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三國志X]袁紹傳IF-五世三公,漢相袁紹

砂糖西 | 2024-01-22 22:02:32 | 巴幣 0 | 人氣 70

西元200年二月,袁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以壓倒性的兵力集結黎陽,欲渡河南下,攻曹操大本營,獻帝所在的許都。就在正月,曹操閃擊徐州劉備時,河北謀士田豐曾建議"公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趁著許昌空虛,曹軍主力不在,繞過敵方防線直插心臟。但從鄴城到許昌,渡口眾多,補給線長,若無一舉拿下許昌,反而會有後路被切斷的風險。
而對曹操來說,己方的領地南北縱深實在太短,黃河又不如長江那樣水量豐沛,屏障能力不足。但還好東面有臧霸領泰山兵擋著青州方面的袁譚軍,西面則有虎牢關可以擋住從河內南下的敵軍。袁紹想要打許昌,勢必還是得向南通過官渡,此處也成了雙方決勝的關鍵地點。

袁紹採取穩扎穩打的戰術,決定先確實拿下黃河對岸的渡口,逐步建立據點往前推進。豈料劉備敗得太快,曹軍主力得以迅速趕回,並前往支援被圍的白馬渡口守將劉延。
袁紹自己屯駐黎陽,攻打延津,又讓顏良領郭圖、淳于瓊分兵攻白馬。延津方面,袁軍被于禁擋下,河北另一謀士沮授則勸阻袁紹,認為顏良不適合單獨領軍,但袁紹並未採納。果然顏良中了曹操謀士荀攸的聲東擊西之計,誤以為曹軍將從延津渡河,迫使袁紹主力轉向,曹軍實則領精銳奇兵輕裝疾馳顏良而來,一馬當先的正是新降不久的張遼和關羽。
實際上,劉備是在下一場的延津之戰時才跟著文醜上場,但在演義裡則是把白馬和延津合作同一場戰役。
但演義此時的情節和正史並無二致,關羽上演了千古以來極為難見的"取敵將首級於萬軍之中,猶如探囊取物"。雖說是出奇不意,但要穿過重重士兵拱衛,再一擊斬殺素有威名,久經沙場的敵將,簡直難如登天,但關羽做到了。
白馬之圍解除,但曹軍已經無法分兵把守多處黃河渡口,於是將防線後撤,先從白馬往西退往延津。在退後的過程中,袁紹派文醜和劉備領騎兵追擊。不過劉備此時帶的都是袁紹撥的兵,而非自己的部曲,可見袁紹並未完全信任他。
途中曹軍的錙重被劫,曹軍卻並未撤走,而是隨荀攸之計埋伏在旁。等到袁紹軍爭相下馬搶奪錙重時,曹軍一擁而上,文醜當場被斬,這一戰績到了演義又落到了關羽身上。
(顏良、文醜:........)
讓當世兩員大將變成戰力單位,我二弟天下無敵(?)
在前哨戰就先折損兩名大將,士氣受挫,出師不利,也難怪要暫時停下腳步。不過即使如此,袁紹方的軍力和資源優勢仍然是壓倒性的。而袁紹本人雖然被演義黑成老是亂發脾氣的昏君,但此刻的他,才正要展現層出不窮的軍略手段。
雖然在這裡寫得好像劉備是擅自作主,但史實中正是袁紹本人派劉備到曹軍後方汝南去打游擊的。汝南和屬於穎川郡的許昌不同,雖同在豫州治下,但汝南郡是袁氏本家的所在,使袁紹此時仍有影響力能先後煽動黃巾餘黨劉辟、龔都作亂。

