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三國志X]袁紹傳(上)-老謀深算,名門雄主

砂糖西 | 2024-01-07 16:18:45 | 巴幣 0 | 人氣 77

東漢末年,從群雄根據演變到三分天下的過程中,曾有一個勢力之強,更勝曹操,乃至於天下諸軍閥,被認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代漢自立,另起一朝家天下的名門將才。或許正因為他的高貴出身,爾後又被曹操集團擊敗,連帶他的手下英才們也都褪盡光環,成為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典範,成為曹魏稱霸北方的墊腳石。

歷代無數說書人為迎合市井小民的喜好,往往以出身寒門,又仁民愛物的劉備一方為主角。對於曹操這個反派的死對頭,就相較沒有太多的關注。就連在決定天下大勢三大役之一的官渡之戰中,演義還要讓關羽展現連斬他兩員大將顏良、文醜的絕世威武,緊接著就掛印封金,告別曹操尋找劉備去了,沒人在乎那個名聲響亮的失敗者後來怎麼了。

於是在後世的故事中,他一代梟雄的形象逐漸變為財大氣粗,滿身缺點,實力比不上地位,散發著雜魚型貴族氣息的二流角色,他就是袁紹。但若細細觀想,歷史要是有點轉折,別說是在官渡勝利後統一北方,搞不好連董卓都還沒掌權,袁紹就直接成為天下第一人了。

可惜他總是欠缺那臨門一腳的運氣,在盡誅十常侍的時候如此,在官渡的時候亦如是。又或者說,他是受到優渥的環境所累,畢生少有劣勢的人生,使他無法在關鍵時刻豁出去生死拚搏,結果就是一再錯失機會,和勝利失之交臂。那麼。今天就以三國志十代來演繹一下,這位最強的失敗者,如何從虎狼之世裡脫穎而出,成為勢力最大的諸侯吧!
袁紹,自本初,出身豫州汝南郡袁氏。一族連續四輩共有五人官至三公-東漢時代中央權位最高的三個官職:司馬、司空、司徒(或太尉、太傅、丞相等高等職位)。袁氏在宦官和外戚以外,支持漢代行政體系的第三勢力.士族之中,也屬於頂尖的存在。

對於那個以獲得官員推薦為主流任官方式的年代,掌握了官僚體系的世家大族就是人脈的代名詞。而袁紹也因此在立業之初就獲得了大量人才的支持,進而在討董聯軍中被推為盟主。不過選擇184年第一劇本開局時,他還只是何進手下的一般武將,在正史中,正式官職為虎賁中郎將,即掌管禁軍的校尉。和在征討黃巾賊時有立下確實戰功的曹操不同,出身決定和權力之間的距離,袁紹和阿瞞年輕時荒唐到一起搶過別人的新娘,現在倒是很輕易地就位居要職了。
往後的地方群雄、劉氏宗親,如曹操、袁紹、袁術、劉表、劉焉等人,此時全都在朝中就職。何進本為屠夫出身,但靠著賄賂宦官換取妹妹進宮,妹妹又恰好受漢靈帝寵愛,生下太子劉辯(後來的少帝)。何進也因裙帶關係而雞犬升天,算是"宦官有意培植的外戚",官至大將軍。後來漢靈帝有意廢長立幼,何進身為太子的舅舅,自然不會置身事外,靈帝便另立西園軍八校尉來瓜分何進的兵權。

看這八校尉的名單,就知道靈帝是拉宦官和士族來抑止外戚的力量,而袁紹和曹操都位列其中。接著我們就會看到,袁紹真正的專長,是宮廷權謀的算計爭鬥。
漢靈帝病死,原本不被中意的太子仍然即位稱帝,史稱少帝。何進因妹妹成為皇太后,地位也更加穩固,按理說靈帝不在,即使兵權被稀釋給宦官和士族,宦官終究對何氏有扶持之恩,現下皇帝年幼,方便把持,雙方大可相安無事,為何何進決定要對宦官下手呢?很有可能是出於袁紹的挑撥。

