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三國志X]孫策傳IF-江東猘兒,霸王再世

砂糖西 | 2024-04-20 20:30:04 | 巴幣 0 | 人氣 45

西元200年,孫策擊敗劉勳,勸降華歆,取得盧江、豫章二郡,又從豫章另外分出盧陵郡,揚州除九江郡以外盡落其手。孫策隨即又追擊劉勳,連帶擊敗守江夏的殺父仇人黃祖,在沙羨大破其水軍,繳獲戰船千艘。曹操收到戰情報告,不由得感嘆"猘兒難與爭鋒也"。
4月,當中原正值曹操、袁紹兩軍在官渡對峙之際,曹操不願再樹敵,選擇對孫策懷柔。將自己的姪女嫁與孫策四弟孫匡,讓自己兒子曹彰娶了孫策堂兄孫賁之女,並讓手下推舉孫權為茂才,徵召入朝為官,孫權推辭不受。
但這些仍止不住孫策“策陰欲襲許,迎獻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曹操此時兵力主要集中於官渡大營,在淮南佈下的防線恐怕不足也阻攔孫策北上,但當孫策軍隊北上途中,暫時停留在丹徒等待糧草運達時,孫策輕裝外出遊獵,遭到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殺。若是孫策克制自己的血性,收斂心志,是否就可以避免這樁悲劇呢?恐怕也未必。

孫策治軍嚴整,軍隊不論去向何處,皆對百姓秋毫無犯,因此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但對於當地的世家大族來說,孫策在江東的統治並無正當性,孫策又曾為受袁術之命攻打廬江太守陸康,導致大族陸氏死傷慘重。即使孫策在奪取對手地盤後,對於王朗、華歆這些名士都保持敬重,但孫氏在江東士族間的名聲仍然很糟。

此外,孫策也曾因當地道士于吉的人望太高,在孫策宴客的場合吸引孫策半數以上的賓客,甚至連手下將領都主動迎拜,使孫策當場令人捉其斬首。這也是在許多三國題材的作品中,于吉常被設定成孫策對立方,通常是妖道型反派角色的緣故。
于吉平時佈道,廣施符水治病,在江東的聲名極佳,孫策此舉無疑又讓自己增加許多敵人。從他的事蹟來看,讓世人翻轉對孫氏的看法,使孫家興盛、家名永傳,或許正是孫策急於建立功業的其中一個動機,但時間還來不及改變世人,卻提早奪去了孫策的性命。
也因此,在孫策逝世後,孫權不得不花費巨大的心力去安定局勢:修復和江東士族的關係、對抗起異心的宗親將領、剿撫山越民族的叛亂、建立自己的嫡系勢力等等。儘管孫權的確是善於團結內部且任用賢才的君主,度過了權力交接不穩的危機,但孫吳仍然失去了擴張勢力到中原的大好時機。

不過在遊戲本傳中,倒是沒有設計孫策被刺殺的事件。雖然劇本四一開始就到了系統設定的壽命26歲,但只要注意不要在征戰中受傷,或在瘟疫中生病,及早準備好延命道具或找管絡觸發延命事件,就可以放心的一展雄圖。

今天就用三國志十代來演繹一下,再多活個十年以上的小霸王,如果順利跨出長江,北上中原的話,將為東漢末年帶來的變數。
在每個劇本中,最快取得延命道具的方式就是到大城鄴城的商店購買藥物,只要持有就能達到效果。最多可以買到兩個,一個6000元,雖然在遊戲中也屬於最高價的寶物之一,但只要有太守以上的權限可以自由抽調城池金錢,這點錢也不算什麼。

安內撫眾
孫策的勢力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靠的是軍事上的成就。然而孫策攻打江東是出於袁術之命,即使袁術僭越稱帝之後孫策和他切斷關係,仍不能改變他攻打劉繇、王朗等朝廷命官的事實。而為了鞏固孫氏的統治,獲得江東統治權後,孫氏將大量的政治權力分與和他們一起打天下的將士們-對於江東而言也都是外地人,江東士族自然備感排擠。綜上所述,孫氏雖出自江東,但對江東本地士人而言,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外來政權。

