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隨筆】儲蓄的原罪

愛天使亞夜 | 2023-10-16 08:00:04 | 巴幣 4 | 人氣 100

大家好這裡亞夜,
好久沒發日誌以外的文章了。
當初因為宣傳夏趴的關係把日誌往後挪,
剛好因為國慶日連假的關係,
總算把進度追回來了,
於是就又有空檔發廢文了(爆炸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儲蓄」的「原罪」。

為什麼要用「原罪」這個詞呢?
說得好像儲蓄是一種罪惡一樣。
沒錯,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
這件事是在道德上是被鼓勵的還是被唾棄的呢?
如果是鼓勵的話有獎勵嗎?
如果是唾棄的話又有處罰嗎?

直覺上來看,
儲蓄似乎就算在道德上得不到鼓勵,
但至少不是被唾棄的行為吧?
然而我們從現行的經濟行為上來看,
因為除非刻意操作,
否則原則上隨著時間的經過必然產生「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就是,
隨著時間的經過,
錢的「價值」會變得越來越少。

那麼回頭看儲蓄,
所謂儲蓄,
只地就是把你現在擁有,
但暫時用不到的錢給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未雨綢繆」,
因此這個行為原則上應該要被鼓勵,
然而實際上是,
你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給存下來,
把本來可以拿去花掉拿去享受的資源給留下來,
好去對抗那個所謂的不時之需,
然而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
你辛苦存下的錢不知不覺就變少了。
用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就是,
人家只是把錢存起來,
怎麼一部分的錢自己就不見了?

由於存錢會導致錢減少,
或整更精確地說是「購買力」的減少,
因此我們可以說,
社會對「存錢」這件事本身是給予「處罰」的。
既然社會對存錢這個行為給予處罰,
那麼就說明社會對存錢這件事予以負面態度。
這就是今天的主題:儲蓄的「原罪」。

到這裡就要說了,
存錢到底何錯之有?
哪一國的哪一條法律規定人民不可以存錢的?
再說了,
就算提高到道德層次好了,
到底哪裡的道德教育說存錢是罪過了?
沒有對吧?
那麼為什麼社會又要對存錢這件事祭出「罰則」?
存錢的人何罪之有?
既然沒有任何過錯,
為什麼必須受到「處罰」?
受到名為「通貨膨脹」的處罰?
所以通貨膨脹是不道德的,
通貨膨脹是惡劣的,
通貨膨脹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偷走安分守己的人的錢的卑劣手段!

如果你這樣想,
那真的就是「原罪」了。

世界萬物,
唯一不變的是,
萬物隨時都在改變。
在還沒有所謂「錢」的時代,
所有的資源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失去其價值。
其實這樣講有點不太精確,
更精確的說法是,
隨著「閒置」而失去其價值。
而所謂的「儲蓄」,
其實就是一種「閒置」。

舉例來說,
你今天打到的漁獲,
這些魚隨著時間的經過會逐漸腐敗,
漸漸的就不能吃了。
換句話說,
你今天就吃掉,
它就是價值最高的「新鮮的魚」;
你放一天才吃掉,
它會變成價值沒那麼高的「不新鮮的魚」;
你再多放一天,
不好意思,
它直接變成毫無價值的「不能吃的魚」。
這種東西,
換成水果、穀類等等,
意思都一樣,
甚至其他的資源也一樣,
「水」放著就會逐漸因蒸發而減少;
「書」放著就會逐漸泛黃而壞掉等等。
所有的資源,
隨著時間的經過,
會自然毀壞是自然界的定理,
你當然可以去抵抗它,
但你不能祈求它「自然地」發生,
因而你必須為它「做點什麼」。

