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沒人要看系列#02:西晉四言詩「擬古風尚」在音韻上的呈現

張三丰 | 2022-10-18 18:56:04 | 巴幣 6 | 人氣 208

本篇說明:
  1. 雖然題目說是西晉四言詩,但為了交作業方便,其實總共也只取了兩首。如果有人對這題目有興趣,也精通漢語的中古音、上古音系統,歡迎拿去擴寫。
  2. 語言文字領域其實挺有趣的,如果有同道中人立志想當中文系教授可以考慮走這個方向,只不過要有學藏語、梵語、韓語、日語的心理準備,博班讀完頭髮可能白一半了。
  3. 老樣子,看了正文能堅持十秒不關掉的都是狠人。

以下正文
題目:西晉四言詩「擬古風尚」在音韻上的呈現
課程:中古音研究
修課時間:110學年度上學期

西晉四言詩「擬古風尚」在音韻上的呈現

摘要

  不同於「詠史詩」的內涵,「擬古詩」並非在內容中對歷史上的人、事、物有所指涉,而是在體式、風格上對古代詩歌的全面模擬。文人對《詩經》四言體的模擬,蓋始於漢朝。至西晉時,即便處於五言體已居「文辭之要」的時代,仍不礙四言體擬古詩的創作風氣發展。

  論者多以西晉詩人能由對《詩》的模擬而「辨體」,惟就狹義而言,《詩經》的體式不僅在其四言成句的形式,尚須顧及押韻標準的問題,則自《詩經》至西晉,經歷了上古音到中古音之演變之後,西晉詩人能否在擬《詩》時兼顧用韻的考量,許是可以再深入考求的問題。本文從聲韻角度出發,分析夏侯湛、束皙二人擬古詩的韻字,嘗試說明其詩用韻反映的風格,再以《詩經》押韻標準檢視之。結果指出,詩人在用韻上可能仍以當下語音狀況為準,或無考慮到《詩經》時期的上古音狀況,惟在風格方面,韻字仍能在強化擬古詩旨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關鍵詞:擬古詩、《詩經》、中古音、上古音

一、前言

  四言體式韻文的發展,最早可回溯至春秋時期的《詩經》,就文學史的角度而言,《詩經》被視為韻文之初祖,其確立的四言詩體制,與樸素之風格,對後世的四言韻文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其體式與風格也成為後代四言詩創作的標竿。西晉時期,即便五言詩的創作模式已逐漸成為詩壇主流,四言體擬古詩的創作風氣持續興盛。

  西晉四言詩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詠史」,其二為「擬古」,前者重在內容上對上古時期的詠懷,實質上已不同於《詩經》的古樸;後者則兼含體式、題材、風格的全面模擬,[1]致力於延續上古《詩經》的四言創作模式。擬古詩之內容又可分為「補亡」與「仿詩」,前者乃對《詩經》中六篇「亡其辭」的續補,後者則為新創的擬古詩。對此,學者錢瑋東先生指出:

從補亡詩與仿《詩》立題之詩這兩類作品的同時湧現,已足證論《詩經》獲西晉時人引為某種詩歌創作典範;猶可申說的是,其自「模擬」而至於「辨體」的文學活動意義。[2]

西晉詩人對《詩經》似乎已能由模擬至辨體,亦即能掌握《詩經》四言詩的體裁規律。然而,從春秋至西晉時期,漢語就語音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已經經歷了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變。則西晉詩人創作擬四言體時,是否能在押韻上也堅守「擬古」原則?本文欲就此出發,透過音韻分析,探討夏侯湛、束皙等西晉詩人的擬古詩的押韻狀況是否合於《詩經》時期的上古音,以推知其人除了風格上的擬古之外,在聲韻層面是否亦有所琢磨。

  如若詩人在擬古時同時考量到語音演變的層面,我們便能印證西晉詩人確能「辨體」,並具備充分的聲韻知識,同時應用於創作上;反之,所謂「擬古」便只是風格上的模仿,則我們或有必要重新界定「擬古詩」的內涵。