是說遊戲要進行至此,就是在洛陽等個一年多,觸發張角病死事件後,再觸發群雄分發事件,袁紹就會被分到南皮城作太守,成為一方勢力的君主。史實中他倒是還沒到冀州,仍在朝中任職。
袁紹的位子,原本就是為了牽制何進而設立的。西園軍以宦官蹇碩為總帥,袁紹則為副帥,但袁氏長年下來在官場上打滾,對於派閥政治的拿捏是何等的精準,不然也無法在兩次黨錮之禍中安然無恙,不像某些士族遭到宦官毀滅性的打擊。總而言之,袁紹有辦法在宦官和外戚之間都保持不錯的關係,而他相準了這次機會,唆使何進剷除宦官。
在遊戲故事中,袁紹和曹操此時尚且都還是憂國憂民之士,在見識過黃巾之亂後,怎樣也無法繼續支持目前的政治體制,雖然外戚同樣可惡,但還是優先把握機會對付宦官。不過從史書紀載來看,袁紹此舉大概是想藉機使外戚和宦官互鬥,最好是兩敗俱傷,好讓袁氏坐享漁翁之利。
對於要和宦官全面開戰一事,也讓何進猶豫萬分,畢竟自己是靠妹妹上位,妹妹又是靠宦官上位的。現下宦官中只有蹇碩有意暗殺何進,但光宦官內部就有人不同意,暗殺計畫因此洩露,何進找到機會對蹇碩下手。但外戚、宦官雙方就此停手的話,就沒有達成袁紹的目的了,所以袁紹鼓吹何進要對宦官趕盡殺絕。
曹操從現實角度出發,宦官是宮廷體制的一部份,宦官專權的錯是出在體制讓年幼的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而士族只能依賴和外戚合作來與之抗衡。要是過度刺激宦官,讓他們不惜玉石俱焚,倒是得不償失。
最在乎家世地位的袁術,自然要趁機嘲諷他人的家世。
何進除掉蹇碩,西園軍總帥一死,其軍權就落到身為副帥的袁紹身上了。多少年來大家只當宦官是萬惡之源,但很少人知道蹇碩其實是漢靈帝託付獻帝(彼時尚為陳留王).幼子劉協的對象。雖然對付何進主要還是為了奪權好讓少帝下台,使自己親近的獻帝上位,但也有一部分是先帝的交託啊。
太后和宦官集團的關係更加緊密,自然不會允許何進和袁紹的計畫。
另一"萬惡之首",其實不只十人的宦官十常侍之首,張讓。如今宦官沒有兵權,自然只能乖乖配合。
何進感到威脅已除,又不好違逆妹妹的意思,袁紹只好繼續遊說,一定要剷除宦官,才能避免過去外戚竇武被宦官所害的事件重演。"太后不從,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何進終究說不過舌燦蓮花的袁紹,還同意了召四方軍閥軍隊來威嚇太后的計畫,於是董卓上京,天下即將巨變。
在演義中,則是把找董卓的鍋全推給何進,反正他就是個屠戶出身的大老粗,什麼都一知半解。
西涼軍的兵卒向來是胡漢雜處,來自民風剽悍之地,習性粗野而善戰,董卓本人更是其中翹楚,雖然丁原、鮑信也有被召來,但多少還是有點威脅。
太后妥協,罷免宦官們的官職,何進也改任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掌握京師禁軍和獨斷軍令的權限。本來宦官都已經求饒到要離宮返鄉了,豈料袁紹搧風點火,鬧到宦官都覺得何進要殺光所有人了。
為求自保,宦官也要來陰的了,偏偏何進腦子不好使,這時又上了人家的當。
袁紹的目的之一達成,外戚之首何進的死亡。
目的之二,剷除宦官的理由已經有了,立刻發動權限調兵殺入宮中,見到沒鬍鬚的男人就殺,也不管是不是真的太監。
山窮水盡之下,張讓只好帶著少帝和獻帝出亡,但仍逃不過身死的下場﹐但皇帝卻意外地被別人撿走了。
正是先前被召來清君側的董卓。結果外戚和宦官一夕之間雙雙敗亡,他直接坐享其成,袁紹千算萬算也沒料到這傢伙會撿到皇帝,直接開到洛陽來。然後何進的部曲和丁原的手下并州兵還在短時間內被董卓通通併吞,袁紹和袁術手裡的兵合起來也不夠打,只好拱手讓給董卓了。

