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2 GP

[達人專欄] 打工仔也能生養孩子:不是沒錢不要生孩子,而是沒心不要生孩子

作者:綠葉小仙子│2021-11-17 20:33:41│巴幣:2,040│人氣:1212
  這個主題放在我的內心很久了。這次會寫出來,完全是因為上一篇《漫畫評:漫畫版的親子入門教科書《君のお母さんを僕に下さい!》》的因緣際會。只不過本篇文章算是逆了社會的風氣,所以還請讀者在開始閱讀之前,心理上先有所準備。閱讀的過程時刻留意自己是否保有理性,斟酌自己是否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完本篇。




  壹、少子化的原因:個人與教育,家庭與社會。

  在開始探討主題之前,不免俗地要先追本溯源。因此在探討「窮人養育孩子」之前,得先探討更為核心的問題,也就是「少子化現象」。畢竟養育孩子不是只有窮人的事,而是全體社會、全體國家的國民,甚至是全體世界生活在這個地球的地球村村民的事。
  少子化現象說得口語點,就是「國民沒有普遍地生出孩子」。至於為什麼國民沒有普遍地生出孩子,我們得先從心態分類,從而分開細部探討。

  ▶國民不要生養孩子。
  ▶國民不想生養孩子。
  ▶國民不敢生養孩子。
  ▶國民無法生養孩子。

  
  一、國民不要生養孩子:「找尋伴侶,組建家庭」不再被納入人生的選擇。

  因為科技的發達與教育的進步,相較於過往的長輩,現今世代不論男女──尤以女性明顯──的年輕人多數已不再將「家庭」視為人生必須得達成的目標。科技不但讓人類看見世界的廣闊,還能讓人類輕易地接觸世界,使人產生遨遊世界的願望,或是利用科技完成自己理想的事情。至於教育則是讓人類的見識提升,讓人類明白自己的志向,選擇將人生為數不多的時間投入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情。活得精彩,活出自我。

  「教育幫助人類找尋自我,科技幫助人類完成自我。當人類找到自我,能夠與自我相處,人類在心靈層面便不再需要他人的倚靠。」

  不過科技與教育的影響不只是理想層面追求心靈的自我,更為真實的現實層面是「女性意識的崛起」。典型家庭的女性必須倚賴男性獲得金錢,自己得為家庭全心全意地奉獻付出。然而現今因為教育的改革,國民皆能享有高級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教育,女性不但不再需要透過男性才能維生,透過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在能力、在所得等等各個社會層面還能有機會比男性出色,從而讓女性降低投入──對於部分女性甚至說是「屈就」──婚姻市場的意願,導致男性不再能夠容易地找尋伴侶,進而組建家庭。


  二、國民不想生養孩子:追求生活品質,將資源集中於自己。

  剛剛的內容總歸而言,就是指「不想要找尋伴侶」的單身者。那麼撇除這類型的單身者,剩下的就是想要找尋伴侶的單身者。
  想要找尋伴侶,卻不想生養孩子。在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中的公民正好有一個名詞「頂客族」可以用以形容。不過如同連結的內容,頂客族有著各式各樣的想法,所以我個人僅僅針對「想要找尋伴侶,卻不想生養孩子」的人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類型的人多數沒有「自我」。找尋伴侶只為陪伴孤單的自己,填補心理的空虛。
  ▶對於生活毫無熱情,只是得過且過地過著日子。
  ▶沒有理財、存錢或節儉的觀念。
  ▶人生觀傾向「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日常生活容易花費相對高單價的物品。

  由於生養孩子會破壞目前生活的平衡,消耗目前現有的資源,因此這類型的人不會想要生養孩子。這樣的人生觀並不會不好。一樣米養百樣人,更養出千萬種治世之道。只要不要影響到他人,對於他人的選擇給予尊重即可。只是這樣的人生觀依賴著外在物質與唯一的伴侶。當其中一邊受到影響,這段關係便容易分崩離析。


  三、國民不敢生養孩子:畏懼種種家庭與社會因素。

  接下來撇除「不要、不想生孩子」的伴侶,剩下的伴侶都是想生養孩子的人。這類型的人佔據社會的大多數。畢竟說到底,人類的生物本能就是繁衍。一般人只要沒有心理或生理的「自我」,無法以靈魂控制身體,便容易順應自然,找尋伴侶進而透過連結或是領養來培育屬於自己的後代。然而少子化現象不是只有台灣,而是全世界已開發國家與相對開化的開發中國家都面臨著這個問題。
  本篇文章姑且不論他國,扣除上述的撇除,台灣少子化的原因不外乎「房價」、「薪資」與「育兒」三點。以下將以這點為主軸撰寫,唯無法透過自己控制的因素──如原生家庭、婆媳關係等他人因素──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


  四、國民無法生養孩子:無法找到伴侶,或是無法與現有的伴侶一同步入婚姻。

  最後,在生養孩子之前,勢必要先擁有伴侶──「生」自然不必多說,現今的世界再如何發達,人類也還無法做到自產自銷。至於「養」,單身者收養孩子的案例並不是沒有,只是目前的社會並沒有這樣的風氣,鮮少有人這麼做。不過從Dcard、PTT、巴哈姆特等各大網路論壇,總是能看到「單身狗」、「母胎單身」、「單身時間等於年齡」等等字眼,也總是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感情問題,不難得知時下許多人不懂得如何尋找伴侶,不懂得如何與伴侶相處。連伴侶這個大前提都沒有的情況下,自然無法討論如何生養孩子的問題層面。
  然而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這個社會大多數的人在學生時代被追求成績的社會風氣所壓迫。在這個成績至上的社會,人類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例如儒家的「君子」,《孟子》〈公孫丑上〉的「仁義禮智」──都能不被重視,何況是被披著人皮的成年畜生認為是「阻礙學習」,甚至是自己都沒能學好的戀愛?




  貳、貧窮的階級複製?人類活在這個世界就不要想著輕鬆。

  大致上了解少子化的原因,接下來就能開始講金錢對於生養孩子的心態了。
  在今年的九月中旬,日本流行著一個叫做「親ガチャ」的名詞。翻譯中文就是「父母轉蛋」,顧名思義就是父母如同轉蛋,孩子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好與壞只能全憑運氣。的確,就客觀上來說,出生在富裕家庭有很多能夠利用的資源,可以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地前進。出生在貧窮家庭,自己不但不能隨心所欲地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還得為了家計而煩惱。對於後者,中國同樣衍生了一個新名詞,叫做「躺平」。說得簡單點,就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努力再多也無法改變現狀,那就躺著吧。

  「沒錢不要生小孩。不要讓孩子來受苦。」
  我不知道世界上那些少子化的其他國家的國民是不是也是這樣想。至少就我的觀察來看,台灣目前對於生養孩子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然而我要逆風,反駁這樣的說法。


