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反思了自己「早上出門時總是很趕」的原因,我認為是自己沒有把出門該準備的東西先收好,以及當下才在尋找要穿的衣服導致時間緊迫,最近我卻想到了不一樣的觀點。
我覺得原因在對於事情優先順序認知有所不同,是沒有為了當天更重要的事情做出取捨造成的。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營隊,早上八點要到,需要早起出門。但我依然一如往常地起床後先聽英文、日文與財金podcast、吃完早餐、刷完牙才出門,最後我遲到了二十分鐘。我想這是因為我沒有在當天把準時到達對當作最優先的事情,而是習慣性地按照平常生活的方式去準備出門。「我準備重複的每一天,而不是那個需要為了營隊早出門的明天。」
如果我把早出門列為最優先的事情,我也許就會把podcast的時間移到晚上,或是在公車上聽;我也可以選擇在外面買早餐,然後吃完以後在營隊那邊刷牙。但我完全沒有這樣想過,當我發現到自己快來不及的時候,往往已經為時已晚,錯過了一班公車。就像是早八的課程一樣,自己願意用什麼來換取準時到課?也許是早餐需要簡單吃,刷牙需要到學校刷,或是需要少睡一點、早起一些。一天的時間只有二十四小時,總量固定,所以做每件事情的時間都是花費「機會成本」用「交換」來的,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當下的價值認定,覺得哪件事情更為優先,需要排除萬難去做。
就像是《原子習慣》裡面提到的,一個習慣如果與自己生活的系統有衝突,是沒有辦法養成的。如果聽podcast的習慣、吃早餐與刷牙的習慣或是起床的習慣沒有辦法隨著生活而微調,那麼如果遇到連續兩天以上的活動,要嘛是讓活動體驗不佳,要嘛是無法持續習慣。因此我認為,在面對這種需要早出門的特殊情況時,當天做事的優先順序也應當要改變,平常早上在書桌前的習慣就可能需要改道公車上執行,或是晚上執行,這樣才具備足夠的彈性以減少間斷的次數,同時能夠兼顧生活中的突發狀抗。
釐清當下的事情優先順序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