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胡言亂語(一):物質與精神

張三丰 | 2023-10-08 00:41:48 | 巴幣 2002 | 人氣 121

  對已經習於堆砌學術語言的我來說,現在要寫出一篇四平八穩的心得文可能比生出一篇小論文還困難。這個情形最初是在去年考教檢時發現的,當時分數被扣最重的是國文科的作文題,雖然沒掌握好時間也是原因之一,但奇慘的分數也讓我不得不面對自己文筆退步的事實。另一方面,我也確實厭倦了每個用詞都要再三查證撰寫模式,於是乎我又把歪腦筋動到巴哈的小屋創作上了,以後或許會三不五時借用小屋來練練手感,還請點進敝人小屋ㄉ朋友們多多擔待囉
 
-以下正文-
 
  最近一個比較有趣的收穫是,從一篇 Dcard 中關於中文系的勸退文上觀察到的,人在精神成長與物質追求之間的選擇困難。這篇勸退文內容大致上是這樣子的:
 
「當年因為理科差加上喜歡文學創作,因此找資料說服自己進到中文系,沒成想數年過去後發現自己喜歡的不完全是文學,特別是中國古典文學,而且現代也不再適合靠純文學創作生存下去,所以鼓勵所有對中文系有興趣的學弟妹快逃,或者保持和社會現況的聯繫,並培養就業能力,除了裡有礦的人之外。」
 
  即使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我不太相信這位網友在入學前未嘗接受過「中文系不是創作系」、「學用落差問題嚴重」的資訊,導致這篇文章有幾分「把自身逃避數理與錯誤判斷造成的後果歸咎給中文系」的意味,但這自然也無法反駁中文系所學不合時宜的質疑。
 
  這個質疑或許也是無從反駁、不必反駁的,說得澈底一些,「無用」可能就是中文系的價值之一。
 
  這樣的說法讀中文系的朋朋們可能都聽爛了,但對多數人來說卻仍十分弔詭。我們往往期待一個人能透過學習專業技能換取錢財,在貢獻自己的生產力之餘也能累積資本;而一個讀了四年傳統中文系的社會新鮮人,沒學到多少能與社會接軌的專業知能也就罷了,就算飽覽經史子集,陶冶了滿腔人文底蘊,甚至領悟了安身立命之道,在一些人眼裡仍然是毫無價值,甚至是浪費社會資源的存在。如此一來,說無用就是價值,乍看之下似乎就是種詭辯。
 
  生在這個時代是幸也是不幸,一方面物質文明確實帶來了便利,但人對精神的追求好像已經不那麼重視了。或者再慘一點,跟風高喊科學、理性的口號(即使這既不科學也不理性),卻滿腦子只想著如何務實,將一切和藝術文化有關係的領域批得一無是處、把所有和宗教傳說搭上邊的討論扯為怪力亂神──以這樣「進步」的思維自居,並且沾沾自喜的人仍是有的。
 
  只要欣然接受偏激的思考,那麼文革離我們便一點也不遙遠。
 
  繼續批判唯物本位的思維也是枉然,只是無用不代表沒價值。至少對我而言,經典能提供的是應然的處世原則,詩文則是能藉由與古人共感得到心靈慰藉的管道。每當我準備感嘆自己的教甄之路前途多舛時,光是想到古來一眾文人都曾有過一段懷才不遇的日子,即使文學底子欠佳,只能勉強擠出一句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心裡還是能寬慰一些。是的,這聽上去確實有幾分自我取暖的味道,但又有誰不曾被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一幅畫、一首歌、一部影視文本治癒過呢?
 
  當然,魯迅的警語言猶在耳,追求心靈的富足並不代表中文人就應該一味空喚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而拒絕與當代社會對話,這跟高風亮節一點也扯不上邊,只是自欺欺人罷了。因此蔽校文學院在開辦數位人文學程時我是喜聞樂見的,至少我不會把這類轉型視為人文精神失落的跡象。勞思光談中國哲學的問題時,曾指出我們只能處於「在世界中的中國」而非「與世界對抗的中國」,這樣的態度我想也適用於包含中文系在內的所有學術場域中。而身為一個中文人,亦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最大的責任,本科專業相較他系而言難尋出路是人盡皆知的,對此偶爾抱個怨當然無可厚非,但總不能只撐著一張「我就爛」的臉而毫無作為,或者把人生的不順遂推給運氣不佳、家裡沒礦、環境嚴苛或其他無法掌控的因素,好似自己這輩子都沒錯過一樣。
 
  精神與物質應如何取捨,或說要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可能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無論如何,個體的價值觀都不是用以征服非我族類者的武器,沒有人必須活成誰認同的樣子,以善意勸說包裝而成的獨斷觀點即便出自好意,恐怕難免仍流於自以為是的說教。特別在這個越來越多人自詡為高知識分子、都以自身角度詮釋甚至扭曲一切的暴戾年代裡,哪怕只有一分同理與溫柔,都是難能可貴的。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