曹軍派出曹仁領騎兵打敗劉辟,袁紹才把劉備的部曲歸還,讓他再去汝南和龔都聯軍作戰,順便拉攏劉表。曹操派出的將領蔡陽反被劉備擊殺,劉備真的比較擅長打小部隊游擊戰啊。
八月,袁紹軍越過延津、白馬,在陽武駐紮,隔著黃河支流鴻溝水和曹軍對峙,雙方終於來到最後決勝的戰場,官渡。遊戲中袁紹可決定要不要發動戰役。
而田豐、沮授都認為,敵軍佔了先機而士氣高漲,但苦於兵糧不足,無不希望能在短期決勝,我方應該打持久戰,靠著資源優勢掐住對手,直到對手油盡燈枯,自然不戰而勝。河北謀士的推論有其道理,袁紹軍中士卒幾乎都來自河北四州,田、沮二人又出自河北士族,經歷平定河北的戰事,在軍中威望極高,可以反過來說,就是他們對軍隊的狀況也很了解。

在前面折了兩員大將以後,大軍的士氣已經折損,若是再出差錯,再龐大的軍力也可能因為失去軍心而崩於旦夕,不如穩扎穩打。不過大軍已是蓄勢待發,以穩定軍心為由,袁紹關了田豐,又奪了沮授的兵權。
河北幕僚團的個性還被設定成和袁紹很不合拍,很難純靠對談提升親密度,某方面來說倒是硬派。袁紹打壓河北人士的另個理由,大概是因為自己不是河北人。作為及格的外來政權,危急時尚可讓本地人同心對抗外敵,安泰時要對外作戰就很難了,這點和後來的江東孫吳很像。
不論如何,袁紹就是有自傲的本錢。即使前哨戰失利,即使少了兩位重量級謀士,其他手下的能力水準不如對方陣營,距離攻破敵營就只棋差一著,沒有不打的道理!
官渡之戰是全遊戲中唯一被設計,會因劇情強制觸發,內部又隱藏觸發劇情的"戰役"。和先前演繹給大家看的"戰鬥"不同,戰役是在大地圖上進行,一個地區(包含數州)的所有城池都可派兵參戰,也都是攻打/防守的目標。他的設計,體現了官渡戰役本身的規模之龐大,涉及一國的存亡,可惜因為諸多設計,普遍被視為雞肋。

戰役之中,所有的部隊不論兵種組成,在大地圖上都是一模一樣的旗子,對戰起來幾乎只看人數多寡,不再有兵種上的相剋(至少作戰時看不出來),這就少了很多樂趣。其次,大地圖上幾乎沒有呈現地形差異,只有陸地和水域的差別,這也讓遊戲少了很多可以藉由地形發揮的戰術(森林伏擊、山谷落石、火燒山林等等),讓戰役打起來非常乏味。

戰役本身還相當曠日廢時,軍糧消耗快速,如果沒有站在城池或據點裡面,沒過幾天軍糧就快沒了。這倒是很忠實地還原了戰爭帶給人的痛苦,不過要讓遊戲因此變得不好玩還是算了吧。倒是同支部隊裡如果有父子、兄弟、結拜等關係的角色的話,很容易就能觸發爆擊,讓被打的部隊暈眩,算是戰役優於戰鬥的一個小小特點。
在戰役途中,如果許攸單獨統領一座城池的軍勢,又碰到曹操本人的軍勢的話,就會觸發劇情。從現實層面看,打城池就是件很難的事。就是窮途末路的呂布軍,也能堅守下邳多月,打到曹操差點就要打退堂鼓了,更何況是有官渡大營在前線頂著的許昌城。許攸的計策被拒算是理所當然。

不僅河北的田、沮,連作為元老班底的謀士許攸所提出的計謀都不被採用,袁紹的自大無謀似乎一覽無疑。其實袁紹打官渡可說花招百出,打到曹軍幾乎只能堅守不出,兵糧告罄。只能說勝者為王,敗者所做的一切努力好像都會被當成是錯的。

先前不論讓哪個手下分兵打哪裡,幾乎都只有被打敗的份,但袁紹自己打的仗可沒漏氣,壓的曹操死死的。他先是造箭樓、疊土山,居高射箭到大營,曹軍都要舉著盾牌才能在自陣行走;等到後來曹軍造出霹靂車投石打垮箭樓,袁紹又派人挖地道,曹操也挖派人橫溝攔阻;袁紹煽動曹操後方汝南叛亂,又派人行刺,但被許褚阻止,但曹操陣營已被滲透到底,袁紹摸清了曹軍的底細,軍糧要沒了!

