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我的音響理論(1) : 核心架構

Pxy | 2021-10-24 20:34:29 | 巴幣 2 | 人氣 449


前言:
會發展這套理論主要還是因為搭配上的需要。

玩了十來年耳機音響,雖然聽過的器材/系統/周邊已不算少數,
但相較於整個音響器材的母群體,簡直就是滄海一粟。

既然無法窮舉所有搭配組合找答案,
那用一個低維度空間來近似母群體,有方向性的去接近最佳解,
我覺得會是一個比較可行的做法。

以下會開始闡述我的音響理論的核心架構,
這個架構算是我目前為止音響觀念的總結,
或許未來還可能會改變,但目前使用上算能解決我大部分的疑惑。


前提假設:

在我的理論中,一套系統出來的聲音結果可以用一線性組合表達。

用公式表達有點抽象(我也不太擅長)
舉例來說
我有一系統 : 耳機a+擴b+訊源c
假設耳機影響聲音五成,擴三成,訊源兩成,
那結果 Y=0.5a*0.3b*0.2c

實際上擴跟耳機/喇叭組合結果未必會是線性,
但這邊就是先提出一個簡單假設,用來抓一個大方向。

第二,每個耳機/喇叭/器材/周邊配件/聽者,都是這個線性空間的一個座標點。
其實就跟上面描述有些重複

第三,每個座標點/向量的維度由多種音響系統中的特徵組合而成。

比方說,音色冷暖/音場大小。
所以回到上式
如果我(Y)有一耳機(a)本身偏暖音場不算大,
若我想要大一點的音場/偏中性的音色,
我可以b跟c選偏冷/音場大的器材,以滿足我(Y)的需求。

當然我也可以把(a)換掉,這沒有唯一解。

以上為一簡單的例子,
但實際上”特徵“的維度在我目前用的理論中是更複雜一些的。


特徵空間:

以前都聽諸位前輩有說很多不同屬性,
如音響性/音樂性/自然度/開闊度… 眾多的形容詞。
看到後來發現,有些形容詞對我來說蠻抽象的,不夠具體。
於是我就嘗試細分一些更細的屬性,發現可以更精確敘述某物件特徵。
但後來回看後發現,其實大致上可以分做兩個部份。

1.音場結構性
主要是音場寬度/深度/層次,音像擴散/凝聚度…等。
音場結構是整個系統聲音的基礎框架,甚至會影響到音色表現。
之後應該會開專文描述。

2.音色表現
這部分主要是與三頻分佈, 密度, 質感, 控制力的表現等。
這部分我也還在探索,有些比較細節/現象比較難形容。
應該也會專文敘述。

應用場合:

1.抓搭配的場合:

這部分滿直觀的。
好比說前陣子我發現我的後級擴音色偏中高頻,但我還不想換掉。
所以我就在前後線材/周邊上做文章,試圖補充足量的中低頻。
有明確方向,能幫助周邊尋找時的篩選,達到預期的調音效果。

2.分析他人的聽感/系統: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從自己主觀聽感去判斷好壞,
我會去否定那些跟我認知差異較大的言論。

但後來發現,每個人系統/聽的音樂/喜好不同,甚至聽感與認知不同,
好壞標準差異可能到非常大。

所以現在我會先嘗試去先校正這個落差,
才能比較好判斷其他人對某一物件的敘述與評價,避免一些誤會。
(當然有些情況真的無法理解就直接放棄了)


限制:

1.低階入門系統:
低階入門系統有時候音場結構性侷限較大,可能比較難以研判。
但音色表現的部分應該仍然具有參考性。
(近幾年很少細聽低階入門的部分,有機會被打臉)

2.一些匹配的例外:
雖然我覺得大部分所謂推得好/推不好的問題,都可以靠搭配解決。
但也聽過一些不匹配直接鳥掉的情況(比方說低阻喇叭用小電流擴推到烙賽)
這些情況可能也無法用這個架構來說明。

其他還沒想到或遇到,看之後有沒有機會補充。


小結/雜談:

我依稀記得玩HD650的時候,那時就有聽說一定要搭Nordost的線。
當時運氣不好沒機會徵到,多年後買入才知道確實是能搭得起來。

如果以前玩的時候有方向的概念的話,估計能少走很多歪路。
雖然也是因為以前累探索的經驗累積,才能發展出現在的架構。

其實到現在還是在繼續探索。
即使有確定方向,仍需要從數個候選名單中挑最適合的。
比方說,同材質不同廠家的線,同架構不同實作的機器… 等等,
其實還是有細部的差異。

但大方向有走對,基本上都不太會出大錯,
剩下就是在同架構下向上補錢升級的部分。

雖然我感覺實在是衝不上去…

下一篇應該會細講音場結構的部分
待續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