也因此,即使沒了許貢這一樁,孫策日後可能仍會死於另一個陰謀。若要以同樣的速度征服江東各郡,同時又要兼顧和當地勢力的關係,也許孫策能做的,就是更早放權給孫權,由他和張昭來統籌孫吳的文官體系,處理錯綜複雜的內政事宜,孫策自己則統管軍隊和將領。
在孫權主政時期才獲得登用的魯肅、諸葛瑾、步騭等,就是來自江北的外地人,但孫權也錄用了全琮、阚澤、陸遜、顧雍等在地出身者,為的就是修復和江東大族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建立了自己的嫡系人馬。孫權的作為彌補了孫策陣營缺少內政人才的短板,從某方面而言也是減少了來自家人背後的威脅。
第四劇本一開始,和第三劇本相同,魯肅在廬江,潘臨在會稽,兩位都是附帶私兵,且會到處亂跑的在野人才,必須儘早與之接觸、登雍。除此以外,江東地區尚有許多必須多次執行見聞指令,或派手下執行搜索才能找到的在野人才,多是上述所提到的:

吳:200年顧雍1000步兵、朱桓2000步兵、徐盛2000步兵、諸葛瑾、202年全琮4000重裝步兵、
        陸遜3000步兵
建業:200年謝旌3000步兵、呂岱
會稽:200年潘臨7000蠻族兵、201年闕澤
廬江:200年魯肅4000重裝步兵
下邳:200年嚴峻、步騭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豪強無不培植自家的武裝勢力以自保,因此在野武將坐擁私兵實屬平常。不過在遊戲中,可能孫吳有私兵的在野人才是最多的,這也反映了歷史。孫吳勢力向來缺乏朝廷賦予的權力,歷任統治者的官職都不算高,孫策雖然已是江東六郡之主,但實際上的官職僅是會稽太守。因此孫吳勢力向來很依賴當地大族出錢糧、出人當兵支持戰事,連帶影響軍隊的構成。相比其他勢力,將領個人的私兵部曲占比相當高。

這個特色,讓孫吳的軍隊擁有很高的自主能力,讓各地武將即使與中央缺乏聯繫,也能充份發揮能力,在保衛戰中尤其強悍。相對的,在大規模的軍團聯合作戰裡,或是在打和大族利益較不相關的進攻戰役時,除非有大都督級別的一流統帥指揮,否則將領容易為了保存個人實力,而不願讓私兵死戰。

還好在遊戲中,在野人士的私兵在登用以後就會一律歸於中央管理。不管是哪來的部隊,交給誰來指揮,能力和士氣都沒有任何分別,雖然不太寫實,但是也幫玩家省下不少麻煩。

鎮撫山越
孫策勢力的另一個隱憂就是南方外族勢力"山越"的侵擾。外族來犯在遊戲中是在換季時隨機觸發的事件,可能好幾年才剛好出現在自己的領地上一次。但在史實中,早在孫策的對手中,就有一位嚴白虎是山越。山越的叛亂多到幾乎每個孫吳名將都有剿撫的紀錄,直到孫權晚年也未能完全平定。說穿了,山越就是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甚至某些山賊也被歸入其中,沒辦法像魏、蜀那樣使用分化懷柔的策略來削弱,因為勢力原本就很非常分散,亂起來自然也非常難管。

在戰史模式中的關卡"江東征伐戰"中的事件裡,孫權亦曾在孫策出征時守城,守軍短少時被山越趁機襲擊,幸得周泰力戰才撐到援軍到來,周泰因此差點喪命,留下多道刀疤。
在遊戲中的山越叛亂,也不過是兩三支部隊,合計一萬出頭的兵力而已,城防值夠高的話,城池可以在沒有駐軍,甚至沒有太守的情況下撐到防守成功。但實際上,吳國可能到處都有像潘臨那樣自帶7000兵力的部落在起事,所以孫吳境內起碼都要有萬人以上的駐軍來維持治安。再說吳國境內除長江沿岸以外多為山地叢林,山越在林中穿梭自如,打輸了就跑,吳軍也追不了,不勝其擾又無法根除,大幅削弱了孫吳的軍事能量,使之難以對外發展。

