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三國志X] 孫堅傳IF-跨有荊揚、劍指中原

砂糖西 | 2023-12-10 10:32:38 | 巴幣 0 | 人氣 151

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攻打荊州劉表,意圖解除袁紹聯盟的南北夾擊之勢。但卻意外死於劉表手下黃祖的伏兵手中,享年三十七歲。如果孫堅在此刻逃過一劫,會給歷史帶來什麼樣的變數呢?就用三國志10代來演繹一下吧。

在遊戲中,孫堅是因為在拾獲玉璽而退出討董聯軍後,被劉表派軍突襲而結下的樑子。不同於正史中放棄朝廷官職,投靠袁術而被拜為豫州刺史,此時他仍然以長沙為根據地,與劉表一北一南相爭荊州的主控權。和黃祖一戰,雙方算是互有勝負,一時之間誰也無法擊敗對方,僵持不下。

不過按遊戲的角度來說,劉表的手下群和孫堅相反,是文官多於武將。因此在野戰方面,孫堅無疑佔盡優勢。除了倚靠襄陽城堅守以外,劉表是無力與之抗衡的。若是不計得失強行攻打,倒也可以打下,不過讓局勢的發展合理一些,此刻就暫時休養生息,靜觀其變吧。

另一個不滅掉劉表的理由是,他是觸發某些歷史事件的必要存在。袁術根據地宛城是荊州南陽郡的治所,在當時可說是不下冀州袁紹的一大勢力,原因就在於南陽的龐大人口,帶來的豐沛資源和人才。但在孫堅這個最大戰力折損後,袁術也就開始抵擋不住劉表的攻勢,轉而向北尋求轉機。

結果就是在匡亭之戰中,敗給曹操(正史中是加上袁紹的援軍),只好棄城往東,殺掉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佔領九江郡治所壽春,而曹操也在兗州站穩腳步。
此時董卓尚在長安掌控朝廷,從在界橋之戰後調停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爭鬥來看,他或許也會介入孫、劉之間的紛爭,以官職安撫孫堅,好讓群雄互相牽制。荊州自此分成劉表為荊州牧,以襄陽為主城占有南郡北方和南陽郡,孫堅為荊州刺史,以江陵為主城占有南郡南部和荊南四郡的分治局面。

過了一年,呂布謀反,董卓身死,其勢力由李榷繼承。呂布也隨即被其涼州軍驅離長安,為日後的中原混戰埋下伏筆。
不久,在曹操攻徐州,大肆屠城,劉備應陶謙求助來援之際,呂布得陳宮、張邈為內應,奪取了大半個兗州,與曹操激烈相爭。之後陶謙病死,劉備接掌徐州,又接納落敗的呂布,中原局面不斷變化。
彼時袁術也已在揚州的精華地帶淮南站穩腳步,占有壽春和盧江,又是一大勢力。雖然不知為何,在第二劇本中,壽春只是小規模城池,和第三劇本一開始開始就是中規城相比,可擁有的部隊就相差好幾萬人。說來袁術也是個幸運的傢伙,總是占領到潛力巨大的根據地,但又因為治理不善,行事奢侈,經常壓榨百姓錢財,搞得被他統治的地方都民不聊生,敗破不已。

在南陽如此,在淮南也是一樣。不過強者為尊,在那時,呂布也不得不協助劉備調停,避免紀靈的大軍在滅了劉備以後轉向自己。雖然在遊戲中感覺不出來,但袁術其實是很強的。
然而曹操的發展更是驚人。從差點被呂布徹底消滅,重奪兗州以後繼續占有豫州,又迎來獻帝掌握朝廷,獲得莫大的正當性和話語權。
需要劉表的時刻到來。若是劉表勢力已被消滅,李傕和郭汜此時還可相安無事。但劉表還在就會導致內戰事件觸發,董卓舊部的勢力自此幾乎完全潰散,僅剩張繡一支尚成氣候。
從長安往東過武關就是南陽。南陽除了資源充沛以外,也位處戰略上的關鍵位置,但除了曹操以外,還真沒有哪個人可以長期占有這裡啊。張濟死後,其舊部便轉移給姪子張繡指揮。
以袁紹為中心的聯盟,在曹操奪得天子以後,就已是分崩離析了。袁紹和曹操漸漸走向對立,曹操和劉表之間的關係也就緊張起來,對於不善作戰的劉表一方來說,從善如流,讓張繡替他守在荊州北面的宛城也是不得已的決定。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張繡多次擊退曹操的攻擊,甚至一度投降後抓準曹操毫無防備的時機再度反叛,令其痛失愛子曹昂和愛將典韋,影響歷史發展至關重大。

