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欲罷不能

尹弦 | 2021-12-21 15:59:36 | 巴幣 4 | 人氣 164

針對書中章節的兩部分做感想

設計行為成癮:回饋&社會互動

人有追求回饋的習性,不論是講台上教學的講師、還是同組報告的同學,人跟人之間的討論總是需要有回饋意見,事情才能往下走。或是在學習路程,受到指導教練、指導老師的鼓勵回饋,來產生激勵自己繼續奮鬥的努力心。有正回饋也會有負回饋,但這都是一種反應,人不會自討沒趣去找沒有回饋的事情。當然手機的發明讓節奏越來越快,秒讀秒回再加上傳訊息跳出的通知聲音讓人產生興奮的反應。
以前寄信來回要6天,現在只要6秒

賭博能上癮就是追求不確定性的刺激,Instagram、Facebook文章一張貼無法預測的回饋機制讓使用戶溝通互動性大幅提高,沒有人按讚的貼文不僅令人難過,而且更是一種公開的負面評價,可能是線上朋友太少了,不然更糟的情況,表示你的線上的朋友對你這貼文沒有什麼感覺。(其實某方面來說遊戲的轉蛋機制也是讓玩家給與不確定性的刺激感,再加上聲光、音樂效果更讓玩家被吸引住)
一則貼文貼上來,期待著會有多少人看自己的貼文,在自己文章底下留言、按讚,這種不確定的心境就如同賭博想要追求的刺激感。換個角度想,給留言、按讚變成一種常態,如果不按別人,那是否就是否定別人的意思。

社會媒體、社會認可、社會地位,讓人有想要得到關注,藉由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相關的媒介,來藉由按讚數、分享數、點閱率的數量來當作自己的評分,再加上人對於負面評論非常敏感,如果點閱少、按讚少給予的負面感大,就會為了衝高點閱來創造瘋狂衝擊的影片跟文章,來讓自己獲得眾多觀眾的眼光,進而產生虛榮心。


總結: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群居者的存活率比較高,而離群者會一個個被消滅,因此,發現自己跟別人很相似可以讓人感到安心,別人給予的讚數、分享數,間接讓人感覺到其實有這麼多人認同我的作品,既然有這麼多人認同的回饋給予了作者很大的動力,常常在論壇上面寫著”您的支持是我發文的原動力”也是有他的意義存在的。

當然不只有回饋性,還有很多故意產生未知因素來讓觀眾成癮:Instagram是個無底洞,Facebook內容沒有止境,Netflix會自動撥放影片下一集,交友軟體鼓勵用戶不斷滑動螢幕,尋找更好對象,螢幕背後有上千人不斷瓦解你的自制力

製造科技產品的人,似乎都嚴格遵守販毒基本原則:絕不使用自己賣的東西

這篇書籍也是上一本書作者的參考起源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320132




創作回應

尹弦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628
2021-12-21 16:00:05
尹弦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0502901?SThisFB=
2021-12-23 12:43:1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