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媒體大亨全面戰爭》(一):天差地遠的兩個媒體大亨,各自野心的軌跡與崛起的過程

幻月 | 2021-11-24 17:20:01 | 巴幣 4 | 人氣 112


上次寫了《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的文章之後,這次要寫的文章,是關於一部英國小說《媒體大亨全面戰爭》(The Fourth Estate)的文章。



這次的文章會分成兩個部份來寫,第一部份的文章會涵蓋該作品的第一部到第三部,第二部份的文章會涵蓋該作品的第四部到結局。

本次要談論的《媒體大亨全面戰爭》是傑弗里.亞契(Jeffrey Archer)的作品,而傑弗里.亞契就是以前曾經寫過《該隱與亞伯》(Kane and Abel)的作者。

兩個作品的差別在於《該隱與亞伯》是亞契在1970年代完成的作品,而《媒體大亨最終決戰》則是亞契在1990年代完成的作品。

至於《媒體大亨全面戰爭》原文為The Fourth Estate,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第四階級」的意思(中文裡面翻譯成第四權,與英文的意思完全不一樣)。

而所謂「第四階級」的詞彙來自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前夕,將貴族、教會以及平民列為前三階級,而後來十九世紀的時候,英國的思想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將新聞媒體稱呼為第四階級。

但是中文所謂的「第四權」,是因為中文的「三權分立」是行政權、立法權與司法權,跟英文對於這個詞彙的來源截然不同。

此外我會將這個作品翻譯成《媒體大亨全面戰爭》,一來是因為台灣根本還沒有引進這個作品,所以其實所謂的正式翻譯並不存在。

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這個作品的確就是關於兩位媒體大亨的大戰,所以我就參考了日本影劇《超級銀行最終決戰》(メガバンク最終決戦)的名稱,自己做出了這種翻譯。

…我只希望聽起來不會太俗氣(掩面

<《媒體大亨全面戰爭》(一):天差地遠的兩個媒體大亨,各自野心的軌跡與崛起的過程>

不同於《該隱與亞伯》的逐步鋪陳,本次要論及的《媒體大亨全面戰爭》在敘事的手法上,是採用倒敘法的方式。

而根據一開始的敘事,時間是落在1991年,並且我們可以得知這個作品有兩個主角─理查.阿姆斯壯(Richard Armstrong)與基斯.湯森(Keith Townsend)。

阿姆斯壯是一位媒體大亨,但是他性格浮誇而愛好奢侈─才剛登場的時候就是出現在前往蒙地卡羅渡(Monte Carlo)假村賭場的路上,之後又接著跑去黑海接續他的遊艇假期。

湯森則是另外一位媒體大亨,而他的政商關係非常強─他不僅可以出版柴契爾夫人(Mrs. Thatcher)的回憶錄,還可以幫澳洲布里斯班(Brisbane)的某位主教壓下性醜聞,甚至還可以跟美國總統打私人電話。

此時的阿姆斯壯已經是著名的大型媒體財團企業.阿姆斯壯通訊集團(Armstrong Communications)的總裁,而湯森則已經是同樣著名的大型媒體財團企業.環球集團(Global Corp)的總裁。

兩人經過數十年間商場上的互相廝殺之後,雖然都已經培養了各自在媒體業界的側翼,但是卻也都已經各自面臨財務上的末路。

此時作者卻話鋒一轉就在這邊將兩人的鬥爭暫時轉開來,而我們的故事就從兩人各自的發跡,緩緩拉開了舞台的簾幕。

[I. 19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兩種截然不同的出身,最終造就兩種截然不同的身分]

1.      阿姆斯壯:來自東歐地區的農村小夥子,為了逃避納粹黨羽與隨之而來的破壞,在前往英國的同時,也展露出自己的野心


阿姆斯壯的名字最初並非阿姆斯壯,而是盧布基.霍克(Lubji Hoch),並且是一位來自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在冷戰結束之後,已經分裂成捷克與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邊疆農村的小夥子。

