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第三次大戰 第 15 話:一定來不及

古今變 | 2024-03-30 19:38:21 | 巴幣 104 | 人氣 39


第 15 話:一定來不及

蔡婷芸嘴角繃不住的微微顫抖,眼眶甚至開始濕潤泛紅,她呼吸急促到需要張開嘴巴輔助,一對粉拳更是緊握到指節發白。

但是轉瞬間,她漲紅的臉色陰沉了下來,嘴巴重重的吐出濁氣後緊閉,雙手也慢慢張開、露出被指甲壓出痕跡的掌心。

看到她如此迅速的轉變,海倫先是露出激賞的表情,隨後神色一凜,隱含著幾分忌憚,沉聲對蔡婷芸說:「這就是妳的第二項任務;相關資料的權限已經開通,妳可以透過妳的電腦進行調閱。桌面上的那個資料夾裡有份任務簡報,妳可以先看看,如果有任何問題,隨時與我聯絡。」

蔡婷芸口乾舌燥的回答:「是、是的。」然後看到電視螢幕回歸平時的節目。

時隔多年,終於能夠再度得到台灣的情報,甚至有機會親自過去「探親」,蔡婷芸理所當然的一時興奮到不能自己;然而就在她想向海倫請纓到台灣去的時候,這幾年來的努力讓她意會到當中的問題。

背後的陰謀家佈局深遠,到目前為止每一步看似無關緊要的安排都是一舉數得的妙招;而從她的父親蔡飛鳶、中共的前領導者,乃至於台灣的盟邦,不但盡入其彀中,而且還落後對手不知道多少步。如今對手提出的要求,必定也別有深意,而且恐怕同樣是早已做足準備在等君入甕。

她知道必須要謀定而後動,所以很快強自冷靜下來,但也深深的感受到迫切期盼的目標就在眼前,卻要克制自己不上鉤的困難。海倫沒有明說任務的內容,想來也是因為還摸不清對手的意圖,因此要蔡婷芸去進行分析,並且最好能提出因應的方案。

她先泡了杯茶,啜了幾口、讓自己完全鎮靜下來後,才打開電腦、點擊桌面上那個資料夾。才看了一小部份,她就知道這項任務的難度比起上一個要難上許多。

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是資訊的落差。

台灣淪陷一直是她研究的主題,她甚至還親身經歷過;而她父親在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她父親相關的人員全都被集中到這個科學園區,也都願意為她提供幫助。因此在前一項任務,她取得的資訊不但完備、可信,而且並不困難。她將這些情報輸入模型中,很快便得出最可能的推論,並循線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她接下來要分析中國下一步的計畫,就全然不是那麼回事。姑且不論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意外受挫後的混亂,此等國際大事牽動的國家和勢力之多,本來就不可能全盤掌握。更別提中國新的權力核心趁勢穩定統治、進行全面封鎖,等美國等盟邦穩住陣腳、重整旗鼓時,出現在眼前的已經是一個藏於鐵幕之後、混沌未明的中國。

因此任務簡報的檔案並不大,內容也著實不多;頂多只能當作一份索引,讓蔡婷芸知道什麼資料大概要到哪邊去找。至於到底該找什麼資料、用它們來做什麼,她全都得自行決定。

如果只是如此,那也就是難一點、複雜一點,要多下點工夫而已。然而二次任務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也是不可同日而語。台灣淪陷已經過去多年,雖然對美國「戰略顧問」對當中的諸多環節還不十分確定,但交付給蔡婷芸也不過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看看她的模型推導是否能找到新的思維方向而已。重要性不高,急迫性更是幾乎沒有。

然而中國已經提出要求,美國勢必要予以回應…就算不回應也是一種回應。而美國多快採取行動、採取了什麼行動,也牽動著國際的觀瞻。在台灣受挫後,中國雖然沒有進逼,但美國的領導地位已經受到動搖。因此這項任務不但重要,而且十分緊迫。

面對壓力,更讓蔡婷芸更加戒慎恐懼。突然提出這樣的請求,讓美國猝不及防、一時間拿不出對策而淪為被動,恐怕也在對手的算計之中。如果自己不能及時識破其意圖並拿出對策,那麼台灣探親非但不是尋找親人的機會,反而可能把自己和美國都賠了進去。

於是蔡婷芸開始了高強度的工作模式,而且她決定幫模型升級。原本她只是用模型來推導輸入的資料,而現在她資料眾多而駁雜、時有重複卻又存在不少疏漏,可信度也難以確定;於是她只能讓試驗中的子系統「尋路者」上線,原本的模型只能分析資料,「尋路者」系統則能透過反復的計算和驗證,找出應該要取得什麼資料,才能提出可能性更高的推論。

她先前沒有動用這套系統的原因,除了剛寫好還沒有機會驗證其效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加上這套系統後,演算的需求大幅增加。她先前第一次啟用時,電腦直接卡住宕機;第二次強行讓電腦超頻更是直接燒掉了運算核心;而她當時所用的已經是個人電腦最頂尖的配置。

而如今她敢放心啟用這套系統的原因,就是海倫配給她的新電腦。她先前聽海倫嫌她「先前的筆電太寒酸」時,心中本來有點不服氣;啟動新電腦後先看了一下配置,更是嗤之以鼻,心想:「這筆電雖然看起來連子彈都打不壞,但硬體也就是那樣而已,比起我原先那台還差一些。」