  「因為沒有錢,所以不幸福。我覺得,大家似乎被這種心態束縛得太緊……其實,就算真的沒錢,心境樂觀也得活得開朗。」──島田洋七《佐賀的超級阿嬤》

  貧窮會限制人們的想像,但是活得苦與不苦,不是以金錢來斷定,而是「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世界」。
  很多人總是將快樂與金錢畫上等號。這些人認為有錢就能為所欲為地做著自己快樂的事。然而這些人並沒有發現,自己所謂「快樂」的事,只不過是自己在紅塵俗世抓住的漂流木。做這些事情的當下也許很快樂,但是當這些事情結束了,自己的內心是空虛的。能夠使自己內心充滿富裕的,不是外在物質的金錢,只有內在心理的情感。

  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喜歡自己?
  自己的兄弟姐妹是不是喜歡自己?
  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喜歡自己?
  自己的同仁(工作環境)是不是喜歡自己?
  自己的伴侶是不是喜歡自己?
  自己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自己?
  自己的世界,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

  剛剛也說到了,父母並不能自己選擇,同樣地兄弟姐妹也是如此。雖然「原生家庭」並不能自己做選擇,但是諸如朋友、同仁與伴侶是可以自己做選擇的。然而這些選擇仍然建立於「他者」,不可能所有的他者都能被選擇為喜歡自己的,因此最後還是得回到自己:自己有沒有喜歡自己,自己有沒有喜歡這個世界。

  「我的這把劍,它能觸及到的地方就是我的領土。」──空知英秋《銀魂》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十全十美的國家與社會。然而「自己」與「自己的世界」不但可以被自己選擇,還可以被自己決定。只要訂下目標,做好規劃,盡自己的能力所及,逐步踏實地前進,在道路的過程沒有迷失自我,沒有半途而廢,自己就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自己就能活在自己喜歡的世界。

  
  「這種幹話雞湯別拿出來說好不好?如果我爸爸是吳X友,還是媽媽是李X秋,或是中大樂透頭獎,我就能輕鬆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了。誰在那邊跟你腳踏實地?」

  我相信有讀者看到這邊一定有類似這樣的想法。不過我得說實話:
  一來,做有錢人家的孩子,揹負的責任與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
  二來,有錢的家庭雖然有很多能夠利用的資源,但除非是開化的家庭或是家庭中有複數個孩子,否則家庭的掌權者一般都會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的接班人或是傳承者。這樣的家庭是不允許自孩子有家庭事業以外的自我想法。
  三來,也是最重要的。現實的現況不會因為幾句抱怨或是幾句祈禱就改變。能改變現實現況的只有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心態。如果連幹話雞湯都不願意喝,連努力都不願意去嘗試,成天遊手好閒,怨天尤人,那實在是沒有資格抱怨──畢竟自己選擇輕鬆了,又談何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輕鬆,那只是因為有人幫忙承擔了自己本來該要負擔的痛苦。至於為什麼是那些「有些人」能夠輕鬆,我想不只是我,活在這個世界的所有人類都沒辦法回答出一個標準答案。我只能以我個人對於宗教中的佛教的理解來回答,那就是「靈魂的業果」與「人間的修練」。對於靈魂來說,人間就是修練場。所有來到人間的靈魂都無法避免修練,只是修練的難度全憑靈魂的經歷而定。不過對於我個人而言,即使人生的難度再怎麼困難,光是「出生在台灣」這點就已經贏過這個世界大半的人類了:人類安全七大要素「經濟安全」、「環境安全」、「糧食安全」、「衛生安全」、「個人安全」、「社區安全」與「政治安全」,在現階段的台灣都能獲得最基本的保障。





  參、打工仔也能生養孩子:不是沒錢不要生孩子,而是沒心不要生孩子。

  講完少子化,講完金錢對於生養孩子的心態,就要開始本文最主要的主軸,也就是「打工仔如何養育孩子」。
  客觀的打工仔定義為「勞動部定義之部分工時勞工」,簡單來說就是比全職勞工(月薪仔)的工作時數(一百六十個小時)還要少就叫做部分工時。不過這樣的客觀定義有些模糊,因此本文定義的打工仔為一般公司行號對於部分工時勞工的時數上限與下限,也就是一百四十個小時與八十個小時,並且工作行業為社會風氣所看扁,四處可見的零售業與餐飲業。
  


  「打工仔養得起孩子嗎?」
  現階段的社會風氣會說「養不起」,不過我得說,打工仔不但養得起孩子,而且還可以養得很好。因為大環境固然有差,但養得起孩子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自己想不想要,願不願意生養孩子」。
  結婚的意義非凡,代表自己不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的成員。生養孩子的意義卻是更為非凡,不但代表自己的一生必須奉獻給家庭,同時還得承擔養育兒女的職責。因此如果連「自己不想要、不願意犧牲自己以換取一個家庭的健全」這個大前提都沒辦法達成,也就不論如何生養孩子,而是打從開始就不會,也不適合去生養孩子。


  現在假設一對伴侶達到了先決條件。彼此都願意將自己奉獻給家庭,彼此也都願意迎接新的生命。彼此的原生家庭也都沒有問題,原生家庭都能為自己負責。沒有重大或是長期的疾病,沒有需要幫忙承擔的負債,也不會原生家庭介入,被名為「孝親費」的名義勒索。只是這對伴侶是打工仔,對於自己的經濟沒有信心能夠生養孩子。那麼以下這些想法與方法能夠實際且實質地幫助到這對伴侶。


  一、想法層面。
  
  (一)賺不多的錢,代表自己可以利用的精力與時間較為充裕。

  扣除非法與特殊的行業,在台灣的工作幾乎為「付出的專業、精力與時數會與薪資成正比」。薪資要高,這三點的其中一點、兩點或是全部一定會跟著高。打工仔雖然領著不多的薪水,不過工作過程不需要消耗過量的腦力與精力,代表下班還能保有體力繼續活動,並且多了許多可以被自己所利用的時間──如果其中一點、兩點或是全部都很高,卻是領著與勞動部制定的基本工資差不多或是多一點(以我個人的理解,大約實領五千左右)的薪水,那我誠摯建議:趕緊離職。
  至於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進行高專業、高精力與高時數的工作,付出的卻與薪資不成正比」,例如護理師只有四萬左右之類的,我自己認為「自己覺得值得,就做;自己覺得不值得,就離職」,就這麼簡單。
  (關於餐飲業,有個部分我必須得特別提到。有些餐飲業會有「兩頭班」制度,我個人非常、非常、非常討厭這個制度。美其名為休息時間,實質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對於我來說,除非是時間管理大師,能夠將兩頭班多休息的一個小時善盡利用,否則在我看來,這個小時也得算是工作時間)



  (二)不以時間換取金錢。

  剛剛提到,打工仔比高薪仔多了下班後的體力與時間。這些體力與時間對於部份的人來說,是提高自己所得的機會。例如時下流行的外送,或是做兩份部分工時。然而我個人認為這些體力與時間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投資自己」。不論是進行休閒娛樂以放鬆,或是進行自己的興趣,或是閱讀以增廣見聞等等。對應育兒者,就是「投入家庭」。下班可以全心全力地照顧孩子,不但省下保母費,還能與孩子進行親子間的互動。雖然透過互動產生的「愛」雖然不能發電,也不能賺錢,但是是培育孩子最不可或缺,最不能缺少的養分。


