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試論《進巨》結局爭議】三、政治經濟科技面 (一) 純政治背景 3.奇優宓/希茲爾國

小孔 | 2023-03-18 16:07:58 | 巴幣 2 | 人氣 142


    文長、傷腦,慎入。

--

    若前述兩大政治主題,已經足夠讓人轉不過腦袋;那麼充滿神祕的東方之國,其所能牽扯的面向,那更是令人目不暇給。
    為節省本文篇幅,此主題的部分面向 ─ 主要與東洋日本風的方面 ─ 還請看倌們不吝參考,PTT·Isayama看板的某傳奇版友、kbdgoreinu大的這篇文章。惟,除了kbdgoreinu大發表此文時,動畫第四季仍未開播、漫畫亦尚未完結;故文中某些推論,可能略顯不夠穩重、或是與現在已知文本證據不符。即便如此,kbdgoreinu大在PTT·Isayama板的活躍,亦為見證《進巨》粉絲群之熱誠、和作品本身深度的一筆註解。


(1) 奇優宓所屬勢力的真心?

    或許有看倌要質疑筆者、前文的一項論述:若基於文本證據的嚴謹考察,並無任何直接對白或旁白、點明「奇優宓安排帕島眾人、出席國際討論會」的此項陳述;若以此「臆測」為論據基礎,此後的申辯、必然將失去其相應信實度。
    筆者之所以大膽作此推測,乃根據其他文本證據、所給出的側面暗示 (漫畫與動畫均存者;僅存於漫畫而不存於動畫者、或相反情況,筆者或是以動畫優先、或直接不計):首先,希茲爾國是帕拉迪亞島的唯一友好國家 (漫畫第107話〈訪客〉;動畫第四季第10集/第69話〈正論〉) ;其次,亞茲瑪比特家對於賺錢機會相當敏銳 (同前述進度)

    前者暗示,除去伊雷娜所率領的義勇兵、以及調查兵團的主動打探之外,帕島在世界國際舞台上,能夠提供外界情報的夥伴、唯有奇優宓所主導的希茲爾國。從最近美國、封鎖盟邦,將半導體加工相關技術與資源、禁止輸入至中國的舉措,所因而興起的「晶片戰爭」,吾等即可藉此多少窺知:要彌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技術知識差距,除了靠友好國家之間的相互資訊交流之外、只能靠偷盜。而艾連既在「國際討論會」後、直接鬧失蹤戲碼;帕島方/調查兵團,就不可能在這關鍵時刻、還能全力執行他們蒐集/竊取外界資訊的任務 ─ 畢竟,放下艾連,等同放棄進巨/始巨、此一重大戰略資源;比起未知成效的情報蒐集,確保既有戰力、才是合理考量。
    且,若把時間線、往「國際討論會」之前追溯:因此次出訪,確為調查兵團/帕島人、第一次涉足島外世界;故在調查兵團小隊尚未能採取主動、去蒐集外部資訊以前,帕島對於島外的理解,還是大部倚賴在,原屬外部世界的義勇兵、以及奇優宓所代表的希爾茲國身上。而伊雷娜等人,又因身為瑪雷叛兵,加上交通方式被切斷 ─ 總不可能開著瑪雷被俘的軍船、大搖大擺再駛回瑪雷吧 ─ 故最新即時的外界消息,幾乎、就只能靠希茲爾國的通風報信。
    單憑這點,筆者就有足夠自信,作出「奇優宓安排帕島眾人、出席國際討論會」的結論 ─ 如果不是靠希爾茲國/奇優宓,帕島上、不論是「原住民」或義勇兵,有誰能夠知道、島外世界要開一場「國際討論會」?遑論其開會地點與日期了。

    問題,出在上述文本證據的後者。
    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奇優宓既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換取獨佔帕島冰爆石資源的利益,那麼、向帕島提供「國際討論會」程度的資訊,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協助帕島既非世界國際的主流,此舉必然承擔一定風險;而奇優宓是否於此刻,就已經把所有賭注、押在昔日盟友·艾爾迪亞帝國的再興上,尚未可知 ─ 畢竟,她本人與威利·戴巴的私誼,在宣戰布告的舞台後台、展露無遺 (漫畫第99話〈內疚的身影〉;動畫第四季第5集/第64話〈開戰宣言〉) ;更別提該幕劇情、所間接暗示,兩方於私下、到底交換過多少信息?
    把全部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的商人,絕對不是聰明的商人。奇優宓既然嗅得出、帕島礦石資源的利益先機,也懂得利用「將軍」家族血脈、去給自己所為打掩護;她就不可能是甚麼三流的商人。那麼,到底她在劇情以外的場合、在帕島勢力未能所及之處,設置了多少個、以防萬一的狡兔窟呢?

