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拿破崙的遺產與第三共和的傷痕

帝國人 | 2019-12-15 19:41:09 | 巴幣 1008 | 人氣 399


(一、)後拿破崙時代 Post Napoleonic Age

       帝國時代之後的法國第三共和(French Third Republic),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民主共和政體,在體制上,第三共和採取了一種早期的半總統制(Semi Presidential System),或者學者亞宏(Aron)所說的「換軌制」,在現在的想像中,一個國家要擁有自由民主,才能在世界上與社會上展露頭角,法國第三共和不但是世界上第二龐大的殖民帝國,其文化更是風靡全歐,尼采曾經說,「所有的藝術家只有巴黎這個家」,在第三共和時期誕生了數不清的文學、藝術、社會學巨匠,這個共和國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了宿敵德意志,成為了歐陸的霸主,使她的宿敵瓦解成了共和國,俄羅斯受到德國重創在紅白內戰中紛擾不已,美國重返了孤立主義,英國是她的盟友,而義大利陷入了政黨分裂,新興的歐洲小國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紛紛與她結盟(福熙將軍更成為了波蘭元帥),彷彿昭告著天下,第三共和統治的穩固與強盛。

       然而在這個光榮的道路上,第三共和實際上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權,從建立之初,共和國就遭遇了非常強烈的挑戰,從最早的陣壓公社與波旁試圖復辟,國防部長布朗熱(Georges Ernest Jean-Marie Boulanger)的軍人主義與之後的保守軍官團,左右派的拉扯,資本家對於國家的背叛,其實已經使法國在毀滅的邊緣來回擺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軍便曾受這種情況的折磨,使無數的法國青年白白送死。第三共和的內政同樣不穩,當時的笑話盛行著法國的行政首長不可能就任超過三個星期,就被轟轟烈烈的政治鬥爭下垮台了,混沌的政局在一戰對德復仇的心理下撐住了一段時間,但其在1940後徹底瓦解,告示了天下這種制度的嚴重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共和國最榮耀的時刻

(二、)拿破崙的遺產 L'héritage de Napoléon

兩位波拿巴皇帝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的巨大的榮耀,使她完成了路易十四以來的稱霸歐洲之宿願,然而這個光榮在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後幾乎灰飛煙滅,若非外相塔列朗(Talleyrand)的努力,法國於歐陸幾乎形同孤立,正統原則的執行下,波旁家族再度返回了多年未見的巴黎,繼續他們的短暫統治,但拿破崙的巨大成就已經影響了這個國家,不但拿破崙法典在全國範圍下通行,一直到戴高樂主政時期,拿破崙法典的影響力才不若以往,另外拿破崙學習了以往波旁王朝統治者的做法,將不少的國營事業包含了礦業、鹽業出售或著發與特許狀讓資產階級擁有並管理,使他們在日後成為了影響共和國最甚的一群人,甚至影響了法國的滅亡。拿破崙也創辦了第一個中央銀行—法蘭西銀行(Banque Francaise),資產階級將自己的資金投入,連拿破崙自己也投入了三萬法郎,法蘭西銀行以國家做擔保,幾乎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也養肥了資產階級。

       拿破崙時代的老軍官不少仍在波旁王朝服務,這些軍人嚮往著拿破崙時代對外征服的慾望,他們希望可以像謬拉(Murat)、拉納(Lannes)他們一樣,透過戰爭取得軍功,取得向上爬的機會,這促使了一個保守的軍官團的產生,他們力主於對外進攻與軍人主義。除了軍人對於波拿巴家族的支持外,還有包括底層生活困苦的百姓,1816年後,全球進入了無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一處印尼的火山爆發使的全球氣候驟變,收成不好的情況下,法國內部接連爆發革命,先是趕走了查理十世(Charles X),後又驅離了路易腓力(Louis-Philippe),前者是一個貴族主義者、自然不受到民眾待見,後者則是由資產階級所拱上台,並推崇著自由貿易(腓力的名言: 各位請發大財~!),這兩項政策不為民眾所喜,他們希望一個統治者可以保護他們的工業、農業,而非以自由放任的的方式損害法國,於是乎路易‧拿破崙(Louis Napoleon)登高一呼,廣大的農民們受到了波拿巴的威名懷念與路易答應他們改善生活的承諾,使這個第二共和的第一任總統成為了皇帝,並建立了以公民投票為統治基礎的新波拿巴帝國。

