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夏洛爾 | 屬性論】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

夏洛爾 | 2023-12-18 13:00:27 | 巴幣 110 | 人氣 77


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


很多時候我會感到困惑,例如看網路上熱門的新聞和網友留言,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怎麼和群眾差異如此巨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品味很奇怪
或者是明明為產品或活動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按照調查結果改良,但最後反響還是很差
或是覺得一個構想有潛力而興奮的和身邊朋友們討論,但朋友們卻全部覺得不切實際,甚至最後真的成功了,朋友們也認同的很勉為其難,或是仍然找理由否定

經過長年研究之後,才終於明白一件事
那就是「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



屬性論

古諺有「物以類聚」這個典故,這句話讓我覺得性質或喜好相似的人會逐漸聚在一起,但卻沒有想過,可能不只是逐漸聚在一起,而是「已經」聚在一起了

例如以前會很容易被社群網路上的文章或趨勢影響,當大家都在說某部電影是神作,但自己覺得超難看,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品味很奇怪,或是更極端的,一些看起來很俗氣的實況主或意見領袖卻有大量粉絲,就會覺得很難理解,想說為什麼那種發言會被當作很有邏輯或很幽默

又例如有一段時間有在研究Dcard生態,發現了一個古怪的現象,當有人說感情問題或是現在很憂鬱,就會有一堆人跑出來安慰,但有人如果分享了一個正向的東西或開心的事,卻常常被一堆人酸,這種到底是好人還是酸民社群的現象讓我很困惑

但有一天終於明白了,我的困惑來自我的前提錯了,我原本的前提認為網路上的人,個性或價值觀等屬性是常態分佈的

然而當我看到有些人因為覺得社群網路沒營養或是發文只會被酸而離開這些社群時,才察覺這些社群早就都有顯著屬性了,例如「能瀏覽社群網路都是有能力使用網路的人」或者「會在社群網路上點讚的人,正是每天會花時間滑社群網路的人」,那麼無論是好是壞,這都已經脫離了常態分佈

從這個觀點延伸,我們就能察覺其實幾乎不存在不具屬性的環境或族群,也就是屬性論的核心--「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並且能以此為很多謎團得出很好的解釋


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

我曾經有一個疑惑,並且由某個演講者提出這個問題,有個演講者來我們大學演講,並提問有多少人打算創業,結果發現屈指可數,那個演講者於是說出他的疑惑: 「為什麼明明是頂尖的國立大學,但反而打算創業的人比私立大學的人更少呢? 最頂尖的人才反而對創業最沒興趣,這樣不是很奇怪嗎?」,然而現場鴉雀無聲

就算詢問這些學生也只會得到一些模糊的論點,例如沒興趣或是沒信心,但這些很難解釋為什麼國立大學的人反而特別沒興趣或信心,有幾個教授提出了切中部分核心的答案: 「因為這些學生很容易在園區或科技大廠找到高薪工作,那他們就更不願意冒險」

透過屬性論,我們就能更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先列舉幾個國立大學,尤其頂尖國立大學的學生可能會有的屬性
1.特別擅長或習慣有明確答案的遊戲
2.容易在園區和科技大廠找到高薪工作
3.學長姊也都在園區工作
4.(自認或真的)特別聰明或學習能力強
5.一路升學學校
6.認為勤能補拙

如此一來就能察覺
雖然(自認或真的)特別聰明或學習能力強,可能讓他們覺得要創業也不會輸給別人
但是正因為創業不是有明確答案的遊戲,那麼對於特別擅長或習慣有明確答案的遊戲的國立大學生,創業可能更是嚴重脫離舒適圈而大幅的讓人不安,同時因為容易在園區和科技大廠找到高薪工作,所以對於評估創業的風險會更高(會覺得是放棄高薪工作)

並且當他們向學長姊徵詢建議時,通常會以超高比例得到「不要創業比較好」的建議,至於原因透過屬性論也變得能夠解釋,畢竟學長姊都已經做了「不創業」這個選擇,那麼會告訴別人創業比較好顯然是很奇怪又需要勇氣的建議 (那他自己怎麼沒去創業)

而一路升學學校或是認為勤能補拙,這些同樣都是會降低創業慾望的屬性,因為這種成功經驗都建立在有明確規則的體制,也就是不管考績和升遷多讓人厭煩和焦慮,可能都沒有比市場或領導這種曖昧的概念更讓人不安

