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美好星期天週札 35 陰霾下未盡顯現|冬奧後一抒己見

GC 休閒模式 | 2022-02-20 23:01:40 | 巴幣 1014 | 人氣 128

  香港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單日確診數字已經突破每日6000宗;考慮香港的確診數字使用初步確診跟正式確診的計算方法,毋容置疑存在一定數目的「黑數」——即是數字漏報的情況。無他:確診病患急增,殺個措手不及。這輪疫症,使原本眼中穩如泰山的醫療系統頻臨坍塌,使毫無顧慮的民眾人心惶惶,使經歷數月清零蜜月期的人們,再次被疫症的恐懼喚醒。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正在席捲全港,並揭露以前人們的態度、心理,如何為現在的境況,埋下伏筆。

  首先講通報確診的問題:之所以我強烈懷疑有「黑數」的問題,是因為通報的方式。香港的地區檢測能力有限,每日的最高檢測數字只能在20萬人數封頂,對於快速處理地區爆發、社區爆發,檢測資源有限,又難以快速調派人手支援,導致該區待到大爆發之後,才得以封區進行檢測。早期案例還不太多的時候,算是一種利民政策:皆因通常12-24小時內便完成圍封,居民最多只是損失幾個小時的工作時數,對他們來說,薪金還保得住;對老闆來說,還沒導致影響生意。初時在各屋村進行的檢測,大部分都是整棟陰性;而圍封既動用資源,又影響上班上學時間,自然覺得擾民,惹來不少民怨:既然沒確診,為什麼還要圍封?當然,這只是一日圍封一棟樓宇、一棟大廈的例子。到了後期疫情大爆發,轉捩點發生在新年後,人們為了迎春接福,慶賀新年,到親戚家拜年探訪。當時就有專家警告,過年時大量家庭團聚,需要運輸工具,人流頻密往返,容易帶來傳播風險;而帶菌者跟不同家庭聚集,惹來群組感染,後果不堪設想。結果人們直接無視,不單多人齊聚,更到廟宇祈福,高峰期時有幾千人同時到廟宇,求神拜佛。雖然每個人都有戴口罩的意識,但是在到處都是香火的狹小空間裡,擠滿了人,根本沒有社交距離可言,自然容易成為病毒溫床。結果不言而喻:該區首先出現大爆發。而民眾對於大爆發嗤之以鼻,繼續我行我素;更有人以政治原因,報復持相反立場的人和店鋪,具目的到處散播病毒。政府反應滯後,單憑高級官員的行為,難以說服民眾在家抗疫:特首每一次記者招待會從不佩戴口罩,說是「臉部表情非常重要」云云;大爆發前夕又口出狂言,揚言「不需要學習如其他地區般」,大派定心丸背後,隱藏過度自信的危機。結果疫情失控,急症室爆滿,社區隱藏大量初步陽性患者,不能得到醫療護理,惟有留在家裡度日。

  先解釋甚麽是初步確診:初步確診,就是當你在政府轄下的社區檢測中心,進行付費自願檢測,或曾到強制檢測名單中公告的表列處所,進行免費強制檢測,經衛生防護中心確認為確診個案,便屬初步確診。如果自費購買快速測試套裝,然後驗出初步陽性,即使通報衛生署,也不會被列作正式的初步確診。當使用快速測試套裝呈陽性,並通報衛生防護中心,中心就會給予一個檢測包,在檢測包同樣呈陽性才會當作初步確診。確診個案是衛生署複檢後,同樣呈陽性,才會通報個案。現在社區檢測中心負荷大,市民人心惶惶,表列處所又長達十幾頁,變相很容易便需要強制檢測;而因為大眾恐慌,市民願意自行花費檢測,或冒險排隊免費檢測,即使並沒有曾到表列處所。檢測壓力大增,現在已經不能做到24-48小時內得到結果的承諾,使得每一日的個案都得墮後處理,堆積在一起。市民自救,購買快速測試套裝,測出陽性後,確認陽性需要多重繁複程序,進一步隱藏真實數字。事實上,香港的疫情應用程式聊勝於無,沒有追蹤功能,無法得知病患的行蹤;安裝跟通報行蹤又純屬自願性質,對於追蹤疫情的幫助微乎其微。在新加坡,使用快速測試後,可以透過其應用程式“Trace Together”上傳陽性資料予政府,省卻複檢的程序,又能減少被埋沒的陽性數字,增加資料透明度。當然,這只是香港疫情的冰山一角,有機會的話,日後會再說更多。

-----------------------------------------------------------------------------------------

  北京冬奧在二月二十號完美閉幕,主辦國取得九金,成績驕人。而冬奧賽事炙手可熱,成為各家各戶在疫下陰霾下,茶餘飯後的最佳話題。當中尤有兩點值得討論,乃為近年奧運會的大趨勢,不幸的是,兩點也是個人絕不願意看見的境況。

