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八月砲火 — 戰雲密佈,決定未來三十年的一個月

大帝 | 2022-10-15 10:00:26 | 巴幣 3186 | 人氣 787

《八月砲火:資訊誤判如何釀成世界大戰》

  這本1962年巴巴拉.塔奇曼撰寫的大作,在今年適逢六十週年再版,我也才有機會認識這本書。
  
  歷史的書籍往往會傳遞著作者的史觀以及價值觀,這本書也不例外,甚至從一開始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歷時四年的世界大戰,作者卻僅僅挑選第一個月進行描述,甚至連徹底改變西線情勢的馬恩河戰役都只在後記中帶過。若是讀者期待靠著一本書了解一戰的歷史,這樣的安排會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但作者在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提到她為什麼會將整本書聚焦於這一個月:她認為,那些決定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是三十年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因素,在一戰爆發的頭一個月中就已經決定了。其後長達四年的膠著、無數士兵的死亡,都只是基於這些因素下的悲劇。
  
  參與一戰的國家何其多,不過這本書的重心很明確地放在英、法、德、俄四個國家上。至於點燃戰火的奧地利與巴爾幹半島諸國、土爾其、後來參戰的美國、甚至在世界其他地方爆發零星衝突的其他國家,這本書僅僅用簡單的言語帶過。這同樣可以看出作者的史觀:即使一戰的導火線在巴爾幹半島,之後波及的範圍也影響到全世界,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幾個歐陸國家間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1870的普法戰爭後法國為了這場慘敗和亞爾薩斯—洛林的割讓而與德國結仇,緊接著是各大國在非洲、亞洲、或是巴爾幹半島的殖民地與勢力之爭,進而讓歐陸的這幾個大國靠著錯綜複雜的盟約,將彼此的命運綁在裝滿火藥的船上,最後因為巴爾幹的火星而引爆。當然,近年有不少學者提倡用更宏觀的角度來解讀近代史,跳脫傳統以歐洲為主的史觀,《八月砲火》與這樣的觀點顯然不太相同。究竟能不能接受《八月砲火》中的觀點,就要等到親自看完這本書後才能評斷了。
  
  《八月砲火》的故事從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過世開始說起,帶入了德皇威廉二世長期毫不掩飾德國野心的外交行為。德皇擺出強硬的態勢,卻讓俾斯麥定下的外交原則逐一崩塌,也間接促成了同盟及協約的成形。不過,在德皇嶄露野心之前,硝煙早已瀰漫,作戰的計畫早已開始準備。接下來的幾個章節,作者分別用了幾個章節介紹這四個國家的戰備計畫與內政、外交狀況:
  
  德國從上到下,都因為自己國家明明是一流強國卻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而瀰漫著憤怒的情緒,這樣的情緒造成了他們的好戰,早已對下一場戰爭躍躍欲試。德國高層早已為戰爭做好準備,計畫在四到六週內擊敗法國,然後再回頭對付動員較慢的俄羅斯。憑著德軍一貫的嚴謹,他們在西線定下著名的施里芬計畫,要求加強德軍右翼,穿越比利時後佔領英吉利海峽沿岸並包圍法軍,甚至連列車的時間都有詳細計畫。
  
  法國的政府意見比較分歧,但是法國人卻忘不了普法戰爭的慘敗及恥辱。法軍定下了十七號計畫,要求沿著德法邊境進攻,擊潰德軍中央並且奪回被佔領的亞爾薩斯—洛林,他們的計畫沒有德軍那麼嚴謹,不過強調著積極攻擊的精神,認為勇氣的重要性大過重砲,要求法軍勇敢無畏地正面攻擊敵人陣地。
  
  英國仍對於要不要參戰猶豫不定。部分親法的軍官與法國軍方曾經討論過一旦爆發戰爭後的軍事部屬,但是政治人物的意見卻仍有分歧。即使如海軍大臣邱吉爾等主戰人物堅持要求英國要提早做好參戰的準備、一旦德國發動戰事英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仍有另一派的政治家認為英國不該涉入歐陸的紛爭,這樣的僵持一路持續到戰爭之初,幾乎要撕裂英國政府。
  
  俄國人剛經歷過日俄戰爭的慘敗,國內的有志之士力圖重振俄羅斯,但是軍隊和政府仍掌握在腐敗不堪的官員手中,軍隊的裝備既落後又缺乏。只不過,歐洲諸國仍對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存在著幻想,恐懼它一旦驚醒後驚人的人力和資源潛能,甚至連俄羅斯的高層也沉浸在這樣的夢中。
  
  在這種各懷鬼胎的情況下,巴爾幹半島的導火線將這幾個歐洲大國牽扯進戰爭之中。作者細膩地描寫了戰火爆發後各個戰線的局勢、還有主要將官們心中的糾葛,例如德皇的志得意滿、毛奇的憂慮與決定命運的調度、列日慘烈的攻防、魯登道夫在坦能堡的昂揚、比利時將士的英勇奮戰、法軍攻勢的受挫與潰敗、英國遠征軍指揮官佛倫奇的畏縮不前、霞飛既固執死板又堅忍不拔。戰場的血肉橫飛、佔領區的蠻橫暴行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簡直能讓讀者感覺自己也進入了一戰的戰場,體驗那爾虞我詐、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的世界,這部份就留待各位實際去欣賞、去體驗了。
  
  當然,《八月砲火》這本書並非完美無缺,還是有幾個讓我比較在意的小缺點。
  
  第一個是比較小的問題。我認為「資訊誤判如何釀成世界大戰」這個副標題或許不是那麼適切。這本書中其實並沒有如此強調對「資訊」的誤判,對於釀成世界大戰的部分,反而是從各國戰前的心理狀態、過往的外交爭執與恩怨來分析,開戰後也沒有著重於資訊的部分,而是探討各國作戰計畫本身的缺陷、以及對於科技上防守的發展優於進攻的忽視。60週年的紀念版追加的這個副標題,個人是覺得稍嫌刻意了一些。
  
  另一個問題則比較嚴重,那就是翻譯。中文版的翻譯看起來實在差強人意,多少影響了閱讀的體驗。當然,我沒有看過原文版,所以也無從得知中文與原文究竟有多少的差異,或許某些過於拗口的橋段其實是原文的問題也說不定。但是,光就中文本身而言,閱讀過程中不時可以看到一些明顯不通順、甚至文法奇怪的句子,這部份我覺得翻譯就責無旁貸了。
  
  當然,即使有一些些缺點,也無損於《八月砲火》本身是一本充滿魅力的書,讓人有著一頁又一頁翻下去的動力。對於不怎麼熟悉一次世界大戰的讀者,《八月砲火》能讓人快速了解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若是對一次世界大戰有著一些了解,《八月砲火》能讓人對於戰爭初期的運籌帷幄身歷其境;若是已經熟悉一次世界大戰的讀者,《八月砲火》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觀點,或許也能帶來一些新鮮感。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Shawnnyeee
八卦是,雖然我也只看過原文的片段,但讀起來真的跟一般的歷史書不太一樣(網路上其實看得到pdf ),我個人是覺得蠻拗口的也不太好翻,畢竟要同時具備英文好+歷史好的譯者還真不多。
對了,工商一下,歐洲近現代史的書我推Hobsbawm的那一套XX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權的年代……),蠻白話的,但寫得很清楚也很詳細,推推
2022-10-15 10:44:20
大帝
其實翻譯起來好不好看,重點不是英文好不好而是中文好不好⋯⋯
2022-10-15 10:51:53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