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小說

【烏魯木齊III】東寧路的由來

甯隨 | 2011-03-25 23:43:17 | 巴幣 4 | 人氣 1318

?????
資料夾簡介
最新進度

  年前為訪陳永華古墓時,無意間憶起了台南市好像有一條東寧路。

  面對東寧兩個字。

  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那不過是個路名嘛。

  不過事實上來說。

  東寧二字是具過去一段明室血親在臺灣的時期,至今當地居民仍相信這位明室血親的英魂繼續守候著湖內鄉。

  基本上《臺灣外記》也稱為《臺灣外志(誌)》,是一部以簡單不難的文言文為小說體裁而成的史實著作。

  記載著源起鄭芝龍迄起鄭克塽投降後金的一段史實,其中雖然也夾雜著曇光一現的各個南明政權的起落,但主要《臺灣外記》是多數記錄著鄭成功光復臺灣的功績。

  記得東寧二字的由來是起於《臺灣外記》中的第二十九回吧。

標題:

武平伯力勸納款,寧靖王一門殉烈

  寧靖王朱術桂,字天球,原分封荊州,因戰亂而入福建一帶投靠國姓成功。

  後鄭成功薨亡,迨至癸卯年十月,金廈兩島被金兵與荷蘭兵重重圍攻,南明軍隊不住抗衡而失守。

  後被鄭經往銅山從之,繼而渡台,建寧靖王府於府西赤嵌城旁,寧靖王儀容雄偉、美髯弘聲、善書翰、喜佩劍、沈潛寡言、勇而無驕,將帥士兵咸尊之。

  寧靖王迨聞澎湖劉國軒敗予施琅之手而仰天長嘆曰:「主幼臣強,將驕兵悍,又逢此荒亂,日月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咸盡皆失!將來托足,正不知在於何處?」

  幼臣塽迨至議降一事,寧靖王聞之再嘆曰:「是吾歸報高皇之日!」,逐將所有家當產業盡數分賞其所耕佃戶,所居之府舍與釋氏為剎供佛。

  後施琅抵台,夷將施琅居心叵測為鞏固其民心,便聲稱滅臺明權乃為媽祖所意得其庇佑而將寧靖王府強行改為媽祖廟。

  朱術桂決心殉國,召集妾侍說:「【見註解(1)】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

  寧靖王其元配羅氏早先為香殞而逝,身旁唯只剩妾姬袁氏、蔡氏、荷姑、梅姊、秀姑五人而已。

  術桂喻五人,聽其自擇配,此時袁氏、蔡氏同請曰:「妾等侍王爺多年,王爺既毅捨身盡忠,妾雖婦人亦頗知大義,妾等亦願其節相隨王爺;豈易念失志乎?」

  而荷姑、梅姊、秀姑三人亦不肯再事第二者,聞言術桂奇之曰:「汝等莫非嬌言,作一時之雅觀?」

  五妃隨即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泣對曰:「【見註解(2)】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王爺如不信,妾身等願先行王爺前而予九泉相待!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

  聞妾姬所言,桂既驚且嘆,即備各制新衣以候。

  十一早,【見註解(3)】馮錫範等齎降表出鹿耳門,即對五姬曰:「是上路矣!」

  備棺六具,桂與五姬分為各沐更衣,設席環坐歡飲之。

  飲畢,袁氏、蔡氏、荷姑、梅姊、五人向桂叩首曰:「妾等先行以候王爺!」

  隨後五姬起而自縊,桂傷感而為其逐一放下收殮於棺,殘一棺而自待。

  寧靖王冠服乘輿出,與塽、國軒、錫範、【見註解(4)】繩武、洪磊等諸事言別,又與左右老鄰鄉親老辭。

  遂大開門戶,命僧人守候,遂望北叩首日月二祖與列宗。

  桂起,又向東拜謝父母。

  畢,桂援筆書曰:「【見註解(5)】余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苟全微軀,遠潛海外四十餘年,今六十有二矣。時逢大難,全髮冠裳,歸報高皇,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