盧布基的父親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農夫兼農村商人,但是母親卻是一位來自正宗猶太名門的小姐,而兩人的婚姻雖然存在明顯的階級之差,但是顯然最後還是獲得了各自家族的肯定。

打從年紀還小的時候,盧布基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不只學習速度比同齡的孩子還要快,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而即便是霍克太太這樣博學的猶太小姐,也是馬上就發現自己無法應付盧布基。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盧布基不僅喜歡偷溜到農村市集觀摩農村商人做生意,還學會如何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換到更好的農產品,甚至不僅會猶太文(宗教上的母語)與捷克文(生活的地區的母語),還已經學會簡單的匈牙利文與羅馬尼亞文。

但是同樣奇妙的是,盧布基甚至在小學尚未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有辦法跟旅行商人與古董商做生意,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將母親的胸針換成沙俄皇家硬幣,最後換到一枚古典鑽戒(當然古董商比佔盧布基還要高明,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不管怎麼說,盧布基進入中學的年紀以後,霍克太太就找自己擔任猶太教大學者的叔叔(也就是盧布基的叔公)當盧布基的家教,而這位叔公在發現盧布基具有語言方面的天賦之後,就以自己大學者的身分給盧布基寫了推薦信,讓盧布基可以正式的到當地的學院.奧斯特拉瓦學院(Ostrava College)求學。

雖然奧斯特拉瓦學院內部不乏貴族後代與副二代,但是盧布基到了學院之後展現對於語言的能力,而情況也不只如此─盧布基在匈牙利文的課程表現優異,也在古典語言與文學展現超乎水準的表現。

在英相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與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簽訂慕尼黑協定,協議要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讓給德國之後,盧布基甚至準確預測希特勒將不會滿足於此,而是打算併吞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結果就是學院的教職員以為盧布基在唬爛的時候,盧布基已經將自己所有的行李都撤出宿舍,然而最後當納粹軍真的進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盧布基仍然為了避免被迫害(盧布基是猶太人)而跑路到匈牙利。

到了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之後,盧布基在好心人士.瑟拉尼太太(Mrs. Cerani)的協助下,在瑟拉尼夫婦的報攤幫這對老夫婦賣報紙,然而其他報攤的人發現盧布基是猶太人,結果當納粹軍入侵匈牙利之後,盧布基遭到舉報而被丟進了集中營,瑟拉尼夫婦更是被以收容猶太人的罪名遭遇無限期拘禁。

當時的盧布基已經十七歲,卻因為未滿十八歲而幸運地沒有被納粹黨送進集中營的毒氣室,後來甚至還遇到好心的吉普賽人幫他越獄逃離集中營。

於是在吉普賽人的協助下,盧布基先從布達佩斯的集中營,翻山越嶺到達南斯拉夫,然後又接著從南斯拉夫搭船逃離歐陸(還在這段期間學會了德文與俄文),並且最後在經過兩個月的航程之後,來到了英國。

到達英國之後,盧布基在收容歐洲難民的難民營生活了一陣子,並且在趁著居住於難民營的期間學會了英文之後,馬上就報名從軍,但是因為名字不太像是英國人,所以盧布基就從香菸品牌得到靈感,並且改名為強納森.普雷耶爾(Jonathan Player)

強納森在接受過短暫的基本步兵戰鬥訓練之後,接著也親自參與諾曼地大登陸,並且最終在盟軍收復法國之後,跟著盟軍部隊打入德國,從而成為英國占領區的軍官之一,並且又接著改名為理查.阿姆斯壯(Richard Armstrong)。

2.      湯森:來自澳洲的報社少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之中,前往英國求學,並且也定下自己人生最終極的志向


相較於人生路程曲折的盧布基,一出生就含著銀湯匙的基斯.湯森,人生就沒有像盧布基那樣子充滿危險與波折。

湯森的父母在澳洲都算可以是上流社會人士,尤其湯森的父親更是營運澳洲的中型報社.墨爾本快遞報(Melbourne Courier)與亞德萊德公報(Adelaide Gazette)的老闆,在澳洲可說是報社大頭之一。

