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被討厭的勇氣

尹弦 | 2022-03-31 12:23:15 | 巴幣 110 | 人氣 111

自卑感
否定心理創傷:
「無論任何經驗,它的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靈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當在做事理想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
追求卓越跟自卑感,都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只要方法用對,即使是自卑感,還是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催化劑,而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成為自卑情結
EX:因為A,所以達不到B(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

成為了表面上的因果論:把本來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對自己好像說的好像關係有多重大,並讓自己接受這種說法。甚至把自卑感尖銳化,轉成一種特殊的優越感類型,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對方。而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的後果
尋求認同&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在尋求認同的情況下,會受到”賞罰教育”的影響,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彼此都不是為了去滿足彼此的期望
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骰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我們可以盡心盡力提供一切協助,可是不能進一步介入: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喝水。無視當事人的意願,強迫改變他,只會在事後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要締結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太過親密的話,會無法溝通,但是太遠也不行,課題分離並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結打開,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賞罰教育,因為那是用來操控孩子的做法。
與他人建立共同體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
不是從別人那裏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你得貢獻感有沒有用處,並不是由你判斷的,這是別人的課題,並非你可以介入,從原理上來說,你根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做出貢獻。從原理上來說,你根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做出貢獻。 所以當我們要貢獻他人的時候,就算不是親眼可見的,只要擁有一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貢獻感」就可以了
總結
以被討厭勇氣這本書來討論,討論以”個人為主體”,在種種的生命經驗、工作經驗,這些經驗給予自己怎樣意義,都一律由自己來做決定,我可以認為這經驗對我不好,我也可以認為這經驗是成為我改變的基石,某個角度來看,很像是心靈雞湯的樣子在裡面,也因此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
而提到”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讓人產生自卑情結,人都是會與他人做比較,別人的狀況、能力都比自己好,想出一個完全沒有關係的藉口,來安慰自己做不到。 但自卑感,每個人都是有的,參雜太多心情進而變成自卑情結,健康的自卑感,就是最常聽到的:跟理想中的自己做比較。人跟人的交際還是有,忌妒心、羨慕心都會有,所以把視野放在自己,只會更加困難。
書中提到,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樣的想法,我認為因為每個人在整個生命經驗當中,會被教育一些賞罰教育,希望獲得認同寵愛,或許也會陷入情緒勒索的陷阱裡面,因為每個人都不是要去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他人的期望是無極限,縱使達到他人的慾望,也未必會得到贊同,可能還會說這是要理所當然。
而如此多的人際關係紛爭中,差不多都是一腳踩進人家的想法/選擇,或是自己想法/選擇遭到干涉所引起的,我們可以協助別人,但不能去干預別人的想法作為,去干預別人的想法/選擇,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論何種關係,甚至是親密關係,最基本的劃清界線,自己該有的底線不能隨意被踩到,沒有一條清楚的界線只會徒增吵架的風險。

創作回應

食現綺姬
這本書的思維很特別,值得看!✨
2023-10-05 21:07:34
尹弦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也是一個打破我思維的一個走向
2023-10-06 08:26:0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