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年前準備,讀德國史:冷戰時期,兩個德國,東德領導人

小魚兒諸葛亮 | 2021-01-29 12:04:09 | 巴幣 4 | 人氣 1428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東德採一黨專政,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總書記/第一書記/主席為最高領導人。

東德第一代領導人 威廉·皮克
Erster Führer der DDR:Wilhelm Pieck
● 任次:中央委員會主席Vorsitzende der Sozialistischen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t

● 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1946-1989)

● 任期:1946年4月22日-1950年7月25日【1946年4月,與奧托·格羅提渥一同當選主席

● 政績:

1. 東德在仍為蘇區時,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

2. 1949年10月7日,東德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第二屆德國人民議會組成了臨時議會並任命奧托·格羅提渥為總理以組建政府。威廉·皮克則於10月11日被選舉為東德總統。東德被宣布為一個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除統一社會黨外,資產階級的政黨也被容忍,前提是需參加國家陣線。部長聯席會議組成了東德政府,但實際的權力中心在統一社會黨政治局。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德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織——華沙條約組織

3. 1952年7月統一社會黨決定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上,對工業進行國有化;在農業上,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社(LPG)進行集體化。此時宣傳的口號是:「學習蘇聯就是學習如何取得勝利」。伴隨這一行動的是在思想領域的壓制,特別是針對教會

P.S. 1950年7月25日,皮克辭去主席之位。1960年9月7日,皮克病逝,享壽84歲。

東德第一代領導人 奧托·格羅提渥
Erster Führer der DDR:Otto Grotewohl
● 任次:中央委員會主席Vorsitzende der Sozialistischen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t

● 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1946-1989)

● 任期:1946年4月22日-1950年7月25日1946年4月,與威廉·皮克一同當選為主席

● 政績:

1. 格羅提渥領導了多個東德經濟計劃委員會向蘇聯政府遊說增加對東德的援助並著力打破外交孤立局面

2. 由於「雙主席」領導的情況下,格羅提渥施政上基本與皮克共進退(請看以上「威廉·皮克」部分)格羅提渥在國家事務中,擁有比皮克更多的實際政治權力

P.S. 1950年7月25日,格羅提渥皮克一同辭去主席之位後,仍繼續擔任部長會議主席

東德第二代領導人 瓦爾特·烏布利希
Zweiter Führer der DDR:Walter Ulbricht
● 任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Generalsekretär/Erster Sekretär des Zentralkommitees

● 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1946-1989)

● 任期:1950年7月25日─1971年5月3日統一社會黨改組後,就任總書記

● 政績:

1. 1952年5月,東德內部邊境封鎖後邊境附近所有可疑的居民都被強制搬遷。儘管如此,在1953年的頭三個月,仍然有大約20萬人離開東德,他們大部分是通過尚未封鎖的西柏林邊境。

2. 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後,新任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等高層和東德格羅提渥領導的統一社會黨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了從前對社會思想的壓迫然而先前所指定的工作定額並未降低

3. 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發生了工人的罷工和示威,隨後擴大到全國,被稱為「六一七事件」。最終導致駐紮在東德的蘇聯軍隊鎮壓,至少55人死亡

4. 通過蘇聯的財政支持和蘇聯產權企業改制為東德國有企業,減輕了東德的戰後賠償壓力。這些舉措緩解了消費品供給的壓力並且穩定了統一社會黨政權,儘管烏布利希的掌權頗受爭議。

5. 1959年統一社會黨發起了第二次「建設社會主義」運動1960年第一季度40%的農業用地屬於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年之後則迅速增加到90%。同時,離開東德的人數也迅速增加。

6. 東德的大規模移民潮使其生存受到威脅,特別是離開的人中大多是年輕人和受過教育的人。基於蘇聯方面的支持,從1961年8月12日晚上開始至13日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階級戰鬥隊圍繞西柏林的邊境設置了鐵絲網,並最終修築了柏林圍牆,成為了德國和歐洲分裂的象徵