例如,
魚放了會壞,
那放冰箱咩。
放冰箱,
你總要電吧?
消費。
水會蒸發,
包裝起來啊!
包起來,
消費。
書會黃,
放除濕劑防黴劑啊!
這些都是消耗品,
一樣是消費。
說到底,
這些資源一旦閒置,
你就必須為了「維持它」而付出所謂的「維持費」。
同樣的道理,
錢這種資源,
一旦你將它閒置,
那妳為了「維持它」,
也得付出相應的「維持費」。
只是,
這個社會沒有那麼殘忍,
不會真的跟你收錢,
而是透過所謂「通膨」的方式暗地裡向你收費罷了。
換句話說,
去抱怨通貨膨脹讓自己的錢變少變薄,
那是沒有意義的。
錢本來就會自己變少變薄,
就跟熵無時無刻都在增加一樣,
你無法阻止,
除非你為它做點什麼。
例如,
你可以想辦法賺更多的錢來抵銷它,
或者想辦法利用投資的方式獲利來抵銷它,
但不論如何,
就是不能閒置。

「儲蓄」兩個字,
實際上就是「閒置金錢」的好聽說法。
實際上,
如果你真的有用不到的多餘的錢,
那麼你該做的就不是閒置它,
而是應該想辦法活用它。

我們一樣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漁夫,
你每天可以吃一條魚。
你今天打了三條魚,
你只吃一條,
隔天你只能吃半壞的,
第三天你的魚壞光了不能吃,
於是,
你每天都得去打魚才能吃飽。
第二天跟第三天的品質下降了,
來自於第一天的「魚」被閒置了。
好,
如果今天你的鄰居也是一個漁夫,
他也可以打三條魚,
於是你跟他約好,
今天你打魚分他一條,
明天換他打魚分你一條,
那麼怎樣了?
即使你第二天不去打魚,
你跟他兩人兩天都一樣可以吃到「新鮮的魚」。
只要讓於不閒置,
那麼社會的幸福度就增加了,
因此,
讓資源流動就是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

當然,
這就又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
你今天打魚分你鄰居一條,
但明天本該換你鄰居打魚的,
他卻賴皮不分你,
魚是他可以連續吃兩天新鮮的魚,
但你隔天卻只能吃你今天剩下來的「不新鮮的魚」了。
社會的幸福感又下降了。
這扯到什麼?
信用。
其實,
你分他魚,
也期待他分你魚,
這件事本身就是所謂的「信用」。
如果你認為他不會分你魚,
那麼你就不會給他魚對吧?
最終,
你就寧願每天自己打魚,
了不起偶爾吃不新鮮但至少沒壞的魚,
總比被騙要強。
錢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
你去服務別人,
期待別人也來服務你,
如何證明?
那就是靠錢。
你去服務別人時,
就會跟對方要錢,
而這個錢,
可以讓你用來跟別人要求服務,
換句話說,
錢建立起了你跟其他人之間的「信任」,
因此錢本身就是信用。

既然錢是信用,
那麼今天我付出勞力,
收下了別人的「承諾」,
那麼自然我應該就隨時能去要求別人「兌現承諾」啊,
可不是嗎?
結果你現在跟我說,
因為我把這些「承諾」放了好久,
於是就「失效」了?
見鬼了不成?
並沒有。
我們從兩個層次來看。

首先先從供需來看,
如果今天你打魚,
你的鄰居打獵,
你一天打三條魚,
一天吃一條;
而你鄰居一天打一頭鹿,
可以吃五天。
想也知道,
你的鄰居收入比你還高,
因為他做一天可以活五天,
而你做一天只能活三天。
現在,
你不想每天吃魚,
你鄰居也不想每天吃鹿,
於是你們想要交換吃。
那麼你們怎麼交易?
肯定是五條魚換一頭鹿吧?
這樣才公平啊,
一頭鹿可以吃五天欸,
你用一條魚就想換?
怎麼可能?
你說用一天的勞動力換?
可是三條魚只能吃三天欸,
這樣還是虧啊!
所以,
匯率就出現了。

然後現在,
突然有好多人都會打魚,
但只有一個人會打鹿。
每個漁夫偶爾都想吃鹿,
但是因為一天只能產一頭鹿,
可是每個人都想要怎辦?
你是獵人的話怎麼辦?
看誰出價高囉!
誰願意給我更多的魚,
那我就跟誰換!
至此,
你必須用更多的魚才能換到一頭鹿,
於是魚的購買力下降了,
這就是通貨膨脹。