  書完,桂又題一而云:「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髮,於今事矣畢,祖宗應容納。宣宗九世孫術桂絕書!」

  畢,鄭克塽率劉國軒、馮錫範、陳繩武、洪磊等咸至。

  桂延入,謂塽曰:「承今先祖、先尊之庇有年,茲桂非輕爾言別,奈天寬海闊,無可托足,不得不回報高皇、列聖之在天!」

  塽與國軒聞言等皆惟咨嗟耳(當時降清之眾應俯首負慚也)。

  桂又謝曰:「有勞相送!」,即與塽等作揖並投環仿思宗自刎,餘後寧靖王面色如故,雖死猶生!

  鄭克塽命禮官鄭斌並所囑僧人收殮,越十數日,擬與原配羅氏並隨其殉節之袁氏、蔡氏、荷姑、梅姊、秀姑五人合葬於【見註解(6)】竹滬(今臺灣省高雄市鳳山區長治里)

  禮官斌以其地窄,便將袁氏、蔡氏、荷姑、梅姊、秀姑五人分別葬於【見註解(7)】大林(今臺灣省仁和里地方)

  通國聞之,悉咨嗟息……


註解:

  (1)明室國破山亡,寡人不才而流亡海外臺灣,已經是這時候了,寡人也是時候要面謁朝大明諸先帝王而去。

  如今天意亡明大勢已去,寡人心意而決,往後時日妳們就各自自理好好照料自己。

  (2)王爺為國破家亡,保全貞節至死不屈,既然王爺心意已決,妾身諸等又何能甘為人生寡活,王爺心意堅定以身殉國,妾姬亦同,王爺如不信,請賜妾身諸等數尺帛絲,生為王爺所隨,死亦隨其王爺候其身旁。


  (3)馮錫範即鹿鼎記中的馮希範,好大喜功視攬權為上與矢志復明的陳永華(鹿鼎記中的陳近南,是韋小寶的師父)對立而不合。

  後馮錫範和劉國軒聯手施計奪走陳永華實權,陳永華鬱鬱而終。


  (4)繩武是陳永華的侄子,為兵官;洪磊是忠振伯洪旭的兒子,為吏官,都是鄭克塽時期的重臣。


  (5)壬午年賊兵(張獻忠)陷荊州、甲申年避亂(北京淪陷,思宗煤山自刎)到閩南海域,寡人攜家淪此至今,總為保全其身不為賊兵夷族所踏,遠至臺灣四十餘載,今已六十二歲。

  現復明氣數完全已盡而無望,寡人決心留保全身而薨亡以報其大明王朝,事至如此總算不負先王先帝父母遺願,寡人此生無愧於心!


  (6)朱術桂來臺灣後,鄭經在竹滬撥了數十甲地給他,朱術桂租給佃農代耕,臨死前就將這些產業送給佃農們。

  後鄉民為感寧靖王朱術桂為國忠義和為民仁義厚道,將寧靖王和元妃羅氏合葬於湖內村棚仔林中,於此當時墓地而未做特別標示,並築偽墓一百多座。

  為的就是以混淆並防止被清兵的搜尋和破壞。


(7)袁氏、蔡氏、荷姑、梅姊、秀姑五人死後,合葬於當時大南門外的魁斗山(又叫桂子山),並在墳前蓋了一座五妃廟,現址為臺灣省臺南市五妃街二零一號,為臺灣省的一級古蹟。


Note:

  寧靖王在明朝覆亡之後,曾與南明政權的鄭成功與其叔鄭鴻逵會師轉戰泉州、金門等地,也曾受桂王之命任鄭成功的監軍。

  來臺灣之後鄭成功以明皇室宗族之禮待他,成功薨亡後他便得鄭經禮遇而居,以讀書、打獵為自娛。

  當時明朝宗室渡海來臺的血親不少,明鄭降清後,魯王世子、瀘溪王、巴東、樂安王、舒城王、奉南王和益王宗室等都被送往中國內地移交清朝督撫安置。

  寧靖王假若不自刎的話,下場應也為如此,也或許還能繼續打鳥獵兔,度過庸庸碌碌的晚年。

  來臺灣的明朝宗室雖然很多,但寧靖王在臺灣卻是明朝宗室中地位最高的人,他的薨亡,亦代表著明朝的徹底覆亡。

  基本上這是一件重大的史實,《寧靖王》作者江日昇本著以『臺灣國姓成功成踞,實為寧靖王之踞』的觀點來特別強調寧靖王在臺灣的地位。

  把這位後半生欲所作為但卻有名無實的寧靖王的薨亡寫述得轟轟烈烈。

  寧靖王聽聞澎湖兵敗、鄭氏議降之時,特別突出他對時局的見識和殉國的決心。

  寫他處理家當產業、交代後事、料理侍姬、告別鄭氏、焚香拜謝、援筆遺書到仿思宗自投繯自盡,也突顯了寧靖王的從容不迫。

  最諷刺的是,在大天后宮當中有一塊叛國臣施琅所撰寫的「平台紀略碑」,號稱是臺灣最早的石碑,是該廟最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而這塊石碑距離寧靖王朱術桂自刎的地方,竟相距不過二十公尺。

  明與後金政權輪替的歷史巨輪,就這樣將明室的末代皇族給淹沒。

  寧靖王在臺灣的四十餘年間,他算是明室所有皇族血親中僅存活下來的,所以在臺灣的明室宗族裡,便屬寧靖王朱術桂的地位最高,同時也有在臺【東寧王朝】之稱。

  雖然寧靖王朱術桂在臺灣沒有任何實權,但不可否認的,他是唯一在落難明室宗族裡活得最長最久而在臺灣地位最高的一位帝王之嗣。

  文中的寧靖王似無事而為,但心中那股復國愁思依然存在,與劉國軒、馮錫範等人平時坐擁政權,臨危時卻束手無策形成強烈的對比,優劣判然極為兩立而別。

  尤其在《臺灣外記》的後半部,對敗軍之將劉國軒的高傲、目中無人、勇悍和好大喜權的馮錫範專擅無道政權著墨很多,等到寧靖王臨死之前,寫他們前來送別。

  他們只能在旁邊咨嗟嘆息,目睹慘劇的整個過程,不但人物主客異位,也強化了明室的正統性。

  本文旨述了寧靖王和他的五個妾姬,在這個明鄭政權即將結束的前夕,寧靖王不願苟且偷生,與其妾身五人等相繼自刎以殉國。

  雖然年代久遠長達三百數十年,但現在無論是閱之而起抑或草書而手,還是令人百感交集。

  有關《臺灣外記》一書,有人說是歷史,有人說是小說,存在著小說和報導文學的體栽之事,從文中對情節的安排和人物的刻劃來看,小說的味道是很濃厚的。


from:

臺灣省高雄市鳳山區立圖書館《臺灣外記》、江日昇《寧靖王》、國文老師莊永清、自己、網路。

創作回應

Nanna
不是因為「東寧總制」嗎?
2011-03-26 14:47:34
甯隨
啊災
東寧王朝是跟老師線上會議的結果[e17]
好像兩者可以相通也說不定吧
總之東寧二字起源是明鄭時期下的
2011-03-26 19:13:07
愛德莉雅.萊茵斯提爾
原來有這麼一段歷史,大感謝諾~ヾ(*´∀`*)ノ
2023-12-27 06:41:10
甯隨

以前台南府城有不少地方的命名都跟鄭成功的部隊有關
例如XX營,就表示曾經有鄭成功的部隊駐紮在這裡防禦敵人的攻擊
2023-12-27 12:48:42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