如此就能察覺,正因為是頂尖國立大學,反而可能聚集了大量對創業負面影響屬性的族群,並且演講者的疑問中「最頂尖的人才」應該被更精確的描述為「最頂尖的升學人才」,這就能清楚知道和「最頂尖的創業人才」很可能是有顯著差異的

所以當有朋友和我討論為什麼矽谷會有創業文化,我覺得正是因為他們釋出這個屬性的訊號,才讓更多有創業屬性的人往那裏聚集,而因為有這種屬性的人聚集,就更容易出現成功的案例,也就是說因果其實是相反的,不是去了矽谷就能變成創業家,而是想當創業家的人喜歡往矽谷跑

而屬性如何影響團體的構成和演化,正是屬性論的一大關鍵


劣幣逐良幣

我大學時的室外排球場,每天晚上都會有高強度的Play場,因為強度很高,所以報隊上去打壓力也很大,但正因為強度很高,所以總是很好玩,而且非常刺激進步,每次去打都讓人想變更強又學到很多,並且這種文化也持續吸引新的強者或潛力球員來打球,然而也很多人感覺差距太大或很挫折,於是再也不在這個時段來打球,因為這種高強度文化有他殘酷的地方,那就是低級失誤或是拙劣球技,可能就得承受那些一心只想取勝,又比自己球技高超隊友的不爽甚至指責

但過了幾年出現了一群截然不同的傢伙,他們的主張是「打球開心就好,幹嘛弄得那麼嚴肅」,於是他們總是輕鬆打,失誤了也會覺得很好玩,輸了就在場邊聊天滑手機等下一場,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或不甘心,而又剛好是學長學弟制這種陋習在被捨棄,並且要尊重多元文化的風氣在興盛的時期,因此那些提出「認真一點打啊」的學長,反而可能被他們當成是臭老人或暴君,而追求贏球的同輩反而是怪人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想認真打球的人覺得來這裡打球變得不好玩了,於是他們就逐漸不來了,只剩下更多覺得「打球開心就好,幹嘛弄得那麼嚴肅」的人在打球

但更有趣的事發生了,再過一兩年,這些「打球開心就好,幹嘛弄得那麼嚴肅」的人也都消失了,我大學時期幾乎天天火熱的排球場,現在變得冷冷清清

雖然「現在電動太好玩了,所以大家都不打球了」這種解釋能說明一部份的人的轉變,但追蹤排球圈就會知道以前那些人還是有在打球,只是不來我的大學室外場打了,包含新出現並且想認真打球的人

這個實際案例體現了一個關鍵,一個團體想要活絡並持續創造正向體驗,成員的屬性不能背離團體的目標或本質

例如「排球本身就是競技運動」,排球的規則和樂趣都建立於競技之上,因此輕鬆打開心就好看起來是一種新派系時,其實這個派系完全違背了排球的本質,因此他首先讓認真打和球技好的人離開團體,最後他們自己也覺得不好玩,因為會打的人都不來了,剩下的人都是更不會打的,而輕鬆打這種心態也不容易連結到進步,因此最終就失去所有競技運動的樂趣了

所以其實我參與也創立過很多組織,而以前的我並沒有屬性論這個想法,因此常常做了一個錯誤的選項--無前提的尊重多元和多數決

而這種錯誤的選項常常最終導致團體不了了之和解散,而這正是因為團體理應具有理想屬性和目標才創立,但不合適的多元反而讓團體失去理想屬性,而多數決可能直接違背團體的目標

例如社群網路就是不合適多元的好例子,原本社群網路理應是觀點的百家爭鳴,但為什麼我們總會覺得愚蠢的發言或酸民常常反而是大眾呢?  因為「不假思索和不負責任的發言會成為最迅速的發言」,很客觀或很有智慧的人發言前總是得蒐集證據、觀望或深思熟慮,但以現在社群網路的機制,風向早就成形了,那麼很客觀或很有智慧的人就已經錯過發言時機了,當然還是有些人會試圖教育或糾正那些不假思索或不負責任的發言,但夠有智慧或累積經驗就會察覺會發那種發言的人,其實試圖教育或糾正他們大多是徒勞無功,畢竟他們一開始就不是理性的,而且正是客觀或智慧的人,反而可能也不會輕率的否定那些發言,但最後少數且極端的聲音就變成主流的聲音

