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記】關於寫作的一些領悟

結夏安居 | 2012-08-03 07:27:08 | 巴幣 8 | 人氣 314

半夜跟靈靈稍微閒聊了一下(雖然大多是我在趕她去睡的對話),其中談到…或者該說是問到?總之,聊到了寫作跟生活的問題。(詳細具體問題我忘了,請原諒我的記性跟倉鼠一樣只有三秒的儲存空間……)

有些東西,我覺得是讓我想趁著還記得時記下來,和可能會有這方面困擾(真的會有嗎?)的人說一說的。所以有了這篇可能不算太完善,但總體來說是我這些年來,在寫作上一些領悟與體悟的文章。

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言罷了。







「要怎麼樣才能把一篇小說,甚至是一篇文寫好?」

我覺得這大概是每個正在…或者想要寫作的人都會有過的問題。說實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作才能把一篇小說,甚至一篇文章寫好。要說具體行為的話,真心不脫那三多:多看、多寫、多修改。

但寫作其實並不真的是多看多寫多修改就能做好的事情。

就算給我一整套托老的鉅作,讓我一天照三餐看,看完回頭繼續看,我也寫不出來《魔戒》那樣宏偉史詩的作品。假如只是模仿著照寫,將外皮全部扒掉,內裡仿照著刻意模仿那樣的用詞語氣以及人物揣摩,那麼大概或許可以作到有幾成相似吧……可那樣又有什麼意義?

我想寫的是「我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成為第二個托老啊。

寫作跟繪圖一樣,在最最開始時,一定都會有過仿擬的時期,從特定的某個人某個作品、或者不特定的作者與作品開始模仿,臨摹筆觸,並且在熟悉那樣的筆觸之後開始模仿神韻───但那只是最開始時。

因為還不會走路,所以看著別人是怎麼行走的,慢慢一點一點從爬行開始學起,直到能夠搖搖晃晃的站起來以後,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步伐去踏出屬於自己的每一步。

每一個人行走的姿態與背景都不盡相同,儘管我們都曾經是模仿著某個人的姿態,可能不能走出「自己」那是很重要的。

(總覺得會越扯越遠,所以稍微拉回來一下。)

寫作確實需要多看、多寫、多修改,這點我完全不否認,因為這是事實。多看是為了擁有更多的參考資料,明白原來同樣的事物有這麼多不同的寫法與詮釋,而即使相通,每個人的解釋與描述又有著什麼差異;多寫是為了熟悉將想法轉為具體的過程───或多或少,我相信每個人都曾碰過有想法但無法很好的用言語描述的時候。寫作說穿了就是那樣一個動作:將自己所想的,很好的用語言去描述、表達並且傳遞給自己以外的人知道。

至於修改,修改是必須的。除了修正錯字、修正病句以外,很多時候寫的太順手太快樂,作品中會存在很多作者自己沒有發現的盲點───也就是作者自己以為說了,可其實什麼也沒講的狀況。

可以暗示,可以故意吊人胃口,但不能什麼都讓讀者去猜。即使要讓讀者猜,也要把提示都先埋好。

不過也不是多看、多寫、多修改就能把一篇文章寫好的……至少我個人覺得不能。

多想、多觀察也是必要的。





前面也說了,跟靈靈閒聊時,靈靈提到了關於寫作跟生活的問題,詳細記不得了,不過好像是問生活跟寫作的關聯?唔,這個就先不管了。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的現實是非常貧瘠的。(雖然我知道這句話聽起來超中二,跟「我是個憂鬱的人」一樣快成為中二必備開場詞,可我還是得這麼講啊!XD)

所有跟我交情比較深的人都知道,我的生活活動範圍之小,大概就只有工作場所(還在讀書時就是要上課的該間教室)→ 家裡電腦前面(還不能算我家,我家我最常蹲的只有電腦跟床前,其他地方幾乎不路過)→ 家附近的店家(覓食所需,活動範圍約步行五分鐘路程)

每個月的手機開銷不超過兩百元,基本上沒人會打電話給我,我也不會打電話給人;即使是住了十幾年的老巷道、看我長大的老店家,基本我跟他們的對談時每句話也不會超過五個字(倒不是我這人沈默寡言,看我的日誌都知道我是廢話君);從小到大接受老師最多的評價是懷疑是不是自閉症或心理有問題所以無法融入人群。

放假時基本不出門,我沒有那種會三不五時相約出門,或者是看到了什麼好玩的有趣的好吃的任何事物時,會想揪一起出去吃出去玩的朋友。(雖然我覺得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我給朋友的印象一直是常常三不五時因為缺錢所以得餓個幾天,導致即使是會找我的朋友也不大敢找我,這點我深感抱歉XDXDXD)

