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個系列的開篇之作,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我還是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神作」,對我來說是怎麼一回事。依照每個人不同的觀看路徑或觀看角度,理論上不可能真的存在所謂「毫無缺點」的作品。不過就算如此,還是有那麼些作品,在我們漫長的追番旅途中,讓我們喜愛到忍不住用「神作」來讚嘆其美妙的觀看體驗。所以對我來說,「神作」並不是沒有死角,而是他的優點或情感,強烈到讓我沒辦法或不想去在乎他的缺點。
而這個系列文章,就是以我個人的視角,找到那些震撼我,甚至影響我人生觀的「神作」,試圖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去看看我為何折服於此。本來的規劃是要等我看完《青春豬頭少年系列》完結篇再動筆,之前也想過哪天重看《TIGER×DRAGON!》後也可以做為開篇第一章(對,我每年都會重看一次這部)。但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片段,想說還是把當年因為太忙沒看完的這部補完。看完之後,我在哭到結膜炎復發同時,決定就將小南極列為這段神作巡禮的起點。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被我列為神作,理由非常簡單,就在於其觸動人心的手段繁複且多樣。不僅在技術層面,直視故事的核心主旨,依然無比動人且真誠。雖然本文主題會是在討論《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當中的情感如何構成,不過也會參雜一些我在其中看到的有趣敘事,是如何成立的。言盡於此,劇透是必然的,還請還沒看過的諸君,不要錯過這部宇宙神番。
************************************************************************
防雷洨廢話:
因為對日本樂壇不熟,我是真的很納悶
OP、ED、插入曲的主唱Saya(Nico上的38番)
是沒有打算往主流市場進軍嗎?
循環播放〈ハルカトオク〉的我感到難受。
以下正文
************************************************************************
〈在冰天雪地裡談情感,讓我們從文本比較開始〉
撇除我個人經驗,至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同好如我一般,被《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感動到哭。姑且先不論哭不哭,動人心弦的敘事表現,在《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精采紛呈,這是無庸置疑的。而我思考的第一個文本問題,便是以一部題材如此特殊的作品,還能夠如此大規模地感動各路觀眾,他是怎麼做到的?而我們看到的「感動」,又是什麼?
在單獨對《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的情感操作解析前,我認為應該先透夠文本比較的方式,可能可以讓我們找到端倪。若從結構上來看,要達到對觀眾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衝擊,進而讓與觀眾的情感共鳴,是必要在作品的高潮上展露最堅實的情感想像。而達到這個高點之前,其實有幾種不同的手段跟路徑可以做到,而這些不同的方法抵達之後所造成的情感衝擊,多少還是會有些差異。
第一個想提到的,是一代遊改奇蹟動畫──《賽馬娘》第二季。綜觀《賽馬娘》第二季,近乎可以說全季的劇情都是在為最後的高潮作鋪墊。我們的視角跟著東海帝王,一路看著她獲勝、受傷、低潮、奮起、再受傷、受鼓舞,最後燃燒自己追逐榮耀。除了結構上的起伏外,「純化」可以說是《賽馬娘》第二季渲染情緒最重要的手段。
就算中段將視角切換至目白麥昆,目的也是再襯托東海帝王的腳色動力,米浴的橋段也是類似功能。此外,在東海帝王的主線中,其他配角的存在也不會帶來偏離主題太遠的支線任務,所有的敘事都在堆疊主線的情緒。《賽馬娘》第二季用了將近一季的篇幅,旨在強化最後一段的巔峰情感。如此一來,就算沒有完全帶入,觀眾也會對東海帝王產生一定程度以上的移情效果,情感受震撼就是必然發生的事。
這樣乾淨純粹地排除其他干擾情感共鳴的要素,在ACGN作品中相對是比較主流的作法,儘管大部分的作品不會如《賽馬娘》第二季一般,用到整季的篇幅來做這件事,但這也是該作情感衝擊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無論如何,減少支線帶來的情緒擾亂,可以說是一個很「王道」的處理方式。