可見盡速決戰的方針一點問題也沒有,曹操自己也被打到懷疑人生,想撤回許昌打守城戰。但後方的荀彧極力阻止,現在一退,後方可能就要全面倒戈了。但荀彧沒這麼講,只是大力誇讚曹操的本事,鼓勵他繼續堅持。老闆不聽勸就盡力輔佐,更有辦法的就讓老闆聽勸,搞到老闆不聽勸還硬要唱反調,這可能就是謀士失職了。
官渡戰敗,就是袁紹一連串的錯誤所導致,只是他袁紹的家底大,容錯率高,但偏偏對方就是如履薄冰的打到現在,一點錯也沒犯的堅持到了現在,最終等到了致勝之機。
許攸因計策不被採用,又因為家人在鄴城犯法被抓,自己的犯行也跟著東窗事發,驚懼之下投奔曹營。
並且帶去了致命的情報:袁軍糧草盡在烏巢。其實袁紹大軍的消耗也非比尋常,幾個月打下來也被曹軍劫燒了不少糧草,眼下烏巢這一批就是最後的資源了。
連核心幕僚都要出走,這時的軍心已有頹傾之兆了。沮授很快想到應該增兵把守烏巢,嚴守糧草,但袁紹仍未聽從。烏巢有淳于瓊帶兵一萬把守,曹操兵力已經快打沒了,還要從大營分兵來襲?許攸的情報他就信了?不怕是陷阱?
戰役中,只要曹操軍勢走到官渡,就會觸發劇情。事實是,曹操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相信,而且必須
竭盡死力。他留下曹洪和荀攸,帶著其他將領和五千親衛,拚死急奔烏巢,誓要夜襲破寨,燒盡袁軍糧草。淳于瓊的一萬守軍絕非擺設,但碰上大將親自帶兵死戰,這波攻勢兇猛異常,他也只能退進營寨堅守,並向袁軍大營求援。
袁紹收到戰報,緊急召開軍議,底下的人再次意見分歧:郭圖認為應該趁曹軍主力不在,攻破官渡大營,即可分出勝負;張郃則認為曹營難破,應該派兵增援烏巢。勝者為王,只要能贏,不管怎麼選都是對的,錯就錯在,袁紹沒有為求勝利拚上一切的氣魄,或者說他為求勝而做的犧牲奮鬥不如曹操,讓他做出了致命的決定:派輕兵馳援烏巢,自軍主力攻打官渡大營,但並非自己親自帶兵,而是讓剛剛諫言不要打,已經信心不足的張郃去打。

張郃作為後來的五子良將之一,扣掉顏良、文醜不看,此時他肯定是袁軍中數一數二的將領了,他的眼光判斷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可惜他在此處,史書中的初戰,以及最後一戰中所做出的判斷,都沒有得到採納,反而還被要求執行南轅北轍的命令。烏巢被破,沒打破曹營的張郃和同隊的高覽就地投降了;最後那次被強迫追擊諸葛亮殿後的蜀軍,就直接丟了性命......。
這裡遊戲就給袁紹打臉了,你口中的人才濟濟呢?怎麼只剩大眾臉可以講話了?
若是就此撤軍,那也是急流勇退,但我們就來看看袁紹怎麼作死吧。
在許攸倒戈後,實際上遊戲裡的糧草不會真的變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張郃、高覽所帶的軍勢叛變,在這個憑人數決勝的遊戲機制中,沒有兵種相剋或是地形戰術可以發揮以小博大的機會,幾乎只能吃敗仗了。袁軍軍心大亂,大軍潰散,被曹軍趁勢反攻,袁紹狼狽退回河北。
要是袁紹親自帶隊,在大將親上戰場搏命所帶來的士氣加成下,沒準是能攻破官渡大營的,到那時誰勝誰負就不好說了。更穩妥一點就是派兵增援烏巢,徹底消滅曹軍最後的力量。可惜袁紹那習慣留有餘裕的決策方式,在緊要關頭總會令他功虧一簣,昔日洛陽殺十常侍奪權時如此,今日官渡之戰亦若是。
袁紹戰敗,陷入瀕死狀態。若是遊戲設定人物為史實壽命的話,袁紹自是命不久矣,除非觸發管絡幫忙延命的事件。不過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要在遊戲中走到這般田地,還得連番犯錯到很故意的程度才行。終於要開始寫IF攻略了,絕大篇幅都在描寫官渡戰役的始末,讓我寫的有點心虛啊。其實袁紹錯誤的決策大概仍少於做對的,只是曹操的幸運和絕頂表現讓他翻盤了。

