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讀書心得】余國藩,〈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5-09-23 10:50:03 | 巴幣 18 | 人氣 430

  我的撰寫,是〈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從比較的角度自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談起〉的讀書心得和摘要

  在此有三點說明:

  一、上篇是我對全文的精簡版濃縮;
  二、下篇則是在避免原文面目全非的狀況下,保存部分文字,並重新下標題以幫助整理;
  三、附錄是閱讀之後,我對文章的剩餘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為提供更方便閱讀的排版,本小屋文章另有PDF版: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3BtxASffwrLX2Z6cUxkVUJ3bmc

  在此,亦附上原文位置,有興趣者可以參考: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106/1.pdf

  文章資訊:余國藩(Anthony C. Yu)著、蔡淑菁(Tsai Su-ching)譯,2008,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從比較的角度自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談起,漢學研究通訊:27(2),P.1-13。

  字數變化:
【20000字(摘要前)\6000字(摘要後)】
【上篇:心得\摘要】

  該文章觀察出一種「不是科學的知識,就是不太重要或不需期待的東西」的常見觀點,並予以反駁。反駁的途徑有二者:一、回到大歷史脈絡,對比中、西的知識分類之發展;二、在重要性上,論證亞里士多德對知識分類的影響,並分析其著作是如何影響之。

  在中、西的歷史中,一路追溯並比較「學科分類」的發展差異,以及兩者之間能銜接的關鍵:一、在分類的發展上,歸納了兩者的發展概況。在中國,發展於尚書以降,並影響各類文體的發源,並論斷其發展知識之目的,是鞏固當權者的利益;西方,追溯了從亞里士多德到現代科學的發展,並論斷其發展知識之目的,是對美德的追求。二、至於兩者的關鍵銜接,則是在清末時,西方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技史一書,提出的相關分析。

  在集中分析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們......),以及對哲學史、科學史的長遠影響後,以醫學為例,主張學科分類是過去人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但隨著研究對象和需求的不同,必須有新的分類方法。譬如「氣」在針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這是三小,在中國典籍中不但沒說清,也沒辦法翻譯,甚至與其他科學概念精確對比。

  最後,作者提出呼籲:為了解決問題,因此,超越前人的分類學,勢在必行。



【下篇:文摘】
詳見本小屋文章的PDF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3BtxASffwrLX2Z6cUxkVUJ3bmc





【附錄:問題】
  一、在知識分類的目的上,原作者判斷中國的知識是服務於「當權者的政治利益」,您同意這種說法嗎?另外,難道西方沒有這種現象嗎,為什麼?

  二、在文章結尾,原作者呼籲「超越亞里士多德的分類學」,您同意真有此必要性嗎?氣的特例有這麼重要嗎?有沒有類似概念,試舉幾例。

創作回應

殺神浪客小馬哥
眼花看成曾國蕃
2015-09-23 12:36:39
兔二:滾你奶奶的
聽起來不錯!
2015-09-23 12:41:11
likwueron
我想這篇主要是論科學界何以不接受人文學,不過我想扯另一邊。

就我來看,有人文學者(自稱)是很看低科學的。
或著我看ACG,嘛,科學家形象通常沒多好,以理性邏輯為特色的角色也是常被裱的對象。
2015-09-23 13:07:25
兔二:滾你奶奶的
  我想想(思)。本篇文章,與其說「維護人文學科」,不如說主張「東方也有自己的學科分類」,而且「西方也是依賴過去的分類學,建構起現在的學科分類」。有點可惜的,反而這篇對"科學社群"的描述其實沒有太多著墨,而且大多數時間追到哲學時代的亞里斯多德,而不是科學時代的主要爭議(※大概是作者自認,無法處理相關問題?)。

  至於L說的,這類人文學者看輕科學的論調,我懷疑他們是否先深入認識過科學,才產生這類結論。往往是受到輿論影響(※反核的宣傳,遠比核能的宣傳多且聳動),或者自己的國家歷史遭遇過科技毀滅(※這群ACG作者的國家,不就被原子彈炸過?)。

  其他方面的批評科學的觀點,我觀察,經常是從「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果」著手(※工業化生產垃圾和發電垃圾、核子科技:核武核能、資本主義帶動的消費主義、階級剝削)。這些意見聽到爛了,很多對科學矇著眼,就憑著感覺批評,提出的替代方案也不見得好到哪。

  除了STS,這類比較貼著科學本身攻擊的觀點外,其餘的批評可能對我而言只是笑話。STS開闢了另外的戰場,除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外,包括科學社群的社會性(※女權主義的論述),或傳統科學進步觀的哲學性批判(※比較有名的例子,是美國電氣化過程的研究,以愛迪生為例,強調他的成功不只是科學發明,還有經濟學上的成本利益的考量)。

