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實況、社群、同溫層與其他

反光鏡 | 2018-05-16 19:37:02 | 巴幣 14 | 人氣 662

當「不爽就別看」成為擋箭牌,溝通的可能性就成為零

近年來實況與YouTuber成為一種新新行業,甚至新聞曾指出此類職業逐漸成為多數中小學生的夢想。姑且不論此種現象是好是壞,但看似低門檻、高曝光率、影片創作者光鮮亮麗的表象確實吸引到不少族群躍躍欲試。

影片創作者主要分為以實況為主、以及以後製為主兩大類,近年來差異已不明顯,兩方都逐漸必須精通兩種創作方式,才能吸引觀眾。在台灣實況文化發展前期(2011年前後左右),以後製為導向的創作者(如藍色鐵捲門),在Minecraft等遊戲的遊玩宣傳上獲得巨大的成功,也因此MC成了當時影片收視保證的代名詞,甚至有許多人把玩MC跟實況畫上等號。而以即時實況為導向(如魯蛋),在與粉絲的互動上比單純後製來的高、但拍影片的目的較不具教學性,沉默的小鎮之所以爆紅,一部分也是受益於粉絲的熱心後製,集結成無冷場的精華增加了宣傳話題度。

以即時實況為主的族群,由於遊玩時無法時時刻刻維持娛樂性,因此必須學習後製、才能觸及更多對影片內容有嚴謹要求的觀眾。而以後製為主的族群,在獲得大量對內容講究的粉絲支持後,也必須開直播滿足觀眾窺探影片創作者日常生活的要求。但影片創作者真的有這麼好賺嗎?

以下包含大量不負責任內容。

※贊助是否為觀眾權利或義務
實況發展初期,贊助實況主是不常見的現象。早期,對於這類新產業,國內觀眾通常認為屬於實況主個人興趣、應該無償提供給觀眾,也大多沒有付費支持的概念。當影片創作者被定義為傳播、教學型的職業,個人創作者一開始又無法與大型傳媒業做出區隔,觀眾也就沒有付費支持的想法。在既定概念的引導下,當觀眾人數增多、收入卻沒增加,導致實況主不得不呼籲觀眾贊助時,誤解因此產生。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藍色鐵捲門。不討論行為的對錯,但這類的誤解在當時是存在的。有人評價,藍色鐵捲門充其量也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點喊了一句實話。時至今日,觀眾也漸漸不再以退訂要脅創作者,「不爽不要看」的理念似乎短時間內平息了創作者與觀眾的紛爭。但也間接引出另一個問題,也就是粉絲的同溫層日益增厚,導致擁護者各自為立、互不相讓。

以下以觀察到YT創作者類型進行分類。

1.知識型:賣知識抑是賣個人魅力

本部分個人偏見稍多,相當政治不正確
以提供知識、製作教學為導向的創作者,如冏星人的說書、啾啾鞋的冷知識、阿滴的英文教學等,在創作內容上算是較保守型態的。沒有太過激進的內容、以提供觀眾知識為賣點,吸引到不少講究影片內容水平的族群。但這類看似穩健型的創作者,卻可能面臨一些瓶頸。當其嘗試拓展知名度到更多非粉絲族群時,太嚴肅的內容可能會不利於這個過程。這也反映出多數觀眾在網路上偏好觀看的內容是以紓壓為主。較嚴謹的內容能夠鞏固粉絲的忠誠度,但卻不利於吸引潛在客群。冏星人曾提到,在其第二頻道──主要放輕鬆、沒吃藥的影片,其點閱率幾乎比主頻道來的多。這也反映出多數觀眾族群,對創作內容的偏好度,娛樂性的影片永遠能保持最高的觸及度。