從小就喜歡在父親身邊打轉的湯森,不只跟著自己的父親認識了報社的基本運作方式,也跟著父親認識了不少報業的知識,因此從小就決定要當記者。

湯森從小學畢業之後,首先進入溫徹斯特(Winchester)的寄宿學校就讀,並且後來又進入名門學院.聖安德魯文法學院(St. Andrew’s Grammar)就讀。

雖然早在溫徹斯特寄宿學校的時候,湯森就已經開始在同學之間搞小本生意,甚至還學會怎麼賭賽馬,但是湯森涉入報業的時間點,卻是當他在聖安德魯學院就讀的期間。

進入聖安德魯學院以後,湯森就加入了學院的校刊,並且沒過多久就成為了校刊的主筆之一,甚至後來還在競選校刊總編輯的時候,透過恐嚇總編輯候選人.湯金斯(Tomkins)要將其在學院廁所裡面與男同學四腳獸的新聞散播出去,逼迫湯金斯退出總編輯選舉,然後湯森就自己成為了新的總編輯。

在成為校刊總編輯之後,湯森不僅在校刊工作,也會利用假期在父親的報社打工,更是曾經因為自己跑去其他報社投稿社論,大肆主張澳洲不應該繼續維持大英國協體制,結果被聖安德魯學院的理事長罵得狗血淋頭(當時澳洲還是認為應該保留君主制,何況聖安德魯學院在殖民時期是給貴族念書的學校)。

但是湯森在畢業之後,還是因為在校成績優異而獲得理事長的推薦,遠赴英國的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就讀,並且在牛津大學裡面主管政治、哲學與經濟學科的烏爾薩斯特學院(Worcester College)展開大學生活。

到了牛津大學念書以後,湯森雖然找到了可以訴諸共和制抱負與理想的同學以及教師,而當他遇到牛津大學的工黨學生後援後招募會員的時候,他馬上就認定自己遇到了知己。

原來該後援會提出「共產主義締造新世界」與「推翻現行英國君主制,用共和制創造新的英國」的主張,深深的吸引了湯森,並且湯森很快就決定要加入工黨學生後援會。

但是湯森卻馬上就被牛津大學的工黨學生後援會給洗臉,還因此遭遇強迫性的幻滅─當湯森想要競選後援會主席的時候,他竟然被以重大技術性問題為由取消競選資格。

更甚者,湯森還在提出抗議的時候還被羞辱說「來自殖民地的人,沒有資格參與英國人的革命」─這使得湯森認識到,原來在英國人的眼中,自己是個沒有資格與英國人平起平坐的二等公民。

慘遭洗臉的湯森最後失望的退出了工黨學生後援會,還很突然的就改變了自己原本激進的共和主義而轉為低調,並且在加入了牛津大學的校刊之後,也成為牛津大學校刊的主筆之一。

隨著之後WWII的結束,湯森得知德國戰敗並且被盟軍瓜分佔領,但是卻又在同時得知自己的父親心臟病發作的事情。

然而湯森的父母告訴湯森此事並無大礙,還鼓勵湯森應該要短暫離開英國、以採訪的名義前往德國的英國占領區,這樣才能夠走出學院,而不是一直都在學院的舒適圈裡面生活。

於是湯森就趁著一次假期的時候,用採訪戰後德國的名義請了一個長假,並且訂購了前往德國的船票之後,前往大戰結束、百廢待興的德國。

[II. 德國被瓜分之後的英國佔領區:偶然之間交錯而過,最後各自走上道路的兩人]



在德國戰敗之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與東柏林變成了蘇聯占領區,西德與西柏林則是變成了由英、美、法三國瓜分的佔領區。

阿姆斯壯在來到歐陸的期間與法國的年輕女子.夏洛特(Charlotte)結婚,並且在成為軍官之後,很快就被指定為負責通訊與公關事務的軍官,並且也被指定要協助通訊報(Der Telegraf)重振舊業。

因為英國長官總部與通訊報的總裁阿諾.舒茲(Arnold Schultz)達成協議,會協助生意一落千丈的通訊報重振旗鼓,但是舒茲必須要幫英國說好話、幫英國長官總部進行宣傳。