簡單說就是,
假設一個產品、一個服務的價值本身不變的話,
那麼你要兌換這個產品、服務所需支付的信用就相同。
信用的總值本身是不變的,
但隨著流通貨幣的增加,
單位貨幣所能分得的「信用份額」就減少了,
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換個說法,
你有 1000 元,
我也有 1000 元。
因為我們都有 1000 元,
而蘋果一個 100 元,
因此我們都能去果農那購買 10 個蘋果。

今天,
你就是把你的 1000 元存著,
而我則是把這 1000 元拿去投資,
然後獲得了 200 元的收益。
好,
現在我跟你總共有 2200 元了,
但既然信用本身的總值不變,
那麼我們合計還是只能買到 20 個蘋果,
換句話說,
這時後的蘋果價值 110 元了而不是 100 元。
此時什麼情況?
我有 1200 元,
還是可以成功買下 10 個蘋果並且還剩下 100 元,
而你卻只能買下 9 個蘋果了。

你說:「不公平!你從我這偷走了一個蘋果!」
而我會說:「不公平個屁,誰叫你什麼都不做?活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果農是最大的贏家

沒錯,
所謂的社會就是這樣運作的。

為什麼你只是把錢放銀行,
銀行就要支付你利息?
很簡單啊,
你錢存銀行並不是單單只是「放在那」而已,
你錢放銀行,
銀行就拿你的錢去借給別人。
銀行始終不用自己借錢給別人,
而是拿你的錢借給別人然後賺錢,
因此呢,
他把他賺來的錢分一點點給你,
讓你心甘情願地把錢存在他那,
好讓他可以繼續借錢給別人來賺錢。
但你也知道,
銀行不是傻子,
他怎麼可能會把所有的收益都跟你分享呢?
顯然不會,
銀行肯定賺得比你還多。

好了,
現在問題來了。
你有 1000 塊,
是實打實政府發行的 1000 塊。
我們假設,
全世界就只有這 1000 塊,
而你把這 1000 塊放在銀行裡。
現在,
銀行把你放他那邊的 1000 塊當中,
拿出 900 塊借給一位急需用錢的老闆,
而那個老闆拿了借來的 900 塊,
跟一個設備商買了一台生產用的機器。
設備商從老闆那賺了 900 塊,
於是又把這 900 塊存到銀行裡。
現在,
銀行又把設備商的 900 塊當中拿出 800 塊去借給一個司機,
然後司機借了這 800 塊去買了一輛車好做生意,
最後這 800 塊落到了車商手裡。
這時,
世界上有多少錢?
你有 1000 塊放銀行那裡對吧?
設備商也有 900 塊放銀行那裡沒錯吧?
最後車廠有 800 塊的現金。
明明整個世界只有 1000 塊,
但整個市場流通的貨幣卻有 2700 塊這麼多!
你此時會說:老闆有 900 塊負債、司機有 800 塊負債啊!
沒錯,
他們是有負債,
但他們的負債本身是不是金流?
是金流嘛!
公司老闆雖然有 900 的負債,
但是他提供了銀行價值 900 的保險櫃,
於是老闆沒有負債了。
司機雖然有 800 的負債,
但他提供銀行價值 800 的交通服務,
於是司機沒有負債了,
而這一切,
全部起源於你那 1000 塊錢。
明明世界上只有 1000 塊錢,
但因為裡面的大家都在彼此交易,
讓錢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而產生了價值,
因此「流通的錢」變多了。

