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3 GP

[達人專欄] 點評《旋風管家》「同人誌篇」(下):如何成為一位創作者

作者:綠葉小仙子│2019-11-26 18:50:23│巴幣:26│人氣:330
  這個主題也是放在我心裡很久了,這次正好藉由《旋風管家》一併把自己的想法發表出來。
  上一篇提到的主題是針對早已具備一定創作程度的創作者,對於他們在創作心態上「深耕、深造」的建議。這次則是針對那些「連創作基本功都沒有,單純因為某種機緣讓自己想要試著創作,對創作產生興趣」的門外人。不過早在我之前,網路上不乏創作教學的文章。因此這邊我再次強調: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結合《旋風管家》提及的創作要點、自己的科系所學與自身的創作經驗,受用與否全為讀者你自己評斷。
  (雖然文章內容是以「文字創作」為例,但是創作重點皆同,讀者自行將其中的術語名詞替換,舉一反三即可)
  

  一、養成閱讀的習慣。

  德國知名新浪潮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向詢問他「如何寫好劇本」的人總是再三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他認為閱讀能夠:

  ►加強自己感知事物的能力。
  ►加強自己撰寫故事的能力。
  ►得到靈感。即便你閱讀的內容與你當下的創作題材無關,這些透過閱讀得來的內容在將來的某一天可能會派上用場。
  
  這部「韋納.荷索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影片,我在今年的三月九日看到並且存取下來。過了八個月,到了現在撰文的當下,這部影片變成了我引用的內容,正是第三點的運用。
  對我來說,書本像是「靈感」的包裝商品,閱讀則像是進貨。當你的大腦(倉庫)空空如也,沒有進貨,沒有商品,大腦便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大腦收納與疊貨的技巧再怎麼厲害,仍然難以產生創作(販賣)。然而當你平常習慣性地進貨,你的倉庫商品越來越多種類,你對商品的了解越來越飽滿,你的創作就會很自然地比別人的創作來得更輕鬆、更流利、更多元、更有特色、更有內容──因為你的創作比起別人來得更多「組合的變化」。
  不過關於「閱讀」的定義,我與其他人抱持不同的觀點。對我來說,閱讀不是限於「紙本」的書籍,也不是限於「數位」的電子文字與影音,只要是「人類的五感接收訊息的當下」通通就算是「閱讀」。吃東西是種閱讀;與朋友聊天是種閱讀;工作是種閱讀;玩遊戲是種閱讀;逛街是種閱讀;旅行是種閱讀……簡單來說,「生活」這個行為,或是說「人生」的道路,其實就是「閱讀」了。

  閱讀三層次:進行「批判性思考」。(後者為我自己補充的閱讀定義解釋)
  ►理解:能夠明白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想法。(我能明白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意義)
  ►思考:找出想法背後的真實。例如「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些想法有什麼意義?」、「是因為什麼原因才產生這些想法?」。(這些事情為我帶來怎麼樣的意義,自己透過這些事情學習到了什麼)
  ►反思:將想法帶到自己身上,為想法找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我有沒有實際遇過這些想法?如果有,我當初如何應對?閱讀的當下又有什麼想法?如果沒有,我如果發生這樣的事,自己會如何應對?」、「如果是社會上發生了這些想法,或是自己親眼看見別人正在處於這些想法的困境,自己會怎麼做?」、「這些想法有沒有衍生成其他想法的可能性?有沒有與其他想法結合的可能?」。(這些意義如何應用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與自己其他的所見所聞結合,要如何做才能為下次帶來更好的閱讀)


  二、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

  「聽、說、讀、寫。」
  我相信幾乎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琅琅上口的四字箴言。這四個字的順序不可顛倒,尤其以最後兩個階段──會讀不一定要會寫,但是要會寫就一定要會讀。
  在進行烹飪之前,必須先把食材與調味料準備齊全。這個概念套用到創作,「創作」即是烹飪,「故事設定」即是食材與調味料,「文筆」即是廚師的手。如果廚師的手不巧,那麼即便有再棒的創作環境,有再好的題材與靈感,到最後也只會端出廚餘來。
  