然而佔領區的生活十分嚴苛,先不說各國占領區都只能用各自的貨幣而禁止德國馬克的流通,導致一個德國出現四種貨幣流通的情況,就連民生物資都是由各國的長官總部採用配給制,遑論跳電在戰後德國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為了要幫舒茲重振通訊報的業績,阿姆斯壯必須到處去跟印刷工廠與物流通路商協調(非常好笑的是,因為通訊報在WWII之前在德國各地都有印刷工廠與物流通路商,結果戰後德國被瓜分之後,居然出現通訊報總公司在西德,結果印刷工廠與物流通路卻在東德的怪異情況),還必須與配給物資與電力的長官協調。

阿姆斯壯在這段期間為了方便社交與溝通,開始與美國長官總部的軍官賭博與出入高級招待所,雖然確保了通訊報應有的電力與物資,但是也養成他後來喜好賭博與性格浮誇、愛好奢侈的習慣。

除此之外,阿姆斯壯甚至還協助舒茲取回他所應該持有的股份(在納粹黨執政期間,希特勒頒布《紐倫堡法令》,下令猶太人不得營運媒體產業,還強迫猶太人賤賣股份,而舒茲剛好就是猶太人,因此他當時被迫賤賣股份,結果出現舒茲戰後回鍋當總裁,卻持股不到3%的奇怪情況),還將通訊報變成了德國的大報。

另外一方面,湯森來到英國占領區之後,深深體認到佔領區的德國人生活有多麼的痛苦與不方便,甚至還忍受被盟軍佔領的屈辱過活。

湯森發現英國占領區為了方便管理,因而限制佔領區的人民使用德國馬克(理由是會有不良業者暗中鑄造德國馬克的偽幣,會導致貨幣管理出現問題),甚至規定佔領區的人民只能使用英鎊。

然而湯森在採訪過程前往美國占領區與法國占領區的時候,發現美國占領區與法國占領區存在與英國占領區同樣的情況(都是以相同的理由來限制德國馬克的使用,並且規定只能使用美元與法郎),但是湯森想要前往蘇聯占領區的時候,被以並非蘇聯國民為由擋在門外。

十分有趣的是,湯森原本獲准可以採訪阿姆斯壯,但是湯森在採訪當天前往英國長官總部的時候,因為遇到自己的汽車拋錨,結果又被德國的汽車廠敲詐,結果湯森就因為遲到而錯過了採訪阿姆斯壯的機會。

本來有可能見面的湯森與阿姆斯壯,就這樣子錯身而過─而當下次這兩個人再次錯身而過的時候,已經是當兩個人在不久的未來,在報業的商場與戰場上相互廝殺的時候了。

[III.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相互競爭的兩人,在一次報業集團併購案的時候,頭一次真正的結下樑子]

1.      阿姆斯壯:退役軍官成立通訊公司,並且逐漸拓展自己的事業版圖



阿姆斯壯協助電訊報重振舊業之後,接著又一次舒茲舉辦的餐會上,結識了柏林日報(Der Berliner)的總裁尤里烏斯.哈恩(Julius Hahn)

在阿姆斯壯的牽線下,柏林日報與通訊報合併並且舒茲與哈恩共同擔任總裁,阿姆斯壯也在退役之前取得兩間報社海外印刷品的代理權,並且在退役之後於英國成立阿姆斯壯通訊

然而阿姆斯壯並不甘心只是當哈恩與舒茲的小弟,結果就是他因為不願意上繳海外獲利而與哈恩以及舒茲決裂並且分道揚鑣,並且還挖角了柏林日報-通訊報集團旗下的幾個出版商。

在成立阿姆斯壯通訊公司之後,阿姆斯壯將自己在德國結識的秘書.莎莉(Sally)帶來阿姆斯壯繼續當秘書,而此時來到英國定區的阿姆斯壯,已經與夏洛特生下兩個小孩了

除此之外,阿姆斯壯後來還繼續挖腳與哈恩合作的作家,並且也接著利用自己以前在德國結識的報社通路商,開始快速的拓展自己在歐洲的生意版圖,甚至還在自己過去結識的蘇聯軍官.圖爾帕諾夫(Tulpanov,這個角色在上一個條目的時間點,就已經出現了,之後會再論及這個角色)的介紹下,將自己的手伸入蘇聯。

