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三國志X]袁紹傳(下)-稱霸河北,決勝官渡

砂糖西 | 2024-01-18 23:52:43 | 巴幣 0 | 人氣 69

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半途解散以後,整個北方中原陷入了虎狼相爭的局面,漢廷賦予各地州牧太守更多權力的結果,就是軍閥擁兵自重,彼此為爭奪更大的領土而交戰不休。在這之中,從中央退到地方的袁紹從渤海郡太守起家,在奪取了整個冀州以後,迅速壯大。

然而他取之無道,使用了詐術陰謀,這冀州之主的位子,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被同樣亟欲獲得冀州為自己根據地的公孫瓚大力抨擊,羅列袁紹的十大罪狀,氣勢洶洶的殺來。早在曹操面臨官渡大戰之前,袁紹就先一步體驗到了接近絕境的滋味,撐過試煉而登上了北方霸主的地位。但又在數年之後墜落谷底,自己失意而終,留下分裂的袁氏集團,讓曹操得以笑納天下雄主的地位。

今日我們聽聞關於袁紹最知名的評價,舉凡外寬內忌、優柔寡斷、志大智小等等,幾乎都出自勝利者曹操或其下的謀士之口。袁紹固然應該為這不可承受的失敗負起責任,但單憑勝者之言,真的能公允的評價這位曾經的最強軍閥嗎?那他此前的連番勝利,最該做何解釋呢?決定曹袁之間勝敗的差別,其實僅在毫釐之間,稍有差池,別說是曹操無法統一北方,可能就連南方搞起孫劉聯軍的戲碼都沒得上演,袁氏就可一統天下了。

今天就用三國志十代來演繹一下,這位最強的失敗者,如何稱雄河北,在官渡前夕笑傲天下吧。
若是選擇189年的第二劇本開局,雖然地盤最小,但實力壯大的速度也最快。原因在於此劇本觸發的併吞鄴城事件。在火燒洛陽後約三個月發生,在袁紹傳的上篇也寫其始末,而在遊戲中,袁紹得到了河北平原的中心,洛陽成為廢城以後,天下唯二的大規模城池之一.鄴城。
鄴城除了內含有著巨大徵兵潛力的30多萬人口,更神奇的是,原本韓馥手下僅有五、六支部隊,在被袁紹併吞後,便會暴漲到滿額的十五支,袁紹的兵力瞬間暴增十萬,公孫瓚那點人來打根本就不成威脅。
反而是在194年的第三劇本,界橋之戰早就打完的局面下,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實力還比較接近史實,要打公孫瓚的難度也高上不小。袁紹得到的冀州雖然位處河北的中心地帶,開發甚早,物產薈萃,人口繁盛,名士雲集,是漢末少數僅存的精華地帶,但袁紹畢竟立足尚短,根基不穩,自然也無法使當地人盡忠效死。
雖然一開始就擁有鄴城了,但第三劇本的袁紹開場兵力也就七萬而已,沒比公孫瓚的五萬多還強多少。人家基本上只要專心向南發展就好,袁紹還要兼顧東、西兩方,兵力容易分散,如果是由電腦來操作,未必有更高的勝算。我就曾經有好幾次選第三劇本操作其他勢力,結果最終北方都是由公孫瓚勝出。

在鄴城和南皮之間,就是兩軍的決戰地點界橋。公孫瓚在邊塞素有威名,多次擊退外族入侵,此前又才以兩萬軍力擊敗號稱三十萬眾的青州黃巾軍,冀州人士皆聞風而降。就連袁紹原本的地盤勃海郡(治所正是南皮),也被送給了公孫瓚的族弟公孫範,可仍然無法阻止公孫瓚的大軍腳步。