日後在官渡對決前夕,張繡又出人意表的投降曹操,在結下深仇大恨後還得以全身而退。不過此時中原地區的歷史發展過快,袁紹在河北跟公孫瓚都還沒分出勝負,曹操就已經快滅掉呂布,佔領徐州了。張繡的投降沒被編入遊戲事件中,因此很快又會被曹操滅掉。
那麼,南方的局勢又會怎麼發展呢?當初孫策以玉璽為交換,從袁術手中取得孫堅的舊部和額外的援兵,因此有了攻占江東的本錢。袁術也因此在日後稱帝,反遭各方唾棄,人心背離,被四面圍剿後敗亡。可惜遊戲裡什麼道具都能送人,就是玉璽不行。對魅力本來就高達90的孫堅來說,魅力變成100似乎也不算太大的助益,除非孫堅身死,否則這東西就是一直在他身上,袁術也不會觸發稱帝事件。

孫策還在袁術帳下時,得到張紘"江都對"的建議,在實力不如中原群雄的時刻,優先併吞相對弱小的南方勢力,以江東各郡為根據地,再進一步攻滅劉表,取得荊州。如此便能以長江為屏障穩坐南方發展,得到進軍中土的門票。爾後魯肅對孫權進獻的"榻上策",攻略荊州、益州,以長江二分天下,也是同樣的道理。

那麼,一時之間難以突破劉表阻擋,和袁術又關係不錯的孫堅,會選擇進軍江東,也是相當合理的。孫策尚且能以數千兵力,接連掃蕩江東群雄,那對戰場經歷更加豐富,兵力更加強盛的孫堅來說就更容易了。留下半數兵力和老將留守江陵,自己帶領精兵和兒子輩的年輕將才們進攻。
孫策和周瑜的部隊包圍對手時,引發連攜攻擊,可發揮更高的戰力。
於是孫堅相繼取得柴桑建業、吳郡、會稽等地,實現"跨有荊、揚"的戰略,只是順序和史實相反。雖然除了吳郡以外都是小城,反映當時南方僅有長江沿岸稍具開發的情況,但江東之地向來遠離亂事,如果像日後的孫權那樣勤加經營,也能成就一方富庶的領地。
同時,由於中原的戰亂,許多淮泗(徐州泗水、揚州淮南)地區的士族人才南遷,又或者不滿袁術的統治,而選擇潛伏在野,但後來都折服孫策的魅力而加入其帳下,如汝南呂範、盧江的周瑜和下邳的張紘、張昭等人。其中壽春的劉曄也是智力高達94的一流軍師人才,可惜後來隨著盧江太守劉勳一起投了曹操,若是有他加入,孫堅的謀士團肯定更能審度局勢,洞燭機先。
魯肅雖然透過周瑜與孫策結識,但史實中他因為替祖母守喪而延遲加入孫吳的行列,直到孫權當政時才獲得聘用。憑著他一流的外交手段,在擊敗交趾守軍後說服交州刺史投降。
彼時還在巴蜀江州作"錦帆賊"的甘寧,在遊戲中還真的要跑到益州才能挖到人。若是他自己到荊州來,肯定會捨劉表而加入孫堅吧。
二十多年後孫權靠著呂蒙偷襲關羽後方才得到的吳國版圖(紅色),由孫堅提早實現啦!武有一幫江表虎將憑江據守,文有一眾淮泗士人出謀劃策,又有孫靜、孫策、孫權等宗族人才輩出,即使江東大族的人才尚未浮出水面,占有南方半壁的孫吳勢力也早已是不容小覷的一大軍閥了。

不過吳國的地盤看似廣大,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尚未開發的原始山林、沼澤荒地,或是邊疆民族"山越"的居所,撇開無甚經濟效益不說,還經常要為了鎮壓山越民族暴動而得駐軍於此,相對減弱了可以用於向外擴張的兵力。遊戲中不是沒有外族軍隊的騷擾,但和真實狀況相比,十代的外族威脅可說是幾乎沒有。