冏星人早期曾以遊戲實況、影評等為人所知,近期主力則在說書系列,甚至不時放出一些和摸哥曬恩愛等等vlog類的影片。整體來說,她稱得上是創作界的前輩,在(主頻道)影片內容質量上是有一定水準的。但最近卻捲入了所謂世代共好的紛爭之中,原因在於媒體業與她抱持的理想差距太大。期望憑藉媒體業傳播她的理想、使更多人願意關注這個議題,卻事與願違。關注度提高了,但卻不是朝她理想的方向而去。

在這件事上,許多人歸咎於媒體下了聳動標題、只為賺取點閱率的陋習。但拋開既定概念,這個標題其實是訪談中確實提到的字眼。媒體沒有憑空「創造」出標題,但卻把重點畫在一個他們想畫的地方、以至於與冏星人的意見相左。報導刊出之後,冏星人曾在直播中打電話給負責該專欄的編輯,希望能更改標題,但中間的一些禮尚往來卻出了一些紕漏,兩方都欠缺考慮(冏星人沒有馬上在接通瞬間告訴編輯正在直播、而編輯卻在冏星人嘗試溝通時沒知會一聲就掛斷電話)。事件過後,編輯發了篇文章,認為網紅不該干涉媒體詮釋議題的自由,引來兩方論戰。在這一來一往當中,我們也親眼見證了臉書上的同溫層是多麼具有保護力。在此之後,冏星人說需要冷靜三天不發文。

我曾經提過,在一些議題上我不是很贊同冏星人的論點,包括玻璃心、包括怎麼看待酸民、包括書的詮釋等。但我認為這與每個人的經歷有關,我無法苛求別人同意我。我們都不是跳級上大學的學生,沒有負擔足以出國的環境,但我只能告訴我自己,要嘗試去理解別人。我不能理解學霸的世界,但在不同能力的領域裡,我或許也是他人眼中的學霸。在網路上被他人叫著8+9,但只有他們自己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甚至該如何在他們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升學階段,他們讀書技巧不如人,在既定制度下的我們成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被犧牲;而後,一群既得利益者互相競爭,再度有人被犧牲,就像我被推到了懸崖邊緣。這時能讓許多人維持動力的,就是與他人的連結。

同溫層就像一面只出不進的濾網,對外砲口一致、對內互相打氣、外界的意見進不來、反省的聲音不需要。事件發生時,冏星人與編輯的臉書充滿了同溫層的鼓勵,兩邊都在為自己的理念護航而互不相讓。在此同時,檢討他人的確容易許多,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否有不妥之處。冏星人在過程中曾態度軟化、嘗試溝通,而編輯選擇冷處理,已經將溝通的可能性化為0。在這件事上,我比較不解的是,身為YT創作者,冏星人發布了幾部有關於如何看待酸民的影片,結論認為不值得花時間在他們身上、甚至曾與其他YouTuber合拍回應酸民留言的影片。但在面對傳統的媒體業時,對於報導編輯私下對她的批評,卻無法如對待酸民的態度一樣,無視當作笑話看看就好。我私自認為,冏星人不願將媒體視為酸民一般,是因為她對於媒體業還是抱有期待的、期望能透過媒體傳播正向社會價值、覺得媒體跟酸民不同是可以溝通的,但最終這份期待卻傷到了她自己。

就像人渣文本提到,冏星人先前不再聘用經紀人,認為經紀人幫她接了過多她不想做的合約工作。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當事件發生時,人格形象的處理也是很重要的,這時就需要公關角色幫忙。最終,她選擇親自開直播找編輯溝通、不假手他人,卻換得這樣的結果。親自溝通在道德上是值得稱許的表現,但顯然這世界需要一點距離、需要一點虛偽。

同溫層確實能防治一個人走向悲劇。於是放閃的影片出現,留言區一片祥和、祝福話語此起彼落。或許我真的就是所謂的「不夠粉所以包容力不夠」,看了前例,網路影片創作者阿神與梅子的完美CP如今和平散去,當時的祝福留言依然清晰可見。為何我無法發自內心祝福別人?在別人眼中,或許不祝福別人的我也是拒絕溝通的酸民一員吧。

