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盤點2019年10大新物種

光山アキラやま | 2020-07-08 21:47:47 | 巴幣 36 | 人氣 356


大家我是光山
關於分類學有一點很多人不知道,新物種的發現和發表不一定會在同一年,可能研究的科學家很忙,找到了但是沒時間整理發表。或者只找到一部分蹤跡,沒有完整樣本只能一拖再拖。


所以有些新物種發現和發表的時間會不太一樣。
這也是這篇2019盤點文到了現在才出現的原因。
才....才不是因為拖...拖稿呢 八嘎

 

1.莫諾湖的無名蟲
位於美國加州的Mono Lake以湖水中高濃度的砷含量聞名。所以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不正常生物學的研究重點了。

發現這種怪蟲的生物學教授保羅·斯特恩伯格,其領導的實驗室其實意外的正常,最愛用的實驗生物是秀麗隱桿線蟲。真的是有夠普通的,像是冰塊甜度正常的珍奶一樣正常。

然而他的兩位研究生Pei-Yin Shih和James Siho Lee卻不知道為甚麼,居然覺得可以在砷濃度超出人類至死上限500倍的湖裡面找到線蟲。

一般來說不是都會先想到奇怪的細菌嗎? 怎麼會是奇怪的線蟲旯?

總之他們在湖裡面找到了可以忍受500倍人類至死劑量砷的線蟲。而且還有三種性別!?

間單的分類學調查後,發現他是Auanema sp。不過新物種鑑定發表的流程還沒完成,目前只能稱他為無名蟲。

論文:
Shih, Pei-Yin and Lee, James Siho and Shinya, Ryoji and Kanzaki, Natsumi and Pires-daSilva, Andre and Badroos, Jean Marie and Goetz, Elizabeth and Sapir, Amir and Sternberg, Paul W. Newly Identified Nematodes from Mono Lake Exhibit Extreme Arsenic Resistance. Current Biology, 2019 DOI: 10.1016/j.cub.2019.08.024


2.Solanum plastisexum 澳洲變性茄
在生物界中,性別不正常的生物並不少見,例如雌雄同體的蝸牛,變性的小丑魚,或有11種性別的草履蟲。

植物界在這個貴圈亂度競賽中也是不遑多讓,植物最基本三種性別就有:
雌雄同株/兩性花
雌雄同株/異花。
雌雄異株

這三種性別模式占了大約95%的植物物種,剩下的就是一些更奇怪的。
像是:
雌與雄與雌雄同體Trioecy (紅毛丹),雄,雌,雌雄同體三種性別(木瓜),雌與雌雄同體Gynodioecy(彎彎曲曲樹),會開花結種子但是種子是自己的複製體(山柳菊)。
會開出兩性花但是兩性花裡面的雌蕊沒有用所以功能上來說是雄花。
(BL漫畫裡面最愛的ABO設定)

但是,通常一種植物會固定一種性別模式,不會變來變去。然而2019年在澳洲發現的這種番茄,就是個例外!
照片來自物種論文Angela J. McDonnell et al. - McDonnell, Angela J.; Wetreich, Heather B.; Cantley, Jason T.; Jobson, Peter; Martine, Christopher T. (18 June 2019). "Solanum plastisexum, an enigmatic new bush tomato from the Australian Monsoon Tropics exhibiting breeding system fluidity". PhytoKeys. 124: 39–55.

澳洲茄學家早就知道,在澳洲的北部沙漠長有一種尖刺的奇怪番茄。說他奇怪是因為每次派探險隊去調查,採回來的樣本性別都不一樣

有些樣本會開出兩性花和雄花,有些樣本會開出雄花和雌花。根本沒辦法確定她的性別是甚麼。這些不同性別的是相同物種還是不同阿?

到了2016年,終於有探險對完整的採到了足夠的樣本可以作DNA分析。
結果發現這些全都是同一個物種。這個小混仗居然有三種性別

S.plastisexum 表現出以下三種性別:

andromonoecy : 在同一株植物上開出兩性花與雄花

hermaphroditism :在同一株植物上開出兩性花,perfect

functional dioecy:會開兩性花,但是雄不撚vise-versa。
有雄植物和雌植物,雄植物開雌不撚的兩性花,雌植物開雄不撚的兩性花。

所以澳洲茄類學家就把他取名為Solanum plastisexum 意思是性別可以改變的番茄。

硬要用人類的雌雄觀念稱呼S.plastisexum,真的太失禮了。
還是讓番茄決定自己的性別吧。

參考資料:Angela J. McDonnell et al. - McDonnell, Angela J.; Wetreich, Heather B.; Cantley, Jason T.; Jobson, Peter; Martine, Christopher T. (18 June 2019). "Solanum plastisexum, an enigmatic new bush tomato from the Australian Monsoon Tropics exhibiting breeding system fluidity". PhytoKeys. 124: 39–55.


