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達人專欄

《余慶在米斯特島》-33

西河 | 2023-07-12 11:29:25 | 巴幣 2 | 人氣 87

  這是一座在埃薩西亞的小島上的一座城市;海濱市,海鷗從它頭上飛過。這座城市令我記憶猶新,一座已成廢墟、卻又充滿希望的城市。

一位詩人、或者是評論家、或者只是隨機路過的人,為這城市留下了這樣的一段話:「上世紀的一切雄心壯志、矚目盼望、一切奢華和快樂、一切幻夢和自信、一切食古不化、一切憤懣不平,最終一切都在它的自殺——兩次大戰的癲狂裡湮沒消散。」

  這座城市彷彿整個埃薩西亞的縮影。

在這兒,可以聽到海浪的聲音,當地人把它稱作海濱市之聲。

說是廢墟,實在有點太過。這裡還有人在生活,有一家報攤書店坐落在海濱附近,進去有一個專給外地人食宿的酒吧。進出船的貨物在這裡卸貨,上次的罷工短暫的給整個埃薩西亞的物流造成了一點小麻煩。

我琢磨著這些人、琢磨著人生。總有些畫面、情境、會突然給我們體悟的靈感。世界非常奇妙,為什麼在這個時機、為什麼在這個地點、為什麼是這些人事物、為什麼先前經過這裡數次都沒有感覺、為何是這一次呢?似乎當事物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它才會爆發,就好像,老天賜與我這份禮物一樣。

某一首音樂,從廣場那裏傳來。如何形容它給我的感覺:述說著往日的美好,和對過去無限的眷戀,悠揚的聲音,是對廣袤歷史的無限懷念。

  「前路茫茫,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呢?」

不知從哪裡的,世上的某個角落,透過媒體平台,不時傳來這樣的感慨。好像,這個世界沒救了。

我以前也這麼想,還為此寫過不少的文章,不過我承認,那還是太悲觀了點。

  可現在到底在發生什麼?為何會這樣?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兩個疑問:
不過,為何站在廢墟之上,為感受到希望呢?
又為何,聽著這首思念過去的音樂,會感到悲傷呢?



最近我又想起了,這個經典的故事,據說費安的一位聖賢曾說:
「快樂是真實的,而且可以落實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首先,快樂並不是感官之欲的滿足。感官的享受,只是真正快樂的幻象,也是苦惱的根源。」
「就如同一個患了痲瘋病的人,它被迫在森林裡獨處。他因皮肉潰爛而日夜受著疼痛的折磨。於是他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游得皮肉燒焦,已能使疼痛短暫消除,這便是他唯一可以感到比較舒適的方法。像奇蹟一般,幾年後他竟然病症暫退,可以回到村中過正常的生活。一天,他在森林裡見到一群有痲瘋的病人,一如他從前一般在灼燒他們的身體和手腳。他非常同情他們,因為他現在了解到,一個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這般火灼的。如果現在有人要把他拉進火裡,他並定會極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為是舒適的感覺,實在是一個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頭。」

  我便把欲火這個詞也給寫下來。

以我歷程,當我在近死的人生終點前,我霍然發現自己原來什麼欲求都沒有。我們來此一遭,直到最後才發現,其實不帶什麼目的。我們應該早點知道這件事,因為我們人生所有的行動,似乎都在追求著什麼。

  為什麼沒有欲求這點如此重要?

如果我繞了一圈發現我沒有要達成什麼目的,早些走、晚些走,多做些什麼、少做些什麼,其實沒有太多影響。這表示其實我從一開始來就是圓滿的。我缺什麼?我什麼都不缺。接下來要幹什麼?隨你便。

  我們為何一直在慾望上面打轉呢?

可能,慾望是種好奇心。人們天生就好奇,而慾望本身只對未知的東西感興趣。從種種經驗就能知道,一旦我們知道了未知是什麼,慾望就消失了。

世上有這麼多沒有見過、沒有體驗過、沒有看過的東西。

那裡從沒去過,去一趟吧!直到去到那裡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這裡和那裡唯一的差別,就是名字不一樣。

就好比,這世上有很多沒有被開過的房間,但其實每一間房間其實都大同小異。當你開的門越多,失望就越多。但我們對這已經知道的事情,又抱持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想著下一扇門或許會不一樣。

  可是,為何人會有欲望呢?

誰知道呢?可能起初只是好奇心。後來,它變成一種生命的意義。人們想在每一個開門的瞬間發現意義。



埃撒西亞在近代發明出一個科目,叫做心理學。這個科目我實在不敢恭維。他們假設人類行動的動因是慾望,行動的原因是為了滿足慾望。他們在上面加工了很多希奇古怪的東西,什麼人一生的追求是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人生的意義之云。

這些自我追求、意義、興趣等玩意兒,被安置在工作上。

以這種方式展開人生的人,遲早是要崩潰的。

他們行動中,心中時刻被欲望燃燒,想像著將來要到某個有意義的目的地,到那個目的地之後,一切的慾望將被釋放,他們將獲得…...也許是一點內心的平靜。我看不出這裡有什麼明智之處。