綜觀曹魏之於北漠騎馬民族,蜀漢之於南中蠻夷,雖然對於不同的民族不可一概而論,但從這些國家實施外族對策的過程來看,可以肯定說的是,孫吳的做法不算成功。目前見到關於孫吳勢力應對山越的紀載,都是以強硬手段鎮壓為主,高明一點就像年輕時的陸遜,打贏了就把抓到的人遷入戶口,充實兵源。雖然出發點是為強國,但被迫遷徙的那方肯定心有不服,因此一旦孫吳稍露破綻,山越的叛亂便隨之而起。
如此看來,除非等到山越完全漢化,否則孫吳對南方領土的開發,勢必會引發民族之間的衝突。就算政治智慧高如陸遜也無法根治,孫策又要怎麼解決呢?雖然遊戲中不用煩惱這件事,但要浪漫一點思考的話,大概就是孫策展現大度,除了對叛亂過的越民既往不咎,還開出讓自家人孫權和張昭頭痛的優渥條件吸引山越加入,孫策也倚仗這支蠻族兵立下赫赫戰功,就像諸葛亮揀選南中壯勇而成的部隊"無當飛軍"那般。

進圖淮南
197年,袁術稱帝,從此被孫策切割,進而被各方勢力圍剿。經歷敗仗和飢荒,短短兩年後,袁術便抑鬱而亡。其部下長史楊弘、大將張勳欲投奔孫策,不料被廬江太守劉勳截擊俘虜,盡得其部眾和財物,勢力大增。唯一的煩惱是兵力一下增加太多,兵糧都不夠吃了。孫策便以華歆治下富庶的領地為餌,寫信慫恿劉勳出兵,雖然劉勳參謀劉曄提出異議,但劉勳仍自恃兵多輕率出擊,果然遭到孫策、周瑜攻陷其本營皖城。
不過如果孫策方能更早接應楊弘、張勳,派出船隊直沿濡須水過巢湖直上淮南,劉勳在陸地上也難以阻止,得到袁術殘部的孫策也能更早對劉勳下手。盧江郡隔著長江和江東相望,是中原地區最南端的土地,作為淮南和江東的邊界,對南北雙方都是易攻難守的地方,後來也成了曹魏和孫吳之間屢發戰事之處,如皖城之戰、石亭之戰等。
孫策在盧江之戰後,立李術為盧江太守,殺原揚州刺史嚴象,曹操則派劉馥為揚州刺史,前往壽春繼任。劉馥察覺合肥的戰略價值,便遷移治所,一方面懷柔在袁術死後落草為寇,擁兵自重的將領陳蘭、雷薄等人,另一方面大力開發建設,使合肥成為日後孫權終身無法越過的壁壘。不過如果當初孫策得到楊弘、張勳的協助,想必能早一步進駐壽春,收服當地盜賊。
早在孫策還在袁術麾下時就"術大將橋蕤、張勳皆傾心敬焉"得袁術將領敬重、又因堅持行軍法處決逃兵而不惜闖入袁術軍營"軍中益畏憚之"。比起曹操事後還得派兵剿滅,如果孫策前來淮南,可能那些曾是袁術軍士的盜匪都會聞風來降吧!
在第四劇本一開場,淮南地區就是兩座治安低下的空城,反映了袁術生前壓榨乾枯,死後又盜匪紛起的局面。孫策要佔領這兩城市很簡單,但從遊戲的角度來說,還是等到官渡戰役結束以後再動手為佳。因為第四劇本的孫策勢力還沒有足夠的兵力,可以在取下淮南後再逕取許昌,所以很大機率會因為"佔有中原地區任一城池"的條件而被拖入曠日廢時的戰役。到時只能看著袁曹兩方AI不斷做出愚笨的操作,而我方也無力改變大局,只得自殺式進攻曹軍,以落敗來脫離戰場。