    在此「國際討論會」的關鍵劇情轉折點、既佔據如此重要而壟斷的地位,奇優宓、及其背後的亞茲瑪比特家/希爾茲國,其動機脈絡、就有必須細細審視的必要。

    也許有人會用:奇優宓後來、不畏以體術反抗弗洛克威脅之舉 (漫畫第128話、動畫第四季第26集/第85話〈叛徒〉),來正當化,其幫助帕島、與世界維持和平共處的決心 ─ 畢竟,以身涉險全世界最敵視的島嶼,彼為挺帕島;反抗弗洛克等葉卡派,此乃反滅世。既不惜拿生命當籌碼,可見其意志之堅定 (?)
    但若以時序來看:葉卡派試圖扶持艾連、推翻帕島軍政府,都發生在艾連聯合調查兵團、對雷貝利歐區展開奇襲之後;奇優宓本人,與希茲爾國的技術代表團,也是在這場奇襲落幕後、才再度造訪帕島的 (之中真正價值關鍵,在觀測飛艇跟技術代表團)。當事態已經演變到、帕島向世界公開翻臉的節骨眼:不但帕島的軍事實力,得以藉由、艾連奪取槌巨而大增;原本獨霸國際社群的瑪雷,其實力與顏面、也因為這場奇襲而大損。奇優宓和希茲爾國,至此,已經演變到、必得選邊站的局勢;往較占優勢的方面靠攏,只能說、僅屬情理之內的考量 ─ 故,奇優宓於奇襲雷貝利歐區之後、所採取的種種舉措,並不足以代表、她一直以來的盤算脈絡。
    畢竟,把觀測飛艇帶來帕島的目的,只是為了蒐集地鳴「實驗」數據,『展示一部分的力量、讓世界見識其破壞力』(漫畫第109話〈引導者〉;動畫第四季第11集/第70話〈虛偽之人〉);為的是替帕島賺取、更多與世界談判的時間,並不是直接跟著帕島、向世界宣戰。再者,希茲爾國若能在此次、帕島與瑪雷的衝突之後,成功擔當中間斡旋人,不啻為一條、提升自國國際地位的妙計。種種看來,奇優宓/亞茲瑪比特家/希爾茲國、存在太多自私自利的出發點;隨意將之、劃歸為某一方勢力的忠心盟友,只是將其臉譜、平面化,完全無助於理解《進巨》結局的糾結。

    如果又試圖將奇優宓的動機、歸導到與米卡莎之間的家世關係,還是沒有辦法很完滿地解釋:不論是她在揭開家紋之謎之後,又馬上接著展露、其商人重利本色 ─ 連米卡莎本人都吐槽了!(漫畫第107話〈訪客〉;動畫第四季第10集/第69話〈正論〉)  ─ 又或是這段「將軍」的家世,後來在主線劇情演進上、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主要作用的文本事實。奇優宓試圖拉近自己、與米卡莎之間的連結,除了在角色塑造上、給希絲特莉亞找個命運多舛的同伴以外;若根據契訶夫之槍的邏輯、去事後諸葛,實在很難說這身世設定、有甚麼非得不提的理由不可。遑論拿這段關係,作為奇優宓行動的主要動機了。

    再者,讓奇優宓/希茲爾國、與帕島牽上線的仲介,無他、正是那位摸不清其終極計畫的佼佼城府·吉克。如果吉克的身世遭遇、與其意欲達成目標的超然異常程度,讓他不得不選擇,埋藏真心、與任何能夠利用的敵人合作 ─ 從他能夠忍氣吞聲,在瑪雷軍中、一直當到智巨能力年限底;還有從他,先是背叛父母 (此舉較屬無可奈何)、又背叛瑪雷、再背叛帕島的一連串安排 ─ 如果奇優宓得以與帕島/米卡莎重新建立聯繫,也只是屬於此一佈局大師的一手落棋;誰能保證,不論是吉克本人、甚或是奇優宓,其行動動機的純正性?