好了,
回到我們剛剛說的,
信用的總值不變,
但錢變多了,
因此「1 塊錢」所分得的信用不就下降了嗎?
這就是通膨。

所以,
如果你只是把錢放在家裡,
連銀行都不放,
那這比錢實際上跟「不存在」其實並沒有兩樣。
如果說,
全世界的錢都在你家,
然後你把這些錢雪藏死不拿出來花會怎樣?
很簡單啊,
那這個世界就會換另外一種東西來取代所謂的「錢」,
於是你的那些「錢」一夕之間就會變成廢紙。
當然,
這很極端。
那麼,
假設你只擁有世界裡「一半」的錢,
那麼這個世界並不會停擺,
但是一樣嘛,
另外一半隨著流通而「放大」,
既然另外一半變得比你這一半還大,
那麼你的這一半當然就縮水啦!
這就是通膨。

所以,
儲蓄的原罪就是,
把錢閒置下來,
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人與人之間,
因為有所謂的「交易」而能變得更加幸福。
而錢只是交易的媒介。
而你把錢給閒置起來,
代表你拒絕參加這個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加幸福的行為,
那麼,
你的罪過就是,
讓整體社會的「幸福總額」減少,
因此呢,
減少的後果就得由你承擔。
這就是儲蓄的原罪。


結論:

敝人不是要鼓勵把錢花光光都不要儲蓄,
而是,
不要光只是存錢,
而是要把錢拿去「投資」。

相信實現財富自由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目標,
但你身而為人,
只要活著每天就必然有所消費,
因此呢,
你就必須去賣命工作好來換取可以用來消費的「錢」。
然而,
「錢」這種東西除了用賣命來換以外,
本身也會因為「交易」這個行為而逐漸增加,
而每一次交易,
進而增加出來的錢的量,
就是所謂的「利息」。
如果你今天能夠讓「利息」的量滿足你活著所必須「消費」的量,
那麼你就不需要為了「活命」而去「賣命」,
這就是財富自由,
因此你想要財富自由,
就必須要設法獲得「利息」,
而能夠讓你獲得「利息」的方法就是「投資」。

投資本身當然也是花錢的一種,
但跟花在消費性的產品上不同。
投資本身只的是那些在「可以持續產生利息的資產」上的花費。
今天你每年賺 50 萬,
你把 50 萬通通花掉,
明年你還是賺 50 萬,
然後你只能靠夭通膨害你的錢變薄,
於是你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但是,
如果你今年賺 50 萬,
設法擠出 10 萬元去投資。
這 10 萬不說多少,
給你生出 3000 元的利息,
明年你就多了 3000 元可以花了不是嗎?
十年後你總共就多了 3 萬元可以花了不是嗎?
那麼你為什麼不投資?

儲蓄不是不好,
但儲蓄會減少錢的「流動性」,
而減少錢的「流動性」的這個行為,
就會造成「經濟活動」的衰退,
也就是造成社會的「總體幸福感」下降,
因此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有罪的,
因此稱為「原罪」。
然而,
天有不測風雲,
誰知道你明天會不會突然遭逢變故而急需一筆大錢?
所以適當的儲蓄仍有其必要,
但是過度的儲蓄就真的只是在干擾經濟而已。
沒辦法,
遊戲規則就是這樣訂的,
你無法去改變他,
你只能遵守。
領死薪水的日子很苦,
沒有錯。
但有閒錢還不投資,
那你的錢活該被通膨吃掉。
比起把錢拿去買負資產,
也就是那些需要持續付出維持費的奢侈品,
多投資,
才是能讓你實現財富自由的途徑。

題外話,
今天讓你中樂透中一億,
扣掉稅金還剩八千萬左右,
所以呢?
你把工作辭掉,
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這樣嗎?
八千萬你以為能花多久?
別忘了,
你現在的人生被工作綁住,
而你現在鬆綁了,
花費說不定會直線攀升,
假設你一年花兩百萬,
四十年呢?
到頭來就坐吃山空囉!

但你拿去投資,
你光靠著八千萬每年回饋的「利息」,
平均一年少說也有三百萬。
好啦,
就當你只有兩百萬好了,
這跟上面的條件一樣,
但別說四十年,
就算過了一百年你的八千萬都還在,
你永遠只花到「利息」,
這不才是真正意義的「財富自由」嗎?

封面圖片:AI生成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