       路易‧波拿巴稱帝了,而他稱帝的最大基礎除了那些胼手胝足的農民與工人外,最重要的就是法國的那些軍人們,他先封了自己的叔叔也就是拿破崙的弟弟熱姆羅(Jérôme Bonaparte)成為了帝國元帥,之後又依照拿破崙一世的建制重新組織法國軍隊,最著名的老衛隊也被建立起來,目的都只有一個,重返拿破崙大帝的榮光。而重返榮光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戰爭,路易學起了他叔父失敗的原因,極力拉攏英國人,與之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與日後的英法聯軍,路易發動的戰爭之多令人難以想像,除了前面兩個,尚有入侵越南,入侵墨西哥,入侵朝鮮,協助薩丁尼亞擊敗奧地利,以及最後的普法戰爭,這些戰爭成功的不多,甚至使法國再度陷入了孤立。

       路易拿破崙的統治基礎並不穩固,他不像他的叔父那麼擅長戰爭,除了兩次不成功的叛亂之外路易的聲望其實並不高,所以他必須仰賴戰爭,已求爭取到軍官與下層群眾的支持,並轉移國內的矛盾,尤其是資產階級對於他的質疑,路易的貢獻主要是在內政上的,尤其是商業上的自由貿易主義與打破關稅壁壘使法國的工商業能夠迅速發展,同時提倡聖西門主義(Saint-Simonianism),已照顧下層階級,同時首都巴黎也在他與奧斯曼男爵(Eugène Haussmann)的重建下煥然一新,但是路易是一個無法狠下心,做事不果決的人,在墨西哥失敗的戰爭後,英國與奧地利逐漸排斥與法國為伍,法國在義大利的戰爭收到了尼斯與薩伏伊兩塊地,惹的薩丁尼亞首相加富爾(其故鄉)以辭職作為抗議,間接少了這一盟友。最終拿破崙三世在俾斯麥的外交攻勢下,被迫宣稱了比利時的中立,使法國更行孤立,最終在普法戰爭中徹底敗亡。

       兩位拿破崙的統治給法國帶來了風風雨雨雨一連串戰爭,但兩者留下來的影響相當深遠,首先是拿破崙一世授權與資產階級與法蘭西銀行的建立,讓他們在國內有著更強的發言權,在經濟上他們也逐漸成為了主宰者,緊接著影響了政府各大機關,行政、立法、國營事業通通有他們的影子,其實早在路易腓力之後,法國開始形成了一個中產階級的帝國(Empire of Middle class),也是之後第三共和的主導力量,而那些拿破崙時代留下的老兵也開始與這些資產階級相互對抗,最終軍官團失勢後(在布朗熱事件,德雷福斯事件與1940年的敗退),對於共和國產生了鄙夷之情,使老將軍如貝當(Henri Philippe Pétain)直接與納粹合作,試圖改造他們心中理想的法國,也就是不是共和的、不是中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法國。

(三、)第三共和的傷痕 Cicatrice de le Third République

巴黎公社成員,不久後被蒂也爾強力鎮壓

       路易在色當的敗亡使法國再度進入了政權的交替,路易的內閣內閣蒂也爾(Adolphe Thiers)成為了臨時總統,而後在由路易的元帥麥克馬洪(MacMahon)接任總統,在第二帝國衰亡之際,巴黎爆發的公社運動震驚的全國,蒂也爾為首的資產階級率軍鎮壓,蒂也爾對於公社的無情鎮壓昭示了這些資產階級對於社會主義運動的恐慌,蒂也爾自己也坦承,「若法國需要一個共和國,那必須是保守的共和國」,總之這些蒂也爾為首的法國資產階級,即便是鎮壓公社也要與普魯士求和(這裡需要說明,法軍不是在普軍在色當戰役後就投降,剩餘的法軍與國內的政治家如甘必大Léon Gambetta都希望全力抗戰,連拿破崙三世下令停戰許多士兵也不願意就此停火。),最終法國賠償普魯士50億法郎,並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在停戰與鎮壓公社後,法國人又重新開始思索法國的國體。

       這時的政治勢力有三大宗,波拿巴、波旁、與共和派,1871年以後的法國國會議員絕大多數都是支持國王派的,他們希望又有一個類似路易腓力的國王可以保障這些資產階級的權利,而非像波拿巴的公投民粹帝國,但是此時的波旁王朝成員腦袋頑固,堅持要使用法國王國時代的鳶尾花旗,波旁的頑固最終使他們錯失了王位,對當時的國會來說,共和國是最不會撕裂社會的一種方式,波拿巴與波旁派互相拉扯,最終使共和制度出台,成為歐洲第一個長久實行現代共和民主的國家。但是前述也有提到,共和國是不穩的,尤其是軍人與資產階級的拉扯,麥克馬洪雖然是軍人,但是他相當坦承有擔當,之後便卸任,軍人的問題一到國防部長布朗熱的上台才開始惡化。而除了布朗熱,政壇上的衝突也越演越烈,而爆發出了巴拿馬醜聞與德雷福斯事件。

1.布朗熱事件  Événement de Boulanger

布朗熱(Georges Ernest Jean-Marie Boulanger,1837年4月29日-1891年9月30日)