  (三)省錢比賺錢還要重要。

  在不進行高專業、高精力與高時數的工作的情況下,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增加所得的方式不外乎就是剛剛所提到的「以額外的時間增加所得」。然而人們沒有意識到,省錢其實比賺錢還要重要。因為賺錢只有賺一份,省錢卻可以賺兩份(灌籃高手籃板球「一來一往」的概念),而且還不需要付出任何的顯性成本。


  (四)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既然知道自己的家庭所得不高,就不要做不符合現有所得或是經濟效益的事情。例如購買「想要」、「非必要」的東西,購買客觀上而言不需要也能活得好好的東西──例如垃圾食物、飲料、菸、酒──購買精品與奢侈品,購買類型當中購買最為昂貴的商品,購買保險等等。


  (五)學會理財與投資。

  不論所得多與少,妥善管理自己現有的金錢是做為一個活在社會的人類必須學會的事情。對於所得少的人,就更為需要學會了。
  理財簡單來說就是「開源節流」。對我而言,開源就是「投資」。不付出額外的顯性成本,利用現有的金錢就能獲得額外的金錢。節流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將每分錢花在刀口上。只不過開源與節流相比,投資需要承擔賠錢的風險,付出現有的金錢去購買期望的商品。節流較為簡單且直接,如同剛剛所講的「省錢就是賺錢」。


  二、方法層面。

  人類的生活內容總歸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層面。以下就以這六類分開細說。


  (一)食:人類最常的開銷根源。


  1.能吃免費的就吃免費的。

  公司有提供餐就吃供餐,不要嫌難吃就不吃。另外有些公司開放員工可以帶剩食回家,這時不要覺得害羞或是丟臉,帶回家一次就賺好幾百元的餐錢了,不拿白不拿。


  2.自己開伙一定比外食還要來得便宜。

  這個議題我相信讀者一定看過不少的討論。這裡我也就不貼網路的各大說法,直接講我個人的觀點。

  自己開伙的優點。
  ▶可以選擇食材。可以控管食材的預算與喜好,不會有自己討厭的食材導致食物浪費。
  ▶可以選擇份量。自己要吃多少就煮多少,不會有吃不飽或是吃太多的問題。
  ▶可以選擇烹調方式。要什麼口味全由自己決定。不會油膩,吃得健康。
  ▶可以選擇食物類型。想吃什麼由自己決定。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優點:想要哪時候吃就哪時候吃,也可以一次煮很多。不用管店家還有沒有開,也不怕半夜只能吃餅乾泡麵果腹。餓的時候拿出來熱一熱就能吃。

  自己開伙的缺點。
  ▶自己要學習如何烹飪。(對我個人而言,只要看得懂食譜,調味料比例不要差太多,都能煮得好吃。至於那些說自己不會烹飪的人,我覺得不是懶得煮,就是懶得研究食譜)
  ▶花費大量的時間。從購買食材,處理食材,烹煮食材以及最後的清洗鍋碗瓢盆都需要時間。
  ▶自己所處的環境能不能使用烹飪器具。例如瓦斯爐,電鍋,電子鍋,萬用鍋,電火鍋,電磁爐,電陶爐或是快煮鍋。
  ▶需要空間擺放鍋碗瓢盆。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缺點:有沒有冰箱存放食材。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得出來,除了時間以外,都是現實環境的因素。如果能夠撇除現實環境的因素,又能不在意時間,省錢是一定的──如果店家賣的與自己煮的成本一樣,那麼店家要賺什麼?


  3.食材的選擇與取得:只選擇當下便宜的食材。日期與時間許可的話,去菜市場採買。

  從這裡開始出現「自己可不可以開伙」的分歧。這裡先從可以開伙進行探討。
  如同我剛才所說,開伙的流程為「購買食材,處理食材,烹煮食材以及最後的清洗鍋碗瓢盆」。自己開伙能夠省錢,就是因為食材可以自行選擇。

  想要省得極致,喜歡飯的人就買白米配醬油做醬油炒飯;喜歡麵的人就買白麵條配X力炸醬罐或是X一肉燥罐做炸醬麵或是肉燥麵。
  想要省得健康,蛋與青菜是很好的選擇。
  手頭有點寬裕,肉類可以買個豬肉或是雞肉。海鮮類可以買個蝦子、蛤蜊或是肉魚。

  至於食材的價格,食材越是「採買方便,採買過程舒適,包裝精美」,食材就越貴。因此要說便宜,菜市場絕對是首選。而且菜市場有個超市與量販店無法取代的優點,那就是「人情」。就我的觀察與自己的經驗,只要自己在菜市場的固定攤位一直購買,通常老闆都會記得自己。在之後的消費,老闆就會不固定送一些東西,或是給一些優惠。
  (當然菜市場的厲害之處不只是如此。菜市場不但是平民百姓的交流去處,還是許多在地人扎根的地方。如果要深入地區做田野的學術考察,菜市場可是藏有不少耆老。這些耆老的地區記憶與人生故事可是用錢也買不到)
  

  4.賣場平民四天王:洋蔥、豆腐、金針菇、豆芽菜。

  雖然說菜市場的食材較為便宜,不過還是有不便宜的時候,那就是「大環境的影響」。舉凡颱風的消息與經過,天氣如乾旱或豪雨,所有食材的價格都會暴漲。
  「既然說大環境的影響,那麼賣場不也是會受影響嗎?」
  有些讀者看完,大概就猜到我想要說什麼。如同讀者所想,大環境的影響確實也會影響賣場的食材價格。不過賣場有四種食材,同樣也是就我的觀察與自己的經驗,不但本身便宜,而且不管何時──包括大環境影響──都會比菜市場還要來得便宜。
  「美國紐西蘭進口的洋蔥」、「市面上如X華或是X漢的盒裝嫩、火鍋豆腐」、「普通真空包裝的金針菇」、「普通包裝的豆芽菜」。我個人稱呼為「賣場平民四天王」。想要省得便宜又健康,務必將這四種食材加入烹煮菜單。

  不過為什麼這四種食材會如此便宜?我問了一下我那菜市場出身,從小幫忙家裡賣菜,到之後成人離開原生家庭,在自己組建新生家庭的地區的菜市場買菜累積二十年左右經驗的老爸。他說賣場販售的豆芽菜為「濕豆芽菜」。廠商為了民眾烹煮方便與商品的美觀,會先以機器將根部拔除,再用藥水浸泡豆芽菜,所以價格會比菜市場販賣,純採收的「乾豆芽菜」還要來得便宜。至於進口洋蔥、盒裝豆腐與金針菇,是因為賣場大量採購的關係,致使價格能夠壓低。