這樣的設計,似乎是光榮對於"孫策奇襲許昌"這個IF路線的其中一種解答:變數太多,無法在準備周全下順利出擊。原因就在於孫策從江東到許昌之間的路途太長,中途缺乏可靠的補給據點。即使孫吳的水軍再強,即使合肥城還沒蓋起來,即使長江-濡須水-巢湖-肥水-淮水-穎水的航線理論上可以直通許昌,但途中仍有太多沿岸據點可以攔阻孫策的船隻。比如毌丘儉發動壽春叛亂時就是從壽春沿著穎水試圖北上,但被鄧艾搶先在中段布置浮橋擋住水路而受阻。

至於走陸路繞過沿途的關隘城池又更不現實了,要實現如此的機動力,孫策軍得要輕裝疾行,勢必無法攜帶太多錙重糧草,當然也不會有啥攻城器械。哪怕曹操已經沒有多餘兵力再佈防淮南,許昌為了防止袁紹偷襲,肯定還是有不少駐軍的,要在此種景況下奔襲千里後再攻下許昌,只怕是自己會先被截斷後路,甚至在那之前就用盡糧草而自滅。
比較有可能的作法,是水陸並進,靠陸軍剷除沿岸的據點以確保航路暢通,再由水路實現千里大量運糧的需求。而孫策進攻的目的,也並非是真的攻破許昌,而是在進攻的路途上施予曹軍壓力,讓在袁紹進攻下已經瀕臨極限的許昌內部自行崩解,好一點的話就是開城獻降,其次是有人帶著獻帝出逃,最差也就迫使曹操讓利,換取孫策的不攻,甚至是支援。

要實現這個戰略,起碼還是要有壽春這個中繼站才保險,那麼孫策還是得先平定淮南的局勢,說不準會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搞定治安和後勤,然後官渡戰役就先結束了。

西拒劉表
曹操雖然得勝,但袁氏在河北的勢力仍在,剛剛歷經大戰的曹操也需要時間重整步調,此時仍是攻略中原的上好時機。不過對於孫策來說,進攻中原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暫緩進軍荊州,向黃祖和劉表報殺父之仇,也代表張紘"奪取荊揚、據長江自保以圖天下"的戰略必須重新調整。

雖然才剛在沙羨大敗黃祖,但黃祖仍有餘力駐紮江夏。要進攻荊州的北部精華地帶,沿著長江穿越江夏是最快的途徑。黃祖雖被跳槽到孫吳的前部下甘寧評價為"年老昏聵、軍紀敗壞",日後孫權仍要發兵三次才將之完全擊潰,奪下江夏大部分土地。而且在這些戰爭的記載中,打得幾乎都是水戰,原因可能是江夏地理環境水域密集,沼澤廣佈,缺乏大範圍的平原地帶,因此雖然位置關鍵,卻沒有發展成江陵、襄陽那樣的大城。
黃祖與其依靠小城的城牆堅守,不如直接封鎖江面,即使是以水軍見長的孫權軍,在黃祖指揮的荊州水軍面前也沒佔到多少便宜。203年第一次出征時凌操擊敗黃祖先鋒,在追擊時反被甘寧射殺,黃祖脫險;207年第二次出征也沒成功,只擄掠了些人口回去,宗室將領徐琨還身中流矢而亡;直到208年第三次出征,以周瑜為大督,呂蒙、董襲、凌統為先鋒,各將奮勇作戰下,才終於將黃祖斬於敗軍之中。由此可見黃祖的軍事能力也相當不俗了,個人覺得光榮給他設定的統率值低了些啊。
那麼,如果是由孫策指揮,攻打江夏的話,是否會比較順利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孫權三次征伐中,唯有第三次明記由周瑜指揮,而前兩次雖然贏得局部勝利,卻都有將領戰死,很像孫堅當年贏取部分勝利,卻死於後續伏兵的發展。可見黃祖很有可能慣用這套扮豬吃老虎的戰法,如果不是精於謀略者,至少也要是像孫策這樣,善於作戰,能凝聚軍心發揮最大力量的總帥,才有可能一舉全勝。

