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自翻-Profiting with Iron Condor Options -前言

TeIRyoU | 2021-06-30 22:18:09 | 巴幣 3214 | 人氣 835

這系列的文章是我閱讀Profiting with Iron Condor Options: Strategies from the Frontline for Trading in Up or Down Markets (作者:Michael Benklifa)後的心得兼翻譯,本人的英文水平並不好也沒有任何翻譯經驗,僅將自己閱讀後的理解翻譯出來,與心得一併整理後留供後續方便閱讀回顧,有所不足之處還請海涵,也希望各位不吝嗇您的留言建議。最後還是建議去閱讀原文。綠字是我個人的想法跟補充。本篇為書中前言章節。


前言
過去我痛恨交易(沒錯,作者確實是用hate而不是其他較溫和的用詞),交易股票的問題在於:為了讓自己保持正確,你必須了解的東西太多了。不然你就必須保持著盲目的信念交易著。人們每天買賣股票卻對所交易著的公司或股票沒有絲毫認知。
在過去我任職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時,我的工作是計算評估一家大公司去進行併購案的可行性。我們假設你有100,000資金,然後想購買一個小生意,對於這個公司你需要知道哪些資訊?你需要檢視其帳冊、營收、利潤、成本,但單單只看這些資訊就購入是相當愚蠢的事情。
你同時也要去了解市場競爭,市佔率、競爭對手數量、競爭優勢,在沒有了解競爭對手前,你並沒有真正掌握這家公司的未來。
還有甚麼?誰是供應商?有簽訂哪些合約?他們還供應給誰?供應鏈對於下游廠商是至關重要的
接著還有更多問題:員工。你需要了解誰是核心成員誰不是。哪些雇傭合約是恰當的?你需要跟銷售還有行銷部門溝通以了解他們的看法觀點。
在投資前你應該還有更多問題要問,但幾乎每一個在投資的人都沒有辦法回答絕大部分關於公司的基本問題。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公司,你能說出前五大競爭對手嗎?關於主要供應商?你僅僅只是看著圖表就買進嗎?(這裡的圖表應該是指價格走勢圖)通常這幾個問題就足以澆熄人們的熱情衝動讓人冷靜。但人們仍舊將畢生的積蓄放在幾乎不瞭解的名字上
誰真正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公司有些事情是全職專家才會知道而你永遠不會知道的(聽起來很耳熟的狀況,對吧?)即便如此,這些專家有時仍會出錯。
因此我痛恨交易,我不相信自己有信心能在每天結束時做出正確恰當的決策。我是財務顧問,人們總是向我詢問關於市場的看法或是有沒有好的投資建議。"我不知道"是個不讓人那麼印象深刻的答案,但卻是個誠實的答案。我最常推薦結構性商品、成分股、選擇權跟設計用來避險的債券(債券傳統上比股票安全,但也有垃圾債的存在,所以有特別強調是for hedging risk)。有些結構性商品很不幸地由值得尊敬的機構擔保發行像是雷曼兄弟。隨著我深入瞭解這些商品,我開始了解選擇權的複雜。
選擇權真正吸引我的點在於它有許多策略可以使用,即便你對於這家公司一無所知,更重要的是你甚至不需要知道價格是上漲或下跌。事實上這種交易對於公司或其價格沒有一點關係。所以我意識到我可以不帶任何觀點而交易。
隨著我深入學習及操作不同的選擇權策略,我選擇Condor(勒式)為我最愛用的策略。其中也有數種不同方法交易勒式且我逐一試過。本書中所呈現的方法是我發現最能適應各種市場狀況。前幾年的市場狀況是非常艱難,我仍能夠繳出不錯的回報。別驚訝於你一年可以獲利30%到60%,不保證一定可以,但確實是可行的。
在我解釋完這是如何運行之後,通常會被問到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個,這有甚麼風險?第二個,為何我從沒有聽過這種方法?第三個,為甚麼沒有每個人都在做?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總是會說明這種風險交易的本質(基本上這種不帶觀點的交易模式是風險事業而非投資事業,作者在後續的篇幅也會說明這種模式是"純交易"。投資本質上是承擔風險獲取利潤,所以與其說投資,不如說承擔"風險"事業更貼切)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交易的本質願意承受多少風險?願意與誰一起承擔風險?再逐一思考後,我厭惡風險的程度通常高於我幫客戶管理交易資金時所願意承受的風險程度(補充一下,不是風險厭惡程度較高就比較好。風險厭惡程度是指在面對風險的狀況下做出對收益跟成本的取捨。當你的風險厭惡程度越高表示在同樣的成本下,你更願意放棄收益以換取較低的風險。一般來說市場的風險跟收益是成正比,風險越高回報越高。故不同的風險偏好有不同適合的產品。)