3.索馬利亞血蘆薈
索馬利亞政局不穩,使得當地的科學研究非常不發達。
在索馬利亞當地生長著一種血紅色的蘆薈,不只葉子顏色偏紅,流出的汁液也是血紅色的。當地人稱他為Dacar cas 或者血蘆薈。

2014年,植物分類學家Mary Barkworth在和索馬利亞環保團體成員Ahmed Awale聊天之後,覺得他口中說的這個血蘆薈,很可能是新物種。

畢竟對專業的分類學家來說,滑臉書,看別的科學家拍的照片,數鈔票就發現新物種,也是很合理的。

合理規合理,發現新物種最困難的地方不是【發現】,而是【新】。Mary Barkworth得確定這個血蘆薈和另外600多種蘆薈是不同的物種。重複命名物種可不是被噓已知用火這麼簡單而已。

在這之後,多次進行了探險調查,希望能找到更多生長位置,花朵照片,或者弄到小苗帶回實驗室研究栽培。終於,在經過5年的爬文,野外調查和拍照後,終於確定他是新物種。
用Aloe sanguinalis這個學名發表為新物種。拉丁文意思是 血蘆薈。BJ4

參考資料:
Dacar Cas/Somali Red Aloe: a new species of Aloe (Asphodelaceae) from Somaliland
Mary E. Barkworth, Ahmed Ibrahim Awale, Faisal Jama Gelle

著作權聲明:
原始論文(CC BY 4.0) 可以在附上出處的條件下任意使用 包含商業化


4.電鰻三姊妹

對於肥宅以外人來說,FGO理面的Saber都長一樣,但是肥宅卻會很生氣的跟你辯稱明明就不一樣。
在生物學上這種狀況也很多,有個很中二的名字,叫作隱物種(cryptic species )。

像是歐洲的蚊子都長一樣,但是其實是6個不同的物種。
蛤,這有很重要嗎? 他媽的超重要,因為這六種理面只有3種會傳染瘧疾。
對人類來說長很像的物種很可能隱藏了重要的秘密。

這在電鰻身上也一樣。人類一直以為電鰻只有一種,直到2019年,研究人員測量了巴西不同河流的電鰻。
對他們的肛門大小,身體長度,下巴形狀,還有電壓進行測量,才發發覺原來有三種電鰻。
這三種彼此之間,放電的電壓大小不同。
原種Electrophorus electricus 電壓是650伏特
新發現的
E. varii 電壓比較低 150~500伏特
而E.voltai的電壓則高達 電壓高達860伏特

這三個物種棲息的河流,導電度不同。似乎就是他門分化成不同物種,以及產生不同電壓的原因。

參考資料:
de Santana, C.D., Crampton, W.G.R., Dillman, C.B. et al. Unexpected species diversity in electric eels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strongest living bioelectricity generator. Nat Commun 10, 4000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1690-z

5.塔塔加薊
Cirsium tatakaense

2016,國立中興大學的研究生到塔塔加一帶進行物種調查。該探險隊的任務是整理台灣的菊科薊屬植物。總共找到了9種物種,以及一個比較奇怪的物種(暫定)。




參考資料:
1.臺灣產菊科薊屬植物之分類研究
Taxonomic Study of Cirsium Mill. (Asteraceae) in Taiwan
張之毅,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學位論文 ; 2016年 (2016 / 01 / 01) , P1 - 253

2.
塔塔加薊:一種來自台灣的新物種
Chang C-Y, Tzeng H-Y, Tseng Y-H (2019) Cirsium tatakaense (Compositae), a new species from Taiwan. PhytoKeys 117: 119-132. https://doi.org/10.3897/phytokeys.117.29380


6.蛀岩蟲
蛀船蟲雖然叫蟲,其實是一種蛤蠣/二枚貝。蛀船蟲科裡的物種全都是長的一副軟軟噁噁的蟲樣,而原本貝殼的部分變形成了鑿刀狀,可以在木頭裡挖出洞來。

幾乎所有蛀船蟲都是專性食木底棲生物,也就是說他在木頭上挖洞,然後宅在裡面永遠不出來。靠共生菌從木頭裡獲得養份,與白蟻很像。


但是最近科學家在菲律賓河裡發現的新物種卻不是這樣。 Lithoredo abatanica居然是長在石頭裡面。


會挖岩石的動物,其實也不稀奇。海裡一堆,但他卻不只是挖洞而已。解剖後可以在他的腸子裡找到石頭顆粒,而且大便裡有沙子。研究團隊裡的X射線繞射礦物學家,也表示這些大便的結晶結構和化學成分都和他挖洞的石頭一樣。證明他會把石頭挖碎後吃下去。

生態學家表示,海裡有很多會在石頭上挖洞的生物,淡水生態系的動物通常只有挖土能力。有鑿石能力的淡水生物可說是獨一無二,死亡後在堅硬岩石上留下的洞窟,肯定會在當地生態上扮演重要腳色。

團隊裡的古生物學家也表示擔憂,因為蛀船蟲會形成造型獨特的化石,又只分布在海裡。可以用來鑑定所屬的生態系統是甚麼。但是這次卻發現了淡水蛀船蟲,這個鑑定方法很可能要打掉重練了。


其他發現還有,他的腮上長滿了某種細菌,這會是某種共生菌嘛?
(團隊領導人表示,微生物學超出目前的研究領域了,但已經排入後續研究當中)

