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介紹:第一俠苦海女神龍之鷹燕龍虎榜

海馥羽 | 2013-11-25 17:56:07 | 巴幣 10 | 人氣 1554


金光官網:天地多媒體國際有限公司/金光FB:金光布袋戲
WIKI介紹:鷹燕龍虎榜
※劇集順序(以簡稱註記):
鷹燕→黑白→決戰→九龍→劍影→魔戮

這部拍攝於2003年,距今十年前的作品,是從黃俊雄大師接棒到黃立綱(大俠)的分水嶺,也是舊世代金光與新世代金光各摻一半的過渡期。以新金光的設定和人物關係而言,追溯到《鷹燕龍虎榜》才是最完整的;同時,對身為史豔文次子,但直至2013年《劍影魔蹤》總算才再度有戲份的史仗義(小空)而言,鷹燕是他的主場。看過鷹燕,才能明白史家子弟間的感情糾葛;看過鷹燕,才能明白東劍道與西劍流的爭奪;看過鷹燕,才能明白「魔之甲」的影響為何如此長遠,至今《劍影魔蹤》也仍在探究其秘密。

而以傳統文化角度來看,鷹燕呈現了「時代變遷下的各種過渡」。包括說故事的方式、呈現的價值觀、操偶及運鏡的手法等。同時可以享受到野臺戲的快節奏與樸實,和現今電視布袋戲的聲光效果與紮實劇情。

●前置:電視布袋戲劇集的特性與演變
1.宛若超長篇漫畫的連貫劇情
對一個剛進入布袋戲世界的人而言,如果真的要「從源頭開始」,那麼得上溯到2000年重新拍攝的《千禧年雲州大儒俠》,從史豔文的掘起到江湖奔波、宦海浮沉、妻離子散開始看,後面再接《第一俠苦海女神龍》三部曲,然後才是本篇文章第一段所寫的劇集順序。
然而,這樣的觀影集數負擔未免過大,故每位長期追戲的戲迷,幾乎都有自己的一套「推薦入坑劇集」,有興趣者再往前追溯或往後繼續觀賞。至於我的版本,則以不定期更新方式寫在巴哈小屋置頂文內。
這一系列的介紹文,也是以「盡量不提及劇情」為前提,依照個人「推薦入坑劇集」順序做較為詳盡的介紹。畢竟表格空間有限,至多只能排列出順序、集數、購入方法、推薦屬性與劇情關鍵字而已。

由特定劇集進入布袋戲世界,相應會出現的問題即是:對前期劇情及既有角色一頭霧水。但暫時放空腦袋去看,漸漸會有所明瞭。到鷹燕這個時期的布袋戲,劇情的編寫和進行方式已經非常接近現代(或說接近真人演出)的戲劇邏輯,就像我們現在熟知的國內外各種戲劇,要一集內釐清人物關係和前因後果並不困難。


2.台詞變化與獨立搞笑橋段
此點需要與《黑白龍狼傳》之後的劇集作比較,感受才會比較明顯。鷹燕時期,仍保有「『將一群角色閒聊哈啦,並結合時事來搞笑』的橋段獨立演出」特性,相較現在,則是自然融入正經台詞之間,被稱為「正經式的搞笑」。換言之,鷹燕時期「生旦淨末丑」內的「丑」分類清楚且擁有獨立演出橋段;而現在的戲中角色定位更複雜、須以現代劇本中的定位方式來劃分;「丑」的位置則打散並融入每個角色的言行舉止裡,以突發式搞笑為主,很難再見到「為搞笑而搞笑」的獨立橋段了。
倒是在同一劇集中,鷹燕便能同時觀看到「充滿俚語、詩句、引經據典」與「現代劇式的直白」兩種不同的角色台詞;當然鷹燕是以後者為主,不必太擔心掉書袋的問題。


3.字幕特性
鷹燕時期的字幕,採用「與卡拉OK播放台語歌時,會在中文裡尋找發音接近台語的字來顯示」的方式,所以會出現「(台)甘按迡→(中)是這樣嗎」的例子。對於略懂台語者應是不成問題……至於完全不懂台語的人,只看「能懂的部分」應該也無礙理解劇情。至於《黑白龍狼傳》之後,則都是以中文邏輯上字幕了,特別的俚語反而要靠聽力去聽出來。

由於我接觸布袋戲世界才僅僅一年,往前回溯最遠只到《第一俠苦海女神龍之霹靂城》(第二部曲),雖然能感受到劇集之間的時代、劇情、核心觀念與拍攝技術等等的演變,但缺乏更老的作品作為對照組,實在不敢妄下評斷,只能說「之後變成了那樣~」,但無法很肯定地說「以前則是這樣~」。