等到了1960年代的時候,阿姆斯壯通訊公司已經成為英國最強力的報社之一,而創辦人兼總裁的阿姆斯壯本人,更是已經被英國的報社評論為最具潛力的新創企業家之一,還已經與工黨的官員以及牛津大學的工黨學生後援會交好。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正在拓展事業版圖的阿姆斯壯在擴展阿姆斯壯通訊公司,馬上就要在接下來併購案上,遇到來自澳洲的對手─湯森。

2.      湯森:海外歸國的年輕報社總裁,靠著借力使力成為澳洲的報業大頭


湯森從德國回到英國,並且在牛津大學完成學業沒過多久,就從澳洲那邊接到了自己的父親因為心臟病逝世的消息

雖然湯森盡快趕回英國,但是他終究無法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而是只能參加父親的葬禮,並且決定回到澳洲繼承家業。

此時的湯森卻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原來湯森的母親已經將墨爾本快遞報賣掉,還決定未來也要將亞德萊德公報賣掉。

湯森請求母親不要將亞德萊德公報賣掉,卻因為這樣才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家的競爭對手.亞德萊德傳訊報(Adelaide Messenger)提出以二十五萬英鎊進行收購的請求,母親才會決定要將亞德萊德公報。

於是湯森說服自己的母親,由自己擔任亞德萊德公報的新任總裁,並且如果無法在三個月內提振已經逐步衰落的亞德萊德公報的業績,那麼到時候再將家業賣給亞德萊德傳訊報也不遲─而湯森的母親同意了這個提案。

就這樣,曾經在英國艦隊街(Fleet Street)見過世面的湯森從少爺變成新任總裁,並且在幾度觀察亞德萊德公報之後,展現何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湯森不僅宣告所有職員與主管(包含自己在內)都必須早上八點半就上班,甚至還在撤掉了幾名能力不佳的肥貓編輯之後,將幾名較年輕的小咖編輯拉上高位。

除此之外,湯森也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當時澳洲的報紙都是將廣告與新聞陳列在一起,變成每一頁都有1/3的廣告與2/3的新聞共存,但是湯森首開先例將廣告全都放在報紙的尾端幾頁,達成新聞與廣告的分離。

起初亞德萊德傳訊報的總裁─柯林.格蘭特爵士(Sir Colin Grant)─起初對於湯森不以為意,甚至曾經在一次與湯森見面的時候,出言譏諷湯森的改革對於亞德萊德公報毫無助益,還嘲笑湯森如果不接受四十萬英鎊的收購請求,就只能等他施捨三萬英鎊的離職金。

沒想到湯森的改革不僅使得亞德萊德公報的讀者增加,還使得銷售量開始大幅增加,甚至當三個月過去之後,亞德萊德公報的銷售量已經反超亞德萊德傳訊報的銷售量─這下換湯森嘲笑格蘭特,說格蘭特只能等他施捨三萬英鎊的離職金。

格蘭特因為下不了台階,不僅對內遭到董監事質疑,對外還遭逢湯森揚言進行收購,最後只好提議亞德萊德公報與亞德萊德傳訊報合併改制為亞德萊德公報-傳訊報,並且由格蘭特擔任總裁而由湯森擔任副總裁。

然而湯森卻將亞德萊德傳訊報蠶食鯨吞,最後格蘭特辭職並且由湯森擔任總裁而由湯森的人馬擔任營運長、銷售長、財務長等各種重大職位,湯森本人更是大筆一揮就將傳訊報的名號抹除,將公司名稱改回亞德萊德公報。

在接下來的幾年之間,開始擴張事業版圖的湯森開始伸出自己的手,先是順勢併吞了本部設置在雪梨的雪梨紀事報(Sydney Chronicle),之後又入主了幾間飯店與礦場,甚至還吃下了幾間廣播電台之後,成為澳洲的媒體大頭之一。