光憑教學知識、不賣個人魅力是滿足不了粉絲期待的。期待能看到更多的日常、能看到嚴肅表面下的不正經,影片創作者已經可說是一種偶像般的存在,我們喜歡且希望看到的,除了他們製作的內容、還包括了他們整體呈現出的人格,因此已很難定義他們是純粹知識型創作者。「喜歡一個人就要喜歡她的全部」,是不理性的根源,卻也是避免紛爭的方法。

2.娛樂型:廢片主流化

從著名的結石哥哥成為中小學生崇拜偶像可知,娛樂型個人化的影片受到年輕世代的歡迎。許多人在網路上批評為何某些人會紅、而另一方護航,卻從來沒有人願意進入他人的同溫層中了解支持的理由。

我曾經跟隨過某高中生的實況台、也聽到他和觀眾說明、對於現今廢片爆紅是好是壞的想法。他認為,聖結石現象並無不妥,觀眾們上YouTube本來就是想看輕鬆的影片,創作者想發什麼影片是他的自由,何嘗不能發娛樂型廢片。受到的關注度高,是他自己的本事,旁人無法置喙。就現象來看,越正經的影片越沒人看真的是事實。若單純只以發影片維生(全職Youtuber),也只能看觀眾喜好吃飯,不迎合口味點閱率就低、賺不到錢。

我認為在影片創作者們與觀眾之間,還是有著巨大的想法落差。Youtube會定期舉辦所謂的創作者聚會,讓這些不同的Youtuber互相交流。除了先前提到的大咖創作者外,剛起步的創作者也能報名參加、了解他們成功的經驗。當這些Youtuber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時,也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同溫層,進而將砲口一致對向所謂的網路酸民。

「刻意設想出共同的敵人,可以讓同伴間更加團結。」這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網路世代得到同樣的體現。網路酸民批評的同時尋求其他留言者的附議,同樣的,創作者也將酸民設想為共同的敵人,然後發布一系列回覆酸民影片、形同下了戰書。這樣做有甚麼好處呢?製造話題度→維持一定點閱熱度→穩定收入。為了生存,把所有意見隔絕在外,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最後我想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廢片」創作者。貓天可說是當之無愧。身為一個專業的自宅警備隊,她發的影片內容不外乎幾類:介紹化妝品、賣萌、嗆網友。不提回覆網友的惡意留言似乎是全球創作者的慣例,聖結石的bang在貓天面前,似乎還不夠廢。YT在日本的宣傳大使,眾所周知的找了社長,與此同時,卻不找訂閱和點閱數也蠻高的貓天,曾經引起了不小的騷動。理由簡單易懂,YT始終希望創作者本身能以積極、正向、樂觀的形象面對觀眾,與此同時,貓天的風格始終不符合他們的條件,儘管影片點閱率真的莫名的高。而只要訂閱數破幾十萬就會獲得的YT獎章,似乎也選擇性忽略她。姑且不論是真是假,但貓天也稱得上是YT創作者的異類。

曾經有網友問她,如果現在像她一樣的尼特族想當Youtuber可行嗎?她給了個否定的答案,但沒有詳述理由。不賣肉、只賣三次元廢萌、嗆人獲得大量M網友的關注、僅靠YT收入足以抽PS4大放送、到最近被人挖出真實名字。不得不承認,她真的很有自己的風格。

讓人不禁想起台灣的Youtuber黃大謙,靠著同樣措辭強烈的談話性影片、與多位Youtuber合作嗆酸民(這點貓天並沒有)、正面迎戰網友獲得觀眾的關注。當貓天在影片中親自打電話給轉賣PS4的網友表達強烈不滿,就如同黃大謙在影片中挑出留言回擊一般。他們之所以敢回擊,是因為他們賣的不是什麼客觀知識、而是個人魅力。你不喜歡他們的風格,就請上一頁。跟他們的粉絲吵架是沒意義的,就像我大nagi不管唱個歌、吃個飯、發個推對我來說都是正義一樣。

