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位解縉從小就是天才!六歲時就能寫字作詩在家鄉被稱作神童,長大後更是沒有被糟蹋天賦,年紀輕輕就取得鄉試第一這樣的成就,科舉具體有多難考個人去參考近代的文獻後發現真的很難,雖然主要都是四書五經的內容但考題的變化也是很難琢磨的,甚至還有時事評論這種申論題!而制度上層層分級的考試也很煩人耗時。
而從我比較有聽過的明清時期人物中,如范進、蒲松齡等人更是考了又考的代表,記得蒲松齡在童試是以第一的成績考上就讓家鄉一時之間以他為榮,後來一查才知道光是童試就需根據戶籍已初試複試得形式連考三場才過,至於鄉試更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過了鄉試就能成為舉人便可為官雖無法成為首都官員,但所謂狀元、榜眼、探花雖為目標但實際上或許對尋常書生而言過於遙遠。
而說回解縉這邊他的科舉之路並未停下隔年在洪武二十一年時解縉更是已通過考試成為進士,不僅如此受封官職時明太祖朱元璋還十分賞識他,此後解縉便入朝為官據說時常被朱元璋詢問建議頗受重用,可以說和其他平凡考生相比解縉不僅沒有考試上的挫折,仕途之初更是春風得意且和哥哥解綸都是京城官員。
看到這裡讓人不僅會羨慕他順風順水的機遇和本身極高的天賦,可若要將其寫作勵志故事那也大概記錄到這裡就差不多了,正所謂天才都有其孤傲的一面!在史料上我們得知其生平和事蹟卻無法真正知曉當事者的心態與情緒,不知解縉當官時是因年輕而較不懂官場間的勾心鬥角還是明知卻不屑與派系掛勾,他在朝中常常是有話直說的態度。
雖因此受朱元璋器重但也無形間得罪很多人,解縉直諫的態度沒幾年就被以朝堂之上態度高傲遭人說事,然而朱元璋卻親自為其解釋便稱無罪也,雖很快解縉因事被調走但筆者認為朱元璋應該是在保護他,臨行前太祖曾言解縉之才將來肯定還能有被重用的時機,言下之意我想應該也是意涵了鋒芒過露和剛愎自用等問題。
被調職的解縉到底有沒有讀出其意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後來太祖離世惠帝登基時也正式宣告他從此少了一道庇護,惠帝登基時頗有建樹的解縉本來受惠要調往應天府這樣的大部門,但尚未上任就被其他官員彈劾稱其母新喪其父高齡調往重任既不孝也不妥,雖然明朝時已無舉孝廉這一行為卻因儒學傳承等眾多思想嵌入,導致即使在官場上這些家事也會成為皇帝考慮任聘臣子的因素。
解縉渴望施展才學的心還是很明顯的,後因聽說長官董倫頗受惠帝器重便寫信求助於他,董倫也知解縉才學便親自舉薦將解縉改派至翰林院為職,自此為學士的解縉也平安的度過一段時間,即使後來發生靖難之變這改寫明朝歷史的大事時解縉一樣沒受生命傷害,而是歸降於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便按慣例被加升官位為翰林侍讀。
朱棣因為尊重這些知識份子後來在改建體制時以內閣方式組建這些有才學士,而這之中解縉也被收入在此為官可視為高升,從此解縉除了學理外還能更近一步參與重大政務,然而解縉為官時的方式還是以太祖時期一樣並未低調,而他不知道的是朱棣雖與朱元璋一樣欣賞他,卻不知朱棣也和朱元璋一般狠起來時同樣殘忍!自古戎馬皇帝皆有其毒辣一面,解縉又是得罪不少人從太祖到成祖皆有同朝為官者對其怨恨不已。
