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海蜇小記】地理實察營心得報告 (我拿去繳作業的~分享一下)

海蜇 零 | 2016-03-19 16:27:14 | 巴幣 8 | 人氣 649


  在三天的地理實察營隊活動中,我認為要去做「實察」這一類的活動,必須要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學習的衝勁」,另外還必須有「體力」。

  由於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類型的營隊,我發覺到自己在「觀察力」上,真的是不夠敏銳。很多在課本或是講義上看過的圖片或文章,甚至考卷上考過、練習過的題目,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都無法察覺。只能等老師來講解現在看到的地景或環境是怎麼一回事,這時候我才會想起來原來這在課本上已經學過了。在參加這次活動之前,其實也有些地方我小時候就已經去過了,但經過了這次活動再次重去了這些地方,結合了高中以來新學的知識後,我覺得我更了解了自己生活的島嶼、環境。

  從中壢高中出發後,第一天去了「火炎山」、「中社花市」、「光復國中(地震教育園區)」、「台中逢甲夜市」。一路上老師都要我們觀察高速公路邊的景觀變化,但是從台灣北到台灣南,回程時再從南到北……我唯一有觀察到的只有檳榔樹由北而南地增多……至於其他像是水田的作物、路旁的植物等,都是等到老師講解,我才有意識到、認識到這些景觀的特色。

  第一站的「火炎山」與其附近的沖積扇的實察,是所有旅程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動之一。爬山爬得很累,運動量很大。不過從爬山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觀察了火炎山代表性的惡地地形(特徵相當明顯的地景)及其形成緣由,還有觀察了爬山路途中的「空氣指標:地衣」、路上邊坡的向源侵蝕、岩石風化、枯木上的蕈類等現象、景觀。另外,從山上遠眺橫跨大安溪橋梁的「階梯狀橋墩防侵蝕工程」,不僅明白它保護橋墩優點,也知道了它的缺點是加深下游河面的侵蝕。關於惡地地形的先驅植物馬尾松,我只有看到兩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觀察力不夠,還是都死光了。至於沖積扇,我們有爬到谷口附近,從扇頂往下望真的非常壯觀!不過老師說這不是典型的「堆積」出來的沖積扇,由於下方火炎山隧道的興建與施工問題,導致砂石出了谷口後繼續向下侵蝕。

  經過第一站辛苦的路途,我覺得像是馬尾松的基因保存、人為施工與環境破壞、地景保存的問題等,這些方面我們都應該要審慎評估,那些人工的東西是非做不可,而做了又會對環境造成什麼衝擊。我認為有關環境上,人地互動之間,應要做適當的取捨,並不是絕對自然就是好或是絕對人為就是不好,應要取得平衡,讓自然環境能永續利用,共存共榮的感覺。

  接這來到了「中社花市」,活動的目的是要體驗精緻農業和永續發展的觀念。這應該算是所有行程中比較輕鬆的,可以稍微地休息一下,喘口氣。不過因為前些日子的寒流,我覺得花卉並不是特別的好看,甚至有一些地方的花都枯掉了。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光復國中),其實這裡以前已經來過一次了!不過那時候其實年紀還小,我覺得腦袋可能還沒有辦法理解解說員在講甚麼。但經過這一次的教學活動,重新看過、理解過整個車籠埔斷層,與教育園區內的模擬設備,對於防震與土壤液化等等的概念。台灣本身就是板塊擠壓造成的島嶼,有著33個斷層,我覺得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內化到我們的腦中,才能在地震發生時,將傷害降到最低。

  夜市算是台灣的特色之一,關於台中逢甲夜市,主要就是在這裡吃吃喝喝,體驗夜市文化。因為我本身並不是特別喜歡逛街,所以對於台灣這方面的文化,我是沒有特別的喜歡,但也不討厭。它的確可以表現台灣的活力,但夜市整潔環境上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這方面就有關所謂「市容」的問題。其實在路上很容易看到隨手丟棄的垃圾、紙屑之類的。在台灣人的品德上的確需要加強。

  第二天去參訪了「安順鹽場」、「泥火山」、「雞冠山」等地。

  在安順鹽場,熱心的張復明廠長,有幫我們做講義、帶我們在鹽場走一圈,藉此去了解台灣早期的鹽業活動。其中我覺得學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學歷史,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很多當地的解說牌可能是有誤的。我們在接收這些資訊的同時,也要去思考這些東西到底對不對,不可以全盤的接收。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其實台灣的氣候並不適合曬鹽,但是就早期日本統治時代的利益考量,而使鹽業發展成今天台南安順的特色之一。另外張廠長也有跟我們提到說「鹽」、「塩」兩字使用上的差異。兩字的差別主要在與「煮」、「曬」,也就是致鹽過程的不同。以台灣而言是用「曬鹽」的方式,所以用「塩」字其實較為合適。

  接著是「泥火山」、「噴泥池」的參觀。在這裡理解到這些噴泥池、泥火山的形成條件主要有四項:高壓的氣體、岩層有裂隙、水分、泥質物。也就是說泥火山跟噴泥池的行程條件一樣,只是差在於水分的多寡。然後從泥火山噴冒出的泥漿流動方式,我們也能夠把這個想像成冰河地形的模型。也就是前文也有提到的概念,形成方法相似,只是材料不同罷了。在這裡聽完老師的解釋,有融會貫通的感覺。另外在「新養女湖」可以明顯觀察到這裡的噴泥池會冒出黑色的石油(原油),在此甚至有足夠的甲烷氣可以點燃,造成下方湧出泥漿,上方熊熊燃燒的景觀。接著在下山的過程中有欣賞的雞冠山的部分,也就是多個單面山所形成的景觀。