●舊世代部分(黃俊雄風格)
縱觀整部鷹燕,劇情、口白(即配音)新舊交叉的部分很多,真要找一個明顯的劃分點,應該要從「交代霹靂城之後的史豔文後續動向」並「一併帶出鷹女的設定」這個部分著手。在約一集再多一點點的時間內,故事的進行能很明顯地感受到變化:

1.時間軸的壓縮與寬鬆
交代史豔文入中原尋妻這段,以單純的旁白配畫面演出,人物沒有台詞。時間軸跑得極快,但畫面仍舊不馬虎,該有森林樹木就有森林樹木、該有市井小民就有市井小民;相反地,為帶入鷹女這個角色而演出的「開場劇情」時間軸卻變得非常寬鬆,先由討伐蟒人的旁支事件開始,中間還穿插兩個過場用丑角和既有角色互動。而且一有獨立搞笑橋段,二有經由勸誡即輕易悔改(雖然最後還是見錢眼開)這類舊劇特色。

2.直白言明的價值觀
承上述的「接受勸誡即輕易悔改」,角色轉念太快,以現代觀眾的角度看來會覺得不可思議。或許後續之所以加上「最後還是見錢眼開」,正是為了平衡這種時代價值觀差距。另一個價值觀例子則是「自然地接受妻與妾並存、妾小於妻、很快就能和樂相處」,這在現代人的價值觀裡,都能直接演成情愛糾葛大長篇了,但在布袋戲中卻能旁白幾句話就立即接受婚姻事實、快樂大團圓,此點也會令現代觀眾覺得不可思議。

這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經由經典老角色「劉三」之口,帶出的舊時代婚姻與戀愛觀點。
除了「英雄才子有妻有妾相當正常」外,還有「女性終身大事,應當託付給忠孝仁義者」、「由男性長輩來決定女子婚事是當然的」,對比現代重視物質、資產、個人戀愛意願的婚姻觀,劉三的想法與行為顯得頗為大男人主義。不問萱姑的意願就主動將她嫁出去,甚至日後讓她受苦,也仍然認為「妹妹不會怪自己」,對史豔文一貫地信任及體貼。劉三雖然是個好舅子,但不能說是位好兄長。


3.關於忠孝節義的部分
金光布袋戲傳承到大俠這一棒,也仍舊持續此一理念。但舊時代的忠孝節義較為教條、有點口說無憑,不太考慮人情上的剪不斷理還亂,也不太能讓現代觀眾信服。劇中角色對於忠孝節義的表率——史豔文佩服得太過早、也太過五體投地。就現代角度來說,即便是非常有名的聖人、哲人、英雄,人們應當也會在實際體驗其作為(儘管有時候是間接的,例如透過各種媒體報導)後才對他產生佩服感,進而想要向他看齊。
但鷹燕時的史豔文,感覺上依然有點神格化。即使仁心救人有演出實際例子,可是最為劇中諸角色津津樂道的,還是舊劇集一路以來累積的「為國為民勞心勞力」、「為武林正義付出」。



●新世代部分(黃立綱風格)
因為佔有「時間軸充裕」的優勢,大俠想演的東西基本上還算能完整呈現,人物的情感變化也能夠慢慢來。可是劇情內容量仍然非常多,即使不至於要像大師那樣「純旁白配畫面」飛快演完,整體步調還是算快。

1.省略前提的開場
此點指的是劇集開始沒多久,即人人皆知「小空與雪山銀燕是兄弟、是史豔文的次子與三子(雙胞胎)」這件事。因為霹靂城(在我薄弱的印象中)並未提及此點,一換檔到鷹燕,突然變成每個舊角色都知情,顯然是略過「獲知消息」的階段,將它當作故事的展開前提。只是大家都知道,唯獨當事人不知道……


2.年輕世代可輕易明瞭
打從赤皇君跳進井中,接軌到「東劍道」這個東灜(日本)組織登場開始,整部戲便帶有一股與ACG氣息相似,但並未完全沿用的熟悉感;同理,一些在年輕族群間流行的華人電影作品影子,在鷹燕劇集中亦可見。
最明顯的例子是石皮閻羅的踢球功夫,以及借自ACG作品的配樂。只是金光也知道這樣子的「借用」有侵權疑慮,在之後的劇集裡一直在減少此種雷同,即便引用流行哏或時事哏,也經過一定程度的改編避嫌。

不過我想講的,並不是這種移花接木的東西,而是「確實受到某種風格影響,自行再產生出來的風格」。
就好比長期讀日文小說的人,寫起中文文章也會不自覺地有種「日本風」;長期讀英文小說的人,寫起中文來也會有種「歐美語感」,像是這種與抄襲無關,而是「受到影響」的狀態。此一特性使得鷹燕相較於舊劇集,對年輕世代來說是好懂又容易接受的。