網路上這樣的狀況好一點,但其實也沒真的好到哪去。

不要說偶像(我對於偶像明星們的印象大概還保留在蔡依林出〈天空〉專輯那時吧…),連續劇、新聞、時事、美容化妝…什麼的,我基本也跟現實完全脫節。所以被年輕漂亮的小姑娘們搭話時,我永遠不知道該怎麼跟她們繼續話題…請稱呼我為話題終結者,一旦脫離宅領域的話題,我就是個句點。Orz

總之我是個生活除了宅(不論是字面意義或者OTAKU意義)以外沒有其他的人。而且偏偏連想說自己宅都還不夠格當個稱職的宅…不要跟我聊新番,我至少一年以上沒追過新番了…(一入劍三深似海,從此新番是路人…)_Orz


不對,我不是來比生活貧瘠的啊!

我要說的是!雖然我的生活一點也不豐富,還很有朝退休老人發展的跡象,可是,這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影響寫作啊。

生活多少會影響到寫作,這個是承認的。每個人寫作的風格跟其思考及人格有關,而思考及人格是在長久的生活中日月累積出來的,我不會說生活跟寫作完全無關這種話。

但一個人的生活貧瘠與否,和他的創作並沒有關係。

或許貧瘠狹小的生活會導致創作不夠宏觀、不夠大氣磅礡(因此也有人說,台灣的作者創作無法像大陸、西方國家一樣來的宏偉,狹小的台灣培養不出那種開闊),但並不會因此讓創作顯得遜色。

創作是否精彩,最主要是在於作者內心的世界夠不夠豐富。

創作本來就只是作者對於自己世界的一種呈現手法,不夠富足的心靈無法孕育富足的作品。

而那個「世界」中有些什麼,可能創作者本身都無法很好的去訴說吧。為了讓「世界」富足,創作者必須時常保持客觀的觀察,還有多面向的想像,不能太快被主觀所抓住,因為主觀會影響對於一件事物的觀察。

假如會為了反感討厭而全盤否定一個人,無法看到對方的優點,那是很糟糕的事。每一個人都是最好的圓,有著不同的面、還有不同的故事,是活生生會走動的素材匯聚體。若是單純的否定了一個人的其他面,會錯失的東西是很多很多的啊。

或許這麼說有點糟糕,但想要寫作的人,為了豐富自己的「世界」,是必須牢牢的緊抓住每種一閃而過的情緒,並且去解析它的。

高興了───為什麼高興?高興的表現是什麼?高興之後的表現是什麼?為什麼?

悲傷了───為什麼悲傷?悲傷的表現是什麼?悲傷之後的表現是什麼?為什麼?

同樣的一種情緒必須去不斷反覆推敲,同樣的事情,要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以及發展。能夠被想到的都是屬於自己的,而怎麼讓被想到的東西變的更加具體更加充實,那要看在「世界」中被存檔的元素有多少。

現實中沒有體驗過的情緒,就以可能相似的去強化思考,而完全沒有的,就去想像。

不管是自己的,或者別人的,所有看到的事物都不能只是看到而已。要去觀察、要去思考,要去試著將那樣的情緒儲存起來,然後在日後試著一邊回想揣摩,一邊將其付諸文字。

沒有任何虛假的情感能夠讓人感動,除非演技高超。

我一直都那麼說的。對我來說,連作者自己都能被深深感動的,就是好文章。若是連作者自己都無法有所感觸的作品,怎麼能指望讀者會因此而感動?(當然,也不能避免這本身就存在盲點───很多時候,作者所表達的不到所想的一半,而作者自己身為作者、自己明白所以在回頭看時腦內補完一切完好;讀者卻因為不完整的文章而碰到了斷層,接收碰到阻礙)



要怎麼樣才能把文章寫好,我想,在多看多寫之餘,先把自己的「世界」豐富起來比較重要吧。不論是情感、或者文字,都好好的去獲取吧。

有想要描寫的事物,卻沒有很好的文字能去描述;以及擁有很好的文字,卻沒有辦法找到相對應的情感去傳達,即使再怎麼描寫,也是很片面很旁述的情感。我覺得這兩者都是很可悲的事情。

然後,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雖然這句超慫的可我還是要這麼講。

寫作的人最不擔心撒鼻息啦,沒朋友又怎樣?生活單調乏味又怎麼樣?只要閉上眼,腦中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就會被打開喔,在裡面可以創造一堆的Wilson(不知道什麼是Wilson的,請把Wilson+排球當關鍵字去找)當朋友喔~☆