    以上,也只是純粹提出、對奇優宓/希茲爾國介入動機的質疑;對於推敲其真意脈絡本身,並沒有太多實質幫助。
    而就如前文、探討「國際討論會」及「尤米爾子民保護協會」的章節一般:想要試圖理解這些設定,多少得借助、與吾等現實世界線狀況的對比。如果能找出吾等現實世界歷史中,與奇優宓/亞茲瑪比特家/希爾茲國、相似類同的案例,並且梳理這些案例的來龍去脈;也許,吾等能藉之、推演到奇優宓之動機真意的脈絡上。


(2) 奇優宓/亞茲瑪比特家/希爾茲國的現實對比

    若翻開現實世界歷史:太過習慣將目光焦點、擺在疆域遼闊之帝國的吾等,往往會在無意間,忽略微小、卻舉足輕重的「過場」小國,在歷史脈絡當中的作用。但這些蕞爾小國,卻往往扮演、扭轉整段歷史脈絡的關鍵角色。

    如果說吾等現在身處的世界、是以歐美的資本主義社會為主流;那麼,曾經蓬勃發展財經匯兌、以及航海運輸業的荷蘭 ─ 正確名稱,應為「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就可說是、栽培現代資本主義幼苗的搖籃。許多現今仍沿用的資本主義型態:例如證券交易、股份有限、或跨國公司…都能在尼德蘭低地、找到其雛型與茁壯的過程。特別是,由七省聯合利用國家力量、所合作創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更被部分學者譽為、人類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跨國公司 ─ 不錯,比微軟、臉書/Meta、蘋果等公司,歷史定位還高。畢竟,如果沒有先在尼德蘭低地,發展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草創型態;那後來英國、是否能演化出工業革命?如果工業革命沒有發生,我們還有3C產品能用嗎?這是非常直接、也不該輕忽的因果脈絡。

    從荷蘭的崛起與衰落,吾等即可體會、以商業為立國主導的強勢與弱點 ─ 當掌握了其他傳統大國的經濟命脈、貿易往來,那不管自己國家的領土有多小、人民有多少,只要這些大國還想維持穩定收入、或對某些被壟斷之商品/服務仍存需求,一個商業小國、就能置身於無敵力場之中。這種狀況,從現代的瑞士或新加坡,也能多少看到類同的脈絡。
    但其弱點也非常明顯:只要大國的經濟、不再受到此小國的擺布,或是特定商品/服務的輸出輸入管道、已不再被該小國給壟斷;那麼擁有自己獨立生財之道的強權大國,將此小國給蠶食鯨吞、就只是時間的問題。標榜商業/服務的小國,若想要在眾強環伺的包圍之下、繼續生存,除了要想辦法延續、自身對某生財管道的壟斷地位之外;在列強彼此鬥爭的亂局中,也得慎選、自己結盟靠攏的陣營。
    荷蘭就是因為過於透支自身實力,又缺乏、能夠提供足夠庇護之陣營盟友:不但跟慢慢追上船艦水平的英國、一再發生齟齬;又無法身免於,歐陸強鄰、法國跟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鬥爭。當拿破崙打算一勞永逸、拿下鄰國的家產,荷蘭就再也沒能回復、當年盛世的輝煌與霸氣了。

    不過,單拿荷蘭歷史、去與希爾茲國相比,也許還有對照的價值;但荷蘭的範本、並沒法很好地概括,亞茲瑪比特家族和奇優宓、在整個國家體系裡的立場與運作機制 ─ 雖然尼德蘭七省聯合、曾經發展出「省督」的特殊職位,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被操弄於常務董事等少數高層之中;但奇優宓與亞茲瑪比特家族、與希爾茲國之間的關係,並不見得適用於、尼德蘭七省聯合的實況 ─ 除了東印度公司的常務董事、「多」達十七位外;「省督」的職位,也並不如其名號那般風光,還曾經一度、被荷蘭人民給罷黜廢止。這些狀況,都很難跟奇優宓/亞茲瑪比特家族,在《進巨》裡所呈現的主導國事樣貌、去相提並論。

