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反思日記] 花時間在意冷落自己的人,就是不珍惜對自己好的人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20-11-14 01:34:36 | 巴幣 282 | 人氣 397

很多時候,可以理解某些精神問題,因為自己也有類似心路歷程。今天,聽了朋友A講了困擾。好友B歇斯底里。之前,我們也討論過好友B的問題,但針對的是邏輯的破綻。最近,我注意到「情緒」對於人的溝通影響甚大,尤其是影響純文字的判讀,所以特別請教,當時他們在甚麼條件下交流。

注意「媒介為何」?

「面對面、語音、還是純文字?」
純文字。』

朋友A提供對話紀錄。我略讀紀錄,卻有一些新發現。純文字上,確實看來是好友B在批判「朋友A不夠朋友」,但情緒是甚麼?才是解讀這段文字是否存在挑釁或敵意的重點。

先釐清好友B所用的詞彙「摯友」。觀察整篇脈絡,好友B以「依賴程度」區分朋友為兩級:
  1. 摯友(100%的時候,永遠100%支持自己)
  2. 朋友(並非100%的時候,永遠100%支持自己)
換句話說,好友B只是認為好友A「並非100%的時候,永遠100%支持自己」所以不能算是「摯友」,但不代表不是「朋友」。之所以形成誤會,是因為文中,好友B並沒有特別再區分「朋友」跟「不是朋友」的區別,從而令朋友A有被否定的迷惑感。

那麼,根據前後文還原語氣,可發現新的解讀方式。首先,好友B語氣算客氣,但沮喪感發作,想要摯友卻總是得不到,認為很多人讓自己失望。原因為何?好友B歸咎自己不夠好,所以其他人不把自己當摯友,並舉了朋友A等例子。

申言之,好友B頂多想說:「朋友A不是100分」。但旁觀者,我的觀察,朋友A還是有90分。畢竟,朋友A能做到「傾聽、認真歸納」,已是朋友界的霸主。有這種朋友,該偷笑了,而不是基掰對方「好,但沒有更好」。換句話說,好友B的問題就在:期待太高,高到無法達到,然後失望。

但如果只是如此,被害者只有好友B一人,就沒問題了,但更大的問題是,好友B說出了不該對外人說的話。好友B的心路歷程很複雜,用純文字表達而欠缺情緒,容易引起誤會。誰讀都很容易判斷「好友B責怪某人不夠摯友」。但如果把情緒,填入好友B的純文字中,就會發現:好友B只是陳述自卑感和挫折經驗罷了,並歸咎這次的挫折和失控,是自己不夠好,沒資格讓別人更「摯友」的對待自己。

儘管放入情緒在文字,解讀出沒有惡意的一面,但我的反駁是:這是惡性循環,她要求的東西100%不存在。如果抱持這樣的想法下去,她會繼續失望,然後爆炸,傷到旁邊的人。

為什麼不存在?翻譯一下就懂了。
  1. 完美的父母,100%的時候,永遠100%支持自己
  2. 完美的朋友,100%的時候,永遠100%支持自己
  3. 完美的OO,100%的時候,永遠100%支持自己
怎麼可能存在,「任何時候(100%)完全支持(100%)自己的人」(;´∀`)。


注意「莫名其妙的完美主義」


由此可見,好友B沒有攻擊朋友A的意思,而是許多想法雜亂的表達在對話之中,而且充斥負面用詞,還有缺乏可行性的目標---譬如交友上,堅持要100分的摯友。我只能說,現實不存在,只能抓準「沒這麼糟」,譬如:-100、-20,你選-20。若如果什麼都不選,可能是-10,000。但他選擇跟好友A抱怨「你不是我的100分」,

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首先,任何現實環境都不存在100分,只有「比較好」。然後,對你抱怨「你不是我的100分」,我可以預期,不只你,任何人都會不爽。

「幹我不是(你的)一百分關我屁事。」

最後,好友B就越來越沒朋友。此外,朋友A跟好友B的衝突點,是好友B的心路歷程十分複雜,即使說出來,正常人不太會懂,多半覺得莫名其妙。朋友A該找心理輔導專業才是。


注意「答非所問」之處

朋友A繼續說了。當時交談很不愉快,但仍然留了一點餘地。朋友A向好友B表示,日後可以再約。儘管如此,好友B卻說不用,然後開始批評朋友A有完美的家人。因此,這發展讓朋友A摸不著頭緒。

首先,好友B該說的只有。
  1. 「去」
  2. 「不去」

文本上,看似選了「不去」,但事實上後面一長串卻在反駁「不去」:
  1. 我想去。
  2. 但我覺得,你會拒絕。
  3. 為什麼你會拒絕?我不意外,因為我是很糟糕的人。
  4. 為什麼我知道我是很糟糕的人?已經有很多人拒絕過我了。
  5. 因此,與其等到實際被你拒絕,我不如先拒絕我自己。
  6. 我想去,但我對你說「不去」。
  7. 儘管如此,過了幾天,我仍然約你。
  8. 因為,我沒選「去」或「不去」,而是第三個選項「我不給你有讓我失望的機會」

