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介紹:天地風雲錄之九龍變

海馥羽 | 2015-02-04 07:47:59 | 巴幣 2 | 人氣 427


金光官網:天地多媒體國際有限公司/金光FB:金光布袋戲
WIKI介紹:天地風雲錄之九龍變
※劇集順序(以簡稱註記):
鷹燕→黑白→決戰→九龍→劍影→魔戮

從鷹燕到黑白,是由傳統走向創新的里程碑;從黑白到決戰,是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里程碑。
原本《決戰時刻》是作為最後放手一搏的作品了……但是黃立綱(大俠)不惜賣車籌備資金,要將金光—天地風雲錄的故事接續演下去,於是在工作人員幾乎重新整備、募集的情形下,開創了又一個里程碑——

「繼續往前走」

對於電視布袋戲這種長壽劇種,「持續不斷」是它最大的特色,也是維持劇情上最困難的一點。
(雖然真人電視劇上,也有幾百集起跳的例子,但我對這些作品不熟,不知道能不能拿來類比)
即使個人仍舊偏好有頭有尾的故事,但這份毅力非常值得讚賞;《九龍變》本身亦是跨過高峰之後的另一片新天地——遼闊的九界、布局深遠的計謀、新的人生議題探討、老角色/人氣角的重新回歸……等。
最令我喜歡的,是獨到的性別議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親情抉擇的難關。


●前世界觀的妥善收尾、回收利用
如同前兩個劇集的介紹文,「西劍流」這個反派在故事主軸中愈來愈立體,最後甚至變得很受歡迎,但「反派受歡迎」會導致故事階段性收尾的難度,也必然造成部分觀眾的流失。即使後者無法避免(一年多前初接觸布袋戲生態時,還覺得「某角色收掉就不看」很莫名其妙,現在則是司空見慣了,一種個人選擇而已),讓反派「有高度地離去」而非淒慘落魄地被剿滅或被收編,已經很了不起。
甚至經過兩檔的休養生息,西劍流主力還能再度回到檯面上,繼續展現其魅力。

另一方面,《鷹燕龍虎榜》以降的劇集,原本只有史家、魔之甲和西劍流等「設定」繼承下來;《九龍變》則是連劇情、地點都銜接,令從鷹燕追起(或回頭追)的觀眾感動不已,也更加深史家親情戲的震撼和催淚度。個人相當重視這種「不忘本」的地方;或者說倘若「繼往」與「開來」擺在眼前,我應該會選繼往吧。


●元祖老角色風頭再起、人氣角回歸
元祖角色是資產也是包袱,端看從哪個角度去看待。
從「把老觀眾吸引回來」、「建立新世代的一批戲迷」、「作品的宣傳主打陣容」等功能上,繼承自黃俊雄大師的既成英雄角色,是最強大的手牌;但在開拓新的可能性上,元祖英雄們卻又有尾大不掉的限制問題,安排一些落敗、降級、服從新角色指令,或者與異性角色演愛情對手戲等戲路,容易引起老觀眾反彈。

觀劇一年多,連我也開始加入尾大不掉一派……不過我的對象並非大師元祖角,反而是資歷較淺,從《鷹燕龍虎榜》起算的史家年輕一輩。終究是過了三檔,菜鳥也磨成老鳥,難以接受他們壓低身段、拋下一部分過去的深刻情感轉折與心境成長,作「性格平面化」調整,以配合資歷更淺、更平面化的異性角色咩……
當然,這其中的新與舊,都是種「相對值」,有些所謂「新角色」其實上戲也好幾檔了,只是持續擔任著沒啥戲份、缺乏心境刻畫的任務/互動用NPC,或是單純打手。這類人物我也歸類在平面化/新角。

若以《黑白龍狼傳》起算,新金光時代的元祖角色陣容共有八人:史豔文、藏鏡人、女暴君、獨眼龍、黑白郎君、網中人、醜孔明、燕駝龍。每一檔皆有幾位擔任值日生而獲得較多戲分。《九龍變》令人激賞的點,正是此劇集的值日生數量滿多,且藏鏡人、獨眼龍、網中人更獲得新的戲路拓展,魅力大增;醜孔明與燕駝龍則加入大格局謎團裡,表為藏龍,實為劇情推手。
前面那一大段說到「元祖角尾大不掉,戲路受限」問題,《九龍變》時期倒是處理得很好。儘管「愛情戲」的劇情宣告讓某些觀眾長期坐立難安(包括我),至少到此劇集結束為止,仍以親情、友情、精神傳承、江湖恩怨來處理「老角色新戲路」;愛情元素雖然仍存在,還不到「兩人關係底定」的程度。
「愛情戲該不該有?怎麼安排?怎麼演才好?」是個大哉問,都可以另外開專文討論了,在此打住。