    當然,放眼現實歷史,類似像尼德蘭七省聯合這樣的商業霸權小國,並不乏前例;與羅馬搶奪地中海霸權的迦太基,和其前身殖民主、腓尼基,都是明顯的範本。但如果要把奇優宓/亞茲瑪比特家族的特殊條件,也考慮進去的話;現實歷史的對照,就得找出,具備由單一家族主導政事的商業小國,甚或、由非傳統專制框架所限括的偽獨裁體制。

    符合上述條件的歷史實例,莫過於長期擔任、佛羅倫斯城邦國家之首腦/僭主的麥地奇家族。特別是在羅倫佐·德·麥地奇的統治期間,不但靠著他本人的外交天分,長袖善舞於義大利、宗教界、甚或部分歐陸強權之間;包含他資助各式藝術家、所催生的文藝復興浪潮,更是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 當然,羅倫佐資助這些「藝術家」的盤算、可能並不是單純只想欣賞藝術品而已;類似達文西曾在接受米蘭資助期間、設計出飛碟型的「戰車」,這類由「藝術家」、來推展科技水平的案例,在當時、並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情。
    其實單就羅倫佐·德·麥地奇的個人生平,也許已足以與、奇優宓在《進巨》裡的作為,兩相對照。筆者之所以不滿足於這項對比,是因為同在義大利,存在另一個更加傳奇、商業城市國家首腦的事蹟。

    當教宗·因諾森特三世,於1202年鼓吹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來自歐陸各地匯集的軍事領袖,困於缺乏渡海的船隻,於是向當時精於造船業的威尼斯、提出協議:由威尼斯負責造艦、十字軍負責集資,一年後出征。面對此一世紀級的合約,由於規模實在太大、風險實在太高,威尼斯城內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時任總督、早已高齡目盲的恩里科·丹多洛,卻力排眾議,毅然與十字軍領袖們簽下這筆世紀合約。但他此次油盡燈枯前的強勢之舉,既不是出於宗教的瘋狂熱忱、更非迫於城下之盟的脅迫;而是因為、他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當一年過去,威尼斯全城上下一心、順利造出約定數量的艦船;反觀十字軍,卻未能成功籌集、當初約定的尾款數目。照理說,付款人拿不出錢,威尼斯這回、真心虧了大本;沒人料到,當初由恩里科·丹多洛老總督所草擬的合約,卻在此時,發揮了當初、內文語焉不詳的作用 ─ 老總督威脅道:若十字軍想要償還造船與籌集補給物資、種種威尼斯因協助備戰而欠下的債務,那他們、就得替威尼斯做一回打手,幫忙他們攻擊、威尼斯在亞得里亞海的競爭對手·扎達爾港。
    若要說到這段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十字軍明明是打著天主教的旗號,意欲消滅異教徒;但當時的扎達爾城,卻也是個天主教城市!但礙於合約、白紙黑字的效力,到眼下、才明白自己其實上了賊船的十字軍領袖們,也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當了一回威尼斯、教訓對手的殺人借刀。

    而恩里科·丹多洛老總督的妙/詭計,還遠遠不僅如此 ─ 當年正巧拜占庭帝國內部、發生宮廷內鬨;奪權失敗、自君士坦丁堡逃出的皇帝之子,跑來找這位老總督、希望獲得後盾支援。而十字軍當時,早因攻擊扎達爾的「惡行」,而不把天主教的旗號當一回事了。恩里科·丹多洛老總督審時度勢,決定仗著十字軍的武力、順手幫這位落難皇子一把 ─ 美其名叫「清君側」、「恢復正統」,實際是跟著十字軍去搶劫。故,才會上演:掌著天主旗幟的十字軍,卻攻陷同宗盟國都城、君士坦丁堡的莫名事件。
    而威尼斯,受益於這位老總督、利用此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的運籌帷幄,所搶下的財寶、與佈下的棋局;直到鄂圖曼土耳其人、正式開始爭奪東地中海的制海權前,數百年期間、威尼斯一直享有東地中海的貿易領銜地位。