二、西晉擬古詩簡述與聲韻分析

  《文心雕龍.明詩》云:

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諫之義,繼軌周人。……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3]

《文心》以周時《詩經》為四言之宗,認同漢初四言詩仍有「匡諫」之用,對晉時詩人則以「輕綺」評之。由此,或可推測「擬古風潮」乃是當時詩壇「輕綺」風氣之下,一股頗具代表性的反省、反動的力量。其實,西晉的四言詩創作,蓋為彼時的普遍現象,其中的擬古創作,又以夏侯湛〈周詩〉、束晳〈補亡詩〉等作較為著名,茲從聲韻表現的角度,並以此二位詩人之擬古詩作為代表,探討其音韻表現,再與《詩經》之上古韻相互比較,以探討西晉擬古詩人的「辨體」是否兼含對歷時音變現象的掌握。

(一)夏侯湛〈周詩〉

  夏侯湛〈周詩〉:

既殷斯虔,仰說洪恩。夕定晨省,奉朝侍昏。
宵中告退,雞鳴在門。孳孳恭誨,夙夜是敦。[4]

在本詩之前,夏侯湛作序說明之所以以〈周詩〉為題,乃是為了續南垓、白華等六篇「有其義而亡其辭」之詩,是有意的擬古。在音韻上,以中古音檢視之則韻腳皆屬臻攝,這類[-n]尾之字,若以王易《詞曲史.構律篇》的標準來看,則與「真軫」韻同屬「凝重」之音,[5]確能符合本詩虔誠、慎重的核心意旨。

  若以上古音角度檢視,則「恩」與「昏」、「門」二字為真、諄合韻,屬於「近旁轉」的關係,這在《詩經》是有例可循的,如〈正月〉:「恰比其鄰,婚姻孔云。」其中「鄰」、「云」二字便分屬真諄二部。「昏」、「門」二字與「敦」字為諄、微通韻,亦即同類韻部相押,是陽聲韻、陰聲韻相對的正對轉關係。於《詩經.車舝》中亦可見到這樣的關係:「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昏,以慰我心。」其中「騑」、「昏」二字便屬於微、諄通韻。由此可知,夏侯湛〈周詩〉在用韻上符合《詩經》的押韻標準,惟本詩韻腳在中古時期皆屬臻攝,更有可能是以當下押韻標準為考量的,是以未必能以此肯定夏侯湛對《詩經》韻腳有高度掌握。

韻腳
  
  
  
  
  
中古韻部
  
痕(臻攝)
  
魂(臻攝)
  
魂(臻攝)
  
魂(臻攝)
  
上古韻部
  
  
  
  
諄/
  
  
  
諄、微通韻,陽、陰相對的正對轉關係
  
  
真、諄合韻,近旁轉關係
  
  






1:夏侯湛〈周詩〉韻腳的中古音、上古音比較





(二)束皙〈補亡詩〉

  束皙〈補亡詩.華黍〉:

黮黮重雲,輯輯和風。黍華陵巔,麥秀丘中。靡田不播,九穀斯豐。
奕奕玄霄,濛濛甘霤。黍發稠華,亦挺其秀。靡田不殖,九穀斯茂。
無高不播,無下不殖。芒芒其稼,參參其穡。
稸我王委,充我民食。玉燭陽明,顯猷翼翼。[6]