  5.尋找佛心店家。

  講完開伙,接著就是不能開伙。不能開伙的人,食物的來源自然是購買。先不說小火鍋、牛排那種「相對高級」的食物,便當店隨便一個便當就要八、九十元,像是炒飯、湯麵這種相比便當還要沒有配料的食物也要七十元左右,再往下說的羹麵與乾麵也要五十元左右。小胃口的人也就算了,大胃口的人可能得吃了兩個便當才會飽。正餐先不算早餐,光是中餐與晚餐算個兩百,在沒有任何免費食物的前提,一個月就得花上六千。以基本工資來說,等於「吃掉」四分之一的薪水。
  因此,要從外食省錢,勢必得找尋價格「相對便宜」的外食。不過如果比較來比較去,最後只便宜個五元,那實在很沒意思。所以這裡的「相對便宜」必須是能被冠上舉凡「銅板」、「佛心」、「超便宜」、「CP值超高」名詞的店家。然而這種店並不是每個人的身邊都有,所以不多說,直接進入下一點。


  6.購買即期品、折扣品、出清品食物。

  除了佛心店家從價格的根本決定外食的佛心,還有一個原因也會讓外食「主動」變得便宜。(順便提及其他三個非外食的折扣原因)

  ▶即期:食物即將過期。多為熟食、期限較短的日配食品、單價較高的常溫食品與飲品。
  (日配:零售業術語。意思是「每日配送」)
  ▶損耗:賣相不佳,或是即將不新鮮。多為生鮮食品。
  ▶停產:商品未來不再販售,出清現有庫存。多為非食用商品。
  ▶福利品:商品仍有販售,但個別商品因種種原因無法當成新品販售。多為家電與電子精密產品。

  企業為了不虧損太多,只得降價銷售不能被當作新品販售的商品──有賣掉總比沒賣掉得好。以食品來說,最為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量販店」與「即期品店」。不過並非所有人的住家附近都有量販店與即期品店,因此即期品食物對一些人而言可謂得來不易。直到二零一九年的五月,X家做為便利商店率先開始實行即期品制度。放眼至今,其他便利商店如減四與XX富也有即期品制度。縱使品項有所限制,但最少所有人都能有機會買到相對便宜的即期品食物了。


  7.使用餐券與優惠券。
  
  最後,算是你知我知眾人皆知,讓外食「被動」變得便宜的方式:使用餐券與優惠券。
  餐券與優惠券不同的地方在於「餐券需要另外購買,優惠券則不用」。最出名的優惠券莫過於X和餐飲集團X利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的速食店XX基與披薩店XX客。網路上琳琅滿目的優惠券可以說是全年不中斷。
  不過會推出餐券與優惠券的店家,大多都是「大型連鎖餐廳」。這類型的餐廳本身的價格相對民眾自己開的小店面來說還要昂貴許多。即使用了餐券與優惠券,一餐的花費還是抵過好幾餐粗茶淡飯。如果不是特別的日子或是事情,還是少吃為妙。




  (二)衣:女性相對需要花費的開銷。

  「衣」的定義可大可小。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將之分為「必須」與「非必須」。前者像是女性的生理用品,後者像是穿於日常生活的衣服。不過有些人認為保養品、化妝品等等外在物質也算是必須之一。這個部分我自己不好說什麼,只能請讀者自行斟酌。


  1.使用月亮杯。

  身為男兒身的我實在不好在月事這方面大放厥詞。不過就客觀的角度來看,月事最花錢的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因此現今月事的新科技「月亮杯」能夠重複使用,可以說是省錢的一大福音。


  2.服飾能穿就好:去夜市、量販店等等平價的店購買。

  服飾對我個人而言,就是不會走在外面被路人檢舉猥褻或是妨礙風化的身體遮蔽物而已。因此先不論如耳環、手鍊、帽子等等服裝的配件是被我列為「絕對不會購買」的範圍,就是日常生活的衣服也很隨興。不講究外在的帥氣與美麗,也就不講究時尚與穿搭,自然也不會有衣服上的花費──畢竟服飾只要不被人為破壞,穿上十年也不是問題。
  那假設有那麼個萬一必須得買衣服、褲子、襪子、鞋子呢?我個人只會去夜市、量販店等等平價的店購買。夜市、量販店我相信不需要我多加說明,讀者就知道這兩個地方的服飾是真的不貴。那麼何謂「等等」平價的店?例如鞋子去鞋XXX,而不是去NXXX、AXXXXX名牌專賣店。
  至於網路上很多人推崇的「平價服飾」,例如UXXXXX、NXX、HXX,對我而言那叫做「時尚、穿搭界」的「平價服飾」。如果對比夜市與量販店,一點也不平價──這些店的一件抵夜市、量販店兩件甚至三件都是有可能的。


  3.注意各個店家的促銷。

  我相信一定有人放不下對於外表的在意,那也就只得如同剛剛所講,只能從商品根本上的價格下手。因此不論是女性內衣褲也好,月事消耗品也好,保養品化妝品也好,衣服也好,只要是店家,就一定會有所謂的「促銷」。
  促銷分為「商品」的促銷價格,以及「檔期」的促銷活動兩種方式。以X聯的綿綿博覽會舉例。在活動期間,衛生棉單筆滿兩百五十九元就可以現折三十元。因此如果在檔期的活動期間購買促銷商品,可以說是划上加划。
  不過台灣有句俗諺說得好: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扣除上述的四大特殊折扣原因以及特殊大型活動──例如量販店的滿兩千享九折現金抵用券──在平常的日子,店家即使是促銷,也絕對不會做賠本生意。對於民眾而言,表面看上去是賺到了,然而店家推出促銷就是為了讓原本不會產生任何購買欲望的民眾心動,民眾原本不會買的卻買了,所以到頭來店家還是佔盡好處。


  「衣」就客觀而言,是六大層面當中最容易控制消費也最不容易消費到的物品。畢竟必須得穿在身體的物品「衣服、褲子、內褲、鞋子、襪子」,衣服、褲子如果不被人為破壞,穿個五年十年也不是問題。內褲除非是女性,基於生理構造容易產生分泌物導致內褲需要時常更換,否則男性內褲也是不需要時常購買。鞋子不購買名牌,一雙不到一千元的鞋子就能穿上個兩年。襪子在夜市大約十雙一百,除非是每天日走萬步的職業,否則穿個半年一年都不是問題。只要自己不要追求外在的帥氣與美貌,不購買保養品、化妝品或是額外的服飾配件,在「衣」的層面可以說是幾乎不需要花費。
  關於女性的必要消費還有一點也值得提起。女性除了生理用品與女性內褲,女性內衣也是一筆頻率高的花費。雖然我個人認同NoBra運動,不過不是每位女性的思想都能夠這麼前衛,這個社會普遍的國民的思想也不是那麼成熟,因此還是得將女性內衣提列為「必須的消耗品」。




  (三)住:人類最大的開銷根源。

  「住」算是我個人最為在意的層面。因為一個人類的起源就是得從「住」,也就是一個「家」,一個「家庭」開始。只不過不要說家庭,現代人就是連擁有一個家,甚至連擁有一個住處都有困難。然而這些困難都是大環境的問題。只要大環境不改變,民眾能做的永遠只能被動地「住得偏,住得遠,住得委屈」,來降低「住」的開銷。
  由於這個部分真的要說起來是必須得獨立成篇,這邊就引用現任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楊凱先生在TED上的演講來帶過這一節。十八分鐘帶讀者了解台灣現階段的居住問題,以及何謂理想中的「居住正義」。