簡單化對話後,邏輯是這樣。「我不給你有讓我失望的機會」的證據在於。朋友B自己規劃了電影連刷的活動,剛好中間某一場,邀請朋友A前來「如果在電影連刷當中,朋友A即使沒辦法去,好友B也可以找到其他替代品。」說白了,就是用「可替代」減低人際挫折的頻率。

挺可憐的人,就像自身的陳述一樣,屬於這一類人:沒有能力評估純文字,給受眾帶來的效果,尤其是「讀起來心寒」還是「溫暖」,從而沒有惡意,卻傷害他人,尤其傷害關心自己的朋友,而非任何令自己憎恨的敵人。

此外,這種邏輯,大概也就諮商師或精神科醫生等專業可以還原出來,並且嘗試歸納治療手段,但對於正常人,只有下列感想:
  1. 「妳自卑關我屁事。」
  2. 「我不夠摯友,所以呢?」
  3. 「妳要怎樣?不再來往還是繼續來往,說清楚啊!」

正常人的反應大概是上述,畢竟沒有義務和能力幫對方歸納「妳得到什麼精神疾病」。但正好以前跑過輔導室、前幾年跑過一般精神科,我有體驗過精神科醫生和客戶之間接觸的模式。他們會提問、傾聽和嘗試歸納,而且不會打斷,客戶只要一直說。儘管,好友B很期待這類模式,認為所謂摯友或好朋友就要如此配合。但嚴格說起來,我認為好友B沒有錯,只是找錯人了,該花錢找諮商師或到精神科說這些話才是。


總結:「滾雪球」的失敗造就敏感,造就不安全感,造就連鎖失敗

總結好友B,大致邏輯如下:

1、人生有太多受挫經驗,因此很敏感,稍微不如意就會認定自己失敗了,被討厭了。
2、自認被討厭之後,就會開始自我厭惡,認為自己很糟,但從來沒機會思考,自己哪裡糟又怎麼改。
3、無法改可是還是很想要摯友,但摯友這種100%完美隨時支援自己的,不可能在現實存在。
4、因此,不斷期待得不到的完美摯友,也無法專注思考和改正自己可能可以改正的缺點,繼續被斷交和感覺受害。

一定程度而言,我能看出對方的邏輯,也跟我自己有部分經驗有關。

我也有很多失敗經驗。被討厭的經驗。被疏離的經驗。明明就很喜歡很喜歡一個人,但對方說疏遠就疏遠。我從不知道自己犯了甚麼錯?

「也許就是窮、醜和禿頭吧。」我自嘲。

但與好友B差別是,我不會期待「100%」的摯友等完美主義,以及「追求成長」。也許,我同樣會有被害妄想,或是稍微覺得沒有被理會,就自認被討厭了。但,面對這種不安全感,我選擇「不管」,反倒問自己,「沒人對自己好嗎?有的話,為什麼不多在意他們一點?而要在意那些,看似或實際上就是冷落自己的人?」換句話說,如果我有時間和精力,懷疑那些似乎疏離我的人,某方面來說,我就相對少了時間和精力,回應對我好的人。那就是,我對不起確實對我好的人。

好友B的經驗很重要,再再提醒我們一個道理。
別追求眼前看不見,或者失去的。
珍惜對你好的。
這才是你創造的價值。


筆者資訊
兔操民(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最近的興趣是ANKI+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應用,尤其在遊戲領域,譬如如何玩遊戲學英文。請多指教。

創作回應

只想及時行樂的鯤
分析很有意思,感性的生物
2020-11-14 07:09:40
柊貳男
用理性分析感性,有時候真的覺得你好強XD

>1、人生有太多受挫經驗,因此很敏感,稍微不如意就會認定自己失敗了,被討厭了。

這是真的,我本人雖然在人際關係上算是很順利的一方,不過我妹就比較不順利,以往的經驗也造就她曾經很沒有自信,好在她上大學以後,遇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也稍微建立起了自信。說穿了,朋友間就是要有一種「我就算被你討厭了,也沒差。」的底氣,有了這份底氣,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就會輕鬆許多,而且反而會變得順利起來。
2020-11-14 18:48:06
兔二:滾你奶奶的
「我就算被你討厭了,也沒差。」我覺得這句話很棒。其實,交友上大家能貫徹這句話,一些惆悵就能消失。
2020-11-15 12:17:03
柊貳男
哇咧,怎麼無法換行= ="
2020-11-14 18:48:32
兔二:滾你奶奶的
QQ
2020-11-15 12:16:1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