    相較起恩里科·丹多洛老總督之所為;即便羅倫佐·德·麥地奇的名聲也不小,但他個人對於佛羅倫斯的遺世貢獻、或是對整體歷史走向的引導,影響力、遠不及這位老總督深遠。當然,筆者並無期待《進巨》中的奇優宓,能夠做到像威尼斯老總督這麼誇張的地步;但若僅出於推敲、她個人心路軌跡之考量的話,若將其野心的標竿、設置過低,那只會讓奇優宓、變成隨波逐流的花瓶配角 ─ 而這種形象,明顯不符、她把弗洛克給徒手擒拿的悍氣 (漫畫第128話、動畫第四季第26集/第85話〈叛徒〉)


(3) 推敲奇優宓的真意脈絡

    上段,筆者建立了三套虛實對照範本:希爾茲國VS尼德蘭七省聯合, 亞茲瑪比特家族VS麥地奇家族,奇優宓VS恩里科·丹多洛老總督。雖說,把所有要素、都統整到一個範例當中,對理解來說、會比較簡便;但同時符合三要素的案例,在規模和影響上,不見得能表現出、此類主體的最大功效。就如上段結尾所言:不是要看奇優宓真正做了多少;而是要看奇優宓心裡想做多少。

    當把鏡頭拉回《進巨》的世界:
    相較起其他國家政體,希爾茲國以亞茲瑪比特家族為首,倚賴奇優宓、去向外拓展經濟科技互動的勢態,十分明顯;這種不用硬實力去打垮對方,而是講究軟實力去鑽空檔的表現,間接證明、希爾茲國整體國力並不強大的概貌 ─ 如果靠著一個家族、就能一直掌控其國勢,其實也側面反映、該國規模的大小。又,如果在本國境內,也不生產特殊的農礦原料,希爾茲國維繫其國家生存的要件,就落在:如何發展科技,運用商業/服務等、不借助物質實體的需求提供,在四周圍的強國之間、悄無聲息佔據其無可取代的地位。
    故,希爾茲國、之所以會與稱霸一千七百年的艾爾迪亞帝國,友好來往;除了順應當下時勢以外,希爾茲國的特殊國情,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而作為巨人大戰後、前戰敗國的盟友,希爾茲國想要在瑪雷主導國際世界的逆境、再次力拼復甦的轉機,顯而易見,當然不可能乖乖按照、瑪雷希望的劇本去走。而由於在艾爾迪亞帝國主導的世界趨勢下,可能、希爾茲國從旁提供其執事/會計的協助,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某種境地;以致於,換瑪雷新手上任世界霸主的期間,還不能馬上把希爾茲國、在國際社會中所擔當的職能要角,直接抹殺取代。
    由此,吾等可以得知:為何奇優宓看似、與威利·戴巴交情匪淺;但希爾茲國,卻在瑪雷主導的國際局勢下,還處心積慮、想暗中搞鬼?其與艾爾迪亞帝國的舊緣,為何不曾招致、一同毀滅的牽連命運?甚至還得以在當今國際社群中、擁有一定名聲地位?這種周旋於列強、舊敵新友之間的政治交際手腕,其伸縮彈性、與應變能力,可說是希爾茲國/奇優宓、維繫其生存的拿手絕活。

    而單是一昧順應強國的期待、卻不留取自己的退路,對希爾茲國/奇優宓來說、又不是最佳生存策略;最理想的狀態,是把所有列強、都玩耍於股掌之中 ─ 就如威尼斯老總督,如何擺弄十字軍、商業競爭對手、天主教廷和拜占庭帝國一般。當自國並不具備壓倒性的軍力時、怎麼辦?找一個、願意被雇傭的武力強國即可;當自國不具備獨享天然資源時、怎麼辦?去威逼利誘、擁有該天然資源的國家,壟斷其交易/運輸/加工的管道即可;當自國被強鄰威脅自身生存時、又該怎麼辦?去挑撥離間,讓列強之間彼此互鬥,坐待收穫漁翁之利即可。

