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大坌坑文化

帝國人 | 2019-10-23 23:10:12 | 巴幣 12 | 人氣 364


(一、)大坌坑文化的特徵

大坌坑文化本身有幾個特徵:

1.代表物為「陶器」,尤其是淡棕色黃色與紅色為主,含沙量高,有「繩紋,劃紋」,繩紋施於體部,後著在陶器的口與肩部,而石器以製為主。
2.而實際上大坌坑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約距今5000年前至西元前2500年。
3.以漁獵採集為主,很可能有根莖類(芋頭)一類作物的栽培。
4.聚落多半聚集在河邊與海岸,其文化適應於溫暖潮濕的熱帶,親水(湖泊,河流,沼澤等)。

張光直認為該文化代表了台灣最早的農耕文化,得益於12000年前的森林擴張與湖底木炭屑的累積增加,此時的日月潭湖畔多半是以「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形式為主,其與東南亞早期居民生活方是相當相似,但過往開採多半集中於鳳鼻頭與大坌坑,其遺物零碎且不完全,難以推導出此論。

(二、)大坌坑之年代

張光直先生推斷大坌坑文化約距今10000年前至西元前2500年,學者如臧振華在澎湖群島則發掘出不少繩紋陶文化的遺址數據也就是所謂的菓葉文化,其與鳳頭鼻遺址的出土物甚為相似,而前主很有可能源自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然大坌坑的年代問題有一些疑問

1.繩紋陶類型的文化在圓山,大坌坑,鳳頭鼻一帶均出土於「土壤下層」,除鳳頭鼻外均與其他類型文化直接壓蓋,無明顯區隔
2.塚田松雄先生曾在日月潭一帶作孢粉史的調查,而調查結果日月潭至少在4500年前無人居住
3.由於對岸新石器文化不超過7000年,所以年代上,大坌坑文化應在5000年前左右。

(三、)大坌坑文化的來歷

據學者鹿野忠雄的推測,這類新石器文化多半來自於亞洲大陸而非南洋群島,張光直先生也推測繩陶紋文化的根基地是中國大陸的西南,後隨著冰河期結束而分布在中國南方與中南半島,著名類型則有「江西仙人洞」,「廣西豹子頭」等,以內陸石灰岩地形為居住地,以打製石器,繩紋陶為主,一樣以採集狩獵為主要食物來源。

而較晚的類型「廣東石尾山」,「廣東海豐沙坑」,這些遺址位於海邊的沙丘與貝塚上,石器種類多,陶器呈現紅黑兩色,仍以繩紋為主,而食物來源更多是漁獲,而這類文化也能在澎湖列嶼上見得(菓葉),澎湖也出土了不少過往在台灣見不到的石器類型(斧頭,刀片,石錐)。

而台灣本土的鳳鼻頭,圓山,大坌坑則有相對應的貝塚,而菓葉與三者的採集會因不同的地理環境而有所變化,然前四者幾乎都以漁獵維生,然而在器物使用上,前後兩者可以說是在同一個層次(Horizon),大坌坑文化也極有可能是從中國西南形成,並逐步擴散至台灣。

(四、)台灣大坌坑文化同中國早期石器文化的關聯性

先有鹿野忠雄與張光直兩位學者的推導,後者推定了「台灣中南部地區的龍山文化形成期」,在北部出現了「圓山文化」,當時考古資料的缺乏使張光直先生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古代文明有親屬關係,如 龍山文化形成期的繩紋紅陶期--對應於福建的曇石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

反駁者如李光周先生,則認為本土的繩文紅陶完全是由台灣的大坌坑自身發展出來的,他也否定了張光直對於青蓮岡與紅繩紋陶之間的薄弱聯繫,但他本人在石器器物方面又過份強調了前後兩者的相關性(器物的材質,技術與加工),而這些相關性也十分的空泛,而研究部分石器而忽略了其他石器是李光周先生對比上的瑕疵。

再來是陶器的部分


李光周認為,大坌坑陶器是「以乳黃白到深褐為色,以缽或鼓腹罐為型,上部飾以繩紋」
以李光周先生的說法,這些特徵均可見於大坌坑系列文化的陶器,但實際上一些所謂的紅繩陶文化遺址不曾有這類特徵之陶器,以鳳鼻頭為例,其就以薄殼打磨的紅陶為主。

所以,依照臧振華先生的釐清,這類問題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1.繩紋陶可能比繩紋紅陶要久,但兩者是否有承繼關係有待釐清,和更多的史料器物的出土。
2.根據張光直所言,移民與地區演化均無法明確解釋繩紋陶與紅陶之間的關係,這也需要更多證據以證明之。

而臧振華先生在澎湖發現的資料,可以作出一些解答

1.菓葉文化在文化銜接上沒有區隔,與紅陶(鎖港文化)有連續性
2.鎖港文化的陶器與「牛稠子」,「網寮」相似,與鳳鼻頭,桃子園亦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如陶鼎,豆,高頸瓶,磨製石刀,可以說鎖港,牛稠子有更多繩紋陶時期之特徵,而鳳鼻頭,桃子園則有區域進化的特徵。
3.鎖港文化強化了「漁業採集」,可能發展出有效的航行手段。

綜上述所言,台灣的上古時期的確有大坌坑為主的發展形式,但隨著航海技術的加強,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住民亦可與台灣土著進行交流,進而引入不少龍山文化發展期的特徵。


(五、)從考古學看南島語族的起源

Raleigh Ferrell依照學者Isidore Dyen說法,將原住民的語言分為F1(泰雅,賽德克)F2(鄒語)F3(布農,邵族,魯凱,排灣,阿美,噶瑪蘭,巴則海),分別分為泰雅群,鄒群,與排灣群,Dyen認為這三個土著族群的文化與特質均來自於華南地區,泰雅語,繩紋陶文化與大陸西南有著密切相關,他們的文化基本上是漢人前的大陸東南文化,他們是龍山形成期的農民自大陸西北向東南亞與南洋群島移動的ㄧ部分大約在前2500年,泰雅,排灣這兩個主要語群開始產生分裂,同時也出現了圓山文化和龍山文化形成期,張光直先生認為,這兩個史前文化便是南島語族的骨幹與源流文化。但張光直在之後又承認,語言學的證據不足以支撐台灣的先祖是大陸分批來台的,因此Ferrell提出了幾個假說與可能性:

1.所有土著語言是從同一個台灣祖語發展出來
2.可能是兩個獨立的遷移,即為泰雅-鄒族,或三個,加上排灣,或第四個排灣第二群。

學者Bellwood則提出,今日泰雅人語族和南島語族之間的關聯性,有可能是源南島語(Proto Autronesian)所分離出來的,約前4000年來到台灣,而泰雅語本身和其他南島語族有著殊異性,Dyen在後來的研究也指出泰雅語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與其他南島語系分離了,而與此同時,以海洋為業的大陸東南移民(金蘭寺,海豐沙坑,鎖港)開始向台灣擴張,所以大坌坑文化可以說起源於大陸東南。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