就只差一步,袁氏幾乎就能掌握天子和朝廷,從外戚和宦官雙雙敗亡後的權力真空趁機上位,順理成章的成為漢廷的正宗代言人。袁紹的叔父袁隗在當時是三公之一的太傅,可謂文官之首,和大將軍何進共"參錄尚書事",意即他不只官職很高,而且有經手天下奏章,發布政令的實權。

而另一種掌握權力的力量,自然就是武官身上的兵權了。袁紹已是司隸校尉(相當於洛陽一帶七郡等中央地區"司州"的州牧),族弟袁術又是虎賁中郎將,掌握部分禁軍。董卓奉詔趕來京師,原本帶來的西涼兵也不算多,但他清楚掌握事態,召集人馬,攏絡何進舊部,慫恿呂布弒主,一下就讓力量的天平逆勢傾倒。袁氏也無力回天了。
之後,董卓廢帝,改立獻帝。其人聰慧更勝兄長,但生母已死,做為後台的靈帝太后董氏和宦官又已經垮台,董卓恰好可以自己也姓董為由攀親道故,控制小輩。袁紹公然反對,"橫刀長揖而去",隨即奔走冀州,董卓還顧忌他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為表尊重,封他為渤海太守。

既然中央已無路可走,那就到地方去發展力量。袁紹可能還真的有邀曹操一起到冀州去,畢竟是打小認識的交情,他對曹操的能力也是瞭若指掌,若是兩人聯合,哪有過不去的難關?如果你到我身邊.....這台詞盡顯深情啊。
實際上曹操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輩董卓拉攏,但他並未接受官職,而是秘密逃出洛陽,返回家鄉譙沛。
被拒絕後拉不下面子而惱羞,很好的體現袁紹為人自負愛面子的個性。其實你們很快就在反董聯軍見面啦,把話說這麼絕不會很尷尬嗎?
如此這般,第一劇本的劇情都演完了,袁紹也開始了他割據一方的奮鬥。南皮雖然是中規模的城池,但在第一劇本中的內政數值實在不太理想,除非有心體驗劇情,和從無到有,挖掘人才,建立勢力的過程,不然其實直接選第二劇本開局會更省事。南皮的內政數值更高,袁紹的手下班底也已到齊一半了。
跟著袁紹一起來到冀州的,主要是在朝中結識,或透過家族人脈聚集,來自汝南、穎川、南陽等地的士族或軍中人才。比如和袁紹同為西園校尉的將領淳于瓊(後來守烏巢被曹操打爆那位)、荀彧族兄荀諶、謀士許攸、逢紀等人。
憑著除去宦官,和董卓嗆聲還平安無事,聚集一幫人才而聲勢浩大的袁紹,自然是盟軍主帥的不二人選,那怕這渤海太守的官位還是董卓給的。
不過這盟主的風華很快就被董卓軍打得蕩然無存了。聯軍諸侯接連派出守下自豪的大將,但都一一被斬。
怎麼不拿你家的大將顏良文醜出來呢?在遊戲裡可是武力值94、95,更勝華雄的93呢。光榮設定的這個數值,似乎暗指著袁紹的別有用心,明明可以一戰卻捨不得用?還是像火鳳裡的詮釋那樣,有心借刀殺人,削弱群雄的實力?就算真的贏了華雄也沒損失,怎樣都不吃虧。
直到三個名不見經傳的馬弓手挺身而出,才打破這個僵局。
依靠桃園結義的努力,總算擊退呂布,虎牢關之戰告一段落。
洛陽殘破,無法再供應大軍所需,要讓大軍繼續西行,追擊董卓至長安,並非不可行,但需要極大的決心。誰都不願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太遠,還要拚上性命去打一場勝負未明的仗,盟主自己已經做了示範,上行下效,收復首都洛陽本身即有象徵性的意義,達成了政治目標,聯軍差不多就能解散了。