就我觀察,人們想靠慾望當作動力去行動的方式,就是把滿足慾望的東西拿開。如果你想要麵包,那你先完成一份一小時的工作。人們得先不滿足自己的慾望,把慾望放大,熊熊的大火在心中燃燒,渴望帶著焦慮。像是一頭尾巴被點火的公牛。然後人們有種奇怪的迷信,竟認為唯有如此,人們才會行動、才能到達目的地。

如果我對世界觀察的沒有錯的話,到達某個目的地的條件,應該跟它的物理距離有關。而不是跟一個人多渴望某個目的地有關。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界,觀察人們工作的方式,一個號稱正在做自己有興趣、喜歡的工作的人,一天花在這工作上的時間通常最少超過十個小時以上,甚至更長。

可見,這件事之所以會成,跟他是否對這件事有興趣沒有多大的關係,而在於他花的時間多寡。

也許人們在某些事上的天賦很高,但請誠實的面對自己,當一個人決定把天賦當作職業吃飯的時候,他花在天賦上的時間是否更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個人天賦再高,沒有適當的開採,和平凡人不會相差到哪去。

所以,在慾海中,人們像是一隻踩著磨的驢子,看著眼前的胡蘿蔔,往前走,想要吃到,但始終搆不著。當他們有一天發現,目標達不到的時刻,就是他們崩潰的時刻。不是在他們大學的時候,就是在他們進入職場的時候,即便做著喜歡的行業,很快也會感到重複工作的無意義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當我們打開未知的門的剎那,發現那裡的、和這裡的差異並不大。

但我們為什麼要這些東西呢?一個古老的頓悟說是:「誤以為我們自身是不圓滿的。」

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意義、所有自我實現的種種價值,所有的目標。

可是,當我們回到盡頭時,才發現,其實早已圓滿。到頭來是一場空。

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可以說是什麼都有,致使不管我們做什麼,都是一場空。

安羅斯的哲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沒有,人們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空。我的口袋曾經裝滿鈔票,現在沒有了,那才叫空。我們口袋至始什麼都沒有,不會知道空的。」



在我心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想法,為何要經歷種種困難?

有人說是為了修行?既然走一遭,不到處看看,那來幹嘛呢?

  不過這一切本來就沒有目的。

  沒有目的不是太好了?

我總想走到哪裡,看看新的東西。可既然沒有什麼東西可看,人們於是換了個想了個方式,提升自己。

把自己的格局提升上去,自己就是一個環境,當自己的格局變了,旁邊周遭的環境似乎也會跟著改變。

就像我身旁、此處的廢墟城市一樣。換個格局、角度,我不是感覺到虛無、徬徨、無意義、失落、破敗、惆悵。

我開始感覺到海浪拍打的力量,人們雖然腳步勤快,步伐卻又帶著慵懶。過去的種種,一次次流星般閃耀的火焰成功,轉瞬又熄滅。創造與毀滅。



  為何站在廢墟上,感受到希望?

因此此刻,人們見不到過去,眼裡直視著未來。



  我拆開我媽媽寫給我的信。

  裡面寫下的僅是幾句家常。

  原本我是對她抱怨不斷的,

奇怪的是,某種時刻的潛移默化下,有一天我想通了。當時的氛圍,我不斷的在提升自己。等到一定程度,我發現我抱怨她一點用都沒有。如果抱怨有用的話,早就有用了。我花了大半的力氣、時間,想著怎麼去對付她,只是發洩情緒,沒有半點幫助。

如果我要解決問題,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我自己身上,想想怎麼一點一點、老老實實地做事,不然我只是在原地打轉。

當到對世界認識有一定程度的時候,情緒時常是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就擺在那裏,那很好,當作個惱人的擺飾。我們陷在情緒裡面,喔!那是個很大的麻煩,想要處理掉它,那就會是一場災難。只要有效、事情真解決了,那就好啦!

  過去的,都過去了~
  過去的,都過去了~

  好、好,接下來我會解釋,
語言的巧妙之處在於,誰,站在什麼立場說,會有不同的效果。
比方,一個孩子說父母對自己的功勞,光是餵飯就功德無量了。
  這句話聽上去對,也很合理。
但由一個父母說給孩子,那就是逼孩子恩斷義絕了。
可見,一句話本身有對、有錯。其實,得看人站在什麼角度去去說。

為何我們不這麼想,反正我們遲早要變成父母。我生下子女,不過是為了提高我自己修行,我見到了之後的種種磨難與考驗。這是個挑戰,而他會變成我的老師。為什麼?因為他一定相當難對付不是嗎?就跟我的另一伴一樣。反正都是來折磨我的。我不經歷個九九八十一難,怎麼能修成正果呢?我還聽說,人們來此,不是報恩、就是報仇。但不管如何,你們能來,我很感謝,這是一場美麗的夢。反正我本來就沒打算要什麼東西。我抱怨東、抱怨西的,怪這個、怪那個,還要怪一下命不好什麼。不就是怨天尤人?直到此刻我才明白,怨天尤人是不會有進步的。所以聖賢才說:「不怨天,不由人。」

  唉,也難為她了。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