  (四)行:人類只要外出,就必須得花費的開銷。

  人類基於某種原因從住家離家,前往住家外頭的某個地點,就是「行」。要達到「行」這個目的,除非距離近到能夠以步行的方式前進,否則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會透過「交通工具」來縮短移動的力氣與時間。
  依據目的的不同,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就不同。不過以一般日常生活而言,會使用到的交通工具可以分為「私人機動運具」、「公共運輸」與「非機動運具」三大類型。

  ▶私人機動運具:包含自用大客車、自用大貨車、自用小客車(含租賃、共享)、自用小貨車(含租賃)、機車(含共享)。
  ▶公共運輸:包含飛機、高鐵、臺鐵、客運、捷運、公車、計程車等等。
  ▶非機動運具:步行與自行車(含共享)。

  由於內容非常多,這邊只挑對於一般民眾最為日常的交通工具來分析。


  1.私人機動運具:汽車與機車。

  機車的購買價格相較非機動運具的腳踏車昂貴許多,以人稱「平民車」的勁豪125也要七萬元新台幣左右。購買後的維護成本也很高,要找停車位,要加汽油,要保養機車,要繳燃料稅,要保保險。不過行駛的距離不但很遠,使用上也較為自由。


  2.公共運輸:公車與捷運。

  由於公車與捷運不為民眾擁有,因此民眾不需要花費額外的維護成本,只需要購票即可搭乘。只不過在使用的自由度就輸給汽車與機車好一大截。民眾得自行前往公車站牌與捷運月台搭車,還得等待公車與捷運。

  
  3.非機動運具:腳踏車。

  一般人會擁有一台腳踏車,在我的理解多是學生為了上學,上班地點距離短,以及做為運動與興趣使用。不太會為了以上用途之外的理由而特別購入屬於自己的腳踏車。

  
  乍看之下,就方便而言,機車與汽車是最方便的;就價格而言,腳踏車是最便宜的;就綜合而言,公車與捷運是最經濟實惠的。只不過我認為,如果要省錢,自己擁有機車才是最省錢的。因為機車昂貴的時候只有「購車」的當下。剛才說後續的維護成本,實際上不算很高。機車在不出任何意外的前提,一台最少騎個十年都不是問題。上班路線算來回一趟二十分鐘,每個月的油錢大約三百左右。機油換一瓶不過兩百三百,而且也不是每個月都要換。長遠來看,一年大約五千元,換得長距離的移動與自由的使用很是值得──唯一的缺點就是「得承擔在路上出車禍的風險」。
  至於現今流行的「共享交通工具(汽車、機車、腳踏車)」,我個人只推薦租汽車與腳踏車。汽車的維護成本遠比機車還要大得太多,而且除非是地區性的移動距離,否則以一般人來說,機車已經足以到達自己周遭的生活圈範圍,不太需要特別購買自己的車子;腳踏車則是扣除以上提及原因,不太需要自己擁有。不過就是偶爾心血來潮想要騎一下腳踏車,共享就是個好選擇。
  由於共享機車一次的租費就能抵上自用機車騎很多次的油錢,而且要用的時候還得開啟APP尋找附近有沒有機車。除非自己使用機車的次數不頻繁,否則我個人還是推薦購買自己的機車──當然,如果是沒有固定收入足以購買機車的人就另當別論了。


  (五)育:大多數人認為生養環節內最大的開銷。

  台灣很多父母總是期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報名一大堆才藝課程。等到孩子長大了,期望孩子的成績很好,以後才能上公立學校、好的學校、好的科系,於是給孩子補習。然而我必須說,生養最重要的不是培養「孩子的才藝」,也不是重視「孩子的成績」,而是發展「孩子的人格與性格」,教導孩子「如何成為一個人類」。


  擁有好的才藝與成績也許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在這個社會生存所需要的工具──例如社會地位與經濟──但是唯有發展孩子的人格與性格,才可以幫助孩子打從心底、發自內心獲得人生充實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不是被外在物質所包覆的糖衣,而是「我就是我」的自信:明確自我的定位,不為他人的評價所動。做自己,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快活。
  然而現今的環境不要說教孩子如何做一個人類,很多父母自己就做不好一個人類了,要怎麼教剛來到這個地球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人類?這個主題要認真來講,又能另外寫一篇文章了,因此這邊只得附上我個人很是推薦的網站親子天下。上頭有以年齡分為「學前兒」、「小學生」與「中學生」的標籤,裡面有很多文章不但值得一讀,更重要的是與我們本篇文章息息相關的「經濟」:這些文章不需要付費就能觀看。


  (六)樂:拜現今的科技發達所賜。娛樂不但多元,免費的娛樂滿大街都是。

  在「行」的小節我有提到「人類只要外出,就必須得花費的開銷」。很多時候說到「行」,就會直接聯想到「樂」。舉凡出去外面聚餐、逛街、唱歌等等,都是要花大筆金錢的。然而我不是鼓勵讀者足不出戶,而是對於「樂」要有計畫。


  1.有計畫性地外出娛樂:進行外出的免費娛樂。

  如果外出的目的是出於社交,那就沒辦法,只能當作偶爾必需的開銷。不過如果是自己或是一同抱有同樣想法的朋友出門,那就可以選擇免費或是價格相對低廉的娛樂。例如圖書館、美術館、紀念館、歷史景點等等。


  2.非必要時刻不出門娛樂:進行室內的免費娛樂。

  只要繳交網路費,透過連接網路的工具即可與全世界的網路世界聯繫。不論是靜態的書本、文章、照片、小說、漫畫、音樂,動態的影片、節目、影集、電影、動畫、遊戲,還是目前最新娛樂實況、直播與VTuber,想要哪種類型的主題,應有盡有。




  肆、生養孩子的意義:增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隊友。

  「這麼長的文章,我看了都累了。自己一個人或是與伴侶一起生活不是也能過得很快樂嗎?為了生孩子有必要這樣省東省西,生活得這麼辛苦,這麼卑微?」

  很多人認為窮人不該生孩子。然而對我而言,窮人才更該要生孩子:不是為了「養兒防老」,而是為了「增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隊友」。
  這世界上的所有關係絕對不及「家庭」還要來得緊密,因為家庭是人類唯一一個充滿「愛」的環境。父母無條件提供孩子免費的住所與飲食。付出不求回報,只期望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彼此之間的情感最為單純,不會以利益相互計算。經過長年累月的互動讓彼此間的情感更為深刻。孩子成年以後,轉變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最能信任的朋友。何況生養的過程看似孩子單方面得利,實際上父母也從孩子學習到許多人事物,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人生回饋。

  隨手抓一篇哈捏口推特翻譯做舉例。這些名為「人生的寶物」,是有錢有勢也沒能買到的。

  看到這邊,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小孩不一定是自己的隊友,也可能是豬隊友啊。如果自己的小孩是社會新聞那種酒駕撞死人或是拿球棒打人的敗類,那還不如不要生比較好」。對此我得說,除非小孩是一出生就會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或是帶著前世記憶轉生的這種奇才中的奇才的奇才,否則每個小孩出生到這個世界只會是對這個地球、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社會一無所知的人類。如此空白、乾淨的人類在未來長成這副德性,十之八九都是父母沒有管教得當,或是以錯誤的方式管教孩子。這就重回我剛才所說的:很多父母自己就做不好一個人類了,要怎麼教剛來到這個地球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人類。所以請不要將過錯賴在他人身上──例如在學校典型的「我的孩子很乖,一定都是別人帶壞他」──請好好檢討身為父母的自己。