  文筆的基本就粗略來講,可以分為「標點符號」、「遣詞用字」、「敘事手法」與「故事設定」四類。
  

  (一)標點符號:穩固文章結構的鋼筋混凝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筆的功夫要好,必定要從駕馭文筆的工具「標點符號」與「遣詞用字」開始磨練。至於這兩者要如何磨練,身為最大教育者的政府絕對不會讓學習者求門無路。
  
  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提供了所有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方法,幫助你徹底改過「?!?!」、「!!!!」、「.......」和「~~~~~~~~~」的低級錯誤。

  遣詞用字教科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提供了數十萬以上的中文字彙查詢。不但讓你不再誤用字彙,更讓你的字彙選擇更為多元,更有變化。

  網路上最經典的誤用字彙例子:「在、再」。(圖片已取得故宮精品同意截圖引用)
  創作中最經典的誤用字彙例子:「的、得、地」。
  
  由於「標點符號的教學」已經有了官方的版本,只要讀者擁有基本的國文閱讀能力便能無師自通,在此我就不多加著墨。接下來我要切入「遣詞用字」的核心,也就是初入文字創作的人容易遇上的瓶頸:無法順利地將腦袋的畫面寫成一段文字。


  (二)遣詞用字:奉獻小我,完成文章大我的無數建築工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早在第一點就解答完畢──閱讀量不足所導致──不過怕有些讀者沒有看出其中的端倪,我在這個篇幅會為各位讀者帶來詳細的解說。

  如同批判性思考,遣詞用字也有三個層次:認識字彙、理解字彙與活用字彙。

  為什麼十二年國教的國文老師總會要求學生背生字?因為不論是哪個國家還是哪個語言體系,這個世界的所有人事時地物都會被賦予一個「名詞」。初到人界的人們並不會一出生就會說話,而是會隨著年齡成長先學習語言的發音,接著認識到文字與詞彙──也就是所謂的「名詞」──進而意識到這些人事時地物的存在。在這樣的基礎下,你開始能夠向他人清楚且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他人也能夠清楚且完整地理解你的想法。
  當你透過學習,讓陌生的字彙變成熟悉的字彙,你就能對字彙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時查詢的字典才顯得用處。例如「顏色」不是只有「色彩」的解釋,適用得當也可以將顏色的解釋變成「行動」與「面容」。接著由於你對這個名詞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的同時,你對其他名詞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名詞之間便會因為自身的匯集產生「聯想」的科學變化。
  「星空,非常希臘。」
  將希臘從一個地名變成星空的形容詞,成為了中文系課程舉例的經典。這一手神來之筆的作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出於台灣文壇一代大師「余光中」之手。

  再舉個例子。你想要吃蘋果,你必須先了解「蘋果」這兩個文字、一個詞彙的意義,你才能吃到「真正的蘋果」,也才能跟別人表達「你想要吃蘋果」的想法。你不會把蘋果當成鳳梨吃掉,也不會把蘋果說成鳳梨,或是跟別人說想要吃蘋果的時候,別人卻給你鳳梨──除非那個人的語言學習極差,連基本的語言水平都沒有。
  
  總歸來說,當你的大腦倉庫存放著海量的字彙量,你的腦袋會自然而然地將適當的字彙變成你的腦袋所想的畫面。也許第一次不會那麼順利,寫出來的內容不盡理想,但是請不要因為第一次的失敗而氣餒放棄。這看似前功盡棄的修改過程不但能讓自己磨練文字詞彙的熟練度,有時在反覆修改的思考之中反而能引來比起第一次更好、更棒的想法。

  
  (三)敘事手法:掌握文章優劣大權的設計圖。
  
  具備了建築的條件,剩下的就是建築。人物是要內心戲十足的第一人稱,還是上帝視角顧全局的第三人稱?劇情要如何描述?如同過生活般條理分明的順序法,回憶講述事實的倒敘法*1,順序中偶有補充的插敘法,還是多線開戰的散敘法*2?

