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三國歷史】曹魏的鎮東陣容(9/3 完整版)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 2012-08-21 22:17:22 | 巴幣 16 | 人氣 1511


本篇所述的鎮東防線範圍, 包括主戰線揚州,
以及總是和揚州剪不段理還亂, 在曹魏國防史中總是成為揚州備援的豫州.

首先要論, 當然是這位鎮東大將 -- 夏侯惇 (任期: 216年~220年)
夏侯惇: 伏波將軍, 魏王府前將軍, 都督二十六軍諸軍事 (216年) →大將軍 (220年)

主要就是諸夏侯曹傳中, 夏侯惇的部份以下的記載:

(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建安21年, 即西元216年, 曹操對孫權發動了第二次濡須口之役,
雖然這一仗在呂蒙的指揮下守備得當,
但也讓孫權體認到曹操水軍已經擁有不弱於孫權揚州水軍的實力,

戰後夏侯惇留屯居巢, 都督東線26個軍團, 直到220年曹魏初建的時期去世為止,
接著繼任的就是這位曹家的千里駒 -- 曹休 (任期: 220年~229年),
以下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期(220年~226年)的鎮東防線佈置:
曹仁: 車騎將軍, 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大將軍 (220年) →大司馬 (224年去世)
曹休: 鎮南將軍, 假節都督諸軍事 (220年) → 征東將軍, 領揚州刺史 (221年) → 征東大將軍, 督諸州郡二十餘軍 (222年) → 揚州牧 (223年), 都督揚州諸軍事 (應是224年曹仁去世以後)
賈逵: 豫州刺史, 建威將軍 (221~228年)

一開始的州軍事都督雖是曹仁, 但實質管領揚州諸軍的卻是曹休,
而豫州在曹魏初期甚至到明帝初即位為止, 都沒有設獨立的州軍事都督.

所以以下來靠曹休鎮東的前後事:

夏侯惇薨,以休為鎮南將軍,假節都督諸軍事,車駕臨送,上乃下輿執手而別。

雖然曹丕繼位魏王時, 拜曹仁為車騎將軍, 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
但實際上曹仁主要先屯於宛城鎮南方荊州, 後入合肥.

夏侯惇去世後, 接著上任的就是曹休, 這時曹魏的軍制尚未建立系統性完成,
或者是因為曹休的資歷還不如其他老將, 因此還是繼承夏侯惇的督軍團制度,
而這時曹休倒是和曹丕君臣二人一搭一唱, 對孫權演個黑臉白臉.

孫權才拿下荊州甫一年, 將首府先遷公安, 再搬到武昌進行鞏固, 因此揚州的防衛就弱了,
曹休從220年到任開始, 就一直出兵騷擾揚州江北, 甚至偶爾開到江南,
曹休在後面騷擾孫權, 造成揚州人的惡夢, 也造成後來孫皓要遷都武昌遭強力反對的理由,
曹丕則在孫權面前扮白臉, 要求稱臣, 進貢, 遣質子等等,
更可能因此甚至讓劉備誤判曹丕會分一杯羹, 而在221年發動東征.
(但曹丕要到222年, 派曹休解掉臧霸的州都督權, 與賈逵兩人真正解決青州兵與青徐豪霸的問題後才發動南征)

曹休這麼鬧法, 結果還升官加爵, 遷征東將軍, 領揚州刺史, 爵位從亭侯升格為鄉侯;
在222年曹丕的三路伐吳, 更是升格征東大將軍, 率軍攻洞口,
假黃鉞, 張遼與臧霸等知名將領共20餘軍團受其節度,
而且也是三路之中戰功最優的一路, 戰後升為揚州牧,
225年就是曹休把某個屯皖城的倒楣鬼掃過去斬了.

在孫權都武昌時期, 揚州除了朱桓的濡須口外,
其他地方的都督大概都被他搞得很煩,
甚至225年至227年之間, 揚州江南地方有地方豪帥反叛,
孫權的高壓政策也讓不少吳將叛變投魏.