    故,在局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再也不可逆的情況以前,靠著鑽空檔來生存的希爾茲國/奇優宓,是不可能把自己的立場給定死的 ─ 這點,連在他們作為、艾爾迪亞帝國那一千七百年霸權的「盟友」期間,可能都是如此。若按此邏輯,去推演「國際討論會」和「尤米爾子民保護協會」的檯下盤算:奇優宓在這個時機點,是不是已經下定決心、全力支援帕島重返世界舞台?有很大一部分的考量,還得賭在冰瀑石在市場上的應用程度、及其獲利比率;還有瑪雷與帕島兩方、若萬一真的不幸打起來,其戰爭規模與牽連程度,會不會影響到、目前各方勢力版圖的分配變動?尤有甚者:如果由奇優宓,主動挑釁帕島與瑪雷、讓雙方產生衝突;站在希爾茲國的立場,是否能趁此機會、收獲更大的利益?這些,都是有可能被奇優宓、納入心中的盤算。

    如果《進巨》的配角,只是拿來映襯、主角「英雄旅程」的人形看板;那去「腦補」奇優宓的這些內心算計,可能真的略顯過度。但請別忘了:不論是艾爾文前團長、開膛手肯尼、甚或夏迪斯教官,雖都作為《進巨》配角,卻也有獨屬於他們自身的璀璨時刻!筆者拿此等故事敘述水平、去評估奇優宓的劇情作用,本都是從同一作品中出發、又有何前後不通之理?再者,奇優宓與威利·戴巴,在宣戰佈告前、舞台後的碰面,也是沒人能駁斥的文本證據 (漫畫第99話〈內疚的身影〉;動畫第四季第5集/第64話〈開戰宣言〉);威利·戴巴為何對奇優宓講那些話?奇優宓又為何提早離開現場?以《進巨》在故事前中期、所展露的作者埋哽之深厚功力,誰能保證、這其中沒有鬼?
    當吾等把奇優宓定位於商人本色,希爾茲國定位成蕞爾小國;那麼這種四方巴結迎合、追尋未開發利益的描寫,不也意外地洽得其所?雖然後來艾連發動全方面的地鳴,等同把奇優宓趁亂打劫的算盤、也給重排歸零;但在《進巨》裡、除了進巨能力持有者外,還有誰、能預知未來?如果能夠替自己所屬族群翻身、或是為自己博取千古聲名,有誰、不會想放膽一搏?奇優宓把賭注、擺在帕島的地鳴戰力與冰瀑石上,卻又同時、對著瑪雷與世界左右逢迎;從同樣身為巨人大戰戰敗方的立場、卻又不曾遭受壓倒性的迫害來看,希爾茲國的這種「牆頭草」作為,恰恰正是、該國賴以生存的關鍵。

    若以上推論均合理,那麼奇優宓「安排帕島眾人、出席國際討論會」的動機,就很難說、像表象上的那般純正無疑了。
    而如果奇優宓的動機也是複雜的:那麼由此、所交織蔓延的因緣之網,是否也曾存在、能夠讓帕島方早一步搶佔的先機?如果皮克西斯司令所主導的駐紮兵團,對於島上義勇兵、還曾留下心眼去追蹤監視;那面對亦由吉克介紹而來、又把貪財本色暴露殆盡的奇優宓,帕島方卻不曾採取任何預防保護措施?這若不是帕島胡搞雙重標準,那就是作者自己在搞雙重標準了。

    如果單奇優宓一人、就能自身離析出這麼多決策變數;如果再配合上「國際討論會」的實質職能效益疑點、以及「尤米爾子民保護協會」發言表象下的種種內情,那麼整趟、讓調查兵團成員與會的安排,就很難與其呈現的簡明表象、去做裡外應和的合理連結解釋。
    而推動艾連、去做出不可逆抉擇的關鍵劇情轉折,竟然存在這麼多、尚未或根本無法釐清的疑點 (筆者是考量到,諫山創老師是否存在、未來補敘《進巨》設定的考慮,才選擇「尚未」一詞);那麼這段劇情,要強行把艾連逼到、無從選擇的角落困境,其鋪陳用意,筆者不得不說 ─ 過於「司馬昭之心」了!

    (待續)

--

2023/04/08 編輯:修改閱覽分級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