  *1:說到倒敘法絕對不能不提「Persona女神異聞錄」。
  *2:在此一推台灣輕小說天罪的《魔法戰騎浪漫譚》。主角群、神方集團與黑之機關的三邊散敘很漂亮。

  每種風格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並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初入文字創作的人不用急於思考自己適合怎樣的風格,可以試著把一個故事寫成不同的敘事手法。透過不斷的嘗試與練習,你就能找出自己喜歡的敘事手法風格並加以熟練,成為自己的「文風」。


  (四)故事設定:決定公司走向的領導人。

  雕欄玉砌的文章大樓蓋好了,裡頭卻只有作者一個老闆那怎麼行?是時候該招募員工,也就是為文章添加人物與劇情了。
  招募員工最大的要點,那就是「作者當初蓋這棟文章大樓的用意在哪」。作者想要寫個熱血少年的故事,那麼出現的角色必定擁有非現實的能力,世界觀也必定是非現實的概念;作者想要寫個校園的故事,那麼場景的主軸無非設定在校園;作者想要寫個職場的故事,那麼場景必然是個職場;作者想要寫個霸氣總裁的故事,那麼男主角勢必要強勢得很,女主角勢必要嬌小可人。對應理想的劇情創造出合乎邏輯的角色是創作故事的基本。至於作者想要在故事加入哪些元素,端看作者自己「為何想要創作」的初衷了。

  只是這裡要注意一點。越是與自己和現實脫節的故事,動筆的困難度就會越高。事前的閱讀量極少,對於故事出現的內容考究不足,自己的想像力不夠,都是容易讓創作者放棄嘗試創作的原因。


  三、先不要管好與不好,完成才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各位讀者不乏看過許多「因為閱讀小說,受到小說裡慷慨激昂的氣氛影響而想要試著創作小說」的人。然而如果讀者有深入觀察,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是「頭仔燒燒,尾仔冷冷」。一開始總是幻想自己要寫出多好多棒的故事,卻是寫沒幾個章節就放棄。
  願意踏出動筆的第一步固然是好事,但是無法堅持到最後地完成一部或是一篇作品也是徒然。會造成這般結果的原因,我相信如果有把上述的內容看完並且理解的讀者一定會秒懂──沒錯,還是那句「閱讀量不足所導致」。只是這次的問題不是出在「文字詞彙」的實務層面,而是「畫面」的概念層面。
  這類型的人通常都是看了「非現實題材」的作品才會讓心情如此澎湃。受其影響,自己當然也想創作這類非現實題材的作品。雖然說「想像」可以突破現實,可以不是自己親身所發生的事,不過想像出來的內容卻是建立在「現實」的前提。如果自身的閱讀量不足,想法就不會獨特,變化不夠新穎,這時寫出來的內容平凡無奇、索然無味還好說,更多的反而是腦袋一片空白帶來受挫與無力感,寫不下去而放棄。

  以《刀劍神域》來說,SAO桐人拿的「闡釋者」與「逐暗者」兩把武器,最原始的概念都是出自於現實真實存在的「劍」;ALO的精靈名詞原始出於北歐神話;GGO的詩音拿的狙擊槍與衝鋒槍皆是現實存在的槍。
  以《鋼之鍊金術師》來說,整個世界觀正是以現實真實存在的「歐洲中世紀興盛的鍊金術師」、「賢者之石」、「中國秦漢時期的鍊丹術士」、「憎恨與原諒」、「神與人」、「何蒙庫魯茲」、「七宗罪」等等許多概念合成。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連自己都不願意相信自己,放棄了,就真的是失敗了。因此比起在意作品的好與不好,比起想要寫出「有人願意看」還是「自己喜歡」的作品,完成才是更為重要的事。