7. 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東德經濟明顯成長(7%增長率)各種消費品得到普及,並在西德廢除配給制後4年左右廢除配給制,居住環境也得到改善但部分地區由於礦產、接受西德垃圾等原因環境惡化,部分地區因為蘇聯駐紮軍隊頻繁演習而遭受噪聲污染)。東德公民享有東方集團最高的生活水準,並且當時的東德被視為重要先進國之一(十大工業國之一)

P.S. 1970年,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烏布利希和同黨的何內克之間爆發了權力鬥爭。何內克對東、西德的和解較為了解,計劃緩解消費品的缺乏並降低工人對於生產計劃的抱怨,並且在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批評烏布利希過於重視重工業的經濟戰略。雖然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最終持中立態度,但最終還是導致了烏布利希在1971年4月辭職

東德第三領導人 埃里希·何內克
Der dritte Führer der DDR:Erich Honecker
● 任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Generalsekretär/Erster Sekretär des Zentralkommitees

● 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1946-1989)

● 任期:1971年5月3日─1989年10月18日烏布利希辭職後,就任總書記

● 政績:

1. 伴隨著烏布利希的經濟政治理論在中央的退出,埃里希·何內克的社會政治理論被選擇。埃里希·何內克宣稱他的理論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政治的統一。在得到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的支持後,埃里希·何內克於1971年5月3日作為瓦爾特·烏布利希的繼任者當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2. 埃里希·何內克執政期間的主要外交成績是:與西德達成了《兩德基礎條約》(Grundlagenvertrag參加了在赫爾辛基舉行的歐洲安全與合作委員會談判和東德被聯合國接受為會員國

3. 埃里希·何內克在內政方面:在文化藝術領域勾畫出了自由和諧的趨勢。 但同時他也通過規章取消藝文人士的國籍(如沃爾夫·比爾曼),以及利用史塔西(國家安全機構)鎮壓國內反對派。

4. 埃里希·何內克在經濟政策方面,加緊推動國家和中央集權經濟。在嚴峻的經濟狀況下,東德不得不從西德接受上億的信用貸款,使基本的生活水平得以維持

5. 東德的私有企業主數目從1984年的大約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約176,800人。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6. 1987年9月7日,埃里希·何內克出訪了西德,在波恩受到了聯邦總理科爾的隆重接待。

7. 1988年1月,埃里希·何內克對法國巴黎進行了國事訪問

8. 埃里希·何內克在東德結束的最後一年,改善了和猶太人戰爭委員會的關係,作為開啟之門。

9. 從70年代直到在80年代末期,東德經濟發展速度開始變慢,1989年僅為2.7%(1985年為4.5%~5%,為東德80年代中較高發展的一年)

P.S. 1989年10月6日至7日,何內克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出席慶祝東德成立4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這次活動上幾百名自由德國青年成員在行進到主席台前時出人意料地齊呼:「戈比,幫幫我們!戈比,救救我們!」(「戈比」為戈巴契夫的暱稱)10月18日,埃里希·何內克被迫正式辭職(官方的說法:由於健康的原因)。

東德第四領導人 埃貢·克倫茲
Der vierte Führer der DDR:Egon Krenz
● 任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Generalsekretär/Erster Sekretär des Zentralkommitees

● 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1946-1989)

● 任期:1989年10月18日-1989年12月3日何內克辭職後,就任總書記

● 政績:

1. 1989年9月,克倫茲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2.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隨後幾天裡,大量東德人通過柏林圍牆輕易進入了西德境內。12月1日,東德議會廢除憲法賦予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地位。兩天後,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東德議會都宣布辭職

P.S. 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克倫茲於1997年被控謀殺罪而被判處6年半的有期徒刑,刑期直到2003年結束,並提前出獄。他於2003年底從監獄獲釋後,定居至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的迪拉根小鎮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