       布朗熱同樣是第二帝國時期的軍官,也是軍隊少有的共和派,1886年他接任國防部長,並在巴士底獄陷落之日舉行了盛大的閱兵,這次閱兵引起了德意志宰相俾斯麥的抗議,他認為布朗熱想要破壞法德之間的和平,而布朗熱在接管軍隊後鼓吹對德復仇,同時在軍官與軍人之間散布仇恨共和國與德國人的輿論,這股鼓吹復仇的氣氛同時感染了群眾,布朗熱與政府的不和也讓群眾響起了資產階級無情的鎮壓巴黎公社與屈辱的對德和談等記憶,使得布朗熱一時間成為了強大民意的軍事領袖,只要他想,第三共和就會像拿破崙三世毀滅第二共和一樣輕而易舉,但是布朗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把自己的情婦看得比共和國重要,最終布朗熱也錯失了顛覆的機會,被解除了職務流亡國外,最終在情婦的墓前自殺。

2.巴拿馬醜聞 Scandale de Panama

巴拿馬運河圖

       在1879年5月,法國的企業家與工程師雷賽布(Ferdinand Marie Vicomte de Lesseps)從哥倫比亞政府中取得了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1881年他組成了巴拿馬運河開鑿公司,並發行了大量股票,總數達30多億法郎。法國廣大中小資產階級把股票搶購一空。運河開工後,由於對運河開鑿工程估計的錯誤及法國銀行強加於雷賽布的苛刻條件,也由於開鑿公司的貪污揮霍,使資金嚴重不足。

        為獲得資金,公司企圖發行新的股票,但這需要議會的立法授權和政府的批准。為此,公司通過銀行中間人用大量金錢賄買國家要人、高級官員、議會議員及報刊輿論界,從而得到議會和政府同意又發行了大量股票。但是,到了1889年2月,當公司騙到了大量股金之後,卻突然宣布因負債12.8億法郎而破產,工程被迫停工。購買了股票的約90萬戶小股東也因此破產,許多企業倒閉。

而為公司打點的財務顧問,全都是猶太人,進而引起了法國的排猶風潮,並引發了嚴重的德雷福斯事件。

3.德雷福斯事件 Affaire Dreyfus

被折斷軍刀的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1859年10月9日-1935年7月12日)

       德雷福斯是一名法國的軍官,因他的猶太人身分而備受關注,在巴拿馬事件後,舉國震驚,民眾發現不光是一般的官員,連國會議員,部長級的人物也受賄,因此在德雷福斯本人在位於德國邊境參加葬禮後,馬上就被氣急敗壞的民眾與懼怕被課責的政府官員所拘捕,指責他出售法國軍方的軍事機密、黑榴石砲彈的製作方法賣給了德國人,一股仇恨猶太人的風氣迅速延燒,法國的費加洛報、晨報紛紛聲稱目擊了德福雷斯出賣情報的過程,即使明確的沒有證據,果敢報、時代報也紛紛跟進,形成一個對德雷福斯的獵巫行動,最過份者就是十字架報,聲稱德雷福斯是國際猶太集團的間諜,要毀滅法國。總之德雷福斯被拔除軍級,並被粗暴的折斷了佩劍,關押在惡魔島監獄之中。

        這件是乍看之下僅僅是反猶太的風潮,然而實際上是法國左右派的劇烈拉扯,首先試圖給德雷福斯事件定罪的,多是國會的右派,尤其是深受巴拿馬事件打擊的右派國會議員,試圖以德雷福斯作為替罪羔羊,19世紀末期,左派上台後,德雷福斯事件才被重審,並獲判無罪,德雷福斯事件使法國已經非常分裂的政壇更加油添醋,使隔閡日深。


創作回應

Jan Sikorski
感同身受啊,這如同《1940法國陷落》一書中提及到的第三共和國是一個建立在不穩定局勢下的奇蹟產物,充分了解到當時法國的現況,然而許多不了解法國的華人總是會用各種低劣笑話調侃法國,讓人感到惱怒。
2019-12-15 23:19:27
帝國人
書的作者是當事人,可以說是第一手資料了,很值得去讀。至於那些華人尤其對岸的,日常辱法就不說他們自己知識有多淺薄了,以為學幾個段子就在那裏賣弄。
2019-12-15 23:26:15
Jan Sikorski
然後看過德雷弗斯受過的各種對待以及他最後滿是委屈的證詞,我還想大聲說:德雷福斯你好冤啊~!
2019-12-15 23:35:43
帝國人
我覺得這也透露出來反猶根本是全歐洲的事,不是只有德國這樣搞,東歐那些猶太人收稅員也常常被當作清算的對象,納粹入主後還紛紛的當起爪牙抓猶太人,只能說真的衰到家了。
2019-12-15 23:50:59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