3.設備控:堅持不賣創作者個人溫度

有一種類型比較特殊的創作者是純粹上傳遊戲影片、但完全不加任何個人意見,就是所謂外國的game walkthrough影片。這類影片就與個人魅力無關了,與其他同類型創作者競爭的項目有「觀看遊戲的畫質與性能」、「通關遊戲的技巧」。這類能力通常是透過對設備砸錢、與操縱遊戲多次練習得到的。另外還有像是把手機拆爛、howtobasic(這種頻道太ㄎㄧㄤ了)這種頻道,從某角度來看也是廢片,但能取得這麼多高額的產品然後摔爛他們,想必也得有龐大的資金與贊助。

不賣個人魅力的優點是專注於遊戲或產品本身,但缺點就是同類型創作者的相似度高、後進者要超越難度高。要成為這類型創作者的佼佼者,很關鍵的因素在於「想出該點子的時間先後」,越早想出點子越知名,玩遊戲很純粹,要麼玩得好被人稱讚、要麼故意玩的爛到關注度高,走中間類型的通常很難生存下去。

另外某些演奏類頻道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類型,尤其這種在日本不露臉的居多。像有個日本JK就是買樂譜來彈奏然後上傳,技巧就是非常中規中矩的那種(教科書式的標準彈奏方式)。影片裡幾乎不可能看到出錯的地方,使用保守的方式經營頻道總是能維持固定的粉絲流量,觀眾大部分都是彈奏不太熟練然後上網找到這。像這樣的影片類型不會有太多對於粉絲的專屬內容、但對拓展粉絲外的族群有一定優勢。但相對來說,就像不露臉的翻唱頻道一樣,如果到頭來只是翻唱翻彈、其實創作者進步幅度很有限、只能永遠當萬年代工。

在這點上,若nagi當初不轉向商業出道、只在nico做同人翻唱,或許永遠沒辦法出自己作詞作曲的唱片。著名的音樂創作人米津玄師就是轉換跑道的最佳例子。當然,要轉換得具備一定實力、至少能獨立創作是必備條件。

4.翻譯與其他:個人能力與盜片

我相信字幕組這個形容詞會更貼切。這類頻道風格就是把其他外國頻道的影片下載後加上字幕。早期YT沒有具備在原始影片加字幕功能時,這類頻道蓬勃發展,直到YT宣布翻譯者的收益都歸原創作者所有後,這類型頻道開始式微。

另外還有影評類型在這幾年來蓬勃發展。冏星人早期的影評也是會擷取影片畫面,且沒有被版權商盯上,其中冰雪奇緣的影片竟奇蹟似的生還而沒被提告(眾所周知迪士尼的版權政策是惡名昭彰的),甚至她還被找去代言該片。或許得力於她形象清新、以及在當時的環境下,著作權規範比較模糊、被認為是正當使用有關。她也提到她曾在字幕組工作過,了解素人翻譯界的生態,甚至字幕組間還會有越先發布檔案點閱率越高的陋習、就算翻得再爛亦然,因為觀眾只要求看懂意思就好、用詞精確反而是其次。雖然字幕組間會預先協調翻譯的作品,但在品質上還是有良性競爭,久而久之觀眾也會發現水平的問題(就像把上一集的字幕拿來這集搶先發布被發現一樣)。YT的眾人貢獻式翻譯,其缺點是無法產生競爭而修正品質,如果素人翻的爛觀眾也無法做出任何回饋。