然後當她開始進行模型推導時,卻意外的發現這台筆電不但演算速度快上許多,而且非常穩定,令她大感好奇。可是她研究了半天也搞不懂為什麼,只注意到家裡面的空調似乎變強了。本來她也不以為意,後來慢慢的注意到,演算的需求越大,空調就運轉得越強,反倒是那那台筆電,運算核心的溫度連一度都沒有上升。察覺到這一點的她,抽出一點時間把新家探索了一下,然後由衷的感佩:「是,我的舊電腦實在太寒酸。」

她在地下室看到了計算機的機房,算半個內行的她一眼就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因為先前她觀看美國航太總署的官方影片時,裡頭就有介紹他們引以為傲的新型超級電腦,而當她把那部收藏的影片點擊出來後,跟眼前的機房十分近似。她很快就理解到她那頂級配置的「新筆電」,只不過是這部超級電腦的一套輸入、輸出裝置。她這棟房子的空調,最重要的任務是作為超級電腦的「冷卻井」,維持宜人的室溫只是附屬功能。所以她一跑大型的演算,空調立刻就必須加強運轉以冷卻超級電腦所產生的熱氣。

有了這項神器的加持,蔡婷芸聽著通風管道傳來強勁的氣流聲,然後依照「尋路者」系統演算的結果去擷取資料、再度輸入模型。很快地,她就勾勒出台海戰後的大體局勢。

首先在地緣政治上,簡單來說除了台灣被中國佔領之外,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盟軍這邊打了敗仗,但損失並不算大,頂多就是勞師動眾、無功而返。美國也在第一時間發動明面上的外交通聯,和檯面下的情報網去確認各盟的意向;發現對於打敗中國的信心雖然大受打擊,但立場並未動搖,至少英、日、印、澳四國仍十分穩固。究其原因,原本中國的擴張就讓他們深感威脅,經此一役更是覺得芒刺在背,因此反共防中的態度仍然堅決,只是認為應重新評估中國的力量並審慎行動。

至於反復橫跳的南韓和東南亞國家,立場尷尬的北韓、俄國和中亞諸國,以及態度保守的歐盟,則因為戰後中國並未伸出橄欖枝,甚至大幅減少了外交互動,因此大多維持原本的態勢。簡單來說,這些國家就是「雖然目前站在這邊,但誰也不知道會站多久」。

至於原因,蔡婷芸的想法與模型推論的結果一致,認為中國內部的問題太多,在勝利逼退盟軍後應該是開始內政的梳理,新政權也必須積極確立統治地位,因此無暇對外。「戰略顧問」和中情局也都是如此研判,但這些都只是「想法」、「推論」和「研判」而已,因為中國內部的情況難以確知,因此缺乏充份的證據支持。

軍事方面也與地緣政治類似,除了第一島鏈少了台灣、多了個缺口外,基本沒太大變化。在台海戰爭前,第一、第二島鏈已經有多個港口開放給盟軍使用,來自各國的艦隊憑此在太平洋上巡弋。為了積聚力量對中國進行反擊,也為了防止中國再度擴張,軍事佈屬在這幾年間雖偶有調動,但大致上維持固定的強度和備戰態勢。

相比於政治和軍事的僵持,經濟上的變化十分巨大。在台海戰爭前,美國帶頭對中國進行經濟的封鎖,然而當時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更是難以忽視的龐大市場;因此諸多的經濟制裁大多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後果,而以美國為首的藍色供應鏈和以中國為首的紅色供應鏈,不論再怎麼努力分割,終究也無法完全切斷相互間的依賴。

而在戰後,中國對於參加「一帶一路」這類原本接受中國援助,或是存在互惠關係的國家,基本上仍舊履行既有的條約;但是對於交戰國,包括美、英、日、印、澳和幾個歐盟國家,就進行全面的反向封鎖,在經濟上完全斷絕物流交易或金融方面的往來。這包括但不限於:所有人員和貨物的交通,不論是航空還是海運,全都瞬間中斷。

盟軍方面雖然預想過這個最壞的情況,但眾多專家都認為不會走到那一步,即便是悲觀主義者,也至少認為這一天不會那麼快就到來。中國這項出乎意料的決絕手段,雖然不知道自損多少,但是絕對重創了全球的經濟,股市、金融、現貨、期貨市場全陷入混亂,連沒有直接關聯的國家都受到衝擊。

經濟民生的巨大動盪,正是盟邦無法在第一時間組織起有效反擊的主因。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蔡婷芸不由得心想:「看來這波操作,也是對手排佈的一手好棋,畢竟中國在過去幾千年一直能夠在封建體制下自給自足。」

然而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情報。在中國徹底的反向封鎖後,盟邦可說是竭盡全力蒐集情報,但成果卻是微乎其微。在檢閱幾份相關的機密報告後,蔡婷芸對中情局等組織的不擇手段都開始有點反感,然而即便如此,關於中國的情報仍然少的可憐。

蔡婷芸很快得出結論:「照這樣下去,就算最後我能摸清對手的意圖,時間上也一定來不及。」


  前一篇  目錄  後一篇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