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日記】感動與說服:我的寫作困境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5-09-13 13:14:53 | 巴幣 24 | 人氣 176

  感情似乎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感動,但我卻感覺失去或退化了該本能。

  有這種感想,源於在群組中的閒聊。群組的大家,是寫文品文、玩遊戲品遊戲的愛好者,甚至高手。可以推想,也會品電影,只差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名聲,進一步地,他們很會拍電影。

  在心中,他們總有一種我所望塵莫及的特徵。能夠在藝術或娛樂作品中,清晰地知曉自己的喜好,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發揮。擅長寫詩的,繼續在詩中特化;擅長寫散文的,繼續在散文中特化;擅長寫小說的,繼續在小說中特化……。

  不知從幾何時,我羨慕這種能力,也有其他願望浮現---希望自己的作品多點人看,而想當然耳,這得引起共鳴與感動。但想到此,唉呀,別說想寫出令人「感動」或「共鳴」的文章,就連「感動」或「共鳴」是甚麼,或許都舉例不出來。

  當我繼續腸枯思竭於上述問題,以及這篇文章如何繼續鋪陳,突如其來的叮咚聲,是我女朋友在FB上「愛心」的回應。似乎遇到了救星,就像荒漠中遇到了駱駝商隊,我將該問題問她:「話說,妳遇到甚麼事情會感動?」雖然她好像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只回一個「歪頭」,意味著我得把問題講得更具體:「好奇問問看,譬如怎樣題材或橋段的小說或電影?或怎樣的人對自己有怎樣的行動?」

  在簡短解釋了這問題的動機,以及更具體的例子後,還沒等到她回應,我自己便繼續思索。我似乎認定,自己的文章傳播不出去,或效果不大,是因為缺乏了令人感動的要素,簡而言之,沒甚麼感情。最早點出這類問題的,是群組中的大姊姊琥珀子,不僅認為我該改善情感表達的力道,而且建議散文的寫作可解決該問題。

  可是,繼續思考。縱使因為缺乏令人感動的要素,我才寫不出膾炙人口的文章,但更追本溯源,說不定我連感動是甚麼都不清晰。不清晰,怎麼可能操作進寫作當中呢?何況,如果把文章的影響力,當作一種感染或說服,我缺的真的只有「令人感動的要素」?

  這時候,非常感謝群組對我的啟發。另外一位朋友,「教授」對我提出的一個命題有些不贊同。在說服上,我認為「不順著對方的情緒,就無法說服對方」,但教授不太贊同這看法,因為他遇過「縱使不順著對方情緒,也能說服對方」的狀況。

  似乎想到了甚麼,接著我嘗試演繹教授提的反例,並確實發現有道理。進一步思考兩者的關連性,「順情緒」不會是「能說服對方」的必要條件,或許是重要條件,但也可能是這層次以下的事物。而且上述例子可以很清晰呈現:「不順對方情緒,但卻能講出對對方有益的事情,縱使一時因情緒無法接受,但最終也將接受。」或許,別說「感性」上,我缺乏能說服對方的要素,就連「理性」上,在分析對方的問題、環境以及提供建議之中,也犯下錯誤或失誤?

  究竟人為何會被說服?簡單的可以分成二個面向,討論其關係。一來,主觀上,該人認同我的說法;二來,客觀上,我的說法和建議不但呈現真實狀況,而且能解決問題。如果兩者具備,人就能被說服,但問題出在,若是不被說服,將會有三種可能:兩者都缺,或者至少缺一個。糟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缺甚麼,而該加強哪一部份。

  何況,事件和人大多是獨立的,我解決小蘿莉想媽媽的問題,就跟婊子想嫁進豪門會是不同狀態。前者,小蘿莉信任我,我可能只要能找到她媽就能解決問題;後者,婊子通常只信任錢和帥哥,而且我也不知道哪裡幫她找凱子,所以基本上無法說服她,包括取得認同,以及理解該問題如何解決。這意味著,縱使從經驗研究如何說服,也得面對樣本的混亂性,不謹慎的類推,往往得到誤導。不可能用解決小蘿莉的方法,直接聲稱用在婊子上沒問題。

  加上,原本我認為順人情緒就能獲得認同,但這樣看起來,只是「也許、可能會提高被認同的概率」。想想可怕的反例,就會警覺不如別開口。若提出了我覺得很理性、很真實,但最終證明是「餿主意」的主意,可是,對方沒發覺,並認同了,而且結果解決不了問題(魔法少女小圓),或讓問題變得更糟(魔法少女小圓),或是解決了該問題,卻失去了自己更重要的事物(魔法少女小圓、fate/zero聖杯),對方還會信任我嗎?喔,可想而知,他會信任「不該信任我,混蛋」(魔法少女小圓,QBゴミ)。

  最後,一個長期我被誤解的形象「理性」。我不覺得自己有特別理性,只是愛好操弄中性語言,和最基礎的邏輯學。好了,既然挑明講了,談談它真能解決大多數問題嗎?或許得問,為何我們要理性,這意味「感性」不重要嗎?藉著「認同」,可以談談後者的重要性。

  為何會認同?無論認同一個人,或一個說法、一種知識,這意味著,你相信那是真、那是對、那是好(※當然,也有假裝認同的狀況,那麼這就不是認同,所以排除在本段討論)。你可以沒學過檢驗牛頓力學的狀況下,相信牛頓力學三大運動定律是對的;甚至排斥拉瓦節在燃燒現象的「氧化」的解釋,繼續相信「燃素說」。沒錯,相信可以有根據,也可以沒根據;可以有科學根據,也可以沒有科學根據。而這都是相信。所以,相信和不相信,跟一個人擁有正確與否的知識或識別能力是無關的。

  為何人會認同他人對自身的建議或分析?某層面來說,他說到自己關心的問題,以及自身對這問題的想像。譬如小蘿莉想媽媽,是因為寂寞;婊子想嫁入豪門,是因為沒打從心理認識而有自信,總是寄託一些不相關的外在之物,提升自我感覺良好。上述的兩個「因為」,將是能令人認同的關鍵,但這不全然是理性可以達成的,而是包含了感性在內的諸多聯想和洞察力。

  邏輯上,「想媽媽」的概念如何推出「感到寂寞」?「嫁進豪門」的概念如何推出「錯誤的方法建立自信」?「想媽媽」,說不定,小蘿莉肚子餓,並認知媽媽是能解決肚子餓問題的廚師,那麼該洞察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肚子餓」。至於「嫁進豪門」,說不定婊子是因為「想不勞而獲」,其實只要找個22k的工具人,願意為自己做牛作馬,就差不多了,該洞察的問題是「如何不勞而獲」。就會發現,發現你要說服對象的問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這無法單單藉由理性就完成,很多觀察,其實不見得理性,且跳躍的。

  想到這,文章也差不多該結束了。希望之後能找到令我感動的事物,而寫在文章裡分享。

文字的寒雨、情感的磅礡——我們推廣現代詩與歌詞;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暢談現代詩與歌詞。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