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The CRPG Book | CRPG 通鑒 #034 1985-1989:新的挑戰者——參上!

CRPG通鑒 | 2022-04-16 11:31:03 | 巴幣 2 | 人氣 101


這是一本由 Felipe Pepe 聯合百餘位志願者耗時四年整理的類百科書籍,覆蓋了上世紀 70 年代至今的百餘款遊戲,是瞭解 CRPG 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我們作為千千萬萬試圖翻譯本書的團隊之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繼續堅持這一宏偉的計畫:我們致力於提供第一個完整翻譯版本,並加入大量科普類注釋,在降低閱讀門檻的同時提升其教育價值,傳播稍微嚴肅一點的遊戲歷史和文化。

如果您想瞭解更多關於專案組、專案進度、版權等資訊,請參考 專案網站。

本書的簡體字實體書計劃於明年在中國大陸出版,繁體字版也正在籌備中,但我們團隊成員大部分來自大陸,亟需香港/澳門/台灣之本土人士的協助,因此渴望各路英豪加入我們,詳情請見 這裡。

現誠向各位玩家徵集CRPG遊戲稿件,詳情見:https://crpgbook.cn/collect/


1985-1989:新的挑戰者——參上!

翻譯:Jason
簡繁轉換:Laezax


1983 年雅達利(Atari)大崩潰事件[1]使家用電玩遊戲染上惡名,遭人嫌棄——零售商不願花錢進貨,且家長也不想買給小孩。雖然在美國人眼裡電玩遊戲已經過氣,但 SEGA 與任天堂(Nintendo)卻不這麼想。這兩家日本遊戲公司一眼洞悉海外的商機,準備征服美國市場。

面對時下窘境,任天堂自有妙招。任天堂並未將紅白機以電玩遊樂器的名義對外發售,而是將其歸為「玩具」之類:一款配有 Zapper 光槍[2]和 ROB 機器人[3](後者發售不久後便被捨棄)的任天堂娛樂系統(NintendoEntertainment System 簡稱 NES)[4]

同時,任天堂還主打「任天堂官方品質標章」。當時美國遊戲市場充斥著各種品質低劣,漏洞頻出的劣質、低俗遊戲(被稱為 shovelware),而「官方品質標章」就是任天堂對這個現象的回應。任天堂發售的每款遊戲都經過品質認證,並為任天堂主機安裝鎖碼晶片,以防止其它公司發行未通過任天堂品質認證的遊戲。而這個遊戲開發者被強制與遊戲公司簽訂合約的措施也重塑了美國遊樂器主機產業,開創了新的業界通例。

這些匠心獨具的商業策略,再加上一大批高品質的遊戲,如《超級瑪利歐兄弟》(Super Mario Bros)、《薩爾達傳說》(The Legend of Zelda)、《銀河戰士[5]》(Metroid)、《惡魔城》(Castlevania[6])、《洛克人》(Mega Man[7])與《太空戰士[8]》(Final Fantasy)等,讓任天堂聲名鵲起,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潮流,家用主機遊戲也由此重現生機。

與此同時,電腦也經歷了一波世代交替,以 Commodore Amiga 與 Atari ST 為首的新一代個人電腦問世。這些新產品不僅在性能、音效與圖像上有顯著提升,還導入了滑鼠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讓操作電腦更加直覺、更好上手。哪怕是小孩子,也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明白如何在螢幕上拖曳滑鼠、點擊圖示。

雖然 IBM 相容機仍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平臺,但它也面臨變革所帶來的新挑戰。1985 年,英特爾公司推出 i386 處理器,康柏(Compaq)隨即將其納入自己的 DeskPro 386 中,與 IBM 自家產品相比,這款相容主機的性能更勝一籌,得到市場的青睞。

1987 年 IBM 試圖憑藉旗下的 PS2 家族[9]重新坐穩自己在 PC 界的霸主之位。PS2 坐擁全新的作業系統(OS/2)、全新的介面與全新的 VGA 顯示卡,足以與 Amiga 和 ST 媲美。遺憾的是,IBM 想要推行 PS2 這種專有架構系統,重獲自己對 PC 市場的掌控,卻因此自掘墳墓。簡而言之,IBM 的新架構不能與自家的個人電腦相容,因此遭到同行的一致抵制。此外,當時的其它品牌相容主機可以在完全不依賴 IBM 的情況下發揮相同的功能,所以 IBM 的應對措施看似強硬,實際上卻反而鞏固了那些仿 IBM 的相容機在市場上的龍頭地位。

總而言之,整個電玩遊戲產業在 1980 年代中後期掀起了一波創新的浪潮,遊戲界因此煥然一新,並為 1990 年代創意與技術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趨勢:

Apple Lisa 早在1983 年就引入了支援滑鼠操控、多視窗與下拉式功能表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大部分人認為 Windows 95 問世前,電腦只有一種磁碟作業系統,即 DOS[10]。但 1973 年的全錄奧多(Xerox Alto)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滑鼠與圖像作業系統。1983 年的 Apple Lisa 將這一概念發揚光大,很快各大公司紛紛開始仿效。Amiga,Atari ST 和 Macintosh 都自行開發出了支援滑鼠的圖像作業系統,與此同時,IBM/PC 可以使用的作業系統也是不勝枚舉:OS/2,GEOS,GEM,以及微軟新發佈的 Windows 系統。




該圖由 Amiga 上的 PhotonPaint 製作,囊括 4096 色。
 
圖形模式:這是新一代電腦最引人注目的革新之一。過去,大部分電腦最多只能支援 16 色,如今 64 色已經成為標準配備。一些電腦的特殊模式還能支援 4096 色,如 Amiga 的 HAM 模式。IBM/PC 的相容機原先使用 CGA[11] 卡,只能支援 4 色。1984 年,它改用 EGA[12] 卡,性能提升到支援 16 色,而 1987 年問世的 VGA[13] 卡再一次提升圖像性能,升至 256 色,與 Amiga,Apple IIGS 和 Atari ST 不相上下。
 