  「就算是印刷一百本,我覺得也賣得完。」
  「完賣,需要讓她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同人誌戰爭前夕,雛菊擔任琉珈的指導,讓琉珈的同人誌水準大幅提升。事後小颯問雛菊為何畫完的同人誌只印三十本,雛菊這樣回答──雛菊很清楚「完成」能為自己帶來什麼。

  ►一個階段的收穫。
  ►下個階段的進步。
  ►擁有自信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完成」這個想法其實不只是應用於創作,現實的任何事情都能套用。因為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面對任何事物會習慣性地依賴外在的自信──也就是「成就感」,諸如比賽得獎、言語肯定、實際成果等等──來讓自己對該事物抱有熱情。除非是受過人文、哲學思考訓練並且實際地將這些精神含意內化,可以讓「自己」就是自己做事的熱情,否則寧可創作完孤芳自賞或是啼笑皆非,也不要走到「無法寫完」的壞結果。這會致使你失去創作的興趣,懷疑自己沒有創作的潛力,放棄「自己其實能夠創作」的可能性。


  四、從「自己」開始創作。

  那麼,要如何避免自己無法完成的結果?這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開始不要以一百分為目標,首先要確實地獲得五十分」。
  這同樣也是同人誌戰爭中雛菊說的話,以我個人的解釋便是這一節的標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生活周遭的事情、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的心境與想法為出發點開始創作,縱使可能不是多有趣的題材,至少能確保一部作品絕對的完整與完成──何況放眼整部《旋風管家》,正是呼應了這個重點。

  ►一開始的小凪總是覺得自己的作品「世紀末傳說:魔法破壞者」畫得很好(第十集第四話)。然而知道小凪有在畫漫畫的人客觀來看,小凪的漫畫真的不是太好……
  ►等到說話極具份量的足橋剛治老師出現(二十七集第七話),才發現透過一直以來唯一支持自己的好朋友伊澄建立起來的自信不過只是「狂妄」而陷入徬徨。
  ►第一次同人誌戰爭,小凪第一本同人誌《重量級刑警》被當成垃圾丟棄。
  ►第二次同人誌戰爭,因緣際會得到足橋剛治老師的關注。三百九十四話得到鼓勵,小凪的漫畫雖然粗糙,但是很有獨創性;三百九十七話得到創作的技巧。以親身經歷為基礎,將故事進行修整,豐富角色的個性再重新構築。
  ►不過小凪沒有因為足橋剛治老師的關注而成長,她的實力不足與心態不穩是個硬傷。在四百二十三回一氣之下,好不容易畫好的原稿全部毀損。後來透過千櫻的鼓勵,總算是重新振作起來,畫技得到了飛躍的提升,出了第二本同人誌《靈魂30days炎》。只是題材仍舊是那令人難以親切的題材──相對《重量級刑警》而言已經好很多就是了。至少第一次同人誌戰爭的對手真泉看完評比「雖然一樣拙劣,但是很有趣」。
  ►輾轉許多事件,小凪在五百二十二話終於畫完一篇稱得上檯面的短篇漫畫,也就是扣回本作的主軸「一位大小姐與管家」的故事。縱使結局沒有提到這篇漫畫的下落,但是這篇漫畫做為主僕關係結束的同時,無疑為小凪帶來面對普通的日常生活的自信與光輝。


  五、讓作品具備「靈光」。

  有了五十分的基礎,接下來就要追求八十分的進階了。這中間差距的三十分可以說是代表一部作品的昇華,在我看來影響這三十分的元素就是「靈光」。
  「靈光」一詞出於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撰一書《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說得簡單點,靈光就是「美學」。必須出於人類之手,發於人類的思想與精神,才能讓他人產生「感性」──因為作品而動容,因為作品而省思。
  對我來說,創作的靈光便是「作品的精神」:作者想要透過作品闡述什麼想法,以及作品想要闡述什麼想法給讀者。這邊可以舉的例子不勝枚舉。像是上頭提及的作品《鋼之鍊金術師》來說,鍊金術原理「等價交換」與「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的哲學便是貫穿全作的精神。再來就是我個人認為再好不過用於舉例此節的作者「伊藤潤二」,不論短篇還是長篇,所有的作品都有它獨特的核心精神。不過既然本篇文章是以《旋風管家》同人誌篇為主題,那麼當然還是要以此做舉例。