〈源自場外的火力支援〉
如果以《賽馬娘》第二季當基準來看,《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通往情感高峰的路徑上就更顯得錯綜複雜了。首先可以談的是視角問題。前段劇情中,因為腳色依序登場,我們的視角主要隨著小決跟報瀨前進。但隨著故事推進,四個主要腳色開始密不可分,視角漸漸不再特別側重於誰。這個差異就會使《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很多橋段中,不見得能跟《賽馬娘》第二季一樣,很單純的在同一腳色上疊加情感重量。
我並不是說《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不會在單一腳色上疊加情感,而是其疊加的方法相對繁複。所以《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採用的第一個手法,就是在短暫的同一視角中,加上喚醒觀眾的其他閱讀記憶。比方小決三人想要色誘南極探勘隊的男隊員,被熟人發現後沿路逃竄的段落中,小決脫口而出:「我的青春,在動!」,我們當然是沿著小決的腳色脈絡──知曉她曾畏懼踏出第一步,這一條路徑來感受這句台詞帶來的感動。但如果只把這個片段抓出來,只讓觀眾看見逃跑的少女,以及那句「我的青春,在動!」,其情感效果還是會保有一定程度的震撼力。
而這種震撼力,就來自觀眾在其他作品中曾有的閱讀經驗。這就有點類似24年夏番《新人大叔冒險者,被最強隊伍操到死成無敵》EP.10冠軍凱爾文對決布羅斯頓的操作。在該作EP.10當中,其實我們是不需要擁有任何對於前面故事的理解,依然可以享受這個片段的。在缺乏敘事脈絡下,還能夠順暢地運作情感連結,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這樣的故事型態,有非常多可以類比、想像的「母型」──也就是我們看過的類似情境或情節,讓觀眾自行在過往的閱讀經驗中,輕鬆找到置入情感的方式。
這樣的操作方式,在歡迎會上報瀨的自我介紹可以更清晰的發覺。只要有足夠的閱讀經歷,無須知道報瀨一路以來的辛酸,在整個現場情境的烘托下,我們很快可以連結到過往的作品,找到類似的情感經驗,進而帶入其中。當然,在知悉報瀨的過往,以及前面故事的鋪墊,跟隨故事進展抵達這個場景時,一定會有來自視角疊加的情感動搖。只是加上這個喚醒其他閱讀記憶的動作,其所產生的情感波動,會不會更強大因人而異,但觸及的層面絕對是更豐富的。
〈南極苦寒,少女前進吧!〉
不過能不能喚起觀眾的其他閱讀經歷,用以來加強當下情境的情感波動,必然是因人而異,其效果不能得到絕對性的保證。而若只是單靠腳色的代入或共鳴,又顯得情感之外的敘事會稍有單薄。敘事單薄這個缺點可以發生在故事進程中的任一支線,可是絕不能出現在最主要的情感敘事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最重要的情感敘事,當數報瀨如何面對母親失蹤後的心理陰影。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情上,製作組採取了另外的手段,來確保在故事完整傳達之後,情感能最大程度撼動觀眾。
所以在處理報瀨對母親的情感時,《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很聰明地使用類似伏筆方式的遙相呼應:寄給母親的郵件與最後打開母親的筆電。通常來說,劇情前期的腳色行為會刻意被蒙上神秘色彩,作為一個懸念去吸引讀者探索,為什麼這個腳色會這麼做。但在報瀨的腳色進程中,這件事是被反過來處理的。我們其實很容易理解在劇情前段,遇到挫折或是心情有所波動,報瀨為什麼要寄郵件給母親。我們不能得知的是,終究會目睹報瀨打開母親的電腦,看見自己多年來寄出的數千封郵件。
因為能夠理解報瀨的行為,觀眾的注意力不見得會持續追著這個情節。而這樣某種程度的超出預期,勢必會衰弱我們在報瀨打開筆電之前的心理防備。伏筆的設計雖然會更關係著劇情上的解讀,但依然會在揭曉時,影響著觀眾的感受或情緒。而這一整套的情感醞釀,早就在我們隨著報瀨的腳色成長過程中,被框定在其對母親的思念當中。因此看見郵件數量不斷往上增加,觀眾更能專注在同理報瀨當下感受。而這就很有趣,因為這個感受的指定,並不是像《賽馬娘》第二季那樣,不斷在故事進程中提醒觀眾。
在我們抵達筆電這個情節之前,其實有很多「支線」交錯出現,在一定範圍內去削減我們對報瀨思母之情的強度。因為追根究柢,《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腳色配置與比重分配上,就會更接近小規模的群像劇。光是在報瀨抵達內陸基地之前的一集,是在講述三宅日向過去為主題的篇章。但為什麼這並不影響我們感受郵件增加時的情感衝擊?除了伏筆在預期之外的情節中回收,另一個在劇情上的安全機制在於,這些不同腳色衍伸的章節,都可以被歸納在同一母題當中,那個名為「前進」的主題。