 
1988 年的 《國王密使 4:蘿塞拉的冒險》(King's Quest IV: The Perils of Rosella)是第一款支援 IBM PC 音效卡的遊戲。

音效卡:早期的電腦最多只能發出零星的「嗶嗶」聲。專用音效卡的設計初衷只是為了服務專業音樂家,後來 Amiga 與 Atari ST 等新機型開始提供內建音效晶片。IBM/PC 相容機在這一方面一直有所落後,直到 1978 年,隨著 Adlib 音效卡、Sound Blaster 聲霸卡、Roland MT-32 音效卡等相繼問世,情況才有所改觀。音效卡過去一直是極具競爭力的業務,直到 1990 年代中期才逐漸被內建音效晶片所替代。


 
1985 年:
Commodore Amiga 系列的開山之作是 Amiga 1000,這台家用電腦便攜方便,CPU、顯示卡與音效卡在當時堪稱頂尖水準。
Atari ST 系列問世,如果買不起Amiga,那 Atari ST 就是消費者的不二之選,這也是首個配有彩色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的電腦系列。其內建的 MIDI 埠深受音樂家青睞。
任天堂娛樂系統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成為當時的文化熱潮,讓遊戲主機行業重現生機,銷量超過六千萬。
 
1986 年:
Apple IIGS 發售。這是蘋果公司準備拿來與 Amiga 與 Atari ST 競爭的產品。其價格更為友好,能運行 Apple II 軟體,但運行速度較慢,稍顯落後。
SEGA MasterSystemSEGA 四代)登陸西方市場。與任天堂相比,SEGA在技術上更勝一籌,但遊戲庫較小。當時其銷量超過一千萬,在歐洲和巴西備受追捧。
《勇者鬥惡龍》(Dragon Quest在日本發售,運行主機為任天堂(FC)。該遊戲融合《巫術》(Wizardry)與《創世紀》(Ultima),結合鳥山明獨特的美術風格,奠定 JRPG 的基石,銷量超過兩百萬。

1987 年:
IBM PS/2 是 IBM 想要重新贏回 PC 相容機市場主導權的野心之作。雖然該機型確實有一些創新之處,但封閉的系統架構使其飽受世人詬病。
 
1989 年:
《模擬城市》SimCity發售。銷量突破一百萬,從那之後,電玩遊戲不再僅僅侷限於史詩戰鬥冒險題材。
Genesis/Mega DriveSEGA 五代) 發售。這是SEGA最成功的產品,也是超級任天堂(SFC 的宿敵,銷量超過三千萬。
Gameboy發售。當時它在掌機界的競爭對手包括 Atari Lynx SEGA Game GearGameboy 憑藉親民的價格與優質的遊戲嶄露頭角,銷量超過一億一千八百萬。
 
 
 
 
 


[1] 譯者註:Atari大崩潰事件的導火線是 1982 年Atari的電玩遊戲《ET 外星人》銷量慘澹。但根本原因是電玩遊戲市場缺乏規範,遊戲品質參差不齊,同質化現象嚴重,美國消費者對遊戲喪失信心,市場規模大幅縮減。
[2] 譯者註:早期的雷射槍是一種光線接收器,玩家按下按鈕後,遊戲畫面會在短時間內全黑,然後依次讓目標物發出白光,如果雷射槍的接收器接受到目標,則判定為命中,畫面切換對應動畫。隨著電視螢幕的發展,雷射槍也逐步演化為 1993 年的掃描偵測式雷射槍(交錯式掃描電視機)與 2006 年後的紅外線感應技術雷射槍(液晶螢幕電視機)。
[3] 譯者註:ROB 機器人全名是可操作機器人夥伴(Robotic Operating Buddy),可以陪玩家一起玩遊戲。雖然 ROB 本身操作手感一般,但當時機器人(如變形金剛)是美國的流行元素,所以它本質上是任天堂所推出的促銷噱頭。
[4] 繁中註:亞洲這邊發行的版本就是我們熟知的 FC(Family Computer)紅白機。
[5] 繁中註:2021年時推出的新作《Metroid:Dread》已正名為《密特羅德》。
[6] 繁中註︰日文原遊戲名為《悪魔城ドラキュラ》(惡魔城德古拉),在歐美發售版本都稱為《Castlevania》。
[7] 繁中註︰日文原遊戲名為《Rockman》,在歐美發售版本都稱為《Mega Man》。
[8] 繁中註:《太空戰士》雖然是港臺特有譯名,但是官方至今都未曾要求正名為《最終幻想》,僅曾表示將以各作品內容做為考量來命名(2017)。
[9] 譯者註:注意與索尼的 PlayStation 2 區分。這裡指的是 IBM 的 Personal System/2 系統。另外,原本連接滑鼠鍵盤的圓形 PS2 介面就是隨著這個機器的發售而流行起來的,並在 21 世紀初逐漸被 USB 介面取代。
[10] 譯者註: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碟作業系統,管理電腦包括CPU、記憶體等軟硬體資源,最後被 NT 系統取代。
[11] 譯者註:Color GraphicsAdaptor,彩色圖形卡,IBM 第一款彩色顯示卡,320×200 解析度下最多呈現 4 色。
[12] 譯者註:Enhanced GraphicsAdaptor,增強圖形卡,640×350 解析度下最多呈現 16 色。
[13] 譯者註:Video Graphics Array,視訊圖形陣列,320×200 解析度下呈現 256 色,640×480 解析度下實現 4 個完整 EGA 色版的快速轉換。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