官渡之戰IF
目標:保顏良、文醜不死(不可觸發白馬延津之戰的事件),並消滅曹操勢力。
相關事件一覽:
劉備襲取徐州,和袁紹結盟。
30日後=>董承暗殺曹操的計畫曝光。
再5日後=>曹操閃擊小沛,包圍下邳。
再20日後=>袁紹讓陳琳發布檄文,觸發白馬延津之戰。
再20日後=>劉備軍於汝南再起。
再15日後=>袁紹擁有中原一城時,可決定是否發起官渡戰役。

從這些事件來看,選擇第四劇本開場時,袁紹坐擁河北十幾萬大軍(但訓練值、士氣值都還很低),看似利多,其實沒多久就會觸發一連串的事件,根本來不及訓練、組織戰力,兩員大將就要掛掉了。
因此還是建議,選第三劇本,從公孫瓚開始打起。比第二劇本更有挑戰性,且劇情上的變數更少,更能享受袁紹陣營力抗敵國,逐步壯大成長為天下最強勢力的過程。
打贏公孫瓚倒不算難,真正的挑戰還是打曹操。因為呂布事件的關係,曹營手下有一陣子會全部擠到陳留,讓內政數值突飛猛進,讓原本就有兵器製作所的陳留有了最快建造攻城器的能力。(技術值1200可造衝車、1800可建井欄、2500可造霹靂車)
配備攻城器的最強騎兵虎豹騎,和最強步兵青州兵,都非常棘手。而且曹軍武將中多的是兼有高魅力和徵兵特技的角色,加上有利於曹操的事件接連觸發,整個中原幾乎都是靠事件觸發變成他的地,連帶前勢力累積的兵力也跟著一夕易主。一般來說,等到第三劇本的事件演完(劉備出汝南奪徐州),曹操大概就會有三四十萬的兵馬了。

相較之下,袁紹方非常缺乏徵兵人才,擴大領土也只能全靠自己打,往往是殺光了敵軍才能在新佔的城池徵兵,數量很難追上曹操。而河北唯一能建造攻城器的平原城,還得從小規模一路提升技術值到大規模才會有兵器製作所,很難讓部隊配有攻城器啊。