  《旋風管家》三十一集的附錄收錄了璐珈第一本同人誌《不死鳥戰士伊呂波歌留多》。此時的璐珈對於創作停留在「創作」的階段,採用雛菊的教法,畫出最通俗、最容易被人閱讀的純搞笑題材。然而這樣的作品由於沒有「靈光」,即使人們閱讀的當下覺得好笑,後續也不會印象深刻與難以忘懷。但是到了四百二十一、四百二十二與四百二十八話,璐珈的第二本同人誌《TIME TRAVELER》可以明顯地看出「靈光」的成長──將原先紫式部的快樂結局加入了「自我」,修改成意味深長的結局。

  ►從大好結局改為悲壯收場,暗示小颯與自己的戀情終究未果。
  ►全力衝刺的前提下,事業(偶像)與興趣(漫畫家)只能擇一。
  ►在夢想達成之前會有許多來自紅塵俗世的誘惑──例如美味佳餚、遊山玩水與戀愛。你必須戰勝誘惑,才能成就自我。
  ►失去一切,才會發覺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自己發自內心的夢想,是偶像,不是漫畫家。
  
  「能夠賭上自己的一切去挑戰的,就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夢想。」
  璐珈說這句話的分鏡採用鏡面分鏡。璐珈與紫式部兩邊各半的臉頰,各自帶著一個堅毅銳利的眼神吶喊拼接的一句台詞。先不說同為創作者的身分共鳴,光是兩話鏗鏘有力的劇情鋪陳,再以氣勢磅礡的分鏡斷然收尾,我當時看到這裡,只能用「潸然淚下」來形容我那動容的感覺。


  六、作者擔當作品的第一位讀者。

  最後的二十分是加分題。作品至此已是完結,前面所提的實務性技巧已經無關。沒有這二十分,作品依舊是好作品。然而如果自己追求的是精益求精,是登峰造極,那麼這二十分便顯得無比重要。
  很多創作者會迫不及待地在創作完成的當下發佈出來讓其他人看到,向他人分享完稿的喜悅。我自己也是創作者,我很清楚作品完成當下的情緒。很是興奮,自己終於完稿了,終於填完一個坑,心中喘了口氣。但是在發佈之前,我希望作者能夠從頭看過一遍作品,將這部剛出產的作品認真地、仔細地、輕鬆地、愜意地看過一遍,擔當作品的第一位讀者。


  (一)把握作者的身分:作品發佈的瞬間,作者就已經死了。

  對於作者而言,作品是「文以載道」的載體,是與讀者溝通的管道。作者完成了作品,作品便是獨立的。作品必須要獨自面對讀者,即便讀者閱讀完的結果並非作者所想。畢竟每位讀者的生長背景不同,解讀作品的角度也就不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作者不需要,也不該加以解釋,或是為了讀者回頭修改作品。
  作品該是被自由地解讀。這是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著名思想「作者已死」。他認為作品一旦發佈,作者就已經與作品脫節關係。作者沒有權力修改與加註作品,也無權干預讀者的思想。因此在作者將作品公開之前,作者還是保有作者的身分。如同考試交考卷前再將考卷看過一遍,盡可能地確保自己的作品沒有任何錯誤是作者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作品的尊重。