3.漸進的人物心境變化
這是個人相當欣賞的一點,也符合現代劇集、現代人的邏輯。縱然對一些較心急的觀眾來說,「經歷數個事件後,角色仍然沒改變主意或想通某件事」會讓人不耐煩,但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才能產生:
.當出現與觀眾「理所當然的期待」相符的結果時,會有「終於等到這一刻」的欣慰感。
.或者出乎意料,角色發展另外一套「也很有道理」的思維,讓觀眾反思「自己的認知是否太過一直線」。
.凸顯「情勢瞬間逆轉」時的戲劇張力;就像骨牌效應也需要先疊骨牌,才能引發後續的震撼。
關於忠孝節義的部分,使用漸進方式改變人物心境,同時也能產生慢慢滲入觀眾內心的效果,亦是優點。


4.多元細膩的戀愛觀念
單就鷹燕而言,即有「他愛她愛他」這種直線型的多角(?)戀愛關係,其中「他愛她」的部分熱情奔放,不惜一切地付出;而「她愛他」的部分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妙的是,當由「愛情」換成「感恩」,三人的關係位置就完全反過來了。不接受對方戀愛情感的人,卻是最知恩圖報的角色;但收下另一位男性痴心付出的女性,眼裡卻只容得下自己心儀的人,且也會用「苦情優勢」來讓心儀的人產生同情心……
光是三位角色間的愛恨,就能排列出如此複雜的各種狀況。

不過,就如同史豔文與兩位妻子間的情感,帶有上一個世代的影子那樣,鷹燕裡年輕一代角色的情愛糾葛,也屬十年前的戀愛價值觀。或許當時的確流行惹人憐愛、身世淒慘的苦情女角,但時至今日,獨立自主、愛情只是人生次要元素的自信女性,已經取代前者變成女角設定主流了吧?



●充滿創意的分鏡及武打
原本想將這點也列入新舊世代的比較,但想想曾經看過的《千禧年雲州大儒俠》部分武戲剪輯,武打的創意一直都是金光布袋戲的強項,應是不分新舊世代。會變的只有呈現方式、操偶方法與特效運用(重道具營造效果、重電腦後製效果等)。沒有哪一種比較好的問題,而是每一種方式累積起來,便能在觀眾心中留下各式各樣的豐富印象。

以未曾接觸布袋戲的人來說,看到這些武打橋段,最先浮現的感覺應該是「這真的能靠木偶演出嗎?」
就算是2003年的鷹燕,也可做出木偶浮空、搭配籐球軌跡踢動雙腿(而且還非常有力道),或是木偶置地,讓其雙足在沙地上畫出術法步伐等複雜動作。更甚者刀劍相接套招、拋接葫蘆、勾動絲線,再搭配各種遠近角度攝影……
鷹燕時期,武打的分鏡及創意級數已經很高;在之後的劇集裡,連非武打的橋段(文戲),也能將木偶操作得栩栩如生,讓觀眾忘記木偶是不會自己行動、不會改變表情的。



●配樂:既強卻弱的矛盾
「缺乏自己獨創的配樂,因而取用各媒體作品的音樂來搭配」是布袋戲的老問題了……在後續劇集裡,這個狀況已有大幅改進;但在鷹燕時期,仍能聽出配樂是來自其他地方,甚至是來自知名的ACG作品。
以上是小標題所說的「弱」的部分……「強」的部分,則是「搭配時機」。
無論喜怒哀樂、悠閒或陰森、熱血或恬靜,鷹燕的配樂(包括後續的劇集)都能在最為適當的時機融入橋段裡,讓觀眾將情緒寄託到音樂上,對其回味無窮。有時候也能做個反向思考:藉由尋溯配樂的源頭,也能拓展視野,去接觸一些自己未曾接觸過的媒體作品。



●總結:回頭看起跑點,才知道現在已經跳得多高
倘若您是個未曾接觸過布袋戲的人,可能對上述句子不會有太深刻的體驗;又倘若您恰恰是由鷹燕入門,可能也會覺得這部劇集有些跟不上時代。但若您跟我一樣,已經看過往後的劇集,為了追溯相關劇情而回頭看這部《鷹燕龍虎榜》,應該就會產生相同的感覺:鷹燕時期已經很棒,只是還有諸多不成熟的地方;對比如今的《劍影魔蹤》,之間成長的幅度與效率高得嚇人,且還保存優點、擺脫陋習,繼續邁往新世代。

不過啊……我也自覺這樣的結論下得太過「以今非古」。畢竟喜愛舊劇、喜愛野臺風格的觀眾,要的就是那種直率明快、演者與觀者同樂、充滿古早風情魅力的感覺;而我是太以現代電視劇的角度在觀看,相對地就比較商業化些。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