  很多時候,累與不累,並不取決於事情本身,而是取決於自己對於事情的心態。對於家庭,自己愛著伴侶,伴侶愛著自己。家庭之間的成員彼此願意相互扶持,那才是維持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因此在那之前,自己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自己得察覺自己的靈魂傾向:自己是不是一個成熟的人類,自己有沒有打從心底、發自內心地想要組建一個家庭,自己有沒有想要用心地學習如何管教孩子,自己有沒有做好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的準備。

  「人的一生,就像背負著重擔走在一條遙遠的路。不過那不是負擔,是我們每個人的雙手都捧著很珍貴的東西。只是當自己捧著的時候,並不會發覺東西的珍貴,只有從手中掉落的時候才能感覺得到。然而當自己覺得很累,已經不想理會重擔的時候,不知為何卻又將重擔背負在背上。或許將重擔扔掉會覺得很輕鬆,只是重擔沒了,走起路來就不有趣了。」──空知英秋《銀魂》

  願不願意揹負名為「家庭」的重擔,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然而不論揹負與否,兩者都是有必須負責的對象。到頭來自己只要能夠為了負責的對象努力,努力到能夠抬頭挺胸大聲地吶喊「自己已經夠努力了」。捫心自問,問心無愧,那樣就足夠了。




  睽違兩個月左右的文章就此結束,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如果讀者可以在底下留言,不論是分享讀後心得或是討論文章的論點與想法,那就真的是太好了。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31799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0 篇留言

玹竹以墨
對於養孩子不在於是否有錢,而在於是否有心這個論點非常贊同。
不過個人認為在省錢的部分,把保險歸類在不必要花費其實不太妥當。
保險的意義其實是在於風險分攤轉嫁,而這塊其實若有投注心力在研究投資理財的話,會發現理財除了開源節流外,還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所謂的風險管理。
尤其以零工而言,在工作上的勞健保就已經相對正職要少保障了,萬一遇上意外導致需要一大筆花費時,很容易在經濟上直接就垮掉,因此適當的保險來作為風險分攤是必要的。

11-17 22:18

玹竹以墨
應該規避的是不必要的保險,像是許多長照險、終身儲蓄等,其實對年輕人來說保障範圍並不適切,保費及繳交年限又長,就不是那麼適合;反而應該注意自己的意外傷害、身故等,符合保障需求且保險費通常不會太貴。
尤其要養小孩的話,對於「自己若發生意外導致無法繼續工作或身亡,家庭失去經濟支柱時,避免家庭經濟瞬間陷入危機」的風險管理觀念就非常重要了!
在投資理財的範疇下,保險並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喔!

11-17 22:18

綠葉小仙子
  有讀者看到「保險」這一個細節,給推!
  的確,好的保險如你所講的「意外傷害、身故」,是可以算進必需品。像我自己就有保交通方面的第三人責任險與滿期保險金的終身壽險。不過我會把保險列到「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小節,正是因為有些人連一年要扣繳的保險費都拿不出來。而且因為設定是打工仔,打工仔的薪資相較正職而言不穩定。如果因為要保障,卻無法每年固定繳交保費而違約,那更是得不償失。
  暫時撇除你所講的「不適切」保險,單純只講滿期保險金的終身壽險。假設一對三十歲的伴侶外加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以二十年期來算,一年最少要繳七萬元左右的保險。姑且不論這對伴侶是不是能夠每一年一定都能負擔得起這一筆開銷,光是在沒有出任何意外的前提,七萬元乘以二十年等於一百四十萬。這一百四十萬不能使用於日常生活,不能用於投資,也不能用於家庭發生突然性的特殊事故,可以說是平白無故消失不見。

  所以雖然說保險有它的必需性,不過我個人認為還是得衡量自己的職業特性與經濟狀況。以文中的零售業與餐飲業舉例,工作內容可以說是沒有任何高風險或是高危險的職業傷害可能(當然像是最近的新聞,便利商店勸阻戴口罩被客人暴怒攻擊得算是特殊個案),那麼剩下的危險性僅有通勤。通勤部分,基本上只要自己有好好遵守交通法規,保持安全距離,防衛性駕駛,不騎快,不恍神,就算事故發生,肇責部分也是對方居多,對方一定得賠償自己(當然如果遇到像是酒駕這種敗類就無解)。經濟確定完全負擔得起,多保沒有關係。然而經濟不許可,警惕自己的人身安全,盡可能避免由自己發生的錯誤才是上上策。11-17 23:27
食客時刻。
很好的文章。窮不窮跟能不能生,本就是兩回事。根本的問題就是願不願意為別人付出以及為自己負責而已。

11-17 22:28

綠葉小仙子
  正是如此。謝謝你特別留言告訴我你對於文章的肯定。11-17 23:31
玹竹以墨
是的!其實與其說保險是必須的,應該說風險管理是必須的才比較精確。
而保險不過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式,所以保險應該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去做配置,才不會多花冤枉錢卻無法得到最需求的保障!
這方面其實只要願意花時間去了解跟做功課,就能夠獲得相關知識!

11-18 00:38

玹竹以墨
就像作者說的通勤的風險,路上駕駛難免發生意外,但很多人甚至連第三人責任險都沒保,遇事故都須自己處理的情況下,就算對方肇責大,但萬一對方是高價位車,一個進廠就是十幾萬起跳,你需要付三成責任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賠償對方三萬元,再加上你自己的車的維修自負三成,除了錢的部分,可能還有法律上相關的問題產生,這種時候除了傷財外更是傷神。
所以了解自己本身會有什麼樣的風險,以及如何處理風險(像保險、或作者提出的規避風險都是方法),確保風險發生時所要負擔的成本(金錢成本、時間成本等)是有能力負擔的,那麽就能找出合適自己的風險管理方法!

