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簡述人類的繁衍策略-為什麼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

あああああ | 2021-11-06 17:47:50 | 巴幣 4 | 人氣 408


 
大家對於昨天的文章好像有很大的誤解,內於文章只敘述千萬分之一可能發生的情況,人類的繁衍策略還是以共同扶養為最大宗。
 
首先講始祖的繁殖策略吧,這東西要從直立開始說起,為了雙腳直立,人類的骨盆及腳演化成適合雙足行走的型態,伴隨而來的是骨盆縮小、生殖困境,再者共同發展的部分還有腦容量(主要推論是因為雙腳站立空出了手,引發腦容量增大),隨著腦容量的增加,導致雌性生育越發困難,在過往醫學不發達的時代,生育變成一件玩命的事,且始祖發展出一個策略:先將腦尚未成長完全的早產兒產下,再養育成完整的個體。(相對來講很多動物剛生下來就有行走能力)
接下來是兩性對於此現象的應對,先從雌性開始,雌性採取的策略是「隱蔽發情」,自然界哺乳類在交配的狀況幾乎都已交配後由雌性養育為主,少數才是共同扶養,而各有各的理由,隱蔽發情(隱蔽可懷孕期)這個策略使的始祖雄性要一直伴隨在伴侶身邊才能確保後代是帶有自己的基因,再者,你有沒有發現人類的交配行為頻率很高,應該說他媽的高,這也是雄性相對於雌性發展出來的策略,正常來說交配行為會浪費大量能量,而始祖反而將頻繁的交配行為當作自己的生殖策略。
既然講到頻繁的交配行為,那不得不談到雄性生殖器的形狀了,有沒有發現人類那東西的形狀比起其他動物較為「特殊」?這東西長這樣的作用推測是為了把上一個與雌性交配對象的精液給刮出來,所以才會長一成這種特別的形狀。再來,雄性在交配射精之後會產生催產素,這會讓雄性更想留在雌性身邊。而因為大量交配的欣快感,會讓雄性想繼續體驗,所以我們又發現了一件事,人類是可以在懷孕行為進行性行為的生物,亦即為了讓雄性可以一直留在雌性身邊、也為了下一個後代的基因仍為自己的基因,發展出雄性在外狩獵、雌性在巢穴等待或顧小孩這種模式,雖然雄性不懂,但不知不覺會因為欣快感和催產素而回到雌性身邊,等孩子出生了,為了確保更多自己基因的下一代,雄性仍然會留在雌性身邊協助照顧孩子,而困擾現代人許久的月經,在始祖及古代人類的繁衍模式上,幾乎都是生產完又再度受精,反而月經造成的痛苦不被演化所重視。
 
依上者所推,始祖的繁衍權是掌握在雌性身上的,雄性要想辦法去討好雌性才能確保是自己的後代(雖然不是沒有綠帽的可能),此模式也沿用至今日,所以求偶模式上才以男追女為大宗,但可別把始祖想的太美好,始祖可是常常發生殺人強搶老婆這種事的。
 
雄雌性在繁衍策略上屬於互相牽制的狀態,也跟我們今日由激素所控制的「戀愛」相關,為什麼會暈?其實都是演化的鍋,它把發情期的限制拔掉後會讓人對特定人一暈再暈,而不是如其他動物般只受限於發情期,從互相牽制的策略到今日解釋為所謂的相戀,是不是很好玩呢?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