  但對我而言,科技本來就不是萬靈丹,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曾經科技與科學被人類畫上「救星」的等號,本來就愚蠢至極。現在,環科技原型也無可厚非,儘管如此,矯枉過正的,一竿子打翻科技的人,還是令我感到無奈。
2015-09-23 13:26:20
likwueron
嗯,只看標題果然不行。
不過開頭看來還是引用一部份「科學界對人文學非科學的評語」就是了。

「科學」和「人文」或許中國也有,只是以今日觀點來看其意義己被西方所代。
所以我們談科學談人文,肯定是西方定義下的東西。
那麼,看到「氣」,「科學」,「人文」這些關鍵字我想的比較會是:要怎麼把氣納入西方的學科體系。
至少,我認為如果要討論是否需要新學科分類甚至是分類方法,標題要是:論西方學科分類和國學的衝突與調適,以氣論之

其實我覺得不太需要什麼新的分類方式,社會科學很夠用,它們只要再更多發展。

氣,某方面來說是種先驗的概念(我不太確定用得正不正確),就好像高中讀到電子,我們大概不會問:電子是怎縻來的
但另一方面很重要:我們要怎麼測量它?
如果我們能測量,對老外來說大概是這樣:方法A可以在動物中測出一種東方人稱作是「氣」的訊號
最後我們或許會發現這是多種其它訊號組成,或是真的是單獨的存在。
2015-09-23 14:02:04
兔二:滾你奶奶的
基本上L君的意見也是我的意見(※儘管自然科學方面,我不這麼專業),我也發現原作者沒甚麼「科學哲學」的背景......嗯,談起科學來,實在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

看起來,本來很苦惱這篇筆記好像只是在這作者作嫁妝,但如果從科學哲學補充之,可能會比較有意思。
2015-09-23 14:06:14
兔二:滾你奶奶的
查了一下,原作者今年五月剛去世。


http://www.yzzk.com/cfm/blogger3.cfm?id=1433994889623&author=%E9%9B%B7%E9%BC%8E%E9%B3%B4
2015-09-23 14:08:09
白白安
亞里斯多德在經濟學思想史的地位不是很好,
因為他影響了經哲院派系的思想結構,
我並不打算爭論經哲派系對經濟危害,
故這段看看便罷。

我認為,科學是一種手段,因為它的成功才讓後人追隨,
儘管它的系統是後世人賦予的,
過去自然科學(哲學)奠定了一種規律嚴謹,
而這種思維可以藉由實證接近真理大廈,
所以成功使然,它便主宰了整個方法論。

包括《社會學》,假如它是人文,
那麼它可能跟社會學之父孔德所期盼的方法論不同,
因為孔德是徹頭徹尾的科學信徒,而他力圖的是自然科學的精準。

最後,該作者的論證有趣,比起科學的呆版無趣,
這種挑戰是值得稱許,儘管「服務當權」跟「美德」無法量化,
但也提供一種觀點解釋,並且不得不讓人將眼光注視於作品身上。

2015-09-23 15:03:34
兔二:滾你奶奶的
  確實「實證社會學」不是人文學科應該且能處理的範疇。根據我的認知,「社會學(Sociology)」一詞的使用是從涂爾幹開始,而如白龍君所說,孔德試圖建立自然科學式的「社會科學」(※也因此,他的那本書取名《社會物理學》)。

  但在討論西方知識史上,孔德的論述仍然不該忽略。儘管他的著作翻譯得很少(※比起古典社會學三大家,尤其以M.Weber為代表),而且實證主義幾乎是被唾棄的詞。在圖書館,剛剛翻了他的《論實證主義》,為知名的把學科畫分成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中的論述,也不難發現使用了亞里斯多德的分析觀點(※譬如,最終的因(aitia)及最初的理(archai))。

  在我看來,從著作中,孔德與我所知道的哲學家口吻沒太大的差別,只是他會強調更應該被探討的,是「現象」,而非形而上的事物。而且,出現大量我們現在所熟悉意義上的實證主義(※特徵上,充滿問卷、統計與數學模型等量化途徑),是從涂爾幹開始,那本《自殺論》滿滿的統計。

  但這邊就不繼續談孔德了,畢竟文獻太少。至於原作者,也得知余老先生,不但是虔誠的基督徒,而且今年五月剛蒙主寵召。其最主要的領域在文學和神學,貢獻是把西遊記翻成英文,主要的能力在精通九種語言,我就不挑他在科學哲學方面的不足了。
2015-09-23 17:51:53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