  
  (二)對於出品的堅持:匠心獨具的「百工」魂。

  西元一七六零年迎來了第一次的工業革命,為現今的資本主義奠下了根基。工廠大肆興起,人力與物力被視為沒有效率的行為。世界發展至今,資本主義當道。科技發達,交通方便,許多工作漸漸地被機器取代。然而至今有一個行業,截至目前仍然無法被機器取代,那就是「藝術」。至於為何無法取代,原因剛剛已經提過了:機器製作的東西不會有「靈光」的存在。
  靈光除了作品對於人文精神的體現,作者在創作過程賦予作品的時間與心力更是靈光的來源。以雕刻來說,機器不但可以快速地雕出一件作品,還能將作品進行複製,要雕出多少就有多少。然而台灣有句諺語叫做「慢工出細活」。雕刻師不急於時間,舉凡眉目顏面、神情線條、衣著皺褶,在木頭上的每一刻都是無比地專注,即便繁瑣也要講究每個細節──這般對於作品嚴謹、用心與細膩的態度,對應到中國古代有個特別的稱呼,叫做「百工」。

  百工一詞源自於《周禮》〈冬官考工記〉,它對於百工的解釋是這樣的。

  「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

  以白話文解釋這兩段文言文,百工即是做出百姓生活所需器具的人。舉凡刀刃、陶器、馬車與船皆屬此類。這些生活器具都是聖人留下的智慧,百工只是手藝靈巧的人繼承、遵循並且堅持聖人們的智慧,不斷地將這些智慧重現而已。
  然而真的只是「而已」這麼簡單嗎?我想不是的。
  對我而言,繼承有許多種形式,其中最困難的繼承便屬「智慧」。日本當代落語界大師林家木久扇所言,「前座」(學徒)晉升「二之目」(小有成就)最後成為「真打」(大師)至少要十五年的時間:學徒無法直接性地繼承前輩的技術與經驗,只能在大師身旁觀摩,向大師請無數次的教,從中習得該領域的基礎與精神。等到學徒有了知識的根基,一定程度的實務經驗,要做的便是「周而復始」,讓自己不論生理與心理處在哪種情況,創作過程都能像是行雲流水般地自然,不會出現任何失誤。日復一日,找到自己獨有的特色並致力發展,最終達到領域的翹楚。不但要維持水平,還要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時,換自己將技術與經驗傳承於後輩。

  機器會創作藝術,卻不會要求精神、要求細節、要求自我。這些心路歷程並不是機器透過演算法,單純地把作品創作出來就能取代──當然,對於初入創作的人要達到如此之高的情操是困難了點。因此我會希望至少能夠達到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第三點的「堅持完成」。與其讓想法在腦袋久停久住,不如完成了雛形再來針對內容修改。即便寫完不想修改,光是「完成」這件事,就可以算是對作品有了最基本最基本的負責。


  網路上有些創作者將創作比喻懷胎十月。這比喻說得很好,但是請記得:創作並不只是為了將作品的水準達到顛峰,更重要的是自己對於手中每一件無法複製的作品負責,對於該創作領域的熱情與堅持,以及思想、精神、技術與經驗的智慧傳承。因此十個月過去,作者不但要放手,還要承認作品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加以干涉。
  作者開始一部作品的創作之前,先將自己要建築的大樓材料與設計圖準備好;作者創作的過程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對於作品的付出捫心自問、問心無愧;在發佈前最後一刻認真地欣賞自己的作品,讓自己產生「自己真的把作品完成了」的感動──這樣的想法請不要小看它。它不但能夠幫助自己繼續在創作的路上前進,更會讓自己珍視自己筆下的每一部作品。在下次創作其他作品的時候更加地用心、細心與愛心,讓作品更容易散發無可取代的靈光。




  「現在的我已經死了,那麼你呢?」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6034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3喜歡★asddanny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點評《旋風... 後一篇:《BanG Dream!...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chanxin95107所有老師們
翻譯菜鳥一枚,放了些蔚藍檔案的翻譯作品在小屋裡,有興趣的歡迎挑看選看( • ω•́ )✧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16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