11-18 00:38

綠葉小仙子
  是的。謝謝你為我帶來精闢的額外補充。11-18 23:36
克莉絲娜
我不同意你對於"想找伴侶、不想生小孩"的描述,結婚的目的除了尋找伴侶而給予彼此心靈與生活上的支持以外,生養小孩也只是其中一個結婚的目的,並不應該像你說的,想找伴不想生就是什麼對生活沒熱情、得過且過、沒有自我,我單純就是不喜歡小孩,甚至討厭小孩,但我對我致力奉獻的工作充滿熱情、收入也尚算穩定,在自我實現金字塔上來說,我還是會覺得有個有相同想法的伴侶可以互相支持分享生活很好,卻沒有需要養一個小孩。

從你對於結婚但不要小孩的描述段落裡面,雖然段落不長,但我從你的文字裡面感受到滿滿的歧視、批評、與鄙視。

請多考慮一件事:從阿德勒心理學來說,結婚,是「選擇自己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生小孩也是一樣,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面,有一個可以跟我分享生活與生命的伴侶就很足夠,但我並不想要有個小孩來干擾這樣的生活,可沒必要被你批評成什麼多半沒有自我、覺得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之類的。

11-18 00:47

綠葉小仙子
  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你閱讀後的想法,在此我也向你的留言予以回饋。

  透過你的文字描述,我認為你不是「不想」,而是「不要」。

  「我對我致力奉獻的工作充滿熱情、收入也尚算穩定,在自我實現金字塔上來說,我還是會覺得有個有相同想法的伴侶可以互相支持分享生活很好,卻沒有需要養一個小孩。」
  不知道你有沒有正確理解我在文章中特別分開來的這兩個詞彙的意思。這兩個詞彙有一個最大的分水嶺,那就是人有沒有擁有「自我」。而你既然提到阿德勒心理學,那我提一下愛利克.艾瑞克森的「自我心理學」,或是稱呼為「自我發展理論」。

  ▶強調後天自我的價值:你的工作、收入與伴侶。
  ▶具有自主性的功能和獨立:能夠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能夠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能夠調和與適應外界的現實:與伴侶之間的互動,以及小孩與否的思考想法與行動模式。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87%AA%E6%88%91%E5%BF%83%E7%90%86%E5%AD%B8

  從你這段描述已經能夠讓他清楚地明白你是個擁有「自我」的人了,何況在你後續的描述稱小孩為「不喜歡小孩,甚至討厭小孩」,這個部分更能讓人更為清楚地明白你不是「不想要」,而是「不需要」。而且你在最後一個段落的內容,是被歸類為「不要」的小節的內容──這是個充滿「自我」的內容。因此我認為你誤會了我在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

  至於你為什麼會誤會,我猜想你可能是被「當人類找到自我,能夠與自我相處,人類在心靈層面便不再需要他人的倚靠」這個句子誤會。的確,當人類擁有自我,心靈層面是可以不再需要他人的依靠,不過不代表人類在擁有自我的時候不能尋求依靠,也就是所謂「找尋伴侶」。當兩個擁有自我的人連結起來,彼此擁有自我而決定不生養孩子,這也是屬於「不要」的範疇。

  綜上所述,「不想」的小節所描述的對象並不是你。希望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11-19 00:34
綠葉小仙子
依照留言時間的先後回覆完你的留言,發現下一則留言不偏不倚正是「不想生孩子」的論點。你可以對照兩者,思考看看這兩者在核心上的精神有何區別。11-19 00:42
牛肉麵
我不完全同意本文的論述
簡單來講,如內文所述,養小孩獲得的可能是一個隊友(我猜還有成就感之類的?)
然而為了獲得這個隊友,所付出的成本和風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估和衡量
像是金錢的部分,就如內文中介紹林林總總的省錢方法、理性花費,我很佩服也很贊同
然而養小孩本身就是最不省錢、成本最高的事,不是嗎?
從小到大的各類花費,那不是用幾十、幾百萬可以簡單計算的數字
如果我今天花錢,進行了文中所說的「非必要開銷」,那會被視為一種浪費或不省錢的行為
養小孩不也是這樣?
所以我必須要犧牲生活品質與金錢,去作一件更花錢的事?
難怪現在大家根本不想生,文中所提的利益根本不足以與其金錢成本相比較
更何況,萬一突然發生任何變故,可能是車禍、重病等等
這些突發事件對打工仔家庭造成的經濟影響,我就更不必說了
再來,文章中認為小孩如果走偏,十之八九都是父母沒有管教得當,或是以錯誤的方式管教孩子
這個我實在很難苟同
我認為小孩走偏,父母絕對有他的責任在
然而仔細想想,小孩從開始認知學習的時期開始,真的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裡
三五歲開始讀幼稚園,然後一路小學、國中、高中職
小孩一早起床,離開家裡,去學校,就待在那八個小時,甚至不只
回到家裡通常是下午或晚上,吃個晚餐,可能要寫作業或看明天的考試
接著就直接睡覺了
有沒有發現,小孩在家裡根本沒有多少時間,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生活
家長能了解的往往只是皮毛
別說家長了,恐怕連老師都很難了解每個小孩的交友狀況
所以我對那個「十之八九」很難認同
明明小孩有「十之八九」的時間都在學校裡,然後出事了全變家長責任?
那更難怪,沒人要生小孩了
雖然文章說家人彼此之間的情感最為單純,不會以利益相互計算
但你要想一下,今天是在 夫妻自己過生活vs生小孩 之間作考量,這是有個變數存在的
我實在不認為我們不該去思考益處與害處
或許不思考這些能使我們獲得些甚麼吧,我不確定
但大家都是有腦的人,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有網路和各類思想的普及
這使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也就是為何現在沒人想養小孩
我只能說
看完內文,在利弊權衡的思考下,實在很難說服大家去生小孩,至少我沒被說服

11-18 02:42

綠葉小仙子
  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你閱讀後的想法,在此我也向你的留言予以回饋。

  我將你的留言分為兩個段落,分別為「生養孩子的成本」與「管教孩子的責任」。

  現在的社會風氣正是你所講的,社會的人們認為生養小孩是件「很花錢」的事。由於生養孩子會破壞目前生活的平衡,消耗目前現有的資源,所以社會風氣普遍「不想」生孩子。不過如同我在文中所表達的逆風,生養小孩這個議題打從開始就不是所謂的「花不花錢」,而是「想不想要」。每個人經過自己「花錢」與「想要」的評估與衡量所做的決定,都是予以尊重的,如同我在文末所講「願不願意揹負名為『家庭』的重擔,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然而不論揹負與否,兩者都是有必須負責的對象。到頭來自己只要能夠為了負責的對象努力,努力到能夠抬頭挺胸大聲地吶喊『自己已經夠努力了』。捫心自問,問心無愧,那樣就足夠了」。因此我並沒有如你所說,想要去「說服大家去生小孩」。本篇文章只不過是客觀地分析,特別針對「想要生養孩子卻不敢生養孩子」的人們提出一些想法與方法,幫助他們能夠更有想法地去執行生養孩子這件事。11-19 01:46
綠葉小仙子
 至於管教責任,我會說「十之八九」的原因在於「家庭不但是孩子第一個社交環境,還是影響孩子最深的社交環境」。這裡的管教責任並不是指你所謂的學校生活與交友狀況這些「表面上」的責任,而是我在「育」的小節提到的「發展『孩子的人格與性格』,教導孩子『如何成為一個人類』」。這個主題誠如我在文章所說,是可以獨立成一篇文章的。只不過你既然留言了,我也就粗略地說一些。
  
  以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人類的人格可以分為「經驗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與「神經質」五個面向(詳細的名詞解釋可以點擊我提供的超連結參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A4%A7%E6%80%A7%E6%A0%BC%E7%89%B9%E8%B4%A8
  大五人格測驗。
https://tw.dice4rich.com/quiz-pro.jsp?id=5774560712458240

