頭的新聞報導讓我們以為死的正是後面故事裡的『女兒』,而我們正追著回憶去理解為什麼她會死。
但其實並不是,因為關於母性的後續篇章都會從一名老師出發,在看過這則新聞後與朋友聊天,慢慢地帶出她的觀點。於是乎結局才知道,原來這名老師就是長大的女兒,她以前確實上吊過,但急救成功了。

我覺得不好的地方,是在『女兒的回憶』,因為好幾個篇章最後,搞得像是女兒要死了,或母親放手讓她往下掉,也許我沒看懂湊佳苗這麼寫的用意,但就閱讀的角度來看,我會覺得有刻意模糊焦點的意味,這方法個人真心不推崇,如果真的無關就不要寫這些多餘的字句,不然就要給出一個合理解釋說為什麼要這樣寫。

那我們開始討論優點,整體的故事幾乎都回繞在主題核心上,我覺得這非常好,至少沒有跑題。許多故事想要表達一個核心思想,結果寫到最後跑去其他東西上面了。
從原本地理想之家,到後來的變故,使得「母親」最心愛的媽媽死去,最後他們搬回丈夫的老家去。

在那裡,「母親」被婆婆挑惕,經常要無償地去幫忙下田工作,還經常被惡言相向,因此「女兒」會想抱不平。

基本上劇情都圍繞在兩者的矛盾,女兒想幫媽媽出頭,然而母親不懂,為什麼女兒不像自己?或像自己最愛的媽媽?反而越來越像丈夫那家的人。

有意思的地方在,作者可以藉由這樣的矛盾,帶出「母親」其實並不符合多數人口中所期待的母性,她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為了迎合自己媽媽的期待,以及不辜負媽媽在火場中為了說服自己就女兒,而選擇咬舌自盡的結果。

這時,我們可以說她的母性只是種使命感、被迫的使命。

而女兒,她很清楚自己不在母親的每裡家庭藍圖內,但仍舊選擇愛自己的母親,原來女兒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只是希望表面的平靜與美好可以延續下去。

「她的確悉心照顧我,只不過我的存在對媽媽來說,並不是『只要有妳在身邊就足夠了。』」——湊佳苗《母性》(頁45第6-7段)



情節編排:

隱性的衝突,是這部作品最大的亮點,也就是矛盾。「母親」希望自己仍是女兒,但現在的她不是了,她以為自己照著母親的教導,就能給予相同的愛,但其實妳到底有沒有認真愛自己的孩子,不論是讀者還是書中的女兒都很清楚。

真正的矛盾引爆在那場災難,「母親」面臨抉擇時,選擇了自己的媽媽,卻被媽媽唸了一頓,說她已經是母親了,應該要盡心盡力地去照顧與愛自己的孩子才對,為了讓「母親」徹底死心,媽媽便咬舌自盡了。

之後「母親」遵從了媽媽的遺願,救出了女兒,並悉心照顧。這邊很有趣的地方在,這裡的母性徹底變質,並不是「母親」自己想愛女兒,只是為了媽媽的遺願,而去做這些事情罷了。
這透過女兒的回憶篇,我們也可以看出女兒早知道這一切,卻仍舊選擇愛母親,也許母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但愛自己父母是小孩天生會有的,除非後天導致些許變故,才有可能會讓其變化。

「在只能救一個人的狀況下,到底該救生我、養我的人,還是救我生下的人?沒有人能夠想像,為了作這個決定,我心如刀割,整個人好像被撕裂了。」——湊佳苗《母性》(頁68第15-16段)

故事到了中後段,在丈夫老家的過程,「女兒」為了保護「母親」顯得叛逆,在「母親」看來是不能理解地,因為她從未教導自己女兒如此大逆不道,也覺得女兒不像自己。
但有意思的地方是,在選擇保護自己母親這件事上,她們兩人是那麼地相似,倔將地性格是如此地相同,為了讓母親開心,而讓自己去說些什麼話、表現出什麼行為,簡直一模一樣。

這兩段情節的交織,讓這部作品的情感豐富了起來,也讓我們知道雙方的矛盾為什麼會爆發,也許就是因為過於相似,才導致了排斥,卻又因為母女的身份難以爆發,直到最後「女兒」上吊了,「母親」還是認為自己沒有遵從媽媽的遺願。

至始至終,也許母親從未真正愛過自己女兒。

「到頭來,所謂的愛只是自私與自私間的碰撞。」——湊佳苗《母性》(頁196第8段)



角色塑造:

小說中的角色,「女兒」的名字一直到最後才出現,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因為直到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母親」照顧女兒,就只是為了完成使命,以至於連名字都變得不再重要。

那「母親」呢?她也沒有名字,一但女人嫁為人妻、成為媽媽,就再也沒有自己的名字,大家會稱呼她為「田所太太」,或在接送女兒時,被稱為女兒的媽媽。

她的名字呢?有人在乎過她曾經也是某人的女兒嗎?

在母親跟女兒之間來回不定,連我們都逐漸錯亂了,但內心卻很清楚,她早已脫離不了自己身為女兒的定位了,這樣的女人成為母親,難道有錯嗎?

「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媽媽溫柔地撫摸我,希望她摸著我的頭說:『妳很棒。』我希望得到這樣的愛。」——湊佳苗《母性》(頁124第14-15段)



敘事節奏:

敘事節奏中規中矩,不快也不慢,整體故事在情感收放很剛好,但多了一些相似的劇情。

不過這並不會影響閱讀體驗,雖然相似,但可以感受到不同,就像上一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樣,雖然許多情節看似相似,但卻可以感覺到內心正慢慢地出現變化。



總結:

這本書我相當推薦,並沒有限定族群,如果讀者您對於這樣的題材有興趣的話,非常推薦去看看小說。

裡面看事物的面向十分特別,讓人重新定義與思考了「母親的義務」究竟是什麼。

易讀性:★ ★ ★ ☆
趣味性:★ ★ ★ ★
寓意性:★ ★ ★ ☆
劇情性:★ ★ ★ ★
文學性:★ ★ ★ ☆

  • 作者:湊佳苗
  • 譯者:王蘊潔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4/03/03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252元

購書連結:博客來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仔仔
下單了,看完在繼續聊~
2021-10-09 16:35:03
夜川霖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不同的觀點~
2021-10-09 16:43:59
ilwiKAMINA
很多美好影像的投射,真的很多時候都可能是強加在女性身上的無形壓力。
2021-10-12 01:43:44
夜川霖
是啊(茶
2021-10-12 12:53:18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