再往前看,對朋友概念產生焦慮的白石,最後也是在理解自己可以依賴這些夥伴前進後,才放下心結的。小決更不用提,她的故事近乎都是圍繞著「前進」這一主題開展的,甚至連與之對照的髮小高橋惠,其故事也是從「前進」的反面來映襯小決踏出步伐的決心。在一個鮮明如此的主題下,敘事的開展就保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自由。就算每個篇章只有動畫一集的篇幅,也不必時刻要求劇情上環環相扣,在共通的主題下,「前進」這個大母題可以達到彩線串珠的效果,讓我們跟著報瀨打開筆電時,不會因為表面劇情沒有太緊密的連接,導致情感無法共鳴。
〈共鳴對象,從來不只有觀眾而已〉
在我看來,《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特別在確定出發往南極開始,就一直採用由人物引道劇情的人物導向在行進故事。可能因為綜合考量篇幅跟主要腳色之間的互動,所以其人物導向會更類似於單元劇的形式。也因如此,如果使用傳統聚焦於某腳色身上,持續疊加情感重量,就算有共通的主題提供掩護,多少還是讓敘事看起來較為薄弱。所以在主角團身上作動的情感,要是能夠呼應主角團以外的腳色情緒,當然可以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更豐厚,並且擴大命中觀眾情緒的可能。
無論是筆電還是歡迎會上的一起去南極,許多段落情感運作,還是只座落在主角團中,而少女們剛踏上南極,報瀨喊出的「活該」,就很巧妙地同時在文本內外,拉大情感作用的範圍。一路遭人白眼,甚至被人背叛的報瀨,踏上南極的第一句話,便是砸媽咪落。觀眾當然可以很順暢的理解她當下的情緒緣由,但高明的是,目睹少女們大喊「活該」,隊長藤堂也帶領著探勘隊全員一起大喊「活該」。是阿,遭人白眼,被人背叛的不只是白瀨,堅持要再次前往南極的探勘隊何嘗不也是備經艱辛?這就很成功地先達成一次文本內,腳色與腳色的共鳴。
腳色當然也是有情感的,他們會被劇中其他人的行為觸動,進而做出反應。在此之上,觀眾看到的就不會只是主角團的情感展現而已,會更有層次、更全面地感受到這群人為了實現夢想,一路以來的艱辛與苦痛。這自然是為單純的情感加上更多面向,進而統合成更強烈的情緒衝擊。報瀨為了日向怒嗆她同學的那句「這就是傷害我朋友的代價」也達到類似的效果,讓藤堂下定決心往內陸基地進發。只是相比之下,「活該」更能在同樣一個小反應之下,轉達劇中其他腳色更巨大的集體情緒,而「這就是傷害我朋友的代價」則聚焦在特定情感上,兩者功能上還是稍有差異。
雖然《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主視角終究還是鎖在四位少女身上,但這種文本內的情感互動,一直都是這部作品很在乎的地方。常見的ACGN作品中,許多作品都會太在乎觀眾是怎麼看待腳色當下的情感,導致忽視了腳色間的互動或反應。當然有些作品反而是刻意做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上文提及的「純化」情緒而做努力。就如同《賽馬娘》第二季,東海帝王最後奇蹟般的勝利,腳色的反應就非常的可以想像,不是被其感動,就是被其激勵。這並不是批評《賽馬娘》第二季涉及的情感層面單調,這麼做是有明確目的的,為的就是讓想要表達的主要情感,更純粹地被傳達的時候不受干擾。
而這種「純化」的手段,在《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也是找得到的,只是規模不會那麼大。報瀨替日向出頭時,鏡頭很刻意地不帶到連線中的同學反應,很顯然就是要觀眾將情緒對焦在報瀨、日向乃至藤堂為首的探勘隊員身上。相較比較常見的作品,很容易在類似的情節中,放大「反派」失敗受傷的情緒,為的當然是強化所謂打臉的爽感。然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此處的鏡頭選擇就與常規背道而馳,因為其目標一直很明確,打臉的爽感不是這個段落追求達到的觀眾感受,反而要更強化這番舉動之下,與母題「前進」緊緊相扣的情感。當然這樣的「純化」,因為沒有來自反派反應的對比,會顯得相對沒有層次。但這裡的沒有層次,在我看來,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們早已被報瀨的怒吼動容了。
多迷人阿,就只是追求觀眾被觸動、被共鳴,《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能在不同的單一情節中,找到這麼多繁複的手段強化、保護情感的傳達,讓這些簡單到甚至有些狗血的情節,更具有生命力,也更不落俗套。我覺得在這些手段之下,很鮮明地凸顯了《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一個創作上的重要原則──取捨。而這個取捨源自於主創團隊在創作這些充滿情感的段落時,仍是非常理性的。主創團隊並沒有被作品中的情感牽著鼻子走,不會單純為了創造情緒高潮而迷失敘事的重心。
〈這一切,就是要感動你我〉