束皙另為〈華黍〉下注:「時和歲豐,宜黍稷也。」可知此詩談的是農民豐收之景,就寫作技巧而言,的確十分符合詩六義中的「賦」,亦即直接鋪陳的敘述手法,充分反映其古樸之風。在聲韻方面,本詩用韻尤有值得探討之處,單詩三次換韻,且陽聲韻、陰聲韻、入聲韻三者兼用,開頭先連用「風」、「中」、「豐」等三個帶[-ŋ]尾的韻字,依王易先生的標準而視,其明亮而宏大之韻味,確可呈現糧食豐收之光景,正符合所謂「東董寬洪」[7]之韻情關係;隨後,轉以用「霤」、「秀」、「茂」等帶[-u]尾之韻字,以此搭配詩句中述及的「濛濛」水氣,使長遠、延綿不絕的韻味得以延續至詩的中後半段。最後,轉以用「殖」、「穡」、「食」、「翼」等收[-k]尾之韻字作結,收束前半部長遠而綿密的意味,以帶有「頓點」之收尾,描繪出農民於豐收後再度埋首耕作以充民食,一點一點播下新種的具象畫面。
(註:雖然個人認為本段不算有理有據的論述,只是為了湊字數用「聲韻、文情關係」的原則硬掰的一段心得賞析,不過這種聲情關係是王易先生首先提出的,竺家寧老師也曾提倡並實用過,不要抓我 ==)

  以上古音角度檢視,則會出現「風」、「中」、「豐」三字的押韻問題。「風」、「中」二字為侵、冬合韻,尚可在《詩經》中找到數個例證,如〈小戎〉:「騏騮是中,騧驪是驂。」其「中」、「驂」二字便屬侵、冬合韻;然而,東冬二韻部雖理應可以通韻,是以理論上侵、東亦可合韻,但於《詩經》中卻查無侵、東合韻之例。本詩從中古音的角度看來押韻整齊,以上古音檢視時卻不盡然,若從嚴審視,這代表詩人仍較可能是以該時代當下的押韻標準進行擬古詩的創作,雖有「辨體」的意識,於實踐上卻難免未能兼全。
註:如果有料一點,這兩首詩的音韻分析或許可以用李方桂或白沙的擬音系統比較這些字在中古韻、上古韻上的不同之處,但我沒料,嘻嘻。)

韻腳
  
  
  
  
  
  
  
  
  
  
  
中古
  

  通攝
  

  通攝
  

  通攝
  

  流攝
  

  流攝
  

  流攝
  

  曾攝
  

  曾攝
  

  曾攝
  

  曾攝
  
上古
  
  
  
  
  
  
  
  
  
  
  
  
侵、冬合韻
  
  
  
  
  
  
  
  
  






表2:束皙〈補亡詩.華黍〉韻腳的中古音、上古音比較


三、結語

  夏侯湛、束晳二人可視為西晉擬古詩人的代表,且以〈周詩〉、〈補亡〉為題,可知詩人在擬古時,有全面模擬上古四言詩之意圖。

  然而,從聲韻角度分析其韻腳,若與上古時期的《詩經》並置相比,會發現其押韻考量更傾向於符合當下的用韻標準,則西晉詩人對歷時音變現象或許仍未能掌握。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若從聲韻角度探討擬古詩的風格,則可以發現其用韻多能配合詩意,甚至有強化詩旨的作用,或能強化詩人對「古樸」之風的模擬。

  綜言之,就韻字反映出來的風格而言,擬古詩的用字確能在「風格」上使詩旨更貼近《詩經》之風情,可見夏侯湛、束晳等詩人,在認知上確實已有「辨體」的意識,惟此「辨體」的能力,或未兼含對上古音系的辨別。


[1]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頁287。
[2] 錢瑋東:〈魏晉間《詩經》典雅觀之形成及其與西晉雅化詩風之交涉〉,《中國文學研究》第44期(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2017年7月),頁61。
[3] 南朝.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頁66。
[4]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593。
[5] 王易:《詞曲史》(上海市:神州國光社,1931年),頁283。
[6]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頁640。
[7] 王易:《詞曲史》,頁283。

創作回應

Magobi
中古音專題 是個狠人
2022-10-18 19:32:13
張三丰
上了車才發現難度跟大學部的聲韻學不是同一個檔次的,論文讀到差點哭出來[e8]
2022-10-18 19:42:00
NaturCheers
謝謝你 我馬上把文章關了
2022-10-18 19:44:36
張三丰
還是再來一篇
2022-10-18 19:46:57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