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陸坡 | 2017-01-24 14:00:52 | 巴幣 12 | 人氣 3288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男孩成長史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事?看著現在的自己,跟自己兒時的模樣有什麼不同。這些只有自己知道,還是其實最了解你的,是你的家人、隔壁看著妳長大的大嬸、還是一位久未碰面的青梅竹馬?也許到頭來其實有些事情小時候的你比長大的自己看的更清晰。《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在二零一七年在台灣上映,在二零一六年大放異彩,勇奪多項大獎的黑人電影。故事敘述男孩夏隆的成長歷程,以夏隆少年、青年、成年的三個章節來呈現男孩經歷的一切和變化。有些事情長大看清楚了,但最真實的記憶卻還深埋內心之處,等待某天可以正視自己之時。



也許是因為較少有關於探討黑人同志內心的電影作品,所以《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一出來,驚艷許多觀眾,也獲得眾多評審芳心,成為二零一六年獲獎最大贏家。雖然這部電影台灣宣傳是以「布萊德彼特監製」和「黑人同志電影」為主打,但我認為這部影片並不止於同志電影或名人監製這點,而是探討一位黑人男孩橫跨二十年來不斷找尋自己情感、自我定位與內心等多方面的摸索,這點比起一般同志電影下只有同志族群的情愛糾葛,要來的更多元。

電影呈現的是一位黑人單親家庭的小男孩夏隆,他從少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兒時的夏隆因為身材矮小常被同儕欺負,誤闖販毒區,認識了毒販尤安,漸漸把尤安當成自己的父親,而尤安與他女友也陪伴沉默的夏隆。而來到青少年時期時,夏隆一樣還是成為被霸凌的對象,但好友凱文的陪伴,讓他還算好過,但隨著時間,夏隆發現自己愛上了凱文。但隨著時間長大成年,夏隆在外地工作,過著與童年不大一樣的人生,而這時一通電話讓人決定回顧這童年故鄉……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改編《月暮下,男孩好似藍》舞台劇作品。除了戲劇如朗誦新詩般,電影畫面也在現實和如詩如畫般的場景中相互交合。電影不避諱使用了諸多夜幕昏暗的鏡頭,雖然演員是黑人,但卻在打光和色澤上,電影美術呈現出一種低調風雅的美感,就如同他原先的舞台劇一樣,讓人倍感詩意,在劇情上頭也無浮誇,在整體的步調相當平穩,電影一開始就能讓人投入角色,如此渲染於人又真摯動人。

主角夏隆投射的並非只限於同性戀者,而是每一個少年必經之路,家庭問題,自我認同與自卑,同儕之間並不全然美好的校園生活,以及第一次愛上的人,和生命中傷害自己,卻又有愛著自己的人們。諸多情感流動,讓夏隆一步步摸索自己,而又想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而讓他在長大三十多歲時回到故鄉,能坦然去面對兒時自己的一切,雖然人生有時逃避可恥卻有用,但有些東西牽絆著你一輩子,想逃也逃不了,終得面對一切情感與問題的源頭。



電影中並未明顯的表示夏隆與好友兩人之間的性傾向,也未將歧視和毒品等元素誇張化,《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並非單是以同性戀電影或黑人電影單一主題區別,而是一個男孩如何在破碎的人生中尋求完整自己和最初原點的過程。電影中聚焦於非裔男孩成長,讓觀眾拋開以往在電影對黑人的刻板印象,以美國貧民區、黑人族群、同性戀、販毒等元素切入電影,卻跳脫出情色暴力,讓人倍感清新的情感探索之作,實為讓人著迷。

而出生於邁阿密的非裔導演這部《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在許多地方都有受到王家衛的電影作品《重慶森林》啟發,從一位連電影都不知道要打光的素人,到掃蕩電影大獎的熱門導演。《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步調的確有著中式同志和藝術電影的步調,但卻又倍感異國情懷,彷彿一場美國黑人的《春光乍泄》。但《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將感情與成長兩者的拿捏,收放得當,雖說一些關於親情的敘述電影中未做琢磨,但儼然這藍色男孩的臉龐,已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文章原址:
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更多動漫畫電影書籍資訊請參照個人網站
可以點選網站內廣告給予作者小小的支持
喜歡的話請到粉絲團電影書籍回收桶按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