上述這些手段,不只是在疊加腳色情緒時,多上一層保險,確保觀眾萬一沒有代入或是同理腳色,依然能被當下的情境打動,或者是增加情感所能受到波及的層面。除了展現更多元的情感敘述,我覺得用這麼多華麗的手法上保險,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本身的劇情並不是特別連貫,也就是並非完全的劇情導向,而更像是由腳色推動劇情進展。在此之上,不難發現本作的結構上,更帶有著類單元劇的形式。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當然有前往南極這條大主線,主旨上也有「前進」這一主題。但為了充分展現各個腳色,以及其從主題衍伸出的不同面向,《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篇幅規劃上會更往單元劇靠攏。還不到單元劇或日常番那麼割裂敘事,但每集之間的連結都只保留在能被收納回大主線或大主題的程度而已。因為本質上,這就不是特寫某一人的單視角故事,而會是四人為主的群像劇。視角的不固定,以及章節之間的弱向連結,顯然是有達成用腳色多面向詮釋主題的目標,但也導致了《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處理情感場面時,必須更專注在打動觀眾上。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到,一般採用這種特殊且具有高度專業知識的題材時,很多作品會針對其專業細節大書特書。舉凡釣魚的、露營的、打獵的,相關作品不勝枚舉,《黃金神威》的旅途章節與《銀之匙》都算是其中翹楚。然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明明也有一個很值得填充觀眾沒有經驗的題材,但這部作品卻並沒有往這個方向前進太多。《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當然還是有些相關於南極探險隊的知識,以及探勘隊實際生活會面臨的真實狀況,只是以比例來說,很明顯是少於類似題材作品的。
這麼做的主因也非常明確,因為《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很清楚若在專業知識或經驗的傳遞上著墨過多,作品中主打的動人情感,書寫的空間就會被壓縮。根本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就不像《黃金神威》或《銀之匙》有那麼多篇幅可以兼顧知識的陌生化跟情感的碰撞。這還是取捨問題,而在這問題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答案很堅定選擇了自己的強項──專心地感動觀眾。從這個角度回看整部作品,幾乎所有的敘事策略都可以說是在服務這件事。
這樣的目標意識,對於情感能對上電波的觀眾來說,必然是很成功的。只是反向來說,這點也可以說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潛在的閱讀門檻。如果該觀眾對於這些情境、情節就是無法共鳴,或是因真實生命經驗讓其無法想像這些橋段,《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這些人眼中就有些自說自話了。不過我也多次強調,要滿足所有人的作品太天方夜譚了,指出這點還是想再次印證,《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主創團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風險,而其還是在取捨上做出了堅定的選擇。
〈藏在作品底部的信念:交給我們吧!〉
在被視為基底主題書寫的概念中,相較有上千年歷史的「公平」與「愛情」,「成長」可以視為一個相對的新興選材。我自己的文學史觀察中,東亞文學作品裡,「成長」作為熱門的描寫核心,大約也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了。然而受惠於時代環境,「成長」這一主題,特別是在ACGN領域當中,其相關作品的數量與日俱增。包含另一部我遲早會寫進這個神作巡禮系列的《花開少女》,「成長」這一主題天生上就會更與情感有緊密聯繫。
在面對「成長」這個作品中的基本概念時,《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分別在文本的表裡上選定了讓「成長」更好發揮的表現手段。首先為了能表現出「成長」的多樣性,類群像劇的多主角方式,而且讓這部作品稍微接近所謂的CGDCT(Cute girl do cute thing可愛的女孩做可愛的事),只是後面的C可能可以換成Crazy而已。除了吸引受眾,這樣的類別本身就跟「成長」、「前進」這些母題,有著很合乎大眾想像的發揮空間。
撇除性別,光是青春這個詮釋角度,就是比較常規用來敲動情感的媒介。我在