解縉曾被朱棣問其後繼位儲君的問題,解縉自然是認為該用皇長子為基業之根本(傳統觀念)加上太子本人的學識也讓解縉較滿意,朱棣也同意了解縉的看法將現任太子先立為儲君,也是如此漢王朱高煦對其非常憤怒很快就聯繫上了解縉平日裡得罪的群臣,恰逢好景不常成祖遠征前解縉稱不可戰必敗!可結果成祖大勝因而君臣開始有嫌隙。
加上太子之後表現不佳又有各方失誤(搞不好是被陷害而非真的表現不佳但無從考證)漢王順著這條線打壓太子也確實獲得了朱棣的賞識,而這也導致朱棣有更換儲君的打算,朝中許多搖擺之臣也漸漸向漢王與淇國公一黨靠攏,此時解縉卻逆流而上仍直諫太子不能廢啊!!!因此惹得朱棣大怒之前累積的一切因此迸發。
很快解縉就被疏遠就連年節時皇上賞給內閣重臣的禮物裡也沒有解縉的份,而隔年不久後科舉最終殿試卻有考官協助作弊一案,皇帝面前作弊朱棣非常不快這也牽連了文淵閣裡的許多學士,其中解縉就是被連坐罰的對象之一朱棣也因此將其貶出京城,禍不單行被貶去廣西的解縉還在趕往上任的途中又被檢舉口有怨言對聖上不敬,因此再被貶為督軍糧這份苦差事還需馬上改路前往化州。
不到幾年的光景解縉便落魄為辛苦的小官然而仍關心京城內的事,恰好永樂八年有公務入京的任務,解縉終於有面諫朱棣解釋心結的機會,然而未隨人願朱棣又去打仗了未在京城解縉只好先處理手上公務,走之前去找許久未見的太子問候兩人如今皆不理想只能互吐苦水相互慰問,可此事自然也傳到漢王耳裡逮到事件連忙準備一番,後奏書於朱棣稱解縉行越矩之事私見太子怕是介入皇權或企圖謀反,而朱棣也真的大怒將解縉和一眾可能也是受黨爭牽連的臣子打入牢獄。
朱棣殺心已起此入獄大概與死牢無異,抓解縉的又是錦衣衛恐怕當時他本人也知無望翻身了,長時間的牢獄逼問筆者認為刑法與拷打應該也是少不了的,可由當時一同入獄的臣子陸續「病死」這點來推敲,五年後一次朱棣檢查罪臣牢獄名單時脫口說出一句解縉還在啊?這句話讓旗下錦衣衛紀綱意會皇帝想將解縉除掉,據說變虛弱的解縉在最後被灌入大量的酒水後衣物單薄的被帶到雪地之中,將其頭朝下腳朝上的倒插進雪地之中實際上不知是先凍死還是先悶死,死時為47歲。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有過許多更為殘忍的處刑方式,但一般人臣未有實據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雖冤死卻也是草草處刑,鮮少會有嚴重侮辱其身的方式處死,加上當時隨解縉入獄群臣之中也只有他一人是遭受羞辱而死,可見這之中又有許多恩怨附加於此,解縉死後其家產遭抄妻室宗族皆被流放至遼東。
戲劇性的是太子高織後來還是反敗爭贏了漢王成為了仁宗,仁宗繼位後自然是放了解家一眾,還重新還給解縉一個正常的仁臣名號後續的幾位明帝也多有為解家之事給予平反,仁宗一生牽制朱高煦後仁宗之子繼位朱高煦也真的如解縉當年之言反了,但仁宗父子早有準備朱高煦謀反失敗被施予炮烙之刑,也算是給了當年準確預言朱高煦得不到皇位必反的解縉一個交代。
最後總結:
現代民主社會雖不像古代封建王朝一樣充滿殘忍的刑罰,但從解縉戲劇化的人生也能看出自古以來各種人性的弱點始終不變,個人對明朝的歷史較不熟悉可當我第一次看到解縉的故事時卻感到有些難過,人的一生到底追求著什麼才是最合理的答案呢?他的哥哥解綸和他為官的態度一樣也得罪了不少人,後來乾脆選擇辭官不做了,我不敢輕易評斷解縉內心到底是怎麼想得,或許也是為了功績跟俸祿也或許想流芳百世,又或者他始終想著當年太祖和他說的那一展長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