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輕小說衰退的貼文,心血來潮去了看看ORICON的輕小說銷量,才發現在不知不覺間,輕小說的總銷量還真的下降了很多……
輕小說基本上推出第一週的銷量,佔了總銷量的大半(在此先撇除動畫化加成)。
而看了5月至6月,一些已經被動畫化的系列續作較易佔據榜首,首週銷量大致上是1~2萬(當然如果是SAO這些級數的新刊會更多)。
但在第2位之後的,基本上只餘下幾千,即使是頭10位內,新書只賣個2000本左右也不奇怪。那在榜單上沒有的,銷量當然就更低了。(日本的輕小說電子書使用率是15%,把這個計上去也不是說有很大變動)
日本一個月推出的輕小說新刊,我記得平均計算大約在40本左右(剛查了6月份有46本)。
人們經常都說華文輕小說賣得很差,新人能賣個幾百本就不錯。但其實想到華文輕小說的主要地區是台灣,然後計算台灣和日本的人口差距……再加上沒動畫化BOOST還要和日本輕小說競爭……
能賣到幾百本其實是真的不錯了?(還是說最近的華文輕小說賣得更慘了……這個我不知道,有人知道的話可以補充一下)
總之,幾年前還在說的日輕初刷(8000-10000本)賣不完就腰斬,在現時應該是不適用了,整體銷量下降腰斬線應該也下降了不少。看現在的輕小說銷量,初刷應該也不會是8000這種數量,而是更低。
當然,日本的輕小說還是有動畫化+串流平台收益、賣版權到外地、遊戲合作、推出精品之類增加收入的方法,就算銷量變低也不能一概而論說它賺不了錢。(不過視乎合約作者本人或許賺不到很多)
未來這種銷售數會否繼續下滑是不肯定,但單是看這幾年的銷量推移……只能說並不樂觀。畢竟輕小說講到底也是一門商業,虧錢的生意是不會有人想做的。
輕小說基本上推出第一週的銷量,佔了總銷量的大半(在此先撇除動畫化加成)。
而看了5月至6月,一些已經被動畫化的系列續作較易佔據榜首,首週銷量大致上是1~2萬(當然如果是SAO這些級數的新刊會更多)。
但在第2位之後的,基本上只餘下幾千,即使是頭10位內,新書只賣個2000本左右也不奇怪。那在榜單上沒有的,銷量當然就更低了。(日本的輕小說電子書使用率是15%,把這個計上去也不是說有很大變動)
日本一個月推出的輕小說新刊,我記得平均計算大約在40本左右(剛查了6月份有46本)。
人們經常都說華文輕小說賣得很差,新人能賣個幾百本就不錯。但其實想到華文輕小說的主要地區是台灣,然後計算台灣和日本的人口差距……再加上沒動畫化BOOST還要和日本輕小說競爭……
能賣到幾百本其實是真的不錯了?(還是說最近的華文輕小說賣得更慘了……這個我不知道,有人知道的話可以補充一下)
總之,幾年前還在說的日輕初刷(8000-10000本)賣不完就腰斬,在現時應該是不適用了,整體銷量下降腰斬線應該也下降了不少。看現在的輕小說銷量,初刷應該也不會是8000這種數量,而是更低。
當然,日本的輕小說還是有動畫化+串流平台收益、賣版權到外地、遊戲合作、推出精品之類增加收入的方法,就算銷量變低也不能一概而論說它賺不了錢。(不過視乎合約作者本人或許賺不到很多)
未來這種銷售數會否繼續下滑是不肯定,但單是看這幾年的銷量推移……只能說並不樂觀。畢竟輕小說講到底也是一門商業,虧錢的生意是不會有人想做的。
說回來在看輕小說銷售量時我也有留意一下書的單價,發現了比較大本也賣較貴(1000日元以上)的精裝書比例多了。(傳統的小本輕小說價格約在700日元左右)
因為買書的人減少,印量減才也會使書的單價上升,所以改為從一個客人身上獲取較多利益的做法在商業上的確是沒錯,畢竟差價不是真的很大(頂多就一本和兩本的差分,對日本人的工資來說是真的沒什麼差別……「目前」還沒差別)。
而這個做法總覺得似層相識大概是台灣的袋裝書>>>現在的大本小說SIZE,基本上台灣代理輕小說都是把小本變成精裝本來賣。
但說來這算是延命之策,並不是讓產業能重新起飛的方法,這點看著台灣多年以來書市的持續下滑就能知道。
至於日本會否步台灣的後塵嘛……畢竟兩地情況和產業鏈有所不同,能採取的手段也有出入,對此我暫時還是不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