"為何我從沒聽過這種方法?"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是那麼簡單。普通投資者不是交易自己的股票就是將他們的投資組合交給理專管理。整體而言理專並不想要在選擇權上有任何動作。他們對選擇權的了解十分有限,方法也相當簡單。買進這個或那個選擇權然後放到結算看看發生甚麼。另一種公式化的策略是Cover Call(簡單來說是在買進現貨的同時也賣出CALL,可以彌補部分下跌時的損失或是在等待上漲時賺取額外收益,有興趣請自行搜尋)一般來說我在大機構的經驗,它們確實會阻止理專交易選擇權,即便使用任何成熟的方法策略,而他們即使想有效的交易選擇權系統中也缺乏適當的分析工具。曾有一位在券商擔任選擇權首席策略分析師告訴我,它們並不希望它們的理專交易選擇權,因為它們擔心會發生嚴重的錯誤。站在它們的角度來看這是聰明的決定,但也確實限縮你身為交易者、投資者可以賺取獲利或是保護資產的方法。
通常複雜的選擇權交易要持續監看,而簡單的交易則不需要花費太多注意力,但你很難分辨哪筆交易是簡單或複雜直到交易結束。市場可能改變移動而你必須準備好隨時做出反應,除非你有足夠的注意力且在必要時能夠及時遞出交易指令的裕餘,不然你可能會在實際交易中增加你的風險。(畢竟選擇權的價格是由很複雜的條件所構成,故在操作時不是只看價格高低或標的物的狀況,而有更多需要考量)
最後一個問題"為何沒有每個人都做這件事?"這有幾個不同的答案。首先,沒有經驗的投資人有在買方失去它們多數資金的經歷,這是太常見的傻子賭注。(買方不只是要看對方向還要猜對在一定時間內走多遠,你想想你買對會漲的股票有幾成勝率,更別說在預測出限定時間內的漲跌幅。這也是選擇權不適合單純拿來當成加槓桿的原因,若只是要單純加槓桿要請去隔壁棚期貨)  第二,缺乏對於選擇權及其策略的正確的教育及理解,這也是本書所致力導正的。(大家自己去看看台灣的財經頻道怎麼講述選擇權,基本上都在教你玩買方,宣傳著買方獲利無限風險有限而賣方反之。但很少會跟你說賣方其實也有損失有限的做法、選擇權市場是賣方占優不平衡的優勢賭場。更別說那些搞的人很頭痛的希臘字母、價格變化原理、操作策略) 第三,沒有人會願意幫你做這份工作。你的理專不會幫你管理選擇權策略,因為對他來說相比起他所承擔的風險這沒有足夠的報酬。他不會監控這個因為他有100個其他客戶等著他去做財務計畫。共同基金不會做這個因為這不包含在他們的契約裡。避險基金則是規模太大,以至於他們不能突然站起來並將數百億的丟進選擇權市場裡。
許多人問我為何將我的策略公開給大家。他們好奇這難道不會導致其失效?首先,我沒有發明這個策略或是改良它。這僅僅是一個策略不是一個模式,把這本書想成是一種方法去交易勒式。許多交易選擇權的人真正不足之處在於正確了解選擇權是如何運作的,有許多變動因素要追蹤觀察。我將股票交易想像為丟硬幣而選擇權交易更像下西洋棋。(簡單來說股票對作者是50/50的隨機遊戲,由自身掌控的部分很少,而選擇權則是有更多操作空間的博奕遊戲,擁有更多操作空間,勝負更多因素是來自於自己的控制)
在結束前言前有兩點警告:
警告#1:基於其本質,兀式策略是高風險策略它們可以在你身上炸掉而你可能會失去全部或大部份資金(原文用blow up on you,我覺得很真實傳神就直翻,比兀式更危險的是由雙賣學組成的勒式,真正的風險無限)這本書將這種可能性納入考量並指出幾種方法降低但非移除風險。你會學到如何選擇正確的工具、選擇適合你的兀式規模、策略上選擇你的進出場時機、降低、限制你待在市場的時間、特別是不要貪婪對於有效降低風險非常有幫助不管有多少風險管理,世上總有全盤失敗的可能性。
警告#2:這不是一個收益策略,為了誘惑人們參加課程或購買書籍,許多人會稱這個策略為產生收益策略(income-generating strategy),個人認為翻穩定且持續產生收入策略可能會更貼切)因為在平常狀況下它有多成功。但稱呼其為收益策略是誤導也不精確。
兀式是個交易,僅僅如此。如果你將其視為一種收益策略,依賴它成為你的收入,你終將失去一切。你會將會把這策略用到超出極限太多,它將會崩毀且將你活生生吃掉。(這個部分跟交易心態也有關係,投資策略有適用的時候,也有不適用的時候,若是過於依賴很容易出現貪婪或恐懼造成的操作變形、風險管理失控等危害交易的情形。)
在上面的警告之外,我當然熱愛交易兀式。我為我和我的客戶以此賺了許多錢,我也經歷許多失眠的夜晚。然而賺錢從來不是容易地,也永遠伴隨著風險。當然也有值得自豪肯定的部分是賺到優異的回報即便我對於市場的方向是錯誤的。
停下來耐心的想像一下,兀式像是大鳥張開那長達10呎的翅膀,當它翱翔時,它只會偶爾揮動翅膀大部分的旅途都在滑翔,想像這隻可愛的鳥滑過時間與空間(賣方會隨著時間過去而獲利,而價格在區間內擺盪仍舊會獲利)。這個比喻對於你學習這種交易很有幫助。就像它偶爾才揮動翅膀一樣,兀式的開倉及平倉也應該如此。耐心地劃過由緩慢穩定流逝的時間價值低波動率組成的寧靜空氣會慢慢將我們的獲利如飛鷹迎風上騰般舉起。好好善待這隻驚人的大鳥,給予它足夠的敬畏,你將站在它的翅膀之上與他同行。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