而多數決也是,只要團體的目標,還有成員與團體的關係,沒有清楚的傳達給成員,成員的投票就很可能違背團體的目標,例如很多時候團體領導者提出的改革方案都會被否定,因為人們常常會直覺的迴避風險,像是改革可能會帶來的未知或損失,或者傾向輕鬆的那一邊,例如支持多放假,然而讓沒有前提的多數決引導團體不斷走向迴避風險或輕鬆,最終就會是終極的沒有風險和絕對輕鬆,那就是沒有團體

那麼,如果想要經營一個活躍的好團體,該怎麼善用屬性論呢?


團體始於願望,共同願望就是一種屬性

每個人會想要加入一個團體,其實都是有想實現的願望,雖然有可能當事人搞不清楚自己是想實現什麼願望,他只是覺得感覺會開心,或者他完全誤解團體的性質,來尋求完全不合適的願望,或者他明明有願望,卻會在言行中還是憑感覺選擇違背目標的直覺選項,唯獨不會沒有願望

但正因如此,成員的願望就是一種屬性,一個團體越明確的傳達出屬性和能實現的願望,就越能聚集到有相關願望的成員

因此團體不能迷失要實現的願望,如此才能持續聚集相關願望和理想屬性的成員,並抑制或排除違背願望的成員,從而避免劣幣逐良幣

同時,團體要主動彰顯要實現的願望,才能鼓勵既有成員往願望前進,並吸引新的成員加入

最後,團體要有效推動成員在願望上的進展,讓成員能感受到團體對願望的正面意義

如此總結,一個成功的團體必須做三件事
1.明確定義願望和理想屬性
可以不只一個願望或一種屬性,但這會是團體的終極目標,因此無論要尊重多元或是多數決,前提都是不違背願望或與理想屬性矛盾

2.團體要彰顯願望
團體要宣告或是傳達出願望,讓成員知道這是為了實現什麼願望而存在的團體
並且要管理那些阻礙願望的要素或是人,排除或轉變阻礙願望的要素或是人,都是在彰顯團體想要前進的方向
例如遊戲玩家常對放任外掛或Bug的遊戲失去信心,對於認真管理問題的企業則給予信任和期待

這也包含,就算不是壞人,但願望不同而造成團體阻礙的人,也應該是團體的排除或轉變對象

3.團體要有效推動成員在願望上的進展
團體要建立好的機制,去幫助成員在願望上有進展
很多團體正是缺少這個要素,第一種是只把成員聚在一起,成員卻感受不到聚會的好處或收穫,從而不覺得在願望上有進展
第二種是沒有幫助成員量化進展,因此成員感受不到進展

因此成功的團體常建立正向的循環機制,例如每年例行舉辦的活動或競賽就容易讓成員知道可以參加什麼活動,並能預期進展和感受到量化的進展

以黑客松為例,參加者能預期和陌生的參加者配對,並累積一個新的作品集和交流經驗,而除了新作品,自己產生的進步能在下一個黑客松的完成度感受到

反之很多聯誼讓參加者非常沮喪,那就是因為雖然一直在配對,但最重要的感情關係卻毫無進展,並且也沒有從不順利的經驗中學到有正面意義的事物


屬性和窄播

由於屬性常常比我們的直覺更深刻並且更關鍵,因此,常常當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接觸目標族群,但也許我們在屬性上的解讀都還不夠深入,例如當我想要調查本校學生的傾向,或是我的學妹想要幫他的公司徵才,我們很直覺的嘗試在社群網路上尋找本校為主體的交流社團並進行投放

但我調查出很極端的傾向,例如所有人都討厭戶外活動,而學妹徵才效果奇差無比,難道我們儘管親身經歷校園環境,但畢業沒幾年,其實世界和風氣都已經截然不同了嗎?