當然啦,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 Lithoredo abatanica為甚麼要吃石頭?
石頭又沒有養份。很可惜我們目前還沒有答案,而這答案肯定會非常有趣。

保育方面,這個物種只有不到兩公里的分布範圍,極端狹小。加上又不知道他吃甚麼,不知道該怎麼保育。對於該地區的開發必須非常注意,才能避免在以上問題獲得解答之前就先絕種。

7.Coccoloba gigantifolia
1982年,植物學家第一次發現了這種植物,馬上就被他超大的葉子嚇傻了。
後來每隔幾年就會有幸運的植物學家看到他。

但是,發表新物種需要對花朵,果實,種子,葉子等等所有特徵進行完整的描述。並且帶回研究要本才行。
在論文上寫【這個物種的葉子靠北大】是不可以的,再加上他的葉子靠北大了,標本根本帶不回去。

然後很雖的,每次探險隊都只看到葉子(因為葉子靠北大)。雖然1993年的探險隊成功的把葉子搬回植物園研究,但是最重要的花和果實卻沒人看過。

一直到2005,植物學家終於幸運的拔到了他的種子,帶回植物園栽培。
過了13年,終於種大到會開花了。終於收齊了五顆無限寶石,可以寫論文發表新物種了。
1982年從第一次看到,到2019年辦完物種發表手續,花了37年。
富堅也自嘆不如。

8.娃娃魚又稱中國大鯢,是一種可以吃的,極度瀕臨絕種的動物。
恩對,公三小?
娃娃魚原本分布在中國的眾多河川中,從黃山到華南都有分布。隨著河流的開發,棲息地被破壞,娃娃魚也就沒辦法在河裡面生存了。

所以不是被吃光的,而是原始環境遭到破壞開發,就算不吃也會絕種的。

但是娃娃魚很好吃,所以中國開發出了娃娃魚養殖技術,把野外抓回來的娃娃魚養起來,成功實現了飼養宰殺的商業化。

以上就是背景故事了。

然後,英國的科學家某天閒著沒事作,從大英博物館的館藏裡面,找來了一些以前(130~30年前)收集的娃娃標本,想說作個基因分析。結果發現,靠北唷,這裡面有三種不同的基因ㄟ。

原來娃娃魚也是隱物種,基因分析師找到了這三個物種演化的時間,發現和西藏高原形成的時間吻合。於是推測,很可能是西藏高原成形後,中國的河川分佈改變,分割了族群。
促進了這三種的物種分化

這三個物種分別對應到三個地區:長江上游、長江下游和珠江。但是珠江現在長怎樣大家都知道了,這群科學家能從100年前的樣本裡面複製出基因也算他厲害了(論文中表示有一半以上的標本都因為放太久而抽不出DNA)。

早就通通野外絕種啦。那,養殖場裡的那些了?很可惜,養殖場混養的過程,互相雜交,基因早就混在一起了。

也就是說,這三個物種在發現之前就"絕種了",已經同化成同一種"養殖場娃娃魚"了。

但,要不是養殖場養殖了這些娃娃魚來吃,也許他們早就絕種了。連這個人工創造的混源體也不剩。

恩哪,物種保育是很深澳的學問呀

參考資料:
Historical museum collections clarify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ryptic species radiat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amphibians
Samuel T. Turvey  Melissa M. Marr  Ian Barnes  Selina Brace  Benjamin Tapley  Robert W. Murphy  Ermi Zhao  Andrew A. Cunningham
First published: 16 September 2019 https://doi.org/10.1002/ece3.5257


9.Mini mum, Mini ature, Mini scule

如果馬達加斯加說自己是生物多樣性第二高的島,就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在這裡台風


迷你蛙 迷微蛙 迷小蛙


研究者說,這三個物種種小名完全沒有意義,他們只是想湊出Minimum(小的)、Miniature(微小的)、Miniscule(縮小的)這三個英文單字而已。
所以本光山也把他們的中文名字亂取一通。命名者自己都說:
We use the specific epithet ‘scule’ as an arbitrary combination of letters, in order to form a pun。



10.迷樣病毒

2019年 12月的某一天,一份樣本被送到了X公司的DNA分析師手中。
據說是來自武漢的肺炎病人。

X公司的



創作回應

光山アキラやま
居住在森林底層,潮濕的落葉堆裡面。
考慮到以後可能會發現更多迷你青蛙,建議將迷你兩棲類分類學對於迷你的定義重新劃分:

12MM以下者是極微小,16MM很微小。20MM微小。24MM是小
2020-07-08 22:46:36
光山アキラやま
這麼小我很想捏暴他,或者放在手掌心上再把他 ㄉㄨㄞ 的彈出去....
2020-07-08 22:47:22
google搜尋Coccoloba gigantifolia的圖片,看到那也葉子真的大的很好笑 XD
2020-07-19 12:39:08
光山アキラやま
館藏編號 C. Y. Chang 1444
2020-08-05 12:17:45
光山アキラやま
Geosesarma mirum
2020-09-07 11:33:11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