《敗北女角太多了!》第一季的完結解析中,曾說明過青春感事怎麼構成的。當時我特別提到,場景的選定對於青春情境的構成有莫大的影響力。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顯然一部分的情節中,放棄了這條路線,因為多數觀眾不會對南極有真實的經驗,甚至很難有一定程度以上的想像。所以讓觀眾更聚焦於腳色──女高中生,用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意圖,使觀眾感受到超越環境的青春與其他情感,就成為《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必然成為類似CGDCT作品的理由了。
而多種不一樣的情感撲面直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敘事核心除了讓四個角色呈現多種面向的「成長」,也如同上敘,不斷用相同的母題將這些開散的青春成長收納回感受層面,使觀眾更容易在觀看的同時被觸動。而最難得的是,雖然《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營造情感衝擊的方式,手段複雜且繁多,但每個段落中運行的本質情感依舊真摯動人。也因如此,我們不會感覺匠氣的同時,亦然會被情感後面帶來對「成長」的理解更深刻。
回到整部作品,面對「成長」這個基底概念,以及運作於上一層的「前進」這個母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是很相信人與人之間連結所產生的力量的。我在
《哎咕島消失的舔甜歌姬》的完結分析提過,該作本質上就認為有些人與人,或人與群體的問題,是無法單靠「團體」的力量消彌的。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所在的立場相對比較主流,但我們也無法反駁,還是有些人與人或群體的問題,就是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克服。畢竟面對的問題不一樣,我們不能單說誰一定是對的。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在作品中提出的情境,作品所相信的信念是不是能完整的被傳達。而這是我認為這兩部作品同樣優秀之處,就是無庸置疑地用自己的信念彰顯出,在某些問題上,其所信仰的信念是對的。
〈結語:那就一起去南極吧!〉
其實繼續細究下去,《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還有很多有趣之處可以仔細聊聊。比如四位主角不只是展現選題的多面向,腳色構成與腳色曲線本身有非常多具有魅力的形塑手法。這些手法不約而同的在累積情感所造成的衝擊時,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功勞。另外對於章節與章節之間的割裂感,《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也有幾個除了用母題涵蓋之外的高明手段。只是又礙於篇幅,有機會再與諸君細說。
雖然全文重點放在討論情感如何被觸動,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打動你我的之後,希望我們從這部作品帶走什麼?勇氣吧,我猜。面對困難、未知的挑戰,我們能否鼓起勇氣,跟報瀨一樣,耐受住他人的打擊,找到屬於自己的夥伴,大步地朝夢想前進,相信自己必定會在夢的終點,得意洋洋地大喊「這就是結果」。
很多作品,不只是通俗的商業作,連很多藝術導向的文學作品也都在說這個大道理,可是能透過情感的同理共鳴,藉由故事來激勵你我,且這樣的鼓勵自然流暢還不帶有說教意味,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作品,我上一次看過的是被稱為冷門神作的《強風吹拂》。《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能達到這個水準,雖然其敘事上相對更帶著一點天真的氣質,但也是十分不容易了。
我一直相信,我們不應該只將作品,特別是ACGN領域裡的作品,視為單純的娛樂。作品本來就具有與閱聽人對話的能力,被作品感動之後,被其精神所感染,所說服,進而找到更好的自己,我想這就是一部好作品令人著迷之處吧。同時這也是讓我不去在乎一些瑣碎的缺點,將《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列為神作的理由。有幸看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你我,記得不要再害怕追夢路途上的坎坷挫折,別猶豫了,一起去南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