兵力差距十幾萬,打仗打得各地疲弊,兵少城破,這不就是官渡戰前的曹操嗎!怎麼反而是我袁紹的兵力處於劣勢呢?
河北的優勢,大概只有能就近接觸異族武將吧!不管鮮卑、匈奴、烏桓,歷史上幾乎多是被當作反派方或小角色的這些人,在遊戲裡倒是方便的兵源,登用他們時,就會連帶取得他們手上的強力兵種,比如北方民族的突騎兵-能射箭的騎兵部隊。
如果觸發劉備奪徐州的事件,曹軍放在小沛、下邳的兵力就會被劉備搶走,有時這一走就是十幾萬,可以大幅縮短敵我兵力的差距,這時就要做好開戰的準備了。再看下之前的事件觸發條件吧,在董承事件觸發前,或事件觸發的5日內出兵許昌,就可保有劉備這個盟友。若是等到曹操搶回徐州,就等於要多打兩座城和好幾萬的兵力。
而且為了不要觸發後續的事件,一開始就要遵循史實,直攻許昌。遊戲裡電腦操作的曹操不會真的在官渡建立據點,只要兵力夠多,軍師帶夠,甚至不用攻城器,也有一戰的本錢。另外也可過來先到官渡建立據點,吸引曹軍出城打野戰,比攻城戰更容易削減曹操的兵力,到時再攻向空虛的城池就輕鬆多了。
只要田豐、沮授施展混亂之計,智力70以下的武將大部分都會在三回以內中招,接著本來沉的住氣的武將也會鎮不住部隊而答應單挑,接著就是顏良、文醜的舞台了。曹營武將普遍優秀,但仍有許多性情中人。
許昌本身有著三道城門,城防值最高可達4800,算是比較難打的城池。不過若是聚集河北眾武將和軍師的力量,依然是小菜一碟。武有顏良、文醜勇冠三軍,智有田豐、沮授出謀劃策,張郃智勇雙全,袁紹雄才大略,全軍上下一心,曹操尚且不是對手,更何況天下其他諸侯?
接手漢獻帝,執掌天下至高權柄,擁有正當性最高的話語權。許都被破,曹操領地便被東西分斷,洛陽、長安統治不穩,曹操退至老地盤兗州,但已成強弩之末。和呂布一戰的消耗尚未回復,就算集合剩餘的力量也無力回天了。
令關係良好的將領為太守時,就能確實請求對方出兵增援。是的,如果關係不好的話,做君主的還是有可能會被屬下拒絕出兵喔。也因為這個援軍機制,我方一次最多就能派出包含自己在內最多十名將領、二十支部隊,就能徹底發揮袁紹勢力軍師多的優點。軍師能利用"指揮"指令將行動點數轉讓給其他部隊,想想一個強將帶領的部隊可以在一回合裡行動五、六次,還有誰打不贏?
自此,袁紹取代曹操,統一河北和中原大地。袁紹原本就高居大將軍之位,現在權勢再升一級,這大漢丞相的位子,也就改落到袁紹手裡了。

後世對於袁紹的批評很多,大部分的人也都認同他的能力不如曹操,但他在官渡之戰的表現,其實仍有可圈可點之處。諸如"持重少決"、"優柔寡斷"的評論,至少在戰場上是不準的。但在後繼者的抉擇上,袁紹就有很明顯的問題。他偏愛幼子袁尚,卻又不明言下令,搞的早有戰功又身為長子的袁譚心裡不平,雙方都認為自己有正統繼承權,袁紹的手下也就各自站隊,形成派閥而互相攻奸。

比如郭圖和辛評支持袁譚上位,但審配和逢紀則支持袁尚。他們的黨爭在袁紹在世時尚且沒有浮上檯面,但袁紹死後就再也壓抑不住,導致了袁氏集團的分裂。兩邊人自己先打起來了,曹操漁翁得利,坐享其成,可即使如此,他仍是花上足足六年才平定河北。
若是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得勝,那麼也不用等到六年後,大軍直下南方,行將就木的劉表和上位不久的孫權想必是無力抵抗的,更別說是偏安一隅的劉璋、士燮或張魯了。不過西涼的馬騰尚在,表面歸順的劉備若是將勢力擴及淮南,就仍有許多變數,歷史會如何發展,就留待各位想像吧。
昔日在界橋之戰時,袁紹一度被公孫瓚的騎射部隊包圍,箭如雨下,當時的他尚能豪擲頭盔,怒號下令,鼓舞士氣,指揮作戰,展現了置死地而後生的英雄氣魄。如果那份氣魄,也能展現在官渡戰場上,或者更早一些展現在決定後繼者一事上,擺平了派系爭鬥,團結一切力量,揮舞奪還天子的大義旗幟,那後續的歷史,不知會掩蓋住多少英傑的輝煌呢?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