另外比較尷尬的是,雖然袁紹還沒滅了公孫瓚,但已經滅了張繡和呂布,又把劉備收為附庸勢力的曹操,此時卻沒有往河北打的意思,也放著壽春的袁術不管,反而意圖南下荊州......使得南北勢力的對決提早上演。說實在的,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怎麼想他應該都會優先和公孫瓚合作夾擊實力更強的袁紹才是。

不過電腦AI的行動本就無法強求,反正孫堅大概也會跳過益州選擇先北上和曹操對決,爭奪獻帝以佔據大義名分。只是接下來的發展變數實在太多,就由大家自己想像吧。北上之前,總算該來拔除袁術和劉表這兩顆釘子了。
襄陽城的攻略,如圖可見,有護城河的阻隔,城門前又是濕地(走一格消耗的行動力比走正常土地更多),難以使大軍活動,不論是攻門還是登牆都十分困難,除非有衝車可以加快破門速度。但在有內政人才經營桂陽城至中規模(技術數值達到1200)以前,孫堅的部隊無法建造衝車等攻城器具,這也是劉表勢力還能活到這麼久的原因。反之只要有了攻城器,在有眾多軍師輔助的狀況下,孫堅不管打哪座城都不是問題了。

對於荊州的士家大族來說,孫堅並無大義的名分,即使劉表輸了,他們恐怕也不見得會投降,搞不好還會轉投曹操。不過在遊戲中只要善用軍師的建議派遣合適的對象遊說,通常都有滿高的機會可以登用對方,屆時又有一批內政人才和軍師、武將加入我方。
至於壽春,那又更簡單了。整座城只有一道外門,城門內部兩側皆有階梯可以登牆,袁術手下將領幾乎都沒有火矢特技,只要負責攻門的將領組裝好衝車,讓軍師輪流指揮破門,就是被牆上弓兵射個幾輪也擋不住。若是幸運一點,可以搶在敵軍躲到內門裡之前堵住城門,就能順利殲滅大部敵軍,迫使對手接受勸說,不用再打巷戰就直接投降。

日後令孫權費盡畢生心力親征六次的合肥,最早是袁術死後,曹操派劉馥接管揚州刺史任內所興建的堅城,用來防堵江東的水軍沿著濡須水北上進入淮河流域,進而直擊淮南政治中心壽春。而曹操的幸運在於,孫策還來不及北上突襲此處就被暗算致死,導致孫權繼任後為了穩定內部而無暇出兵,給合肥城的建造提供了充裕的時間。

直到赤壁之戰後,挾著大勝的軍威,抱持北定中原的雄圖,孫權第一次親征合肥時,卻不知道,這是他一生也無法越過的壁壘。如果孫權的父兄仍在,孫吳可以更早出兵北伐,那麼事情該有多順利啊。進可為逐鹿中原的跳板,退可以淮水作屏障,孫吳的軍力可以在長江和淮水之間來往無礙。

淮南地區在曹魏末期發起過三次對司馬氏的叛變,規模一次比一次還大,最後一次諸葛瞻起事的兵力就高達15萬,足見此地的物產之盛,人口之多,足夠讓任何勢力稱霸一方。不論是荊北還是淮南,一旦讓孫堅進駐,中原大地就再也無險可守,以孫堅的善戰,恐怕就是曹操,也無法全身而退吧。
對於心繫漢室興亡,在討董之戰中盡心盡力的劉備,應該和孫堅很合得來。遊戲中他們也的確被設定的很合得來,每次說話關係就上升一階。尷尬的是,作為曹操的附庸,劉備無法越過曹操和孫堅締結外交同盟,反而還可能會跟著曹操一起攻向荊州。

但由於袁術沒辦法稱帝,遊戲中的劉備也就沒有理由離開汝南。不過既然接受了獻帝的衣帶詔,劉備肯定是會尋求外援以對抗曹操的,那孫堅無疑是絕佳的盟友人選。可惜遊戲中無法演出這種情勢變化。

孫堅的血性、武勇,可說是家族風氣,他自己和幾個兒子都屬於同種性格,唯獨孫權尚能壓抑。就算沒有死在黃祖手上,他能否走到這步,其實也很難預料,沒準哪次征戰中他又腦衝了一波,讓自己陷入險境。不過歷史的有趣之處也在於此,光是想像一下孫吳勢力一度擁有如此光明的前景,也足以寬慰那些恨鐵不成鋼的後人了吧。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