  在參觀泥火山時,在保留區入口處其實已經標明了「禁止攀爬地景」的標語,可是在我們參訪的時候,還是見到有人無視標語就直接登上泥火山。我覺得從夜市的環境維護問題、到這次在保留區看到的現象。我覺得未來台灣人的道德以及法令遵守的態度與認知,應該要加強。不要讓台灣淪為「有民主」、「有自由」但卻沒「法治」的國家。不然前面光鮮亮麗的民主、自由只是台灣人不守法的理由。

  第二天晚上來到墾丁住宿時的「檢討會」,我覺得收穫很大。除了聽老師的想法之外,我覺得參與活動的各小組的同學的想法也值得去省思。身為學生我覺得本就有講錯話的空間,作為學生應要多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我覺得即便是有瑕疵、有錯誤的言論都無所謂。經過長輩、老師的指導,我覺得是讓自己成長很快的方法。其中提出的像「台中市交通的問題」、「台灣認知的問題」,甚至是本次「活動行程安排的問題」等,我覺得只要細細討論,其實就可以挖掘出很多想法和做法等等。我認為人只要懂得去思考,願意去了解、關心自己的環境,其實都是一點的進步。如果每個人都能進步一點,這個國家才有辦法進步。

  第三天是行程的最後一天。參觀「隆起珊瑚礁」、「出火」、「塭豐村的地層下陷」、「巡禮大鵬灣」。

  珊瑚礁是離水的地形,在這裡我也知道了地質錘的實質用途。當初很懷疑為什麼要特別做一種叫「地質錘」的工具,但現在我知道一般五金行買的鐵鎚,並不能鑿開任何的岩石(聽老師說拿去敲珊瑚礁就會扁掉)。因此到野外做地質調查的時候,是必須要配備「地質錘」(優質鋼材製成,不僅硬度夠,由於構造的設計,也比較安全)。在這裡也觀察到了各種不同的侵蝕方式,例如海水的侵蝕與風蝕的差別。

  接著去看了「出火」,這是因為天然氣冒出地面,點火燃燒所形成的景觀,也算是半天然半人為所形成。聽說我們這一次去看是出火特別景觀區最乾淨的一次。其實很感嘆,這些地景明明就是台灣的特色,為什麼大家就是想要這樣子的糟蹋呢?在網路上去找一些相關的圖片或資料,都能看到有人在圍起來的景觀區域裡面烤食物……真的很糟糕。

  最後去了,塭豐村的去了解養殖漁業和地層下陷的問題。在這裡會看到很多地基架高的房舍,還有一些已經下陷、甚至是泡在水中的房子。還有比陸地還高的河面、海面。從此我們能看出養殖漁業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嚴重的地層下陷,
佳冬河成了地上懸河。我們必須要思考「經濟利益以及環境保護」的問題,其中活動過程中老師也提到,「這些養殖漁戶,就是只會養魚,所以叫他們別養了,會沒辦法過活」。因此有了「養魚種電」這樣的作法。在池中搭太陽能板、池下依然可以養魚。並且不養淡水魚,改養鹹水魚,這樣子的做法便可以不用抽取地下水,而改用海水,以此減緩地層下陷的問題。至於這些解決的方式是不是最好,我覺得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我認為台灣有很多地方都有所謂的經濟利益與災害的問題,像是山坡地開墾與土石流的問題等,都要需要想辦法來解決。另外,台灣有時候防災工程都做得很「單方面」,常常會少考慮到一些災害因子。所以至今為止台灣災害的發生率我覺得仍舊頻繁,我覺得政府單位應該要考慮的更周延,不是只治標不治本,這方面我認為也有賴於全台灣人的監督。

  最後,因為天氣因素,我們只在車上繞了大鵬灣一圈,從車窗欣賞整個潟湖的景色。沒辦法下去拍照其實也有點可惜。因此這段行程的印象就沒有很深刻。

  總結一下三天行程。我覺得台灣是一個族群、文化多元的地方,我們也擁有豐富的景觀特色,我覺得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應該要對自己充滿自信。作為海島國家的人,應有冒險氾濫的精神,但也要有守法的精神,更要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層次,不要做出會傷害這片土地的事情。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土地畢竟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資源,永續利用是人人都應該保有的觀念。愛台灣,就要有勇氣去走過一次台灣,不僅是要去一趟感性之旅,更要走一趟知性之旅。對於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越是了解、有感情,才有可能發自內心地會去保護這片土地。此外,感謝這次籌備營隊的老師們,才實察這些景點、景觀、文化的時候,確實是需要專業的講解與解釋,才有辦法達到「知性」的旅行,我才有機會更加了解這塊寶島,也才體會台灣之所以被稱為寶島的源由。

(3659字)

創作回應

PinkGiGi
壢中?是不是寫錯了?
2016-09-03 03:43:58
海蜇 零
我以前是「中壢高中」的學生,簡稱「壢中」
2016-09-03 12:18:13
海蜇 零
那次活動是先在學校集合,才出發^^
2016-09-03 12:19:18
PinkGiGi
我覺得很無言,原來只說給當地人才聽的懂話。既然是中壢高中,怎會將「中壢」寫成「壢中」,卻不寫「中壢高中」?
2016-09-03 20:40:16
海蜇 零
好~我馬上改掉><
2016-09-03 21:51:29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