即使是虛擬的,也要在想像中將其補完的像真實存在的。

有辦法掌握這種想像→腦補→用文字描述的人,就能寫出很好的文章。即使沒有辦法用文字很好的描述,即使只是單純把想法、把情緒表達出來,能夠表達的盡可能完整,並且稍微加上一點文字修飾的人,也能讓人覺得那是「想要繼續閱讀」的。(長篇的髒話發洩就…例外)

不會寫作文章或者小說,但是心情日記卻優美豐富的人也是很多的啊。只是他們還不知道怎麼把那樣的情感和表達有章節的打散然後重新組合起來,變成一個故事而已。




喔對,然後還有一個很重要…也是很多人弊病卻不自覺的。

千萬不要以為看起來很艱深很文言就等於很好很強大,這絕對是盲思。白話沒有什麼不好,拜託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謂文言所謂古典,尤其當寫的文章根本不是中國背景古代取向文人設定時…否則看起來都只能用八個字形容:不倫不類,哭笑不得。

這種感覺就像,好好的遊戲名字取個小強不好嗎?偏偏硬要取成↖煞气a小強↘、卍小強卍、醉i老婆a小強…之類的(對不起我知道這爛梗,可我…想不到更好的例子了,請原諒我就是個爛梗王Orz)。自己覺得看起來很霸氣很煞氣很強大,可在旁人看來就是五個字:中二又傻逼。

那種刻意文藝的寫法,過個幾年心智稍有成長後,回頭再看會不想承認那是自己寫的…過來人關心您。

就這麼想想吧,即使是古代,對於古人來說,文言文其實也是他們的白話文啊,那麼又何必現在的我們那麼要求自己來個文言路線,彷彿不這麼走就不夠文藝呢?

刻意是不可取的…太過刻意的文章,只會讓人感覺到距離,不論雕琢的再怎麼美麗,也還是冷冰冰的無法有所感觸。須知墨意藏胸中,文章自天成,能表達出自己所想就夠了,優美不等於文藝更不是刻意啊!

很久以前我也試過文藝一把,也不是說真的寫不來,硬要寫也還是有幾分樣的,可寫著寫著,那有什麼意思呢。骨子裡我還是個粗俗的人啊,再怎麼文藝我也偽裝不了林妹妹,我充其量勉勉強強就只能算個…劉姥姥吧。(…TUT)

那勉強什麼呢。就這麼放鬆下來好好的說人話不好嗎…想通以後我就不裝文藝了,反正我不是那塊料,給我條帕子我就想拿來擤鼻涕,不會拿來嬌羞掩笑或者嘔兩口血啊。

雖然都說要修飾要雕琢,但是,過猶不及,這務必謹記。

創作回應

月君
相當美好的文章,敝人深為讚賞。它也讓我想到一篇文章,探討旅行的意義,結論是旅行只是心境的改換,所以沉浸在一首詩中也與旅行無異了。

我的個性也頗為孤僻,生活圈也頗為貧乏,但確實只要多想、多觀察,世界自然廣闊。

話說文言文在古代似乎不是白話文,是一種仿戰國時語言出現的書面文字,因為文言文,我們才能輕易地看懂千百年前的文字。

有時雕琢和形式頗能吸引我的,我喜歡駢文。
2012-08-03 13:46:40
結夏安居
應該說「不完全是」比較正確。相較於目前所使用的白話文,古代所用的其實都算文言文,只是差異在於沒受過太多教育的百姓用的,跟士人用的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異。(相對容易看懂,以及沒翻譯不大好懂)

否則也不必區分士人跟白丁了,假如大家用的都是很口語很白話的東西。

語言、文字會隨著時代改變,不說古代,即使是稍長我們三、四十年以前受過良好教育的長輩,書寫出來的東西,即使並不完全是文言,但那種感覺也是很深的。(還有那個「老嫗能解」的白居易…阿白的作品也不完全屬於「現在」不需要翻譯能搞懂的東西,但在當時卻是老嫗能解…務求連老婆婆都能搞懂,這不會是士人的純文言啊)

更別說追溯最早的〈尚書〉了…那東西可真的就是…實打實當時的白話文。

雕琢跟形式其實沒有不好,很多東西都是因為經過雕琢、有所形式所以顯得美好。或許該說,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所以想追求完美的話,雕琢跟形式是必須的。

但還是那麼一句,過猶不及。
2012-08-03 17:44:58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