昔日好友間再一次的意見分歧。
演義故事到了此時,袁紹早先亟欲除去宦官,匡正朝廷的那身正氣似乎就已經蕩然無存了。種種表現都讓他人難以信服,他的位高權重真的和他的德行相符。袁紹其實原本一度還想改立另一位漢室宗親.幽州牧劉虞為帝,但卻被劉虞拒絕。回首當初差一點就能掌握少帝了,現在怎樣都無法對董卓立的這位獻帝有好感,更遑論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搶回來了。
接著袁紹便開啟了群雄爭鬥的序幕,從聯軍解散的那一瞬間,另一場戰爭就開始了。孫堅因此和劉表結怨,最終死於攻打荊州的戰役之中,一代驍勇善戰大將就這樣殞落了。
回到南皮,袁紹積極地擴展勢力,首先就從奪取冀州開始。他雖然曾高居聯軍盟主之位,冀州牧韓馥尚且還提供軍糧給反董聯軍,但他名義上還是韓馥的手下呢。只是冀州士民大多都擁戴袁紹,讓他有了以下剋上的本錢。
另一方面,則向韓馥宣稱可以派兵支援,共同拒敵,受到公孫瓚軍壓力的韓馥自然會門戶洞開,等著袁紹領軍到來。
反董聯軍一戰中,袁氏諸多留在洛陽的族人,包含位居三公的袁隗都被董卓殺害。而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又向來看不起只是婢女所生的庶子袁紹,兩人在聯軍解散後就撕破臉相互對抗,堂堂四世三公的袁氏,如今也分裂為二了。但在袁紹的雄圖大略下,袁氏之後在河北稱雄,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昌盛。
韓馥為人怯懦,現在決定讓袁紹主持大局,就算到時發現人家其實是來奪位的,他也無法做出抵抗。富庶的冀州治所鄴城即將落入手中,袁紹喜不自勝地發出奇怪的笑聲。
儘管韓馥手下尚有張郃、沮授等能臣勇將,但做主子的無法善用,也是白費。即使如此,仍然有人願意豁出性命力挽狂瀾,可惜仍是無力回天。
在荀諶、高幹的遊說下,韓馥將冀州牧的印信讓給袁紹,袁紹正式成為冀州之主,勢力大增。以遊戲的角度來說,則是獲得了大城鄴城和城中的十萬大軍,袁紹瞬間就成了董卓以外兵力最強的軍閥。
想當然耳,配合出兵卻成打水漂的公孫瓚不會就此善罷甘休,派出使者來質問。
先是做出空頭承諾,在藉故暗算使者,刺激對方主動開戰。
雖然遊戲中的袁紹此時已經有十幾萬的大軍了,不過史實中他才剛接手冀州沒多久,兵力可能和公孫瓚差不多一樣就幾萬而已,公孫瓚手下還有身經百戰,令邊疆胡人也聞之而逃的精銳騎兵,非常棘手。他本來還將渤海太守的職位讓給公孫瓚之弟公孫範來巴結對方,但公孫瓚並不領情,仍然發兵來襲。

雖然此時河北尚有黑山賊張燕、北海相孔融、平原相劉備等小型割據勢力,還有不時流竄的黃巾餘黨、塞外民族來劫掠,但公孫瓚無疑是最大的威脅,河北雙雄爭霸的局面,已是板上釘釘了。靠著陰謀詭計持續奪取權力的袁紹,終究要面對以力相爭,正面作戰一較高下的難關,這也是亂世軍閥不得不面對的考驗。

界橋之戰,是北方雙雄對決的序曲,也是史上少見的,以步兵擊退騎兵的案例,且待下回分曉。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