翻譯屬於一種技能、該影片創作者類型並非完全不需付出、YT這種政策或許只能吸引到一些沒多少經驗的志願者。BClowy現今雖還有盜片王的黑粉稱呼,但翻譯的水準可能會比YT原始影片集眾人之力的字幕好,更別提許多影片根本沒有人願意做翻譯。此外一般來說,翻譯冷門創作者作品的意願相對較低,只有在偶然機會下點閱率起來後,翻譯組才更願意做該作者系列的影片。像早期貓天的影片無法添加字幕都是有專屬頻道在做翻譯,但近期YT政策只能停更後,原始影片的素人翻譯水平也只能勉強看。字幕組本身就是一種遊走在邊緣的存在,我們當然樂見創作者版權日益被重視,但影片翻譯水平可能因此成為犧牲品。

另外像是仙人掌姐姐之類,內容看起來像是賣知識形態的,但有鑑於頻道內容真的很像內容農場風格、因此歸類於此。還有一堆頻道名看來就是內容農場的、放一些複製貼上的投影片配個音就能上傳的影片等,觀看數仍然居高不下,我認為這也是YT嘗試解決的問題。除了之前著名的「兒童向獵奇卡通影片」,YT騙點閱率的問題真的很多,隨便就能翻到那種不該出現在YT上的影片(推薦影片的演算法也出現嚴重問題),無怪乎留言最常出現的就是I’m at the wrong side of  YT again。

※實況、YT是興趣還是職業

玩遊戲不認真、不接業配、不討好觀眾,緣分到了,贊助人數和金額自然會變多。看起來似乎不可能,但既然是創作者沒有甚麼不可能。實況主阿津是一個很不同的例子。從不接業配、常常玩到糞game、在聊天室嗆要ban觀眾,但要能獲得這樣的觀眾客群資本,也是長期累積而來。實況主在早期知名度低時,幾乎都得適時討好觀眾,但到了後期累積一定粉絲後,實況主已經是偶像般的存在,這時開嗆流失客群的機會較少。魯蛋、老皮、lol類型的等等因為起始較早,幾乎都擁有大量能夠幫忙回嗆黑粉的粉絲。但並非每個發跡早的實況主都能維持點閱熱度,像是以玩MC起家的小強等點閱熱度跟以前相比只能說慘不忍睹。

回顧歷史,實況文化是以MC起源,當時一票YT和實況主全都是以MC為主力遊戲,當時可說是MC的全盛期,阿神、水狼、紅石口袋等等稱號吸引不少對MC有興趣的粉絲。較著名的就是當時MC實況主必玩水狼製作的MC喪魂村,我私自認為該時期是MC遊戲地圖創作者、以及MC實況主兩者都最風光的時候。

但隨著其他新崛起的實況主玩的遊戲越來越多元,實況MC的優勢不再。第二波帶起MC實況風潮的是菜喳,他崛起的原因在於他把MC的多人遊戲模式發揚光大,在此之前實況MC的類型幾乎都是單人生存、少有把多人互動的情形錄下來。但在此之後,實況遊戲越來越多元、觀眾口味越來越大、以MC發跡的實況主幾乎都只能面臨轉型,但還是有許多觀眾仍將他們定調為只能玩MC的實況主,導致在轉換形象上困難重重。紅石口袋解散、oeur似乎轉戰YT娛樂界、菜喳轉型介紹遊玩桌遊、魚乾跑去唱歌+曬貓+在菜喳台露臉(讓人不清楚她的定位)、阿神的粉絲偏低年齡導致不得不繼續MC下去、甚至跑去兼職酷酷兄弟啥的台走娛樂風格(可能想學日本的社長風格一整個不明所以)。他們的特點在於太過專注於同一款遊戲、又無法在個人實況特色上跟其他人做出市場區隔。