而曹休可說是歷任曹魏揚州都督以來不是採取守勢,
而是主攻大亂江北江南的一位重要都督,
雖然這麼說有點對其他都督過意不去...,
畢竟孫權主力在荊不在揚的時刻, 可說是從此以後絕無僅有,
滿寵代都督揚州以後, 揚州就是對著孫吳的首都建業了, 無戰事的變成了荊豫兩州,
"趁你病, 要你命", 這個在港漫裡面常常看到的用詞,
我想在曹休都督揚州時期應該是很適合這句話了.


227年~239年(明帝曹叡在位時期)
揚州
曹休: 征東大將軍, 揚州牧, 都督揚州諸軍事→大司馬 (227年)
滿寵: 前將軍, 代都督揚州諸軍事→征東將軍 (229年~238年)
王淩: 滿寵督揚州時期為揚州刺史 (237年以前)

豫州
司馬懿: 驃騎將軍, 都督荊豫諸軍事 (226年~231年)
賈逵: 豫州刺史, 建威將軍, 都督諸軍事 (228年石亭之戰)
滿寵: 前將軍, 豫州刺史 (228~229年)
趙儼: 尚書, 監豫州諸軍事 (227年~230年) →大司馬軍師
韓觀: 豫州刺史 (229~237年前後)
王淩: 豫州刺史 (237年前後~正始年間)

明帝即位後第一件東線大事就是曹休石亭之敗.

西元226年明帝即位後, 更進封曹休為大司馬,
不過在228年孫權召回督荊州的陸遜, 用周魴之計詐降重挫曹休,
這第二次的陸來瘋, 又讓一位大將經歷了最難過的人生最後一場戰役,
曹休在229年死於病榻之上, 也讓孫權才有了膽子回到建業稱帝.

曹休之勝, 讓曹魏欣然接受吳國將領的出降,
但曹休之敗, 也讓後來曹魏的前線都督 (滿寵, 王基 ...等),
對孫吳降將的態度一直是慎重不信任行事居多.

繼任的揚州代都督滿寵在東線一直出任到經歷235年孫權打合肥新城,
至238年才告老召回洛陽, 任內提議過廢合肥城建合肥新城之案,
同時因為曹休戰敗一事, 處世慎重的滿寵對於孫吳降兵的對應,
主要採取不相信的態度, 也因此孫吳屢次的詐降策略都無法造成魏東線重大的傷害,
但期間一度相信降將的刺史王淩就慘了, 也因此王淩越來越恨滿寵, 不惜中傷.

至於司馬懿雖有管豫州兵權, 不過主要功能在鎮南方荊州對吳戰線,
豫州的實際指揮應該是先由趙儼代督, 刺史孫觀再行管轄.

239年~249年(少帝曹芳即位~正始政變前)
揚州
司馬懿: 太傅, 統督中外軍事 (243年攻皖城諸葛恪)
孫禮: 伏波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正始初年)→少府, 荊州刺史(正始年間)
王淩: 征東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正始年間)→車騎將軍→司空
諸葛誕: 御史中丞尚書, 揚州刺史, 昭武將軍 (正始年間)

豫州
王淩: 豫州刺史 (237年前後~正始年間)
王昶: 征南將軍, 都督荊豫諸軍事 (正始年間)
毌丘儉: 左將軍, 豫州刺史, 監豫州諸軍事 (245年以後, 詳細時間不明)

除了司馬懿臨時出鎮東線督軍對抗孫吳以外,
基本上東線的人事可以看到一些重要調整, 以及派閥鬥爭的陰影.

滿寵告老歸洛之後, 揚州先派上了與曹爽不合而外放的孫禮出任都督,
在這段期間揚州防務較為空虛, 孫禮抵禦得當, 展現了防守的軍事才能,
接著就任的是先後擔任揚州, 豫州 ...等多州刺史轉為揚州都督的王淩.

王昶雖繼司馬懿早年的權限, 有管豫州兵權, 不過主要功能在鎮南方荊州對吳戰線.