連帶地,在《決戰時刻》暫退的昔日人氣角色,也以相同方式處理。
舊金光四少,在角色屬性上會漸漸朝元祖靠攏——這是角色資歷愈久之後愈會出現的狀況。《決戰時刻》暫時收起的劍無極與月牙嵐,一則以友情線、傳承線,還有藕斷絲連的方式來重新豐厚角色刻畫;二則以道理闡述者、經過磨練的溫順新性格、為情義不惜犧牲自己等方式來展現。
兩人都經過某種程度的性格成長和變化。只是劍無極仍保有昔日的幽默痞氣(觀眾喜愛的原味),為他預留繼續成長下去、繼續陪伴觀眾的廣大空間;月牙嵐的轉性與成熟度卻是飛躍性成長——然後功成身退。

再來談談另一個「形式特別」的人氣角色:千雪孤鳴。
原本在《黑白龍狼傳》是過場角、身為「藏鏡人增厚設定」中的某個成員,透過《決戰時刻》戲份稍短卻頗有情義味的鋪陳,至《九龍變》再增厚為苗疆線本身&中苗牽線要角,其人氣當然直衝而上。嚴格說起來,若要從「重新塑造」角度看,這是新角色;但若要從「舊角脫胎換骨」角度看,這便是人氣角回歸了。


●劇集之間最困難、最長的鬥智戲
從中期開始,為同時帶出苗疆內幕與魔世設定而展開的「三方天書之謎」,比起《決戰時刻》的猜猜我是誰還要更加困難。因為身分之謎只需要猜「人」,但天書之謎除了得查證「物」的真偽,還要避免另外兩個對手又從中安插什麼人員或手段來攪局;甚至相反,自己要在混亂局面裡投入什麼煙霧彈來混淆對手?這種零和智鬥狀況複雜、線索只能推理到一半,其實我到中後期就放空等答案了(汗)

天書之謎裡,三方角力甚至各有風格:強勢方人力物力充足,通通奪到手再來慢慢查證真偽;弱勢方不停地提條件談判,靠氣勢與暗中作手來避免與強者直接衝突;還有個專門亂入、不在意結果的「好玩方」,真真假假的遊戲永遠玩不膩,左右勝負、發(逼)掘(出)新對手,把場面搞得更複雜……
謎題的結尾更是充滿了意外性。這答案與展開的震驚度,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
(《劍影魔蹤》還會再來一次超大衝擊的意外性;不過不再是謎題,而是劇情轉折)

相較之下,另外兩個謎題就親民得多了。還是「猜猜我是誰」的身分謎,不過其一很早就解開,觀眾只是看著顯而易見的冒充身分產生的新互動樂趣;另一個較晚解除的謎,則帶出了下面將會提到的深度議題。


●獨到的議題
1.性別認同
在《決戰時刻》的介紹文裡提過,武俠世界觀總是伴隨著陽盛陰衰、不管文戲武戲都是男性角色主場,女性通常只是作為互動用、陪襯男性的存在(「英雄配佳人」佳人只是花瓶的舊世代框架)。但《九龍變》一口氣加入四位女角,甚至結合「猜猜我是誰」的身分謎團,帶入性別認同、心理疾病與社會方面的議題。
如今回想起來,這在陽盛陰衰世界裡是個很了不起的創舉。雖然人生在世,多少仍會和異性有所牽扯(非指狹義的愛情,而是廣義的各種感情),不過這條「性別議題」路線,已經「很不受男性影響、主宰」了。

女性角色的高度,總算超越父權、超越傳統婚戀,變成可以走上其他人生發展的「活生生的人」。
也許是我看的戲不多,也許其他戲劇早已有此創舉,也許真要討論起性別議題來,還可以更有發展……
但《九龍變》的萬朔夜線能做到這樣——在有眾多主線支線要演的情況下,能好好說完故事真的不容易。

我喜歡看角色的成長、奮鬥甚至掙扎。有時女性角色受限於傳統或大眾觀念(喏,又是父權),得維持漂漂亮亮、聖女般高高在上的形象,這樣的女角演到後來就會變成「出張嘴要別人努力變好的說教者」;反過來的例子,則是醜女性格扭曲、行為瘋狂殘虐或卑鄙無恥,被當作群英裡的害蟲除之後快。或許在收尾時會給予她們一個感人催淚的情境與結局,但無法抹除前面的負面形象建立「帶有滿滿的男性霸權」。
這並不是金光布袋戲會有的問題;我甚至認為這是整個世代觀念的問題、現代社會仍然存在的問題……
只是布袋戲作為傳統藝術的一環,離「傳統觀念」自然距離較近,「男性霸權現象」會被放大這樣。

要注意的是,上述段落與「戲好不好看」沒有直接關聯性,充滿男性霸權、陽盛陰衰的組合,仍能演出精采故事。只是我身為女性觀眾又是讀社會學出來的,自然會對這種一般觀眾不太在意的問題多加留心;然而我自身其實也無法完全擺脫此類社會觀念,才會有上上個子題中「變成尾大不掉派、反對愛情戲」的情形。