孫權畢竟威望不足,即使有張昭、周瑜撐腰,臨陣指揮時終究是不能與孫策相比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以孫吳六郡之地的力量,要在穩定內部局勢的同時向外發展,一次可能也就只能進攻一個地區而已。因此在優先攻略中原的情況下,孫策可能最多就先打下江夏,把握住西向荊州的水路關口即止,要繼續進攻大城江陵、甚至是荊州治所,劉表的大本營襄陽就不大可能了。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劉表方反攻,還得在西路選一位善戰將領駐防,在史實中,此人正是太史慈。除長江水路以外,從荊南亦可循陸路沿著長江南岸通往江東,劉表從子劉磐驍勇善戰,從前就常和黃忠從長沙出兵侵擾揚州西境。孫策"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諸將拒磐,磐絕跡不復為寇",遏止了荊州勢力的侵擾。倒是可惜了太史慈這位全兵種戰法齊全,唯獨不善水戰的北方將領,或許他更適合在中原戰場大放異彩也說不定。

西楚霸圖
湊齊了一切穩定局勢,避免內亂、暗殺、敵襲等不利因素,江東的局勢,或許可以有此樂觀的想像:孫策以其弟孫權主掌內政、人事,以張昭為其輔佐,任用江東在地人士為官,修復與大族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也繼續聘用江北士人,建立幕僚團隊,令江東的開發突飛猛進;孫策對山越鎮撫兼施,赦免叛亂的會稽山賊潘臨,使其帶領山越蠻勇數千入軍,戰功彪炳。

對外,孫策領軍再征黃祖,大破其軍後斬之,奪江夏大部土地,坐望荊州,控制長江下游入口,並以太史慈守武昌,威懾劉磐、黃忠等劉表武將。袁術死後,其長史楊弘和大將張勳,攜袁術家眷和殘部亦欲投奔孫策。孫策獲報,行船沿濡須水越巢湖,直達合肥皆應其部眾,盡得將士、錙重、僚屬、人脈和寬容接納舊主家眷的名聲。接著孫策以劉勳不義為由,攻皖城,奪盧江,再北上驅逐揚州刺史嚴象,占領壽春,得九江郡,統一揚州,以淮南為重心發展。

孫策整飭亂局,任用賢吏,樹立權威,令淪落為盜匪的袁術舊將悉數來投,孫策部眾再增數萬,聲威盛極一時。於是淮南地區恢復治安,流民重回故里,農地復耕,舟船商賈往來於淮水和長江之間,局勢愈發穩固。孫策又依魯肅之計,令大軍在淮南屯田、修治芍陂、開渠引水,大幅降低孫策軍對後方江東提供糧食的依賴,減少運輸成本的同時也削弱了江東士族的影響力,長遠下來足以淮南之地單獨支應大軍所需。
魯肅又提議結交汝南劉備,共抗曹操。然而曹操在官渡勝利後迅速揮師南下,將劉備逐出汝南。但在魯肅前往交涉、拉攏下,劉備並未前往荊州投靠劉表,而是轉向投靠孫策。劉備的到來進一步的拉抬了孫策做為當今天下反曹頭號勢力的聲勢,更為孫策陣營增添了數員強將。倉亭之戰後,袁紹敗亡,其子袁譚、袁尚各自為政,河北分裂,給曹操各自擊破的良機。但在孫策的威勢下,曹操未敢輕易北上,而是挑撥袁氏兄弟繼續內鬥,坐待時機到來。
即使先前締結姻親,當孫策奪取淮南之時,其目的已是不言而喻了,孫曹雙方的對決也將一觸即發。即使孫策如何善戰,身邊又有熟稔戰事的江東部隊、江表虎將和日後大敗曹操的周瑜,但此時身在廣袤的中原,在以陸戰為主的戰場上,孫吳軍有辦法和天下陸軍最強的曹軍抗衡嗎?