這段時間不只是吳國發生二宮之爭, 魏國也有曹爽黨爭,
而曹爽專政時加毌丘儉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都督事, 等於是意圖分掉王昶的權限,
後有曹爽心腹李勝準備就任荊州刺史, 不為什麼, 因為王昶當年是司馬懿薦舉的.

249年~256年(正始政變後~司馬師去世)
揚州
司馬孚: 太尉, 統督諸軍事 (253年合肥新城之戰)
王淩: 司空→太尉, 都督揚州諸軍事 (251年叛亂)
司馬昭: 安東將軍, 鎮許昌, 都督淮北諸軍事 (251年平亂)
諸葛誕: 昭武將軍→鎮東將軍, 揚州刺史→都督揚州諸軍事 (251~253年以後)→鎮東大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255~257年)
毌丘儉: →鎮東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253~255年)
文欽: 前將軍, 揚州刺史 (251~255年)
樂綝: 揚州刺史 (255~257年)

豫州
司馬昭: 安東將軍, 鎮許昌 (251~256年)
毌丘儉: 鎮南將軍, 豫州刺史, 監豫州諸軍事→都督豫州諸軍事 (245~253年)
諸葛誕: 鎮南將軍, 都督豫州諸軍事 (253~255年)
王基: 鎮南將軍, 豫州刺史, 都督豫州諸軍事 (255~257年)

我們從上面的演變可以看到, 豫州要到正始政變後才真正劃分獨立的都督區,
253年司馬師三路伐吳, 足見王昶的荊豫都督至此已經可以算是掛名, 實轄荊州而已.

這段期間發生的大事總共有:

1.壽春第一叛 (251年)
2.司馬師三路伐吳 (252~253年初)
3.合肥新城之戰 (253年)
4.壽春第二叛 (255年)

所以揚州方面, 都督的人物從王淩變成諸葛誕, 刺史位置由曹爽派武將文欽遞補,
司馬昭則以安東將軍身份平亂, 臨時都督淮北, 之後出鎮許昌,
在三路伐吳時出任監軍, 督諸軍.

而諸葛誕建議司馬師三路伐吳, 結果諸葛誕在東興大敗而中止,
但司馬師以司馬昭監軍失職為由奪爵位以示負責, 諸葛誕只有與毌丘儉換防區了事,
孫吳太傅諸葛恪趁機打合肥新城, 在毌丘儉以下堅守等到太尉司馬孚率中軍來援防衛成功.

直到254年夏侯玄李豐案, 甚至逼曹芳廢位, 誘發255年毌丘儉與文欽在壽春造反,
毌丘儉敗亡, 文欽亡命孫吳後, 揚州改為諸葛誕都督, 由樂進之子樂綝擔任刺史,
諸葛誕原來的豫州都督位置則由王基以刺史職兼任補上.

256年~265年(司馬昭執政~魏滅)
揚州
諸葛誕: 鎮東大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255~257年)
王基: 鎮東將軍, 都督揚豫諸軍事 (257年)→征東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257~259年)
石苞: 鎮東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 (259年以後)→征東大將軍→驃騎將軍
樂綝: 揚州刺史 (255~257年)
陳泰: 鎮軍將軍, 都督淮北諸軍事 (256年)
陳騫: 尚書兼安東將軍, 都督淮北諸軍事 (257年)
盧欽: 伏波將軍, 淮北都督 (任期不明, 應是257~258年以後?)
司馬駿: 平南將軍, 都督淮北諸軍事 (任期不明, 應是257~258年以後 ~ 264年)

豫州
王基: 鎮南將軍, 豫州刺史, 都督豫州諸軍事 (255~257年)→ 鎮東將軍, 都督揚豫諸軍事 (257年)
陳騫: 豫州刺史, 都督豫州諸軍事(258~259年)
州泰: 豫州刺史, 征虜將軍→都督江南諸軍事 (259~261年)
王沈: 尚書, 監豫州諸軍事, 奮武將軍, 豫州刺史 (261年)
司馬亮: 左將軍, 散騎常侍, 出監豫州諸軍事 (262~264年之間?)
司馬駿: 安東大將軍, 都督豫州諸軍事(265年? 鎮許昌)

西元256年吳丞相大將軍孫峻攻打淮泗, 從長安回朝的陳泰臨時受命出任淮北都督,
這時聯同251年的司馬昭出任來看, 淮北都督仍是非常設的戰時臨時都督職位.