但透過屬性論我們就能理解,我們的直覺有誤,我們以為社群網路上的本校交流社團,就能接觸本校現役學生族群,然而這個族群實際上更窄並具有更極端的屬性,才讓我們以為針對目標族群的投放都產生嚴重偏差或變得無意義

例如本校為主體的交流社團大致有三個,其中一個被大量宣傳文淹沒,另一個是有核心族群整天在發黑學校黑教授的話題或是迷因笑話,最後一個是Dcard,大致來說被感情問題和酸民淹沒

稍微調查就會發現我們自己的朋友幾乎無人會去閱覽這三個社群,所以當我們假設這三個社群能代表學校大部分的學生,並且可以接觸和我們自己屬性類似的人正是大錯特錯

反而這些社群有自己強烈的屬性,例如偶爾會有人舉辦迷因活動或聯誼活動,就能在其中幾個社團獲得熱烈反響,因為這種活動的屬性符合團體的屬性

大前研一的著作也推薦了「窄播」這個概念,他認為廣播只會白白浪費資源並造成額外限制,例如超市想要宣傳促銷,比起隨機的向路人投放廣告,利用藍芽等技術,只對在營業時間路過超市的人投放宣傳簡訊,更有明確並顯著的效果,並且保有了彈性,例如客戶不會拿著傳單來超市才發現促銷已經售罄而憤怒沮喪

窄播的另一個優點就是盡可能只觸及目標族群,除了節省成本,也避免對非目標族群造成騷擾效果而影響品牌形象,像是我們可能都超討厭看到某個數學加法有障礙的遊戲廣告

透過屬性論我們也能發現,在某些社群網站、媒體或搜尋引擎投放廣告等等,就算有演算法幫助篩選目標族群,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非我們期待的窄播,甚至完全互斥

例如某個故事是這樣說的,藍寶堅尼的廠商從來不投放電視廣告,而當人們詢問為什麼,藍寶堅尼的廠商這樣回答: 「我們的客戶不會是會花大量時間坐在電視前面的人」
雖然不知道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但他的確發人深省並體現了屬性論的精隨

正因為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我們更應該有意識去判讀,我們正在跟甚麼屬性互動,有什麼屬性的族群正在影響我們,我們的選擇和行動在屬性上的意義和影響力,我們才能比隨機和茫然更好的行動,並逐漸接近真正想要的結果

「墨水有各種顏色,除了透明,任何由人寫下的主張都不會是無色的」




後記

屬性論是我個人研究的一個論點,屬性論指出每個環境或族群在構成時就已經具有屬性
所以才導致在取樣何為主流或大眾趨勢時常有偏差,或是讓整個行銷或營運落入事倍功半的結果

同時因為時間花在哪裡,就會累積什麼
那麼我們工作與生活中接觸的屬性,也都會大幅影響我們的思想與心境,並影響我們是怎麼樣的人

正因為我們總會以不同程度和形式被他人影響,才更應該有意識選擇相處的人,還有規劃相處的方式

反之,當我們希望影響他人,例如建立一個活躍的團體,我們也應該有意識的建立屬性和規劃落實屬性的方式


屬性論也讓我很好的放下一個盲點,以前的我認為朋友就是朋友,因此會想和朋友做所有喜歡的事
因此和朋友討論有趣構想卻不被認同時會很沮喪和困惑,懷疑自己覺得可行的想法其實完全搞錯了

但透過屬性論就能明白,我和排球的朋友對於研發的想法與熱情本來就很可能不一致,我們從來就不是研發上的互相認同成為朋友,同理在排球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未必在玩遊戲或一起吃飯志同道合,因此我們不該免強自己配合朋友進行自己沒興趣的事,也不該強迫朋友要進行自己喜歡的事,只有共同興趣才一起同樂,這種想法反而讓自己或朋友不會逐漸互相迴避,而是能一直很好玩

但也因此想要尋找志同道合之人,一件必定要做的事就是承認有些人在某些屬性,和自己不會志同道合,這也是屬性論研究給我的重要啟發

屬性論是我個人研究的一個論點,我會繼續研究並持續更新這個論點和這個論點能創造的正向意義

創作回應

丹雀
排球的具體例子,讓人非常有感。
這篇很適合給那些負責社群網路的管理者們閱讀,「多數決」與「相互尊重」的想法有時並非是正確選擇,所以「偏差值」和「經營理念」的想法必須存在,時時導正自己別被「集體主義」所影響。
2023-12-18 18:36:58
夏洛爾
這是我草稿拖很久的研究論點,但真的是會長要重生公會讓我覺得趕快整理一下,我們剛好可以試試看,希望研究論點能幫上忙[e12]
2023-12-18 23:15:49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