這幾年之間,湯森在來回奔波雪梨處理雪梨紀事報的過程中,結識雪梨航班的空姐.蘇珊(Susan)並且與其結婚,甚至打造了專屬自己的報業王國,就連澳洲的總理都可以自由進出湯森的辦公大樓,還會被湯森邀請吃午餐。

然而湯森成立大陸報(Continent),想要打造澳洲版的泰晤士報(Times)的時候,卻遭遇到業績與銷售量不佳的衝擊─由於湯森認定這是因為澳洲報業已經漸趨飽和,因而認定自己或許應該移轉陣地。

就是在湯森想要將事業版圖轉移到英國的時候,湯森遭遇到了自己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對手─阿姆斯壯。

3.      WRG併購案: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的第一場戰爭,也是讓兩人結下樑子的關鍵戰爭



當阿姆斯壯忙著擴大事業版圖的時候,他得知原本是英國大型報商之一的西方騎兵集團(West Riding Group,以下簡稱WRG)已經岌岌可危。

原來WRG是從出版商起家,最後跨入印刷業與報業,但是卻因為第三代總裁與其手下的經理人管理不擅,結果陷入了業績與銷售量大幅萎縮,財務甚至也陷入泥淖的窘況。

碰巧湯森在一次牛津大學舉辦的同學會上,與成為保守黨官員的老同學重逢,並且也因而得知WRG岌岌可危的事情。

阿姆斯壯為了想要一口氣擴張自己的事業,因而企圖併吞WRG,而湯森為了想要拓展自己在英國的事業,也企圖併吞WRG。

然而就在兩邊各自想要爭奪WRG的股份,並且從WRG的律師手中取得WRG總裁交付的營運權的時候,阿姆斯壯意識到湯森會對自己產生的威脅,湯森卻反而沒有注意到躲在暗處的阿姆斯壯。

當湯森與WRG完成併購洽商,並且決定實施併購的前一天,阿姆斯壯偽造了湯森的母親突然病倒的消息,讓湯森為了想要見母親的最後一面而想要從英國趕回澳洲(當年湯森的父親病死的時候,湯森沒有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變成了湯森心中永遠的遺憾)。

在1960年代的時候,從英國要到澳洲,必須先從倫敦出發到印度的孟買滯留一到兩天,然後再從孟買轉乘前往澳洲的班機。

然而湯森帶著集團內年輕的新入行記者.凱特(Kate)在半夜抵達孟買之後,突然又從澳洲端得知自己的母親過得好好的─湯森對此甚感疑惑,於是決定先在孟買滯留一個星期觀察狀況。

結果隔天早上湯森馬上就從英國方面得知,阿姆斯壯趁著湯森離開英國的途中冒用湯森的名義,與WRG的律師完成併購洽談─結果就是WRG落入了阿姆斯壯的手中。

湯森對於突如其來的發展雖然氣得跳腳,但是卻無法改變WRG已經被搶走、自己給阿姆斯壯橫刀奪愛的事實(題外話,其實這個橋段也有暗示,湯森為了滯留孟買而入住孟買帝國飯店的總督套房,而當夜湯森與凱特談論此事之後,湯森就與凱特發生了婚外情)。

就這樣,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的第一場對決由阿姆斯壯奪取頭籌,但是兩人在未來數十年間在商場上的互相爭鬥,也是由此拉開序幕─這兩人就是在WRG併購案的時候結下樑子的。

[IV. 其他探討與分析]

1.      奢華而浮誇的私生活、難看至極的吃相以及不擇手段的商戰手腕:不論是阿姆斯壯還是湯森,其實都只是人品不佳的企業家吧?