從地理位置來看,冀州又是四戰之地。除了南面的曹操此時尚為盟友以外,袁紹可謂四面受敵,西邊有黑山賊張燕,東有青州黃巾餘黨,內部又有盜匪不止,公孫瓚甚至還聯合了袁術和陶謙從南北分別夾擊袁紹聯盟,情勢非常危急(遊戲裡只有公孫瓚有威脅而已)。公孫瓚以三萬步兵和一萬幽州騎兵來襲,並以三千名騎射精銳,白馬義從為前鋒,袁紹的騎兵數量遠遠不如,只能以數萬步兵應戰。
以公孫瓚和其軍團的善戰,向來以謀術見長的袁紹可說是毫無抗衡之力。後來名聲響徹軍中的大將文醜、顏良等人在此刻都還籍籍無名,袁紹軍中威名最盛的,是從韓馥那裏跳槽的大將麴義。
他以手下八百名步兵精銳"先登死士"為前鋒,以兵少誘使公孫瓚輕敵大意,直接派出騎兵衝鋒。其實他暗藏千名弩兵在後,先登死士配合弩箭齊射打垮了白馬義從的攻勢,還殺了公孫瓚的騎兵將領嚴綱,公孫瓚軍心大亂,被一路打到攻破軍營。

到此為止,都還是麴義的獨角戲。袁紹領步兵在後,混戰過後脫離了大部隊,僅有數十名弩兵和百餘名戟兵在側,之前被麴義打散的敵軍騎兵突然聚攏殺來。一時間袁紹被團團包圍,箭如雨下,田豐讓袁紹趕緊到矮牆邊避箭,袁紹卻一展過去從未有過的豪勇,頭盔擲地大罵"大丈夫當前鬬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並指揮部隊應戰,一時士氣大振,總算撐到麴義的回援,通過了死戰的試煉。
演義中為了給趙雲一個豪華的出場,只好發麴義便當了。史實中人家是因為居功自傲而被袁紹自己派人幹掉的。
還讓桃園兄弟秀了一把,兩個武力破百的傢伙擋不住啊。
雖然擊退對手,但雙方都未傷根基,不久後又接連在龍湊、巨馬水開戰,直到雙方兵糧耗盡、董卓控制下的天子遣使調停才停戰。袁紹在軍中的表現獲得了和其身分相符的威望,同時在一眾名士謀臣的輔佐下,冀州局勢逐漸穩固下來。
倒是南侵不成的公孫瓚,將矛頭轉向了和自己素來不合的上司.幽州牧劉虞。殺害充滿政績,深受幽州人民擁戴,在朝廷和外族人之間也極富名聲的劉虞,令公孫瓚從抵禦外侮的英傑,瞬間變成人人喊打的惡賊,聲勢大跌。
195年,劉虞的舊部聯合袁紹軍大破公孫瓚,迫使他堅守易京,直到198年。公孫瓚的手下紛紛離去,不得幽州民心的他坐困城中,向張燕求援失敗,反被袁紹誘出城外突圍失敗,最終城破被殺。在遊戲裡,打從界橋之戰前袁紹暗算了公孫越以後,兩方就成了仇敵關係。就算選擇把公孫瓚釋放,之後也很難登用為部下,反倒是走在路上相撞容易引發單挑事件,還是直接處斬比較保險。

期間,袁紹陸續平定了西邊的并州,以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接管公孫瓚的地盤,長子袁譚為青州都督,擊敗孔融,將其逐出北海。幼子袁尚則隨袁紹侍在冀州,自此河北四州統一,北面無後顧之憂,遼東的公孫度過於遙遠,不成威脅,袁紹真正成為了時代的最強,挾十萬餘大軍之威勢,準備南渡黃河而下。

河北大勢,打從195年起就已成定局,後續對公孫瓚的剿滅,並沒有消耗袁紹勢力多少力量。相對的,彼時曹操雖然在196年奉迎獻帝,定都許昌,聲勢大漲,但先後三征宛城張繡失敗,又先後東征呂布,南征袁術。直到198年,北方徹底分出勝負時,曹操也正好擊敗對手,宛城張繡不久後也歸降,徹底平定中原,統領兗州、豫州、徐州、司隸和淮南。