西元257年發生壽春第三叛, 諸葛誕殺害刺史樂綝驚動中央,
因此司馬昭下令王基以鎮東將軍身份臨時都督揚豫兩州,
平亂後王基正式改任揚州都督, 王基任期至259年王昶去世後, 改任荊州都督,
再下一任的揚州都督就是司馬家的宿將石苞, 直至司馬炎登基後仍然是鎮東重將.

但揚州都督身為防吳重鎮, 卻又叛變頻繁,
因此司馬昭再重起分割揚州都督為揚州都督與淮北都督,
淮北都督成為魏末晉初的常設都督, 本是臨時權限的此職正式化後,
初任為陳騫, 接著是盧欽, 再來是司馬駿.

豫州方面, 當257年王基出兵平諸葛誕之亂時,
陳騫以尚書身份兼任將軍與都督職, 接著上任的是州泰, 再來是因高貴鄉公案而外遣的王沈,
州泰, 陳騫與王沈先後轉任荊州, 出任江北或江南都督後,
最後豫州刺史則改由司馬家的人馬出任, 先是司馬亮, 後是司馬駿.

曹魏的換防記錄因陳騫臨時就職到處外派, 以及防區細分的情況比較亂,
最後是司馬氏鎮外, 司馬亮督豫州後再轉雍涼, 司馬駿先督淮北再督豫州, 晉初再派雍涼,
再來較為人所知的就是266年晉朝開始後至280年之間的對吳陣容了.

創作回應

長信
北禦曹魏(45歲)
吳黃武七年(228年),魏大司馬曹休大舉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
曹休中計,以十萬步騎朝向皖城接應。
孫權令陸遜迎擊,曹休既知受騙,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
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翼,三路進軍,雙方決戰於石亭(石亭之戰),
大敗曹休,一舉擊潰魏國十萬兵馬,斬獲萬余,獲車乘萬輛,
魏軍軍資器械略盡。翌年孫權稱帝,封陸遜上大將軍、右都護。

---

悲劇啊,天啊,和曹操根本一個德性......
2012-08-21 22:47:44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倒不如說和夏侯淵一個德性,被困了想到的是強行突破...

至於周魴的詐降會奏效是有理由的,
在曹休大鬧揚州江邊期間, 韓當之子韓綜舉族投降曹魏,
加上當時孫權的政策比較高壓式, 造成眾將或多或少人心不安,
而且除了韓綜以外也有大大小小的吳將或地區豪帥降魏,
因此曹休會信周魴是有脈絡可循的.
2012-08-22 09:25:00
長信
想當年詐降一個黃蓋.....(默)
2012-08-22 11:34:14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那時只是風氣害怕, 曹操也過於自信,
但曹休那時就連韓當的兒子都降了, 這例子就更實效了.
2012-08-22 11:53:26
Axis Mantha
搞不好孫權揮軍北上的理由是曹休(超大誤)
2012-08-22 18:51:51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曹休真的死了, 孫權才敢回到建業搞獨立啊. XD
2012-08-23 10:49:48
PC011630
謝謝大大您的三篇文章,因為這三篇文章讓小弟對三國時期的防務跟分野有很突破式的發展,再三跟您道謝~ps.事實上對這一段有興趣是因為姜維傳0.0,這下跟姜維傳全部接起來了>"<
2012-09-02 22:26:28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鎮北就不知道該怎麼寫了...
2012-09-03 15:33:59
勳.V.不列顛尼亞
怎魏國後期比較重視西區的防禦呢?
2012-09-07 03:48:57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我記得我都寫得很清楚啊...

曹爽想要從討蜀方面建功,安插不少自己的人鎮西,
接著是姜維屢次進犯,甚至打殘曹真的防衛機制,
司馬昭剛接下權力不想節外生枝,花足本去強化隴西防務,特設都督.
2012-09-09 03:33:14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