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心得】亞倫‧強森《見樹又見林》

妮爾波莎 | 2016-08-13 18:02:18 | 巴幣 58 | 人氣 6888



要解決社會問題,不必然一定要在個人的,還社會的之中擇一而定,而是要看這兩者合在一起如何形塑社會生活的內容,以及人們實際生活其中的樣貌。

書名: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ISBN:957-28990-0-7)

作者:亞倫‧強森 (Allan G. Johnson)

譯者:成令方 / 林鶴玲 / 吳嘉苓

出版社:群學出版


        《見樹又見林》的作者亞倫‧強森寫作本書的目的,在中文版書底就清楚說明: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

        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和這面鏡子,以及如何學著使用他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本書作為社會學的入門磚經典,應該已有不少人讀過。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對社會學有興趣的人的入門書,因為書內沒有太多令人卻步的專有名詞,而是將社會學最基礎的概念,用一個個生活中實際的範例去進行分析,毫無基礎的人也能十分容易吸收。

        如果以一棵在森林裡樹木來比喻我們自身,我們都不是「單純的」一個樹木,陽光、空氣、水、土壤、路過的動物、同種或不同種的樹木、其他植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長、健康狀態……社會學最基本的一個思考原則,即是「我們都活在一個比我們更大的事物之中」,每個人都受到那些事物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每個人的事物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人的存在是活在這些影響之外,因此當我們說「這是他個人的性格造成的」等個人主義的說詞時,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個人性格形成,也是受到比我們更大的事物影響。

        為了要看清那個更大的事物是什麼東西(也就是環繞在樹木周圍的種種變因)以及以什麼樣的方式影響我們、影響程度如何,我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每個行為都是有意義的。我們的每個行為,都受不同因素影響、互動下「阻力最小的路」。鋪成這條路的,是我們生活中的信念、價值、規範、態度等,這些因素通常被我們歸類為我們生活中的文化,也是我們行為的框架。

        當然,在框架裡的,不只有我們一個人。框架內各式各樣的人,還會組成一個一個的組織,我們會根據我們在組織內的角色、定位來採取行動,而我們採取的每個行動,會影響組織內的每個人、甚至是其他組織、其他框架。每個影響和行動,都是各個因素盤根錯節而來的結果。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行動,雖然看起來是由「個人意志」所決定、完成的。但一個決定的背後,有許多複雜的規則在運作著。在我們周遭、比我們大的事物是如此的複雜,我們很難靠一己之力就去改變、撼動,換而言之,期待一個候選人上台後,馬上要對於現況有什麼明顯的改變,是難以期待的。但值得期待的是,我們雖然被各個體系影響,身為其中的參與者,我們同樣也影響著體系。

        《見樹又見林》讓我們得以更細緻地觀看這個世界,了解每個人在世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而我們的一舉一動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影響。小至情侶間的相處、大至國際問題的產生,以及我們是誰這樣有哲學性的議題。我們都可以試著用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看待。相信每個人在讀完之後,都會有一種打開「社會學之眼」的感覺,但這只不過是剛開始而已。

        打開你的社會學之眼吧!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