但此時袁紹可全心向南,經過數年的厲兵秣馬而軍容盛大,糧草充足。而曹操治下的中原卻是甫經久戰,各地疲弊,且仍然被外敵四面環繞:荊州劉表、西涼馬騰、韓遂、江東孫策皆虎視眈眈。雪上加霜的是,他大力拉攏的豫州牧、左將軍劉備,此時居然突然背叛,奪下新佔不久的徐州,屯兵小沛。
為了迎天子一事,袁紹早已和昔日的好友曹操徹底撕破臉。現下兩方皆為北方僅存的最大勢力,衝突一觸即發。突然多了一個東面的盟友可以夾擊曹操,袁紹自然是十分歡迎的。
劉備的如意算盤,是仗著袁紹在北面給予壓力,使曹操不敢輕舉妄動,親自來攻。曹操先派劉岱、王忠進攻徐州,被劉備輕鬆擊退,豈料接著曹操就閃電出擊了。劉備先前被曹操打到心理陰影面積太大,居然未敢交戰就直接逃走,丟下後方還在下邳的家眷和關羽不管,直奔北方青州去了。遊戲裡用的是演義的劇情,劉備看起來才沒那麼窩囊,起碼是先夜襲一回,失敗後才被踹掉的。

袁紹一方恐怕也沒想到劉備居然敗得如此之快,曹操在200年一月攻打劉備,他袁紹二月就把大軍開到黃河渡口黎陽準備南下了,還派了顏良分兵攻擊另一渡口白馬,但受到曹操部下劉延和于禁領兵攔阻。資治通鑑卻黑了袁紹一把,說冀州別駕田豐勸袁紹趁此良機急襲空虛的曹營,直取許昌,"紹辭以子疾,未得行"袁紹居然以幼子生病為由拒不發兵,氣得田豐怒砸手杖大罵。

以袁紹的發兵時機來看,若是劉備把曹操絆在徐州多一兩個月,讓他來不及趕回官渡大營,袁紹就有可能越過黃河防線,其實並不算晚。畢竟黃河渡口眾多,曹軍本就兵少,無法完全阻攔袁軍渡河,更後方的官渡才是要害所在,若是曹操主力不在這裡,勝負就很明白了。
對於另一個極富名聲的失敗者劉備,袁紹也給予了超規格的待遇,"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跑了大老遠去迎接劉備,非常熱情。同一時間,關羽入曹營,也同樣獲得曹操的厚待和重視。

徐州重回曹操手中,東面的威脅已除;南邊荊州劉表正忙於鎮壓長沙太守張羨在荊南四郡發起的叛亂,無暇北上;西方涼州眾軍閥在鎮守長安的鍾繇勸說下,保持合作的態度;東南的孫策則突遭刺殺,孫吳易主。所有的隱患消失,但時勢仍然是袁紹一方有利。

再怎麼集中兵力,把守要害,曹操守官渡的兵力最多也就三、四萬左右,而且領地各地早已空虛,無力供應軍隊糧草,全賴已經實行屯田制三年的豫州穎川郡-許昌周邊來支撐軍需。相對的,袁紹手中仍有十萬大軍,後勤無虞。決定北方中原,乃至於天下大勢的官渡對決,為何最終是由曹操勝出?可以先來看看,支撐袁紹勢力的核心人才們:
本為婢女所生的袁家庶子,因為被過繼給早逝的長輩為子,而成為家族其中一支的領頭人。雖然被族弟袁術輕視,但仍憑著個人魅力和手段吸引了大批人才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其能力值自然有著不錯的水準,尤其是統率和魅力。在操控宮廷權謀和統一河北的過程中,他也展現了相當的謀略能力,配得一個軍師特技。

雖然不如曹操那般頂尖,但也算得上是能力全面的優秀君主了。要不是後來吃了敗仗後便一蹶不振,應該可以得到更高的評價才是。同時也是陣營中唯一同時兼有高魅力和徵兵特技的角色,徵兵自己來才快,是玩袁紹陣營不太方便的地方。
後來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在西路戰場對抗蜀漢軍多年的大將張郃。一線水準的統率和武力,全面的作戰和單挑特技,和軍師水準的智力值,袁紹陣營中的最強武將,想不重用都難啊。
在單挑能力上更勝一籌的猛將顏良,雖然作戰勇猛,但被謀士沮授評價"雖驍勇不可獨任",因此有著相當殘念的智力值,容易受計略影響。
統率低一點,武力高一點,名字和特技配置都和顏良相當對稱,智力卻更加殘念的文醜。這兩人真的是非常有特色,若要讓袁紹軍在官渡以後的戰場持續發光,肯定是少不這兩人,不然就會跟少了華雄的董卓軍一樣乏味啊。
接著是謀士集團。去除袁紹本人,袁紹軍中的軍師數量就多達九位。但受限於敗戰的史實而導致能力值設計不如曹營,加上軍師的作用是貴精不貴多,所以此處僅介紹幾位對這段歷史影響較大的角色。