2.醫病關係
相較性別議題有天生的生理分別,醫病關係雖然隔著「職業分別」,至少隔閡比起天生差距少了些,能經由時間的蘊釀、醫事從業者或曾為病患家屬的人解說,來體會醫病關係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
不治之症,拆散了一個家庭,活著的兩個成員,一人愧疚終身、一人心懷怨恨;無力回天的多項醫學實驗,讓一個醫生從此懷疑自我價值,走上以錢秤命的歧途(還好劇中並未發生被他吃倒的案例)。

沒人是對的,也沒人是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接受「生死」的態度。
醫病關係的微妙點,在於「醫者」被大眾認知為「家屬以外的他者/具備事務性責任/缺乏情感連結」的存在。但真的如此嗎?醫生儘管看遍生死,真能習慣它而變得麻木不仁嗎?連醫生都救不了的病症,要他負起什麼責任呢?要用痛苦實驗換取一線生機,抑或讓絕症病患安寧離世?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濃縮在短短數集裡。即使當下觀眾可能無心關注、沒有意識到議題的重要性,但沉澱下來後,會發現這也是個大哉問,是現實醫界裡仍舊難解的問答。


3.親情抉擇
與上述的醫病關係類似但不同。生死抉擇回歸到「同個家庭成員間的選擇」,沒有「外人」介入(或說被當成爭論時的箭靶)。此時問題的面貌改變了——能用單純的「誰贊成、誰反對,甚至多數決」來決定一位家庭成員「該生或該死」嗎?
《九龍變》演出當下,這個議題引起廣大討論,繞一圈又回到「沒人對也沒人錯,各人選擇不同」的結論,不過與醫病關係的例子相同,總是有一票人持「放不下、捨不掉就是『錯』」,這個觀點某程度而言也很重要——「不關我事、冷漠旁觀」的大眾輿論,會給予這種生死抉擇怎樣的壓力氛圍?

由於此段劇情,在角色與議題上都打到我的點,所以看戲時哭得很慘……
即使選擇結果在下一劇集《劍影魔蹤》翻了盤,《魔戮血戰》更是翻盤再翻盤,在已知未來劇情的狀態下回頭重新面對此議題,對我來說仍舊掙扎難辦,或許依然會選擇當初追劇時的同一選項吧?


●新手法的嚐試
1.純粹運鏡,沒有口白/旁白的演出
一段文戲、一段武戲;一靜、一動;一無奈悲慟、一憤慨激昂;一緩慢沉重,一飛躍敏捷。但兩段戲都同樣地只以木偶操作、取鏡角度、分鏡手法來表現劇中人物情感、動向,而沒有多餘的口白/旁白敘述。
完完全全地讓木偶「成為真人演員」,光憑「演技」達到演出效果,非常成功的嘗試。

2.武戲:重操偶 VS 重後製

彷彿「就是要拍來比較」般,兩段經典武戲甚至擺在相近的兩集內(同一張光碟),一邊走紮實的現場演出與傳統風格(靠操偶賦予角色「靈魂」和「精彩」),一邊走科技新世代聲光效果(以後製呈現「速度」與「爽度」)。結果而言,兩邊都很成功。當然金光的武戲是不停地在尋求突破和創造經典的——

3.武戲:非傳統拳腳的肢體動作出現
除風格刻意劃分清楚、各自建立特色的「皇世經天寶典」,在其他肢接或武器戰鬥上,一些特別動作開始出現,例如雙掌合成錘狀敲擊、以寬面刃為盾、用腰帶延長武器攻擊範圍、長槍持續掃地逼退敵人、不使用武器卻能保護人度過持武者把關、大型車輪戰、隊友借力使力蹬跳、搶對方兩人的武器交換攻擊、幾乎對襯的拳腳套路跳恰恰等。這些得實際看劇才能感受得到那種力與美的驚奇、創意的發想。


●總結:於文於武、於情於理都可找到感動
36集的長度,有諸多議題可探討、有新的拍攝手法嘗試、有大戰也有單挑、有小謎題也有大謎團……整體元素豐富,能夠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儘管不像《決戰時刻》那樣爽片衝衝衝,適合短時間內吸引新觀眾,但「呷著」之後,《九龍變》確實很適合作為後續劇集,呈現出新世代布袋戲的多元風味。

由於重視議題的深度(特別是女性表現/劇中定位、親情抉擇難題),《九龍變》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漸漸地升高;但仍然要重申一遍:每檔劇集都有它的魅力所在,我會對個人偏好的檔次多點描述是當然的(喂
作為劇情連貫,以及感動的增幅,還是建議一路看下來,陪著角色慢慢成長,探索世界。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