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懂文學,但我想說說對作品的感覺。」
羅蘭‧巴特這名文學評論家,已經成為「作家已死」這麼個「深刻」詞彙的代號,筆下的一本書《神話學》,我想從他在該書其中一篇短論說文〈盲啞批評〉延伸討論,與當代有什麼聯結或關係。也想從「雖然我不太懂文學,但我想說說對作品的感覺。」這句當代常見的用語,當成一種當代用語的典範,切入進行討論。
巴特的論點,是在說:沒有比說「我不知道」更輕鬆的事情,因此當有人擔起評論的責任,卻撇下一句「我不知道」,這是不負責任的。
「批判」這個詞,經常會被冷眼相待,因為在批判這個詞底下有一種我高你下的權力意味;而「表明無知」的詞彙,則是我低你高,有種謙遜的味道。
深思熟慮的人,通常會用「我不知道」迴避一些事情。情有可原,因為「我不知道」就像是個起手勢,可以迴避很多問題或責任,更可以是圓滑處世的一種用語;「我不知道」這句話,除了「我不知道某樣事情」之外,當然也可以用在不想說話、不想表態、隱藏意圖、簡略說詞的用法。以上用法非常好,但是用在評論呢?
文學評論家評論的是文學。人家又為什麼什麼請一個「不懂文學」的人來評論自己的「文學」?或者,請不懂文學的人來評論自己文學的人,真的是想要評論嗎?
評論家,如果符合其名,是個「評論者」,請不要又說自己是評論者,又說「我不知道認真評論是如何」,要評論請認真點。除非是想要搪塞一篇評論,被迫一篇評論,免錢一篇評論,賺取聲望的一篇評論;如果真的是「認真」想說一篇文章,又被繳了錢,又在文中標明標價評論,真的可以真誠一點。
此外,我也知道作家很累,有時候沒必要讓人評論自己,只是想要做做樣子,假裝被評論。打從一開始作家請一個人來寫評論,說不定只是想要一份捧捧文或拍拍文,或作為行銷的用途。好吧,這種看似評論,實際上只是用評論包裝行銷的情況,評論者也沒心評論的樣子,評論者大可開頭就說自己不懂文學──因為,這位作家也不希望評論者將自己的作品視為「文學」而是「鑑賞藝術」。
至少,雙方要有默契懂雙方的需求。評論家要知道自己是在評論,還是在推銷。
連自己在裝聾作啞都不知道,只想努力表達評論家的「謙卑」,刻意貶低自己的人,我評論的只是這樣的人。
不知道自己在裝睡的人,請醒醒。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說「我不知道」的人,請醒醒。這篇文章是為了讓不知道所謂「裝聾作啞」是什麼的人知道一些事情才寫的。
羅蘭巴特說的「盲啞批評」或許時代有點遠了,所以他或許真的不知道,盲啞可以成為一種大家都想做的事情,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群體表徵,或是大眾文化。
大家都懂「我不懂欸」這個句子,小孩子這個不懂那個不懂很正常,所以也為了給對方台階下,給自己台階下,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或許都有種對於童年時代的嚮往。就像「我就怕被罵」的功用一樣,想不到要說什麼話時,想要委婉的時候,想批評又怕被罵的時候,都可以用。
唯獨,邊說「不懂」,一邊說自己是XX「家」的人,顯得超級不認真的。這個時代,我能理解大家都怕被罵,但是鼓起勇氣說「我在能力限度內知道一點文學」,這種非凡的勇氣,我希望閱讀完的各位能夠激勵一下自己。
前一版我覺得綴字很多,在這邊2025年做個整體論述上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