從遊戲的角度來說,統率值高,作戰和計略特技都很不錯的審配是能力最實用的。大概是因為他忠心守護袁家至死的表現讓他獲得很高的評價,官渡戰役時負責留守後方大本營鄴城。不過看荀彧的評價,他似乎比較像是能力優秀的將領,而非謀士......。
多次提出謀略見解都不被採用,每個陣營衰敗時必有的"不聽軍師言"橋段,在袁紹軍就是由沮授和下面的田豐負責擔綱苦主。還在韓馥手下時就已是騎都尉,後來又被袁紹拜為監軍,因此統率值相當高。智力高,內政能力也相當不俗,但和大部分的軍師相同,作戰上比較缺少進攻的手段。

和荀彧一樣建議迎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又建議以長期消耗戰拖垮曹軍,但都沒被聽進去,殘念啊。不過袁紹打官渡時也用了很多手段,打到曹操糧草都沒了,迅速決戰的方針並非敗戰主因。
和上述兩位同屬於袁紹取得冀州後而加入的在地名士,陣營中智力最高者,並且內政方面相當全能,能力設計上比較適合待在後方。但其實他在對抗公孫瓚時也常在戰場上,獻策良多,因此在軍中有很高的聲望,類似曹軍中的荀攸。官渡戰中他的建言和沮授大抵相同,也一樣不受待見,甚至在戰前還觸怒袁紹而被關起來。
出身南陽的謀士,官渡戰役逆轉局勢的關鍵。打從袁、曹尚在中央任職時便與兩方交好,袁紹逃離董卓時便跟隨至冀州,屬於袁紹集團的元老班底。陣營中唯二的間諜,比起上戰場和做內政,最有效益的用法還是外派情蒐,相當符合歷史上掌握關鍵情報的形象。

因為貪財,在鄴城的共犯家人觸法被審配抓到,擔憂受罪而叛逃,並提供了袁軍糧草盡在烏巢的情報。
和許攸同為南陽出身的謀士,在袁紹立足冀州不久便獻策奪取韓馥的地盤,令袁氏發展大為躍進。但和河北出身的謀士集團不合,先是官渡戰敗後以讒言害死田豐,又在袁紹死後支持沒有長子名分的袁尚為正統繼承人,而非河北士人支持的袁譚,導致袁氏分裂。袁紹陣營的間諜之二,同樣是外派比較有用。
袁紹麾下的小人謀士之三,迎天子時表態反對、曹操攻烏巢時主張不派全軍援救、烏巢被燒後又誣陷張郃沒認真打,讓一代名將張郃、高覽憤而投降曹操。任何建議都導致了反效果還可說是運氣不好,扯隊友後腿就很不可取了。偏偏人家就是能讓袁紹聽話,讓人更加為沮授、田豐抱屈。智力和政治雖高,但特技太少,做啥都不夠好。

說到此處,可以發現袁紹集團的覆滅,與其說是袁紹本人決策失誤,不如說是領導無方,放任手下謀士各自結黨內鬥,而且袁紹作為冀州的外來者,可能也不希望在地的河北派系日益坐大,打公孫瓚時還能重用人家,官渡大戰時就不理他們了。缺少凝聚力的團體不但無法發揮力量,甚至可能不攻自滅。相較之下曹操內部當時也有許多人幾乎通敵了,但守在本營許昌和前線官渡的核心班底仍然上下一心,加上一次次的好運才驚險地撐過了殊死困局,團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還好在遊戲中,不會呈現這些複雜的派系爭鬥,所有人也都甘心為袁紹鞠躬盡瘁,彼此之間同舟共濟,也就不會互扯後腿。屆時迎向曹軍的浪潮,也就不會是陣陣的碎浪,而是凝聚成滔天之勢的海嘯。袁紹要如何乘上時代的浪潮越過官渡,直達天下的彼端?且看下回分曉。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