我們從這個作品進行倒敘法的時候,就看得出阿姆斯壯是個性格浮誇,而且又很愛好奢侈的人─畢竟我們都看得出來,阿姆斯壯的生活,經常與雪茄、賭博與郵輪有關。

當然我們也能看得出來,湯森雖然不像阿姆斯壯那麼揮霍,他本人的生活卻也可說是十分的「多采多姿」─畢竟他政商兩棲,可謂生活十分光鮮亮麗。

這兩個人在崛起的過程之中,其實也出現了幾個影響他們的性格與生活方式的關鍵時刻─阿姆斯壯愛好賭博且愛好奢豪的性格,是在從軍的時候養成的;而湯森政商兩棲的性格,則是在他擴張事業版圖的時候養成的。

雖然阿姆斯壯原本是貧窮的農民,而湯森原本就是報社少爺,但是這兩個人卻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吃相都很難看,而且性格也都很不擇手段。

阿姆斯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知道自己如果要成功,就必須不能計較手段,這樣子才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之路。

湯森雖然是在守護家業的過程中首度展露不擇手段的性格,但是他卻是在擴張事業的過程中,逐步強化自己這樣的性格。

阿姆斯壯是從一無所有到變成大企業家,湯森則是原本就含著金湯匙出身,但是兩個出身截然不同的人,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變得不擇手段,甚至都還成為私生活不堪入目的人。

過去的阿姆斯壯是一個在人生的過程中,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才踏上自己如今的道路;湯森則是原本想要當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並且在逐步發覺該如何讓他人臣服自己之後,也踏上自己如今的道路。

所以阿姆斯壯常常都有自覺,自己其實必須以厚實的底氣作為成功的前提,但是他卻又可以容許自己進行豪賭;而湯森在併吞其他企業,打造自己的企業帝國的過程,也都常常否定他人的意志,並且將全部的不利因素排除。

或許對於這兩個人來說,他們的眼裡都只有通往目標的道路,而路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他們的阻礙物─因為這兩個人說到底,眼裡都只有自己的企業帝國,而將各自的人品與矜持往旁邊丟。

2.      圖爾帕諾夫(Tulpanov):彷若全知全能,卻是真實身分不明的蘇聯軍官


這個作品裡面,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人物,就是在阿姆斯壯還在從軍的時候,他在德國認識的蘇聯軍官─圖爾帕諾夫(Tulpanov)。

圖爾帕諾夫第一次登場的時候,是當阿姆斯壯還在處理英國長官總部派給自己的任務的時候,而圖爾帕諾夫與阿姆斯壯搭上線的時候,就直接稱呼阿姆斯壯為盧布基。

要曉得,阿姆斯壯雖然最初的本名的確是盧布基,但是那已經是他還住在捷克的時候了,而且他雖然是在英國的時候改名,但是那至少也都已經是十年以前的事情了。

因此當阿姆斯壯感到疑惑,詢問圖爾帕諾夫是否為捷克人的時候,圖爾帕諾夫竟然說他是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而當阿姆斯壯詢問自己與圖爾帕諾夫是否互相認識的時候,對方居然表示「你不認識我,但是我認識你。」

雖然阿姆斯壯後來從其他英國高階軍官口中得知,圖爾帕諾夫是一位隸屬於蘇聯特務部門KGB的軍官,但是很神奇的是,英國長官總部的那些高階軍官,竟然無法得到更多的資訊。

對於圖爾帕諾夫這個人,阿姆斯壯最初也抱有戒心,但是圖爾帕諾夫為了想要贏得阿姆斯壯的信任,在許多地方協助了阿姆斯壯。

當阿姆斯壯試圖解決電訊報的通路與物流問題的時候,圖爾帕諾夫親自告訴阿姆斯壯如何從美國長官總部獲取穩定的電力,還幫阿姆斯壯解決了蘇聯占領區的物流問題。

當阿姆斯壯陷入電訊報的股權不由舒茲擁有,而且如果董事會改選,會造成舒茲被踢出電訊報的情況的時候,圖爾帕諾夫就告知阿姆斯壯,舒茲的股份被賤賣給了一位跑路到英國的德國企業家大衛.勞貝爾(David Lauber)手中,還讓阿姆斯壯能夠找到已故勞貝爾的遺孀,從勞貝爾夫人的手中拿回舒茲的股份。