全職影片創作者要具備怎樣的條件?反過來說,如果影片創作者是兼職的呢?除了阿津是少見另有正職工作的實況主外,我曾經追隨一位同樣把實況當成興趣的實況主lcy7。他們實況台的風格就是不會有業配,因為他們把實況當成兼職。但也因此不會把實況這件事看得很認真,開台時間長度有時會很隨興。

lcy7是以玩wii的零系列起家的,我認為他之所以能做出區隔是因為當時沒有人實況這款遊戲、而他是首開先例者,原因就這麼簡單。也因為全平台上只有他在玩這款,因此觸及率就會高。而後開始知名度上升在於他玩遊戲被嚇到時會發出類似嬌喘的聲音,吸引了一票粉絲+黑粉。日文系出身、平常有正職工作、家裡有專屬房間收藏遊戲+專屬遊玩空間、還有一位即將論及婚嫁的女王大大能陪他玩雙人瑪莉歐世界、他女朋友雖不太會玩遊戲但還是心甘情願且聲音也蠻好聽的(?)、且這兩個人都從未露過臉,這樣的特質讓人非常好奇他本人的身分。

由於有正職工作,因此不會太過在乎實況時粉絲的意見。實況時會自動啟動無視聊天室技能,且本人曾提到玩遊戲時會很專心、因此實況給觀眾看只是附屬。即使觀眾要求能不能多實況跟女王大大玩(我認為觀眾對他女朋友的興趣遠大於他),但直到關台前都是保持匿名的身分。沒錯這位實況主已經關台不開實況了、YT頻道也關了、消失的非常徹底(最近復活的頻道又停更了)。這個決定是他自己做的,他的理由是開台久了之後漸漸失去玩遊戲的初衷,變成為了觀眾而去玩那些自己不太有興趣的遊戲,不過他也答應若零系列有續作就會開台。這句話意外的很誠實,也正是許多正職實況主面臨的困境,必須迎合觀眾的口味而非因為自己想不想玩。
但換個角度想,工作這件事又何嘗不是一種為了生存、且與自己喜好無關的事物。工程師、老師、服務業,又如何能愛其所選?職業做久了,興趣總是會磨光的,會繼續做下去只是不斷欺騙自己還有動力的結果,然後把不討厭當作還蠻喜歡的感覺。

把實況當成興趣,或許可以減少商業味,但難免有不太盡責的感覺。把實況當作賺錢的工具之一,業配的尺度就是觀眾和創作者之間協調的空間。在斗內(donate)和贊助的拿捏上,就像阿津曾詢問觀眾是否能在影片中插入一堆營利廣告、然後觀眾答應說可以插好插滿一樣、雖然最後純粹是玩笑沒這樣做就是了。如果觀眾願意忍受廣告的不便,那就會是雙贏的局面。

※成名前的代價──現在進入實況界還來得及嗎

曾經有一位大學生實況主,實況平台從twitch跳槽到新平台。他向聊天室裡的觀眾說明,由於新平台在推廣階段、需要實況主加入,因此願意贊助有意願加入的實況主,甚至有固定薪水可領。但現實依然是殘酷的,如果他實況的觀看和贊助數達不到新平台的要求,期限到依然得面臨解約的命運,但比起twitch自始自終沒有收入的保障,跳槽至少能得到暫時的經濟來源。他也曾提到,twitch有個形式上鼓勵實況主繼續開台的設計,就是只要開台達一定時數,就會定期放個bot追隨他,讓他表面上看起來人氣不會這麼差。但以csgo和吃雞為主的他,要如何在廣大的實況主當中脫穎而出?做出差異性是最重要的因素。

做出差異性有兩種可能方式:

1.當第一個玩的,搶先玩別的台還沒玩的遊戲,雖然遊戲上市當天搜尋熱度會最高,但玩3A大作基本上別人都會比你更快,因此對宣傳新手實況主毫無幫助。想辦法找出那種冷門遊戲來玩或許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像是當初wii平台的零、PS1、甚至是故意找舊的主機平台遊戲來玩這種。

2.製造屬於個人的效果,即使被罵也在所不惜。在現今表現不誇張就沒人看的社會裡,腥羶色就是吸引新觀眾的方法。冏星人曾提到YT的不喜歡數其實會提高搜尋熱度,等同於越罵越紅,但最終得看個人的道德約束能到甚麼程度。走極端的有如罵觀眾、唱歌吵人、整人、自虐、曬小孩、穿著清涼引人遐想等。