我認為曹軍還是佔上風,但差距沒有非常大。因為造成南北勢力陸戰強弱懸殊的主因,在於北方才有戰馬的產地,騎兵居多的一方就能主導戰場。然而此時北方的戰馬產地并州和幽州都還在袁氏的掌控下,另外涼州也是馬騰、韓遂等人的地盤,曹軍取得戰馬也不算容易。再說雖然曹軍的騎兵數量、強度都更勝一籌,但孫策的水軍可以控制淮水的制水權。北方的河川流量不如長江豐沛穩定,但用船隻運送物資糧草的效率還是比陸運要高,善用水運確保後勤,應是曹操先前得以迅速擊敗袁術、劉備的前置條件。反過來說,若是後勤跟不上,曹軍騎兵就無法持久行軍,機動力較強的優勢也會降低。

從戰略上來說,奪取天子當然是首要目標,但孫策並不急於決戰許昌,而是先向距離曹操較遠,離孫策則較近的徐州下手。徐州南方的廣陵郡雖然也與江東接壤,且有蘇北水道可行船,但孫吳幾乎從未大規模的循此水路北上進攻,原因在於此路水道容易淤塞,曹丕南征時就吃了虧,船隊差點回不了北方。孫策在世時也僅派手下進攻廣陵,但被太守陳登擊敗。但如果孫策是從淮南親自出擊,在難有外援的情況下,徐州無險可守,大概率會被孫策拿下。
於是孫策佔有徐州和揚州一帶江淮地區,版圖近似當年滅秦後的項羽,定都徐州彭城,占梁、楚九郡,親信英布則封為九江王,占領淮南地區的九江郡。如果孫策再打下陳留,就相當於擁有了這兩人合併後的地盤。項羽打從起兵僅僅兩年,便在鉅鹿之戰中以寡擊眾,以五萬兵力大破四十萬秦軍,之後一路所向披靡,在二十五歲時就建立西楚霸業。孫策和他的條件不同,無法一概比擬,但也同樣傑出。
項羽雖不得人心,但野戰能力天下無雙,以三萬兵力,在本營彭城被奪的情況下仍然大破劉邦聯合諸侯組成的五十六萬大軍,劉邦一路退到虎牢關一帶,在成皋之戰中依靠地勢堅守才擋住了楚軍繼續向西。當以曹操為對手時,孫策還能夠到達這般成就嗎?孫策和項羽類似,一生在野戰上幾乎沒有敗績,而曹操倒也像極了劉邦,善戰卻吃過許多敗績,但又能靠著謀臣制訂戰略逐步取得優勢,更重要的是幸運非凡,每次遇到危機都能逢凶化吉。或許曹操最終仍然能在此情況下拿下河北,又聯合荊州劉表,如同當年的劉邦那樣靠著戰略包圍拿下孫策吧?畢竟東漢尚在,一個像項羽一樣的勢力可得不到什麼政治紅利。

猜想至此,變數太多,之後的發展就留給大家想像了。遊戲中則透過戰史模式中的IF關卡-許昌奇襲戰,為孫吳的發展,寫下最為理想浪漫的一筆。

風流千古
在此戰中,夏侯惇和荀彧鎮守許昌,成功撐到曹操率軍返回。(條件是夏侯惇的部隊受到損傷。所以若是直接讓孫策和他單挑,他的部隊就會直接瓦解,曹操也不會回來了)
另外,不要進入城內,就不會觸發荀彧的計謀事件,陷入混亂,直接在城外全力對付曹操。擊敗曹操,得到獻帝,乃至於士族支持的話,天下大勢或許就底定了。
孫策既然是承繼父志,那麼或許他會走上一條和曹操不同的路。作為漢室再興的功臣,孫策下放兵權,將政局交由他人主持,恰似協助劉邦統一天下的張良一般,自己則回到封地退隱,不問政事。
孫權背負父兄的期待,想來也能恪守為臣之道,忠心輔佐獻帝。
無須擔心功高震主而受到清算,功成身退而享譽千古,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用現代人的角度來說,就是提早實現財富自由,中年開始退休生活了,未免也太讓人眼紅啦。

孫策的故事,就到此告一段落了。關於孫吳眾將士的英雄事蹟,大多出現在赤壁之戰後的局面,屆時再另外撰寫一文細說,且待下回分曉。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