  這些人格特質在每個人類身上都擁有的。這些面向是一個雷達圖,每個人的數值都有所不同。接著以愛利克.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來說,每個人類都會在不同的年齡層會遇到不同的心理發展面向。
  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177869-%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H.+Erikson)%E7%9A%84%E5%BF%83%E7%90%86%E7%A4%BE%E6%9C%83%E7%99%BC%E5%B1%95%E7%90%86%E8%AB%96(psychosocial+developmental+theory)11-19 01:47
綠葉小仙子
  影響這些發展面向,主要是來自於「家庭」與「學校」。重回我剛才說的「十之八九」,人類最一開始會遇到的環境是「家庭」,而不是「學校」。也就是說在幼稚園之前,孩子的性格就會被開始奠定與塑造。如果父母在這之前沒有正確的管教,導致孩子的性格往負向發展,例如「內向」、「自私」、「暴力」,那麼等到孩子在接觸到第二個人生重要的社交環境「學校」,家庭成為「最後一道人格發展的防線」。等到孩子在學校受到委屈,受到欺壓等等社交問題,學校方面又無法妥善處理,最後的家庭如果沒有管教得當,那就完蛋了。
  
  這些話怕是有些概念化和抽象化,隨便舉個例子:如果孩子能夠正向地面對人事物,例如樂觀地看待事物,向他人表達友善,並且能夠信任父母,與父母大方分享學校的事物,你覺得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學校或是未來的社會擔心,覺得這樣的孩子會往壞的方向(黑道、吸毒等等)發展嗎?11-19 01:48
綠葉小仙子
  另外補充一下。生養孩子的成本的確如你所說無法估計,不過生養孩子所獲得的內容不但也是無法估計,而且這個無法估計,是完完全全不可能以金錢估計。我在文中也說了,父母從孩子學習到許多人事物,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人生回饋。這些並不是「一個隊友」或是「成就感」之類的詞彙就可以形容。至少我為人子女,以及我所能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如此切身體會,並且發自內心感謝自己的父母,感謝這個社會,感謝這個世界為我的人生所帶來的一切。

  「人的一生,就像背負著重擔走在一條遙遠的路。不過那不是負擔,是我們每個人的雙手都捧著很珍貴的東西。只是當自己捧著的時候,並不會發覺東西的珍貴,只有從手中掉落的時候才能感覺得到。然而當自己覺得很累,已經不想理會重擔的時候,不知為何卻又將重擔背負在背上。或許將重擔扔掉會覺得很輕鬆,只是重擔沒了,走起路來就不有趣了。」

  這段《銀魂》的經典台詞,請恕我在此重複張貼一次。11-19 01:58
西嘎歪斯斯
人一出生或多或少會繼承某些事物,生不由已,財富可以繼承,貧窮當然也能繼承。當然有沒有錢跟生活的快樂與否沒有絕對關聯,由你自己決定。
當然,工作和經濟是個壓力,也是個不想結婚或生小孩的好藉口,若是關係到生或不生孩子,就成了你必須為一個生命負責。如何養育孩子是史上最大的學問之一,你可以選擇請保母照顧或放牛吃草,但我相信多數人情願自己親自養育,只是現代的大環境實在很惡劣。例如生完小孩後不得已轉行政兼職,喜歡嗎?

11-18 17:53

綠葉小仙子
  是的。謝謝你有理解到本篇文章所要表達的精神與核心。11-19 02:02
提米爾
要是連自己都沒辦法顧及周全,甚至沒有覺悟能夠為這個孩子負責他的前半生乃至一輩子,不能好好陪伴他教育他,就不要生小孩禍害別人

如果是天生的道德殘缺沒辦法,但如果孩子很健康,你沒有評估好自己的能力去培育照顧小孩,全都丟給別人,最後只會推卸責任責怪老師跟教育體制或是別人家小孩,那還是不要為了一時的母性父性展現,就生出來去害別人的孩子

我不認同前面有人認為小孩有偏差大部分不是因為父母,很多育兒專家都告訴你,小孩子在幼兒時期基本上都在學習大人的行為和說話方式,尤其是父母他們更會學,小孩子在國小前都是最好教育的時期,而且現在的小孩發展比以前更快,因為吸收到知識的機會從幼兒時期就增加很多,加上往後一直跟小孩親密相處的對象也都是父母居多,不能用他們多半都在學校或是給別人照顧這點而去推卸你沒有做好教育的職責
有些人就算經常把小孩托在教育體系,但他們的小孩還是有良好的家教,雖然經濟也有一部分因素,但主因是源自父母的教育觀影響
所以要生小孩還是必須要建立良好的教育觀跟價值觀才能體現給你的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對他的教育跟道德負責
雖然不能肯定在同個環境成長下的小孩就會有同樣的思維,因為小孩接受後,如何理解你並不清楚,而他怎麼去理解他接受到的事物,這部分就是跟教育和他的心靈感受有很大的關係

就我個人而言是不想生孩子,首先經濟上我光養自己還有車貸就剛好,考慮到未來要養父母,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再顧小孩,再者又想要房子,就算未來結婚,我也不能保證我們兩人經濟可以負擔得起小孩加房子,畢竟對方也有父母要顧(可能不用他養),也有可能因伴侶的選擇做取捨,但現在生活很穩定,都有車子這個負資產,不想再增加另一個至少20年長期虧損還不一定有回報的投資啊

11-18 19:26

綠葉小仙子
  對於你的留言,我不但要謝謝你願意留言表達你的想法,謝謝你有理解到本篇文章所要表達的精神與核心,謝謝你願意跟大家分享你的經驗,還要謝謝你願意與其他讀者交流,體現出「世界咖啡館」的精神。11-19 02:26
100kg熊
我原本看的很認真的,結果成年畜生跟幹話雞湯害我整個笑噴,
是說薪資的部分你是寫"實領五千左右",是不是寫錯啦?
基本薪資以你設定的下限80小時來算,也該有個12800,感覺你是想寫25000。

關於轉蛋論,以本肥不到30年的經驗及感受,
在保底台灣的情況下,
老實說擁有一對或一個能做個好人類的父母,
我個人是認為其實比富裕的家庭來的更為可貴。

背負著重擔前行這段,雖然每個人對重擔的定義不同,但也是讓我深有感觸,
銀魂聽說蠻好笑的,但還沒看過,想不到還有這種打動我的佳句,
可惜巴哈拔拔沒買這片,只能有緣再補了

11-20 18:02

綠葉小仙子
  謝謝你的留言、回饋與認同。
  那個「實領五千」是指我個人認為「工作付出的專業、精力與時數其中一、二或是三項都很高,薪資卻是基本工資或是比基本工資『多一點』,就是不值得」。這個「多一點」的定義對於我個人而言就是大約「實領五千」左右。例如某連鎖餐飲業日做十三小時(中間空班三小時),月休六天,薪水扣完勞健保福利金只有三萬元。這樣的工作我個人毫不推薦,建議趕緊離職。11-21 01:0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2喜歡★asddanny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漫畫評:漫... 後一篇:感謝今年所有到訪名為「綠...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obster0627全體巴友
大家可以多多來我的YT頻道看看哦(*´∀`)~♥https://www.youtube.com/@lobstersandwich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