現今很多平台已經朝向特殊價值觀而去,精確來說,是原本在社會角落的價值觀、毫無保留的搬上了公開平台讓所有人都能看。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有人會說,是你們戴著有色眼鏡在評價我們,就像分級制度一樣,牆是用來推倒的、限制是為了打破而存在的,到頭來在於:時代變化快,對下一代的教育依然難以跟上腳步,因此只能繼續消極的抵抗。明白過度公開自己在平台上帶來的風險,會比禁止後完全無知造成的衝動來的好。

※當「不以人廢言」出現漏洞

我一直認為酸民與同溫層的形成是一體兩面。同溫層的出現帶來了酸民、酸民的增多鞏固了同溫層堅不可破的結構,成了難以破除的循環。個人魅力至上、不願意聽到批評、不在乎錯在哪、會有粉絲幫忙護航,除了在實況界、其實日常生活的社群也是如此。吵架要麼奉陪到底、要麼釣魚者神隱消失,絕對不能承認錯誤,因為首先低聲下氣的人就輸了。著名的網路嘴砲金字塔油然而生,在網路上用最高層級辯論是最愚蠢的選擇、因為那只是在浪費時間、對方根本不在乎邏輯的正確性。在網路發言上我吃過不少虧,因此我始終不能理解為何沒有人願意先檢視自己的言論、然後再去了解別人在說甚麼。

不以人廢言,聽起來很容易。不以發言者的身分否定他說的話,聽起來應該是討論前的先決條件。但我很快發現這世界運作的規則並不完美。釣魚者、伸手牌這兩種身分的存在,破壞了不以人廢言的原則。如果發言者是完全的自利主義者、瘋狂發文批評只為了刻意挑起紛爭、在旁觀火,其他人還能夠理性地給出建議嗎?這時還能理性討論的話幾乎不可能,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只能挑選有意義的回答,釣魚者放了魚餌、回答者何必自願上鉤。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回答前養成了看發文者身分的習慣,因為不願意浪費時間在釣魚者的問題上。

至於作為釣魚者反面的伸手牌,則是另一種提問極端。不做功課、不查資料、不想思考,緣分到了,自然有人會給我答案。這時他人熱心的回答換來的是發問者的不聞不問,久而久之,看發問者身分成了一種回答前的習慣動作。

但這樣不就違反了只看發言內容不看人的理性原則嗎?人的生命與時間是有限的,如此舉動是為了避免被善用好意。只看行為表面不看動機有時是很危險的,就有如愛心筆、假冒善心團體等等。但過度在意動機,將導致對於身分的過度執著,甚至出現直接批評發言者人格的辯論方式。

當這世界不完美,人的對應也註定不完美。為了保護自己,必須鞏固同溫層,不願聽見外界的聲音。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和理念相同的他人連結在一起的感覺。

※喊單身、邊緣是為了追求連結

整天嚷著處男處女、單身FF團、邊緣人,是為了引起他人的共鳴。在追求與他人連結的過程中,也有著試圖體現自身差異性的矛盾。這也是為甚麼邊緣人這個名詞跟真實情形相比有些違和感。我想說的是,邊緣人從以前到現在並不是什麼很特殊的概念,有些現充曬個文自稱邊緣人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得不獨處的時候,或許是環境上的、或許是心靈上的,就算是現充上廁所也得自己處理。在獨處的時候,就會感覺脫離了群體,產生了與邊緣人概念相近的思維。但除了生活在深山裡,邊緣人定義本身並不存在這個社會,因為與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著連結、只在於強弱,導致這個名詞有被濫用的傾向。當一群人在互相討論誰比較邊緣的時候,其實本身已經與邊緣毫無關係,爭的只是在團體中的個體差異性罷了。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