  一:泛政治化。原居美國取得中國國籍而參賽,吵;原居美國的中國裔代表美國參賽,都吵;運動員來北京後對設施諸多不滿,我還要吵。中美關係緊張,兩大國角力的競技場,少不免被網民摻一腳。運動員在承受國民對自己的期望的同時,也避不了圍繞國籍、種族、道德議題下,各家爭論帶來的額外負擔。不過同樣是美國人,取得代表中國參賽的機會,兩位選手的待遇可謂南轅北轍。谷愛凌是十八歲的美國少女,天生是富家子女,家庭很懂教育,主張以鼓勵的方式,以興趣誘導孩子學習。她媽從來沒有迫使女兒進入史丹福,但谷愛凌憑美國大學入學試差20分就滿分的優秀成績,成功入讀史丹福大學。求學期間左右開弓,在課餘時間把握機會訓練滑雪;天資聰穎,口才了得,使得在處理多項活動的同時,也能保持高水準發揮。結果在北京冬奧,這些特長同時大放異彩:個人斬獲兩金一銀,同時在記者會上,把質疑國籍的聲音壓下,以笑容和口才淡化爭議。跟她截然不同的是同樣來自美國的朱易:跟谷愛凌相近的年紀,同樣入籍中國,資格賽力壓群雄,取得寶貴的參賽資格,卻因為在花樣滑冰多次大失水準,被眾多網民唾罵,說讓中國滑冰隊羞家云云。因為比賽成績,得到不同待遇;相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男子花樣滑冰選手陳巍,以銳不可當的姿態奪金,中國部分網民又因為其父母是中國人,而出言侮辱。說實話,因為國籍而引發的爭執,很多時候是來自國家的歸屬感。生於斯長於斯,在母親的地方長大、成長,孕育出「土炮」運動員,然後經過血汗的揮灑,終於獲得至高榮譽,沒誰不覺得感動。可是,就是這種愛國的榮譽感,掩蓋其他運動員同樣辛勤付出的努力,把自己的運動員無限放大,實為不可取的一種心態。奧林匹克精神是理性、團結、公平競爭,出師未捷,先被針砭,這樣對運動員公平嗎?不是所有人都有異於常人的心理質素,倘若事前就被輿論擊垮,是誰來負責?比賽不是要被操縱,而是自己享受比賽。國家資源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國際間短兵相接的藉口。如果有一語驚人的能力,不妨自己來參賽。

  二: 妙齡化。其實半年前的東京奧運已經屢見不鮮:映入眼簾的,是十三歲日本少女奪得滑板金牌的消息。十三歲?是甚麽年紀?我還在渾渾噩噩地上學,盡努力追趕中學跟小學的難度差距。如果連學習壓力也挺不住,要叫苦連天,那麼對於一個準備出賽的運動員來說,他們又能否承受外界所帶來的厚望呢?可能說,有些運動員已經視其比賽為個人發揮的舞台,年紀小小,毫無包袱,可以放心表演。不過並非所有運動員都擁有這種心態,況且為了讓運動員達到最佳狀態,教練未必因應其年紀輕輕,而減低訓練的強度和耐久度。俄羅斯的花樣滑冰就是一個很強力的佐證:自從2014年索契冬奧開始,俄羅斯都有不足20歲的妙齡運動員,登上頒獎台上的頂端,摘下桂冠。而巧合的是,該運動員在不多於一屆冬奧的時間後,就會因傷退役。這次被眾人被寄予厚望的俄羅斯「三套娃」華莉娃、特洛索娃,跟世界冠軍,舒查巴高娃,年紀都不超過20歲。掄元人物在席的寂寞,永遠都碰不到金牌的怒吼,跟在教練謾罵聲中自責的影子,與笑容滿面的日本選手相比,構成本屆冬奧最令我深刻的頒獎典禮。教練的地獄手段,並沒有因為運動員的妙齡而放鬆,反而榨盡每滴血汗,把妙齡選手的潛力昇華到極致,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快步進一走了之的後塵。反正後生可畏,長江一浪接一浪,現在的世界冠軍很快就會被人遺忘。而青少年的心理跟生理健康不容忽視。「三套娃」最年輕的華莉娃曾經透露,即使她們年紀小,已經患上厭食症,吃飯吃兩隻蝦已經飽腹;也曾稱教練下命令,強迫運動員脫水以達最佳肌肉形態。種種不人道的方式,套在心智未成熟的青年上,難怪教練備受指摘。不過有網民把禁藥事件,跟揭露俄羅斯花滑國家隊的訓練方式,歸咎於美國對俄羅斯的政治制裁。拜託,你既然能一語驚人,不妨自己來參賽。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