當阿姆斯壯成立通訊社,並且開始代理電訊報與柏林報的海外業務的時候,圖爾帕諾夫就協助阿姆斯壯打開蘇聯市場,讓阿姆斯壯可以將海外業務拓展到俄羅斯與蘇聯地區。

甚至當阿姆斯壯剛與哈恩以及舒茲拆夥,並且面臨自己沒有合作廠商的窘況的時候,圖爾帕諾夫就建議阿姆斯壯將柏林報-電訊報集團旗下的其他企業挖角過去阿姆斯壯通訊公司,讓阿姆斯壯可以在臨走以前倒打哈恩與舒茲一耙子。

我們都知道KGB是全世界最強大的特務機關之一,其所具備的情報網在冷戰的年代,同樣也是十分的發達。

當然我們都知道圖爾帕諾夫每次協助阿姆斯壯,都一定有在過程中跟阿姆斯壯索取好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以傭金的形式索取好處),即便如此,我們仍然無法得知,為何圖爾帕諾夫會選定阿姆斯壯。

是因為圖爾帕諾夫知道,阿姆斯壯是奇貨可居嗎?那麼對於圖爾帕諾夫來說,他對於阿姆斯壯的贊助,難道是一種投資嗎?還是對於圖爾帕諾夫來說,他對於阿姆斯壯的贊助本質上是一種玩票?

更甚者,圖爾帕諾夫幾乎身分成謎,阿姆斯壯對於圖爾帕諾夫一無所知,連帶讀者也對圖爾帕諾夫一無所知─我們最多只知道,到了WRG併購案的時候,圖爾帕諾夫已經官拜少將。

那麼圖爾帕諾夫有可能是影射哪一位前蘇聯人物嗎?又或者,這個角色只是作者結合諸多前蘇聯人物之後,自己捏造的一個角色呢?

到這個作品的前半段為止,我們都不可能知道這些答案,因此我們只能慢慢地繼續看下去─也許到了後半段的時候,作者可能就會揭曉答案,誰知道呢?

*

由於《媒體大亨全面戰爭》的套路與《該隱與亞伯》十分類似,因此外國的一些書評網站,常常喜歡質疑作者到底要將改寫幾遍。

其實要我說的話,我會說《該隱與亞伯》的這個故事展開方式,雖然已經變成作者自己的一個套路,但是我也會說,這或許就是作者獨有的風格。

尤其據說《媒體大亨全面戰爭》裡面的兩個主角─阿姆斯壯與湯森─其實就是影射1980年代的時候,兩個當時最為著名的媒體大亨─勞勃.馬克斯威爾(Robert Maxwell)與魯伯.梅鐸(Rupert Murdoch)─就更有意思了。



因為假如是有影射對象的話,那麼《媒體大亨全面戰爭》寫到後面,一定就會出現歷史之壁的問題(作者會礙於真正的人事物,導致作者無法寫出違背現實發展的劇情)。

不過即便是這樣,假如是喜歡看政治、產業與商場權力鬥爭,然後還會結合現實歷史發展與社會大環境的作品的讀者,還是可以看一下《媒體大亨全面戰爭》這個作品。

要我自己來做一個評論的話,我會說《媒體大亨全面戰爭》這個作品本質上不僅能夠算是歷史小說,就算稱其為大河小說其實也不為過─但是你如果想要閱讀山崎豐子的作品的話,那麼基本上也是這個調調。

最後似乎也沒有什麼可以說的了,其實這篇文章雖然寫到了多達14頁,但是針對劇情的簡論,我已經捨去大多數的細節而只保留重要的劇情,如果還是覺得很長的話,還是希望可以多加見諒。

那麼等到將下一篇文章,針對《媒體大亨全面戰爭》這個作品的探討與分析給完成之後,就可以將我對於《媒體大亨全面戰爭》的探討與分析完整收尾了。

當然如果有任何想要提出或是分享的看法,還是如果我有什麼地方寫錯或是漏寫了的話(因為《媒體大亨全面戰爭》這本小說實在是超級長,很容易看了後面就忘記前面),也絕對歡迎在底下留言提出。

幻月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